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记叙文 > 正文

_对《弟子规》育人智慧的学习感悟

时间:2019-01-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近些年来,“国学热”慢慢兴起,如对《弟子规》一书的推崇,很多学校重新把它作为培养学生优良品质和良好的首选德育教材。《弟子规》是对《论语》中“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章的拓展。它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具体列举了我们居家、外出、待人接物和求学等应有的礼仪和规范。其运用最通俗的语言把儒家的教育理念表达了出来,内容简便、朴实,是儒家整个教育思想的浓缩。对它的研究,不少学者专注于其在家庭教育的功能上,尤其看重其在对孩子品德培养、性格养成方面的思想内涵,也有部分志士仁人把它看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利器。笔者认为,《弟子规》在教书育人的学习观方面也颇有值得人们挖掘和借鉴的内涵。
  一、“个性品质”奠定学习基础
  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儿童只要能听得懂话,坐得住40分钟,就可以到学校接受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了。但是,《弟子规》认为,系统的知识学习应该讲究基础。这个基础不是教育学者讲的学习新知识要有旧知识作基础,也不是心理学者讲的学习需要大脑发育成熟作基础,而是学习者的个人品质。《弟子规》强调,学习应该放在为人处世的良好品质养成的基础上,依照社会规范,在人际生活中对文化知识有兴趣、有时间、有能力,这才开始学习。所谓“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先要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然后才开始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会使学习事半功倍;没有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可能会走歧路,可能导致厌学,可能事倍功半。环视周围,这样正反面的例子举不胜举。所以,整篇《弟子规》大部分的内容都在讲如何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只有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之后,才可以谈学习的问题。
  二、“学而时习之"体现学习效果
  我们知道“学习”一词本是两个词,取自“学而时习之”。《弟子规》对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作了描述,用“学文”表示“学”,用“力行”表示“习”,并指出了“学”与“习”的关系中两种常见的错误。
  第一种是只“学”不“习”,“不力行,但学文”。不停地学,学了很多文化知识,但自己并不依照这些知识而生活,结果自然是“长浮华,成何人”,只是徒增浮华,成为空有理论没有实质的人,如此读书学习有什么用?审视我们当前的教育,有几个人不是这样呢?知识成了很多人脱离生活的一种“物品”,放在大脑的某个角落,偶尔拿出来应付考试或者卖弄。现在有学者引用国外的概念“脆弱性知识综合征”来表示学校教育中这种知识学习与生活相分离的现象,但这种现象是不是学校教育独有的呢?显然不是。各种礼貌规范对答如流,各种环保知识脱口而出,而在实际的生活中铺张浪费、破坏环境、陋习不断的人还少吗?《弟子规》早已为我们指出其本质。
  第二种是只“习”不“学”,“但力行,不学文”。努力在生活工作中做好人,做好事,像老黄牛一样,但缺乏学习意识,不能持续学习以提升自己,结果就是“任己见,昧理真”。这种情况在很多人身上常见。这样的人依照自己的经验日复一日辛苦地行事,缺乏学习意识,不学新东西,生活停滞不前。
  正确的做法应该如《弟子规》中所述“学”与“习”的合二为一,也就是“学而时习之”。通常的解释是,学后要不断地练习、温习、复习。其实这样解释还不确切,儒家的思想强调实际、强调实践。“习”更是包含了在现实社会中不断地检验所学、不断更新自我的意思。这永不停息的更新改造自我的过程必定伴随着很多困难和痛苦,所以《弟子规》用“力行”一词来强调学后的身体力行,不断实践。“学文”与“力行”相互作用,跟随现实情况而不断前行,虚心坚持学习,才能活到老,学到老,习到老。
  三、“经典选择”确定学习内容
  学习要选择经典,“非圣书,屏勿视”。为什么要这样?《弟子规》作了解释,“蔽聪明,坏心志”。不是所有的书都适合学,有些书需要学到一定程度才能读,有些书是什么时候都不要看。一些直白表达的书还好分辨,比如色情暴力的书刊,而一些比较隐晦的宣传不健康生活方式、错误腐朽意识形态的书,就不好辨别了。现代社会出版物多如牛毛,这些不适合看的书不会自己戴着“不能读”的帽子,所以学会选择很重要。《弟子规》正是针对这一问题,提出我们学习的对象应该选择经典。首先-,它是社会传承下来,经过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学习它们可以保证我们方向不会错。其次,这些经典的难易程度大家相对有公认,能够保证学习时顺序不会大错。最后,对初学者来说,先学习经典可以打下符合社会文化思维的根基,有了这个根基以后对其他的观点就有了判断力,不至于游离、迷惑。选定学习对象之后就不要轻易动摇、改换,所谓“一门深入,长期熏修”就是如此。
  四、学习《弟子规》的启示
  基于以上的学习观,《弟子规》对具体的学习过程也给出了一些建议。这些建议如今仍能带给我们启示,值得我们反思。
  (一)课程“专一求精”
