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悔过书 > 正文

金钥匙课堂【质疑是开启数学课堂的金钥匙】

时间:2019-02-1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在大力践行新课改和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作为新课改的主要内容,潜心研究如何采用巧妙而艺术的方法引导学生设疑--探究--总结--解疑。最终达到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勤于提问、善于提问的目标,使学生由被动接受逐步转向主动质疑,从而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巧妙设疑;主动质疑;培养兴趣;提升能力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质疑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很多一线教师都是牵着学生鼻子走,没有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去质疑与释疑。久而久之,学生不善于发现、提出问题,更加不善于利用教材中有关因素去构设问题。因此,在大力践行新课改和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课堂应把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作为重点,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设疑--探究--总结--解疑,进而开启数学课堂的知识宝库。带着问题上数学课,并将“提出问题”作为数学探究的首要环节,是学好每一节数学课的决定因素。因此,在新课改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成为我们数学教师研讨的主要内容。就此,我谈个人一些粗浅的见解:
   一、培养兴趣是关键,乐于质疑效率高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质疑问难、激活情趣就具有重要作用。如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时,学生在初步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基础上,我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把一个三角形剪成两个小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三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有的学生错误的认为剪成的一个小三角形内角和是90度,拼成一个大三角形内角和是540度,经过讨论,结果不一,形成悬念。这样一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带着问题和兴趣进人学习过程,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兴趣,又能使学生乐于学习,积极思考。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对于疑和问,疑是条件,问是结果。因此,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愉悦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快乐高效的度过课堂45分钟。
   二、清除心理拦路虎,敢于提问方式多
   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就会在课堂上表现出“四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四怕提出的问题得不到回应而备受冷落。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四怕”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比如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个别提问;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其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同时,可以让学生板演、让学生纠错、接着让学生对板演及纠错内容进行质疑。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活动,通过比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小组的竞赛成绩,这样,学生就会在竞争的氛围中消除思想顾虑,大胆质疑和发问。
   三、多说多做多动脑,获取新知不会少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在世界上大部分伟人的发明创造也是源于三个字“为什么”,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爱迪生发明的电灯,达尔文写的《物种起源》都起源于质疑等。可见质疑是开启数学思维、发明创造的金钥匙。那么如何让学生学会具体质疑呢?
   (一)教会学生预习课本,积极质疑
   课本既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课前可先让学生预习课本,对于将要学到的新知识先自学,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书本中有哪些地方不理解作出记号。但是,由于部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有限,在刚开始实施这一活动时,我一般向学生提出自学提纲,如:你应掌握的内容是什么?把不懂得问题写出来?你还能提出其他的问题吗?等等。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不同,提出的问题水平也不同;针对这种情况,我会在新授课前先把同学们的预习本收上来,结合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学生在课堂上带着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有目的的去听课,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也养成阅读书本,善于提问的习惯,教学中学生则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更加主动深入地理解书本知识。这里要注意的是,部分学生看书时往往只重视回答问题,寻找答案,忽视思考探索过程,老师就通过提出一些有探究性的问题,指导学生重点看过程。这样也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让学生多说,创造质疑氛围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外部表现。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保证学生有说的机会,通过多说的训练,培养学生勤于提问的习惯。
   (三)让学生多做,启发质疑
   实践活动是学生形成问题的基础和源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而提出问题。比如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课堂上组织学生用长短不等的多根木棒进行组合,观察满足什么条件时可以构成哪种类型的三角形等一些可以动手操作的问题,为以后继续学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让学生多想,深刻质疑
   课堂上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对面临的问题作较深层次的思考,通过分析和比较,就能将问题转化,提出优化解答过程的新问题。比如在“菱形面积”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除了S=底×高以外,能否利用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特殊性质进行面积计算?由于多数学生对勾股定理运用较熟练,会很容易得出另外的计算方法。学生提出问题,必将迫切知晓答案,那么与其他同学合作探究并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由此可见,只要指导学生对问题多作思考,学生就能创造性地提出更深刻的问题来。
   四、为给学生长流水,努力开凿一眼泉
