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寄语 > 正文

语文诵读教学的艺术 语文应重视诵读教学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唐诗、宋词、元曲等这些民族文化的瑰宝,无不在中国文化中散发出璀璨的光芒。如何把这些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很大一部分责任在于基层教育者。当然,作为语文教师,更是义不容辞,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很大一部分语文教师却没有承担起这一重任。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他们忽视了“诵读”的教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诵读的教学。
  
  一、 重视诵读的教学的意义
  
  1. 传承中华文明的需要。
  中国文化的精髓需要一代一代的传承,才能延续下去,才能发扬光大。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上、学生在学习上、直至家长在期望上都带有极强的功利目的。一切不利于提高成绩的因素都要被排除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外,“诵读”就受到了这种不公正的待遇。很多学生、家长,甚至是教师都认为进行诵读教学是不务正业,是旁门左道。他们认为只要把要求背诵的内容读几遍,能背下来就行了,至于其他文章,老师上课讲的时候认真听老师的分析,学会分析课文就达到要求了,连这些与教学和学习密切相关的文章都不去诵读,更不用说对教学和学习帮助不明显的文章了。再加上时间紧、任务重,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不会把时间用在诵读上,家长更是如此,如果老师让某位学生经常抽出时间诵读,家长肯定会说他是误人子弟。不去诵读中华文化的经典,中国文化的精髓就不会传承发扬。鉴于此,诵读教学势在必行。
  2. 培养情感、陶冶审美情操的需要。
  诵读有着无穷的魅力,不仅能让人们领略到声音的美,还能培养人的情感、陶冶人的审美情操。诵读的最大特点是有感情,进行诵读的一个主要目的是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而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作者塑造的丰富的艺术形象来传达的。我们在诵读文章时,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作者的语言就好象成了自己的语言。与此同时,头脑中会连续再现文章中的抒情载体―艺术形象。这样一来,我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感情上的强烈共鸣。坚持不懈地进行诵读,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极为重要,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另外诵读教学所吟诵的大多数文章是我国古代最优秀最杰出的经典之作,吟诵鉴赏之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华夏儿女的优秀品质时时激荡着学生的心胸,滋养着学生的心灵,陶冶着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精神得以净化,道德得以规范,品质得以高尚。在诵读中,学生与作品作者同悲欢共喜乐,同时,这些千古不朽之作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操。
  
  二、 加强诵读教学的方法
  
  1. 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诵读能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想对学生进行诵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诵读能力。首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如果教师本身没有较强的诵读能力,又怎能对学生的诵读进行评价?其次,诵读是钻研教材最重要的一环,诵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教师必须从提高自身的诵读能力开始,把课文中蕴含的东西最直接的、最生动地传递给学生,从而深入到他们的心灵深处。再次,“文章不是无情物”,纵观古今,中华经典之作之所以传送千古,是因为作家文人是用饱蘸着自己思想感情的笔墨来抒写的。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诵读过程中,能把无声的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有情的文字,用充满情感的诵读去撩动学生的心弦,带着学生沉浸在作品的思想感情中,与作者一起喜、怒、哀、乐。当然,教师的诵读能力也是参差不齐的,诵读能力的提高也非一日之功,但有一点是可行的,教师可以先从朗读入手,先练好朗读。朗读就不行,谈何诵读。从最基本的做起,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地朗读,进而进行更高层次的诵读。
  2. 要选择好诵读的材料,把握好作品的内容。
  诵读要有感情,诵读者要把作者在作品中所倾注的情感传达到听众心里,因此,诵读是一种传情的艺术。教师在诵读教学时,为了达到传情这一目的,从而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要注意材料的选择。那些语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适于上口的文章是诵读的首选。因为形象感受是诵读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干瘪枯燥的书面语言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构不成丰富的形象感受。没有丰富的形象感受,传情就缺乏“桥梁”。光选择好材料还不够,还应把握好作品的内容,才能达到传情的效果。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诵读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技巧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当然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只有对作品进行了正确、深入的理解,体会到深刻细致的感受,形成了丰富、逼真的想象,才算是把握了作品的内容,在这种基础上的诵读,传情才能水到渠成。
  3. 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诵读兴趣的培养与技巧的指导。
  没有兴趣,学生不会进行诵读。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教师一定要创造条件,范读课文,让学生读有榜样,增强诵读好文章的信心,真正欣赏到声音的美感。如果你的诵读能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入情入景地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想不让学生崇拜你都难,你想,他们能不诵读吗?光培养兴趣还不够,还要加强技巧的指导。教师要有系统地指导学生,让学生掌握诵读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停顿、重音、语速、句调。掌握了技巧,再进行诵读,才能读出韵味,才能读出情感,才能抓住文章的本质。
  值得庆幸的是,在诵读不被重视的大环境下,奋战在教育战线上的一些有识之士,越来越认识到诵读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诵读一定会在语文教学这方沃土上,开出艳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韦文清 江苏省赣榆县金山中学222115)

标签:诵读 语文 重视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