  判断学习结果的成败不在于学了多少,而在于能用多少,用得是否熟练是否有效。整个儒家的思想传统都是如此,自古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弟子规》中强调,“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学习不要贪多求快,一门学问没有融会贯通就不要另起一门,一本书没学完学懂不要开始另一本书的学习,一个问题没解决不要开始另一个问题。现代心理学已经发现,大脑的活动有自己的规律,左脑负责抽象思维,它的加工方式是序列性的,不能同时处理多个事件,就像我们到银行取钱,必须一个一个来。学习的过程也是如此,一章内容、一本书的学习就是一个事件,前面的事件没有处理完、处理好,就反复频繁转换学习内容,会使大脑的加工任务更重,思维效率下降,结果自然是什么都一知半解。当前的学校教育实行分科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学生每天在诸多差别巨大的学科知识中辗转,这样的设计对学生的成才和社会生活到底有多少帮助?
  (二)学习“内容自信”
  “信皆要”,相信自己所学的东西,对所学的东西有信心。学习者对书本讲的东西、对老师的教导不相信,自然是学不好的,不会去力行、贯穿于自己的生活。如今,我们可能过于信奉“批判性的吸收”。“批判性”在科学进步中的作用不可置疑,但我们不能忽略学习本身的顺序。对某一事物准确的批判必定是建立在真正明白、了解这一事物之后,知道它的问题在哪,有什么缺陷,才能对它进行批判。当我们初学时、一知半解时,或者完全不理解之前,就对它进行批判,是不可能做到准确和客观的。对待经典、前人的经验亦是如此,首先要做的是相信它,然后力行它,在生活实践中检验它,最后才是批判并改进它。
  (三)养成“不耻下问”
  多问是儒家的传统,《论语》中就有“不耻下问”,《弟子规》也强调了这一点。“心有疑,随人问,求确义”,在学习过 程中有了疑惑,随手就把它记下,不要让它溜走,一有机会就向他人请教,把问题搞明白。其实这里的多问包含了几重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存疑,要边学习边思考,这样才能发现问题。爱因斯坦也说过,“有时候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二是随时记录,不仅是记下问题,自己的所思所感都应该随手记下,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做读书笔记、做阅读卡片。三是“随人问”,这个随问的“人”不是特指老师,而是谁懂就问谁,问相关方面的能手,而且要态度谦逊,不耻下问,力求弄明白。
  (四)创设“宁静致远”
  读书学习要集中注意。《弟子规》提出“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强调读书学习时既要眼睛看又要动口读,同时还要用心思索,不能机械地读和记。那么,如何保障学习时注意力集中呢?它进一步提出“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和“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的要求,强调我们学习的小环境应该保持整洁、简洁,认为环境能反映和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杂乱无章的环境不利于安心学习,同时学习环境的杂乱无章也反映了学习者的心理浮躁不安,心里不踏实不能安心学习,自然学不好。正如《大学》所言,“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反过来,通过整理小环境,室内物件不多,墙壁光洁,书桌整洁干净,书籍文具摆放有序,这样清静的环境可以调整学习者的学习,状态。现代心理学对此有研究,要想使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对象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排除其他无关刺激的影响,避免其他无意注意的干扰,起到帮助学习者集中注意力的作用。但当前的教育中,我们很少关注儿童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家庭的学习小环境,家长把房间布置得五彩缤纷,各种文具样式新颖奇特、漂亮可爱,让儿童爱不释手,造成学习的干扰实在太多。
  (五)保持“平和心态”
  现代的教育学和心理学都十分关心学习者的心态,做了很多的研究。《弟子规》中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何为良好的学习心态,“勿自暴,勿自弃”,即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面对挫折不要轻易否定自己。我们经常听到有学生说“我就没有数学细胞”“我天生就不是学英语的料”之类的话。当我们心里形成这样的定势之后,数学或者英语就很难再学好了。现代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自我应验预言(self-flumlling prophe-cy)”。同样,良性的自我预言也会促进我们进步。“圣与贤,可驯致”,“驯”可作“循”讲,只要立定志向,有目标,精进努力,循序渐进,就可以达成学习目标,所谓“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给自己的目标时限宽松些,平时抓紧时间用功学习,日积月累,滴水能穿石,铁棒能磨成绣花针。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平静、清静,目标端正不偏移,抱着这样的态度,日积月累自然会有所成就。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弟子规》提出的这些观点我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认同它,更谈不上将它贯穿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对照《弟子规》的教诲,再审视当前的教育,我们发现,有关学习的各种问题不是今天才出现的,我们的祖先已经为这些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法。回顾《弟子规》的观点,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力行”,如果能把这些看起来简单、朴素的“教条”贯彻到实际的学习和教育过程中,我们的学习和教育活动定能有所成就。

标签:育人 感悟 智慧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