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记叙文 > 正文

[关于慈善行为的若干思考] 慈善行为

时间:2019-02-0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大善高调、一往无前,构成了“中国首善”陈光标的角色符号。但随之而来的还有质疑、指责甚至谩骂。《说不尽的陈光标》向我们展示了备受争议的陈光标及其慈善行为,也引发了我们对中国企业家慈善行为的思考。陈光标高调行善到底值不值得支持?慈善与诚信精神在我国当代企业家精神中孰轻孰重?到底怎样的慈善行为会更好的推动中国社会的道德文明进步呢?本文将沿循陈光标这条主线,思考与慈善有关的问题。
  关键词 慈善 陈光标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一、高调行善值不值得支持
  为什么高调慈善会被骂?这让陈光标颇感困惑。暂放下媒体关于其失信行为的报道,仅论其高调行善本身,陈光标大胆实践自己的人生梦想,希望通过慈善行为弘扬美好的社会风气,提倡关注公益、安全、环保及特殊人群,以身作则,坚持不懈,实则为社会的一大进步。
  回想2008年,比尔?盖茨从微软退出,全心投入慈善事业,其遗嘱中表示98%的资产将捐出用于慈善事业。用他的话说,这是“希望以最能够产生正面影响的方法回馈社会”。正如新教所倡导的观点,企业家不仅要追求利润,还要回馈社会,担当社会责任,扶持社会公正,为公益事业做出贡献。 比尔?盖茨的影响力已经波及全球,全球50多位亿万富翁加入“裸捐”行列。但比尔?盖茨到中国举行慈善晚宴时,却有多名受邀富豪反复确认是否会被“劝捐”,有一部分富豪因此婉拒参与。但陈光标主动致信给比尔?盖茨和巴菲特,表示死后将“裸捐”,并表示“财富是水,是身外之物。如果有一杯水可以一个人喝,有一桶水可以存放在家里,要是有一条河就该与大家分享。”
  所以陈光标的高调行善,理应获得支持。一则陈光标以多数人的快乐和幸福为更高追求,难能可贵;二则主动承担作为公众人物的责任,号召大家都起来做慈善。
  二、慈善与诚信精神在国当代企业家精神中孰轻孰重
  然而,在2011年1月陈光标通过媒体向公众公布2010年捐款明细后,媒体对其多笔捐款未到位的报道却掀起了轩然大波。部分机构调查的结果仅为其公布结果的1/3,陈光标“首善”的光环开始受到质疑,在多次的捐款打折和食言得不到本人的回应时,陈光标更是卷入“诚信漩涡”。致力于慈善的道德模范,是否可以存在诚信上的缺陷?我们又是否对陈光标要求过高呢?答案是否定的,慈善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全面的社会监督。
  事实上,不论是陈光标自身经营的问题,还是被媒体和慈善机构绑架,陈光标是可以站出来澄清的。人无完人,一方面的高尚不能掩盖其他方面的卑劣。这就如同一个惯偷,在看到遭抛弃的婴儿时,却能抱回家抚养。此时的陈光标选择了沉默回击,对于这样一个头顶光环的慈善家形象,公众可不可以提出质疑,要求他澄清事实,甚至承认错误呢?
  社会从来不缺乏受到质疑的公众人物。但陈光标在受到质疑时的三缄其口和委婉暗示,让外界不解之余,只能选择敬而远之。公众冷漠针对的不只是陈光标,更大可能是慈善行为本身。
  诚如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所讲,“社会广泛认可的普世价值观是,捐款比不捐款好,诚信比失信好”。慈善是对一个人道德上更高的要求,而诚信则是基本要求。陈光标因其慈善行为,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无视基本道德,伤害的不仅是他本人,还有他高调倡导的慈善行为、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甚至伤害到我国企业家的慈善热情。
  三、我们更需要什么样的慈善
  陈光标的慈善行为备受争议,这也进一步引发了我们对什么样的慈善更适合当今社会需要的思考。在欧美国家,很多教堂、博物馆和图书馆是由当地名人捐献,有的建筑建设周期很长,甚至需要几代人捐献。这些建筑历经百年,演变为当地的文化。如洛克菲勒出资兴建的芝加哥大学( University of Chicago),在20世纪培养、凝聚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界最优秀的人才,他们以独特的研究方法和风格在经济学界树立了“芝加哥经济学派”的声望;国内有名的慈善家邵逸夫先生,通过在高校捐建图书馆、科技馆,引导社会重视教育、发展教育。 这是否可以启发当代企业家的慈善行为呢?
  我国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有许多失学儿童,甚至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捐钱捐物固然重要。然而长远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雪中送炭不如未雨绸缪。发展经济、投资教育,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惠及他人,远比单纯捐钱意义更大。
  综上所述,陈光标的高调慈善行为本身值得支持,但面对“诚信”的质疑也应积极回应、正确面对,失信的慈善行为只会本末倒置,使本已孱弱的慈善发展愈发艰难。同时中国当代企业家不要局限于单纯的捐款捐物,更多着眼于“教育和文化的传承”、“方法的传授”以及“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这些方面,以实际行动造福社会。
  (作者现在山东大学攻读EMBA学位)
  
  注释:
   胡晴.比尔?盖茨“裸捐”背后:为了上帝做善事.中国企业家网
  https://www.省略/renwu/34/2010/1223/205905.shtml?form_url=4042001,2010-12-23.
   刘芳.中国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09.
   彭晶,于君博.新慈善精神的动因与社会意义.中州学刊,2006,(1).

标签:慈善 若干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