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讲话稿 > 正文

概论课教学活动建议_谈课堂讨论在“概论”课教学中的组织实施

时间:2019-01-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实施课堂讨论是增强教学目的的实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一条有效途径。教师在实施课堂讨论之前,要充分准备,合理安排;在实施过程中,要精心组织,全面点评。为促进课堂讨论的实施及对其成效的评判,须建立科学考评机制。
  ?
  关键词:“概论”课;课堂讨论;组织实施;考评机制
  
  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以来,我校思政课教师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一直进行了多形式、多途径的探讨,其中,课堂讨论已成为我们“概论”教研室教师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对增强互动性、提高实效性具有积极作用。?
  一、实施课堂讨论是提高“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有利于增强教学目的的实现?
  “概论”课程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而是要求学生通过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能掌握和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正确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从而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转变角色,由“一言堂”的主宰者成为“群言堂”的主持者,为学生提供给更多的能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和舞台,以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理解能力。而课堂讨论就是直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也是课堂内实践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1](P.71)?,更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一个良好途径。?
  (二)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其最大作用在于如何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实效性。组织课堂讨论是处理教材内容的一种方式,其难易度往往比教师“一言堂”的灌输要难。因为,在讨论主题选择上教师要精心挑选与教材内容紧密相连的话题,同时教师要积极查找相关资料,在广度和深度上对该问题要有充分的认识;尤其是教师在具体实施上要具有驾驭课堂讨论的组织能力,如同节目的主持人一样,要善于灵活应变,使课堂既不冷场,又不紊乱无序,同时对发言的同学能把握其思想动态,作出准确而客观的引导。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所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2](P.725)??
  (三)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概论”课内容具有很强的现时代感。面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为课堂主体、求知欲极强的大学生必然对其产生独立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应该积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分析。课堂讨论就是教师通过主导课堂和运用鲜活的现实素材,来组织学生对社会现象和问题予以辨析,从而引导、启迪学生,将学生由被动听课转化为主动思考,进而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课堂的主体作用。?
  二、实施课堂教学讨论要充分准备、精心组织?
  (一)充分准备?
  1.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第一,教师要充分准备讨论的内容。讨论的内容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话题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尤其是对当下一些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学生比较感兴趣、且有话可说。当然,讨论话题不宜为过深的抽象理论问题,也不宜为一些简单的现象问题,要考虑到大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每章讨论的话题可以由教研室全体教师集体讨论确立,使得讨论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二,教师要充分准备讨论内容的多形式表达。(1)可以是围绕教材相关内容的一般命题,如讨论“如何看待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及其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2)可以是案例材料分析,如给出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以安徽“傻子瓜子”为代表的私营经济发展相关资料,讨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必要性”。(3)可以是经典原著读后感,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精读领袖们某些著作。如让学生通过学习邓小平《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一文,讨论该文如何体现邓小平高度的民族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以及高超的谈判技巧。(4)可以是观看视频材料谈体会。第三,教师要充分准备讨论的次数。“概论”课程共有十五章教学内容,安排讨论的次数要适中。有的章节内容很厚实,可以拟定每章讨论两次,而有的章节内容相对单薄,可以拟定一章一次或两章一次。我们的做法是,一般讲授10节课左右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一次,全部课程讲完共计要组织十来次左右的课堂讨论。每次讨论大概有十来个学生发言,这样该门课程结束就有100多人次参与讨论,如果是100人左右的班级,平均每人至少有一次发言机会,如果是60人左右的小班,平均每人大约有两次发言机会。但讨论次数不宜过多,否则学生无时间充分准备,导致讨论质量保证不了;讨论次数也不宜过少,否则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不能形成良好的讨论习惯和氛围,从而达不到有效的讨论效果。?
