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广告词 > 正文

[技术时代背景下技术选择的风险] 文明时代2全球版精细版

时间:2019-01-2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在技术化生存的时代,技术不是?单的手段,技术选择本质上就是选择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从而构建着人类存在之境域。然而,技术方面的不确定性、市场方面的不确定性以及“技术锁定”的阻抗必然带来技术选择的风险。技术选择不仅仅是经济性的,也不完全是自主性的,还是技术逻辑空间与社会需求空间交集的产物。
  关键词:风险;技术化生存;技术选择;技术锁定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12)01-0023-04
  当今时代,人们处处受到技术环境的包围,技术系统和过程改变了周围世界的外观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当我们环顾四周时,会发现构成我们生活的一切,无不打上技术的烙印,这是一个“技术化生存”的时代。技术的发展正改变着一切,逐渐成为左右人类社会的重要力量。然而,“技术为现代性提供了物质框架。这个框架不是一个人们可以追求他们的美好生活概念的中性的背景,而是自始自终影响着这种生活概念”。反之,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情景,物质与精神的资源,历史和制度的条件等共同构成技术选择的可能性空间,也具体制约着现实技术的演变轨迹。
  一、技术选择的风险
  今天的技术已成为一种“存在”,一种“展现”,人的生存已成为技术化生存,已经存在的技术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正在或将要(尚未)形成的技术将改变未来人的生活。“反映了特殊社会利益的技术代码决定了我们在哪儿和如何生活,我们吃什么样的食物,我们如何交往、娱乐、协调等等。随着技术成为我们生活越来越多的层面的中心,它的合法性权威也在增加。”然而,“技术是一种充满风险的试验,技术在成为现代社会的标志的同时,也使现代社会成为一个风险社会”。风险本质上是指不确定性带来的潜在危险,即由不确定性带来的潜在危险对主体的损害性。技术选择的风险主要是指技术选择的不确定性对技术预期可能带来的偏差从而带来的潜在危险。风险与危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往往指涉危害发生的事实和客观性,前者则“既是现实的,又是非现实的,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
  1.技术方面的不确定性
  技术是一项创新活动,创新充满了无目的、未意料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技术上的不确定性是因为新技术在诞生之初,都是极其不完善的、粗糙的。它在现有技术知识条件下能否很快地完善起来、向哪个方向发展以及在多长时间内能够取得成功,发明者和进行技术创新的专家都没有确切的把握。首先是理论上的不确定性。现代技术的基础是科学理论,而科学理论从本质上讲都是有待检验的知识,技术也绝不仅仅意味着对科学知识的正确无误的应用,技术人员与其说是把握了知识的应用者,不如说是处在人类已有知识限度的边缘抉择者。其次是设计中的不确定性。从产品原型到工程化与大规模生产是一个相当大的跨越,当原型试制成功,进人工业化生产时,常会出现大量工程、工具设计与产品制造方面的问题,以及新技术与现行技术之间的兼容性问题,同时还面临着技术发展方向的多种选择问题。再次,在技术真实历史过程中的小小改动就会为我们带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和生活方式。另外,技术的一些预期的或有目的的结果不仅往往不能成为现实,而且技术“先见之明计划”中往往存在被拒斥的他择性,然而这些他择性,在“后见之明计划”中有时被证明是有效的,有时会造成难以估量的不良后果。
  2.市场选择的不确定性
  任何技术的最终成果都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技术创新必须恰如其分地适应并反映市场的需求。传统观念认为:市场决定生产,需要决定技术。技术的发明往往被视为是由需要的推动而产生,事实上,社会一旦有生产的需要,确实能推动技术的进步。新技术、新产品在主动适应市场的需要中,不断优化和改进以更好地适应人们的偏好和需求,尽管企业的技术创新在开始时是由对市场机会的识别和选择引起的,但是市场的需求和经济利益的拉动终究要靠技术的创新来满足。无论是产品创新还是工艺创新、设备创新,其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实现都要靠技术本身的创新。另外,新技术的产生也创生新的需要,从而改变人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思维等方式,推动社会的发展。一项新技术能否成功地被市场选择,其技术含量的高低以及能否转化为产品固然重要,但物化的技术即产品只有与市场有效嵌合,才能使社会从不能容纳到能够容纳,从而导致技术成为现实的技术。总之,一项技术无论是市场需要的技术,还是技术创生的市场,只有得到市场认同的技术才会被选择,否则,就会被市场淘汰,这就是技术的市场选择。值得指出的是,市场不是存在于人类价值之外,它们通常以一种双向关系对人类的感知做出反应,从而影响市场选择。其实,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具有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创新技术的市场特点不易把握,以及如何将这些特点融入创新过程之中。当出现根本性创新时,创新者可能因此而找不到市场目标。即使在确定了基本的市场目标之后,创新者还可能不知道如何将潜在的需求带人到创新产品的设计中去,以及未来产品应如何变化以反映用户的需要。当存在创新竞争者时,市场的不确定性还指创新技术能否在市场竞争中战胜对手等,这些不确定性将增加技术选择的风险。