   由于不同情况下问题的内容、性质各有特点,因而只有教师恰到好处地设疑,才能让学生水到渠成的质疑,反之,提问方法不当,不但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反而易使人感到乏味和厌烦。比如,有些教师经常这样提问:“同学们,学完这节课内容后,你们还有没有疑问?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吗?”同学们大都异口同声回答:“没有。”这是在目前课堂提问中常遇到的现象,但根据学情,学生是否真的没有问题呢?而且,我们的学生不是批量生产的产品,他们没有统一的模式,面对这些不同智力、不同能力层次、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心理历程、不同情绪体验的学生,必须采用不同的质疑方法,才有可能从不同角度挖掘到学生的闪光点,才能欣赏到不同学生不同的美,才会不用同一模子来套人,才有可能对不同的学生赋予不同的价值,才有可能教出不同特色、个个出色的学生。正如白居易有诗云:“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在上课之前,先拷问自己有质疑的资本吗?因此,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时代教育的需要;只有研究,才能把自己提炼。教师永远不要放弃学习机会,才能帮助学生提高质疑的能力,才能积累一些有效的设疑方法如:
   1、趣问法。把问题趣味化,或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把问题引出,这种提问容易使对方的注意力集中和定向,质疑也变的丰富多彩。
   2、追问法。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顺着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到底继续发问,其表现形式一般直接采用“为什么?”,学生答疑也直接了当。
   3、反问法。是根据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其表现形式一般是“难道……?”,激发学生更深层次质疑。
   4、类比提问法。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和性质的相互联系,通过比较和类推让学生质疑其区别与联系。
   5、生活提问法。结合某个知识点,通过对实际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如:房梁的支架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电动门为什么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等等,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构建数学模型,并思考所蕴含的数学知识。
   五、巧设情境窍门多,一题多解方法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能使人心中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巧妙设疑能调动学生释疑情绪,使其主动参与活动,培养其质疑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活动情境,为他们搭设一个生活的“舞台”,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嘴,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中,尽情地展示自己,不断地有所创造。
   在一堂“一位数笔算乘法”的练习探索课上,我让学生任意选一个三位数,将它乘9,再将结果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相加,直到加到一位数为止。当学生发现最后结果都是9时,感到十分惊讶,继而纷纷质疑:这是巧合吗?是不是所有的数乘9后,将其结果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加起来,结果都是9呢?此时,学生产生强烈的主动参与的需求,举例、计算、探索、验证,乐此不疲,兴致盎然。当他们为自己找出“一个数乘9后,其积的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的最后结果都是9”的规律而庆贺时,又有学生质疑:“那么,是不是不乘9,就一定没有这个规律呢?”再一次燃起了他们探求的欲望。
   其实,我只是巧妙地利用了“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知识点,设置了一个悬念情境,不仅克服了练习课的枯燥乏味;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的需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教师要善于创设行为上的“空白”情境,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使他们有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养成创设的倾向和意识;当然,教师更要为他们创设思维上的“空白”情境,让他们能静下心来,搜索丰富的资料,进行深邃的思索,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
   在教学“分配”一课时,我出示一个手提包,问:“我想请大家分包内的东西,你有什么想法?”提问结束,留下内容和形式上的空白,教室里静悄悄的,学生此时产生“发散”的思维,搜索所需的资料:包内有什么东西?有多少?分给哪些人?几个人,怎么分?......这样学生对新知的学习处于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再通过讨论回到分配的实质上。通过“空白”情境的创设,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空间,彼此触发,积极推想,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
   有位数学家曾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一题多解则是体操中常用的动作了。尤其是中高年级的应用题教学中,更应教给学生一题多解的方法。这样会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但必须指出的是应该注意指导学生从中选出最优方法来解答。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动接受教育,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质疑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学校教育要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培养敢于质疑的学习者,已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口号。因此,教师一定要不断摸索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质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具有足够的质疑能力。
   当然,现在的教师们都在课堂中精心设计了“看书质疑”这一环节,可是,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教师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总是走过场。要将“质疑”引入课堂,必须要求教师们改变自身观念。作为一线教师,必须明确不仅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给其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分析能力。究竟怎样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其思维能力呢?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课堂气氛比较沉闷,特别是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的参与率就越来越低,举手提问的就那么几个人,每个问题都是同几个人回答。这与《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不相符合。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研究性学习的兴起,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现代人素质的重要特征。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一切教育活动都要服务和服从于主体。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解决问题,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愉快地学习成为当今教育的必然趋势。教师由教学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激发者、组织者。
   总之,在教学中要想富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就必须教会学生运用质疑这把金钥匙,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改革教学方法,采取科学的手段促使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勤于提问、善于提问,使学生由被动质疑逐步转向主动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崔少梅)
   收稿日期:2011-11-14

标签:金钥匙 质疑 开启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