  2.学生要做好充分准备。第一,学生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在“概论”课开篇之讲时,教师就应该向学生强调,“概论”课程教学不是让学生仅仅识记理论知识,而是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并能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正确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为了不断增进教学目的的实现,要让学生知道课堂里教师会多次组织学生讨论,要求他们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第二,学生在行动上积极准备。教师在布置好讨论题后,就应该要求学生在一周内积极地查找相关资料,撰写好讨论提纲,以备下次课堂上积极发言。对学生发言应逐步高要求,第一次讨论发言可以按提纲讲解,第二次以后就应该脱稿甚至即兴发言,以提高学生的演讲能力。任课教师要告诉学生,讨论发言是其平时成绩的主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充分准备、积极参与。?
  (二)精心组织?
  1.组织发言要掌握灵活性。教师是课堂讨论的组织者,要根据授课班级大小以及学生发言积极性和思想活跃性的程度,采取相应的讨论形式。对于思想活跃、积极参与的班级,教师组织课堂讨论是非常省心的,既不需要点名发言,也不需要划分小组由代表发言,只要把讨论内容布置好后,学生都会积极准备、踊跃发言。在这样的班级组织课堂讨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效果特别好,由于参与发言的学生多,讨论一个话题往往需要两节课时间。而对那些发言不积极、思想不活跃的班级,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就要抓班干,由他们将班级分为几个组,一般两、三个寝室为一组,确定组长,由组长召集同学们在课后进行讨论。每个同学轮流作为该组负责人,记录讨论内容,撰写提纲,并查找相关资料予以完善,然后在课堂讨论时发言交流。在讨论中,一定要向学生说明,允许并鼓励非小组负责人随时发言。因为讨论过程中由于认识的启迪、思想的激荡,有不同观点的学生需要表达。所以,这种方式组织课堂讨论,其效果也很不错。?
  2.点评发言要及时全面性。教师对学生发言的及时全面点评,既是确保课堂讨论正确性的引导作用,也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作用。教师的点评一定要对学生起到激励和中肯的作用。首先要肯定学生发言中优点,哪怕有的发言内容较空洞,但也要对他敢于走上讲台发言的勇气给予鼓励和肯定。当然,对发言中片面的、不正确的认识更要予以指正,或者将该问题提出来,引导学生再讨论,进一步产生互动。教师在指出学生讨论中存在的问题时,一定要以理服人,应多以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不能以凌驾学生之上的师道尊严身份来教训学生,更不能用政治帽子吓唬学生。教师对学生发言的点评要尽力做到全面。为了不忘记学生发言的主要内容,教师要一边认真听,一边随时记录学生发言中的关键词和重点问题,以便点评时具有针对性和全面性。教师的点评一般在学生发言后,但教师也可以在学生发言过程中就一些问题进一步地提问、引导、启迪,使得讨论向更深入方向发展,同时与学生一道讨论,也能形成良好的互动效果。最后,在讨论活动全部结束后,教师应对讨论话题作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使学生对该问题得到较全面的认识。?
  三、建立课堂讨论考评机制?
  课堂讨论考评主要是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状况表现和该项活动最终效果考查评价的记录,既是促进开展课堂讨论的一种激励机制,更是检验教学效果实现的一种成效机制。?
  1.促进课堂讨论的激励考评。课堂教学讨论实施之前,教师就应该明确告诉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是学生成绩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组成部分。因为,课堂讨论就是为了不断培养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对于平时勤于思考、富于创新的学生应该给予高分。所以,教师要根据每位学生发言的内容,可以判断其参与讨论的准备情况、发言态度以及分析问题能力等而给出相应的讨论分数。原则上,一次没有参与讨论的学生就没有该项成绩。显然,这种考评是为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思考,从而为课堂讨论顺利展开提供激励机制。?
  2.检验课堂讨论的成效考评。课堂讨论最终效果如何?期末学生成绩考察是检验其成效的一个重要手段。“概论”课程期末考察应充分反映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察的形式应与课堂教学讨论的目的和课程教学目的相一致。过去,我们考察学生成绩往往采取以闭卷形式考核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实行以书本理论知识为主,建立由十几份试卷组成的试卷库。这种应试考试既不符合社会实践的需要,也不受学生欢迎。?
  为了检验课堂讨论教学效果以及课程教学目的实现的情况,试卷考核的内容必须重点放在考查学生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上。现在我们对期末试卷考核的形式进行了改革,题型主要为辨析题、简单材料分析题和综合材料分析题三大类。辨析题是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理解,属于教学大纲中必须掌握的范围;材料分析题是考查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话题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感兴趣的,且有话可说的材料。显然,这种期末成绩考评既有利于检验课堂讨论这一教学方法实训的效果,也有利于促进教学目的的实现,同时与死记硬背考试相比,更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深受学生欢迎。?
  参考文献?
  [1]孔祥云.组织学生“课前调研”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责任编辑:杜红艳]
  
  收稿日期:2012-01-15?
  基金项目:安徽中医学院人文学院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互动式教学在“概论”课教学中应用研究)成果。?作者简介:蒯世安(1964-),男,安徽肥东人,安徽中医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从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

标签:组织实施 概论 课堂 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