  3.“技术锁定”的阻抗
  一旦创新者所进行的技术创新活动获得成功,并成为主流技术,新技术与技术系统便与政治、经济、社会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结成一个“技术――制度综合体”并不断为这种技术寻找正当性,以及为其广泛商业化应用铺设道路,一大批企业将成为主流技术的既得利益者,当存在替代技术的选择时,现有企业也会通过增量式的改进或者寻租行为,极力避免主流技术被淘汰,从而形成一种共生的系统内在惯性,导致“技术锁定”。技术锁定是由多种原因产生的。第一,任何技术和技术系统都是由其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而构成的具有相对稳定结构和有机联系的整体,因而“任何一个进人本系统的外系统要素都会或多或少的破坏该系统的有机联系和该系统组织结构的稳定”。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使用“技术锁定”这一概念,认为技术和技术系统沿着特定的路径发展,使得摆脱该路径越来越困难,代价越来越高昂,结果它们在更长的时间里趋于维持存在状态,而抵制潜在的更加优势的技术及技术系统的竞争。第二,技术复杂顺序的过程几乎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锁定和进化停滞。即使采用最好、最仔细的技术,失败率仍然较高。技术创新是代价昂贵并极富冒险性的行为,在人们的观念中,可以存在的获得成功率的唯一途径是尽可能准确地重复每一个阶段,使用完全同样的方式对之进行调制和加工,禁止变异、禁止创新,并严格遵守规则。第三,发明者个人的偏好也是导致“技术锁定”的重要原因。如果浏览一位发明者的大量草图就会注意到,发明者对某些元件有一定的偏好,会重复使 用这些元件。例如,爱迪生在他的许多发明中,包括他的多路电报方案和电影放映机,就经常使用一种叫做极化继电器的特殊电报装置。第四,主流技术的形成,必定与一定的文化、制度等相互耦合,然而,“文化和制度的惯性将减缓技术变化;技术变化则破坏已确立的制度模式”。因此,技术锁定必然带来技术选择道路上一系列的障碍即阻抗。另外,技术的历史也表明,被选择的技术并不一定是技术性能最好的技术,有许多偶然因素起了作用,或者说初始条件起了重要的作用,然后寻着路径依赖,使得某种选择的垄断地位延续下去,构成了似乎是一环扣一环的技术链条。这些起作用的偶然因素势必造成技术选择的风险。
  二、技术选择的经济性与自主性
  传统的技术选择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学概念,技术选择往往是作为一种技术――经济行为,核心追求的是经济价值。这种强调经济功能、追求市场价值的技术选择观带来的技术创新活动效果的评价,也只能看是否实现市场价值,能否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这种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技术选择理论主要包括产值标准理论(J?Po-lak,1940)、社会极限生产效益标准理论(A?E?Kahn,1950)、投资率标准理论(W?Ga-lenson,1950)等。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产生了大体一致的技术选择原则,即先进性、经济性、适用性等。这样的技术选择理念虽然与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兴起,以及自然科学所提供的前提有关,但它又是与一定的制度框架,尤其是资本主义制度有关。资本主义制度依靠“资本逻辑”的力量,以追求高速的生产效率为根本,以追求剩余价值、获取高额利润为目的,在“时间就是金钱”、“信息就是金钱”、“金钱能生金钱”的感召下,致力于技术的发明和创造,并通过物的增值实现自身的物化生存,从而将人的生存拖入一种“技术异化”的境地之中。这一理念客观上加速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耗费,造成了生态失衡。
  法国技术哲学家埃吕尔从技术与社会、技术与人性相互关系的角度考察技术时提出“技术自主论”这一观点,即技术自身是一种实在,它自我产生、自我决定、自我满足。其中,在他看来自动性是现代技术的特点之一。自动性意味着技术的发展是自动进行的,而不是由人所作出的,任何非技术活动都受技术活动的驱使并最终被转化为技术活动。在他看来,技术选择实质上是人在技术的驱使下作出的,不是人自主作出的,技术选择的自动性在使原有的问题得到解决之后,同时又会引发出一批新的问题,它们要求由技术进一步给以解决,这就导致了技术的自我增长。埃吕尔的技术自主性“充分展示在技术过程的技术目标、技术发明和技术应用等环节之中”,这实质上是对技术选择持一种否定的态度。