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环保作文 > 正文

【企业需求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素质研究】马斯诺7个层次的需求图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只有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就业素质才能使自己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大学生就业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知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调组织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通过对安徽部分高校及企业的调研,试从当前大学生就业素质存在的问题着手,对提升大学生就业素质提出几点可行性的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素质现状;对策研究
  
  1.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定义及其特点
  大学生的就业素质是主要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和专业技能的总和,是大学生正确择业、成功就业和顺利创业的基础。大学生的就业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心理素质、专业技能和就业观念。其中,心理素质是保证,专业技能是核心,就业观念是统领,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
  大学生就业素质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成才观、就业观、诚信意识、自我推销能力、择业心理素质、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等方面,其特征体现在:第一,大学生就业素质在不同的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第二,大学生就业素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不同历史时期企业及社会对大学生的就业素质有着不同的要求;第三,大学生就业素质的许多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2.企业对大学生就业素质的要求
  根据《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所做的一份关于企业招聘毕业生时对大学生就业素质的重视度调查,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素质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求:
  2.1 重视综合素质和能力。
  调查显示企业对各种素质要求都偏向重视,对所有要素的回答中“非常重视”与“比较重视”总的比例超过了60%,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综合要求也越来越高,它们更重视综合素质,而不是仅仅只考虑某种单一的素质。通过数据显示只有13.5%的企业把学习成绩放在首要位置。
  2.2 注重大学生的责任感,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职业道德。
  在企业重视的要素中,专业知识、道德修养、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学习能力、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中,有超过45%的企业对这些因素表示“非常重视”,而在这些要素中,企业最看重的因素是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所占比例分别达到了78.3%和71.6%。与这些能力相比,学校的品牌和学历层次也显得微不足道,它们在这些能力中所占到的比例均不超过16%。由此说明,企业的招聘目标开始逐渐转移到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虑上。
  2.3 注重大学生在未来的发展潜力。
  这个主要是通过企业对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上体现出来的。调查结果显示有35.4%的企业比较重视和60.5%的企业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41.5%的企业比较重视和57.6%的企业非常重视大学生学习能力。现在的社会发展速度日益加快,特别是科技行业,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才能使企业在社会的大潮中站得住脚,这也正是企业看中这两点的原因。
  通过这个调查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现在的企业更加倾向于看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过去的只注重学习成绩。企业的用人标准更趋向于理性化。
  3.大学生就业素质现状
  3.1 缺乏社会实践,理论与实际很难结合。
  众所周知,无论是放暑假还是寒假高校都会要求学生写一篇实践报告。但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到工厂工作、进行锻炼的情况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越来越多的高校也开始逐渐认识到假期实践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学生获得劳动报酬的一种途径,更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素质的一种良策。所以,近年来安徽部分高校在寒暑假期间通过与企业联系为在校大学生争取更多的实习机会。
  3.2 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
  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可能是通过专业调剂到本专业的,也有的是在报考本专业是对它一无所知,还有的学生考虑到以后毕业也不一定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鉴于以上几种情况这些学生可能就对专业课程没有兴趣甚至不学。但这并不表示就可以淡化专业知识的重要性。相反,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在就业竞争中仍然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首先,大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掌握专业技术的需要,同时它也在培养我们各方面的能力,譬如: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其次,专业课程的学成绩也是专业型企业招聘的重要标准。总之,学好专业课程就会为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赢得优势地位。
  3.3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了价值观的扭曲。
  当今社会,随着生活中各种压力的加大,就业过程中不乏出现一些功利化和拜金主义的思想。甚至,有的同学还没有适应我国的大学教育机制已从原来的“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认为大学生就应该找到高收入、体面的工作。但是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不仅仅要把自己的就业过程看作是择业过程,更要把它看作是自己未来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对于大学生自己要克服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坚定自己的价值观,坚决抵制社会中出现的一些“功利化”、“拜金主义”的不良思想,把握好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争取早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针对就业素质现状对高校及大学生提出的几点建议
  4.1 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就业素质。
  就业是大学教育的归宿。为使大学生尽早的适应工作就应该多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实际动手的能力。大学真正培养的应该是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将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通过鼓励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暑期“三下乡”以及到企业实践培训等活动,在实践中锻炼他们的各项的能力,使大学生真正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成为祖国未来合格的接班人。
  4.2 高校要切实加强学风建设,注重专业素质的培养。
  学风不仅是学校治学态度、治学精神、治学方法的集中体现,也是学生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专业素质和学习兴趣的的提高有赖于优良的学风。同时对于大学生自身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确学习目标,从而有效克服学习动力不足现象。
  大学是为社会输出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地方。专业素质教育是大学教育中很重要的方面,只有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基础,才能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因此,专业素质是就业素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现如今企业招聘毕业生一般都是在考虑其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考察其综合能力,因此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也是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一块“敲门砖”。
  4.3 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就业观念是指求职者对职业选择和就业方向的基本观点和判断,是求职者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对自己未来所从事职业和发展目标的整体规划。由于市场经济和社会不良思想的负面影响、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滞后以及大学生自身知识结构的缺陷等原因,大学生难免在求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观念上的偏差。针对这一情况,高校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平等观,树立多种形式就业观,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思想,正确认识现在的就业形势,把自己的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想对应,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4 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大学生通过在大学阶段的学习,参加社会工作是其最终目的。通过参加社会工作并将所学技术应用于实践实现自身的价值。而在参与社会工作中一定会面对各种不同的工作内容和社会环境,因此提升大学生就业素质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尽早适应不同的工作内容和社会环境。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重沟通和表达能力。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也日益频繁,沟通和表达能力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在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基础上,恰当并且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成为我们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通过良好的表达能力,可以使大学生的个人形象得到很好的提升。
  第二,提升团队合作能力。所谓团队合作能力,就是大家在团队的基础之上通过互相配合,取长补短来达到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这也是现代企业用人的一个重要标准。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拥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处理和解决工作中遇到难题。
  第三,增强可持续学习能力。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对其他各种学科的知识有所涉猎,使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优化自身知识结构,不断为自己充电,使自己在职场处于优势地位。因此大学生要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总结和思考问题,使自己具有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5.结语
  随着大学生扩招工作的不断进行,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也逐渐在下滑。因此,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解决就业难的根本途径也是要从提升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着手。当然大学生就业素质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同时也不是大学生一个人能够实现的。这需要大学生自己转变就业观念,增强自身就业素质,不断去满足和迎合社会的需要,同时还要高校、家庭、企业共同的努力。作为大学生,我们要给自己定下目标,并且时刻提醒自己努力去完成,要针对性、阶段性充实自我、完善自我,逐步提高自己的就业素质,使自己成为择就业竞争中的强手。
  
  参考文献
  [1]汤帮耀等.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9(4).
  [2]王明钦.企业用人标准与大学生素质匹配[J].经济管理,2006(3).
  [3]周艳萍.大学生求职择业心理分析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6).
  [4]钟一彪.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3).
  [5]陈萍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管理观察,2010年2月(上).
  
  作者简介:王东(1992―),男,大学本科,现就读于安徽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标签:视角 大学生就业 素质 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