应当承认,他的技术自主论从一个侧面较明确地阐发了现代技术的异化以及国际技术竞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看到了技术发展固有的继承性和连续性,特别是技术系统在其高级阶段日益增强的自主性和自组织性以及“自我强化”的特点,并为人类把握技术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忠告。但他过分强调了技术的威力,把技术的威力强调到了可以脱离社会而独立自存的地步,否定了技术的社会属性,从而走向了技术虚无主义。只承认技术具有内在逻辑即自主性,必然导致技术决定论。作为技术即使有内在的逻辑,也不可能自主地展开,而是要受社会的制约和规定;同时,技术的社会建构也不能脱离技术的物理、化学和其他客观性的规律,这种建构无非是在技术逻辑所提供的空间中进行选择。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技术观,技术绝不是某种孤立的东西,它总是历史的、社会的技术,任何技术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条件,否则,它只是没有任何内容的空洞的无。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基于对技术产生与发展的大量事实的哲学分析后,明确指出:正是人的生存需要构成技术产生的根本动力;正是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了人们新的需求,进一步推动了技术的发展。因而,技术作为人的有目的的活动,承载着人的价值观、人的利益要求和欲望,是人追求更合理的生活和更有意义的存在的最基本的方式和方法,从而使技术集中鲜明地体现着人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赋予。
  三、正视技术化生存的风险
  今天的自然、人和社会被技术染指后,成为“技术化的存在”,人类的生存也逐渐演变成一种“技术化生存”。从总体上看,人类的生存方式经历从自然的生存到技术化生存的转变。“新石器时代是人类技术化生存的真正开端,人类开始脱离四处寻找食物的生存方式,开始从事农业或者畜牧业,发展出全新的工具和技术来维持生活,并建立社会。”人类的文明史表明,技术化生存是一种相当成功的生存方式。人类的任何一种生存方式都存在着风险,但技术化生存带来的风险是一种人为的风险。强调技术选择的风险是为了增强在发明、利用和选择技术时的忧患意识并采取相应的举措,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意识是和“生命意志”、“死亡之思”一脉相通的,它植根于人类意识的底层,是对事物善恶做出的价值判断。忧思是前提,防范是根本。人类只有对技术有着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并有适当的防范行动和技巧,人类的技术活动才算走入到文明的时代。事实上,在中国古语中就有很多防范风险的“警世良言”,如:居安思危、长治久安、有备无患、防微杜渐、未雨绸缪、曲突徒薪等。因此,在技术化生存的时代,只有对技术选择的风险不断忧思和防范,人类才能在技术的呵护下走向无悔的征程。
  技术是一种实践活动,其根本的指向是生存。作为一项实践活动,技术是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由特定的社会主体,根据一定的目的进行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人类对技术的追求和依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谋求生存环境的确定性,以便自由地掌控和设计自己的生活,抑制由不确定性的风险带来的灾难,让生活环境变得更加可知可控,从而构筑起技术化的生存环境。因此,技术是一项目的性很强的负载价值的实践活动。“目的性活动是孕育和塑造新技术的温床”,技术作为人的创造物,彰显了人的本质,技术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有什么样的技术,就有什么样的生存空间,人依托技术而生存。正如马克思所言:“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我们强调技术化生存并不否认技术对人的负面效应,也不代表着无原则地承认或接受任何形式与途径的技术化,即人的技术化有其合理性的限度。不可否认,技术在有选择地凸显生存的各种可能性空间的同时,又遮蔽和遗忘了其他更多的可能性,但技术在某些方面功能的缺失并不能掩盖技术在促进人更好地生存方面的价值。事实上,“科学技术的力量是巨大的,但它只是我们解决众多问题的重要一环,而且科学技术需要人类的理性引导”,我们不可能追求不带任何消极后果或负效应的绝对好的技术,技术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了依赖与舒适,另一方面也带来了风险和不确定性。但绝不可因技术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而放弃技术回到所谓的“自然的生存”状态中,放弃技术在今天就意味着放弃人类自身的生存。在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人类也绝不可认为完全可以凭借自己掌握的技术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在发明、应用和技术选择时,我们要采取谨慎的态度,确定必要的风险防范意识,从而使技术促进人更好地生存。

标签:技术 风险 选择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