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寄语 > 正文

市场需求调查_纺机市场需求调查实录

时间:2019-02-0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2011回顾   市场刚性需求增加   纺织机械市场需求是以技术进步为前提,2011年需求特点集中反映在纺机装备的技术含量,节能减排的应用效果,两化融合后的创新成果,在线监控及管理的集成应用等方面。纺织机械行业发展的着力点放在了提升传统纺织机械水平;拓展产业用纺织品装备应用领域;加大节能减排设备的研发推广力度;提高纺织机械专用基础件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等四个方面。同时通过淘汰落后设备更新先进的新型纺机设备,对市场需求起到促进作用纺织机械产品机电一体化已向深层次、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系统化方向发展。节能技术在纺织单机和成套装备中得到推广应用,节能降耗减排的新理念在印染和化纤机械设计中得到贯彻,并依托循环经济理念推出适用于废用纤维纺纱、瓶级切片纺丝和非织造布等新设备。纺织机械企业采用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先进工辅具、建立装配流水线、提高装配精度。加强制造过程中的检验和检测,随时监控产品质量。计算机技术逐渐在企业的铸造、热处理、表面处理和装配等环节上应用,极大缩短了理论应用于实际产出的时间。提高了纺机产品质量。
  工业技术改造、产品档次升级、附加值提高、抗风险能力随之增强的市场需求走势,为纺织机械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带来很好的市场机遇。今年纺织机械产品转型升级仍旧立足于四个方面。首先是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及无纺布设备;二是提升传统纺织机械的技术水平;三是研发适用于功能性纺织新材料与低碳经济的纺机设备;四是要特别关注基础零部件的技术提升,全面提高纺织机械产品的可靠性,以满足市场需求。凡拥有一体化产业链、高效供应链整合能力的纺机企业,就有机会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纺织机械企业的发展趋势将呈现组织形态的规模化,经营方式的专业化,资源整合的集约化,空间形态的集聚化和主辅分离的趋利化。
  整体销售增速放缓
  2011年纺织机械市场销售维持良好态势,主要表现为市场刚性需求的增加及上年订单供货的结转;企业纺机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增强,能够满足用户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节省人工等方面的需求。但纺机行业全年整体销售增速呈现放缓走势。
  2011年市场需求变化对纺机产业升级的要求更为直接与迫切。在内需方面,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纺机产品市场需求总量仍保持平稳增长,但需求增速将会明显放缓,对产品品种、质量和水平的要求将受到更多关注。在外需方面,全球经济仍在较大程度上受金融危机余波的影响,短期内外需增长的空间不太乐观,长期看发达国家更加注重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发展,将会对全球现今的产业分工格局造成重大影响,并加剧我国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竞争压力。尽管目前市场仍以满足内需为主,但出口仍会不断增长。随着出口扩大、技术引进,纺机行业外向型程度会有所提高。在全球能源、资源约束更趋强化的形势下,呼唤着纺机行业的转型升级。
  目前,纺机行业仍存在原始创新能力薄弱,产业集中度低,企业小而散,社会化、专业化程度较低,缺乏更多具有规模优势的大企业集团,低水平重复建设,过度竞争导致经济效益低下等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严重影响着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集中度低的直接后果是资源配置效率不高,重复研发、重复建设等问题严重,技术装备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难以提高。企业兼并重组滞后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有待落实完善各项政策措施,改进健全协调机制,需坚持市场化运作,充分尊重企业意愿,引导和激励企业通过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以改变。
  企业订单依旧饱满
  2011年前三季度,纺织机械行业销售及利润总额明显增长,企业订单依旧饱满,但日益上升的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生产要素成本等叠加效应,挤压着纺机企业的利润空间,纺机产品的利润水平整体偏低,这使得多数纺机企业特别是棉纺设备生产企业在各项成本上涨的情况下,量大利薄,价格欲涨乏力,导致企业在产品研发创新及技术提升方面缺乏资金实力的支撑。创新是行业不断扩大市场需求的必然,也是产业升级最直接体现。实践证明,纺机产业技术联盟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技术创新,针对目前的研发现状,可以有效地分散企业研发成本、分享研发成果。
  现代纺织的鲜明发展特征,首先是绿色产业,要求材料是可再生的、可循环的,工艺过程是清洁低消耗的,产品是绿色健康的,产业增长模式是公平和谐的,产业发展是可持续的。其次是要以数字化为特征的现代科学技术作为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在数字化技术全面提升纺织产业运行质量和水平的同时,新材料、生物等现代高新技术也在拓展纺织原料结构,改善纺织加工方式,实现生态化生产,在发展高品质产品,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等方面,发挥重要而决定性作用。
  纺织机械的先进程度、技术水平直接决定着纺织产品的性质和特点。在“十二五”期间16个子项目中有2项纺织机械标准,分别是纺织机械安全标准制定和新一代纺织成套设备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前者是以国际标准ISO111111和GB/T17780系列标准为基础,对行业重点机械设备制定安全标准和文件,完成《纺织机械安全要求》系列标准的制定。后者是在现有标准基础上,作为新一代纺织成套设备技术标准的升级,重点围绕高效纺织机械生产线、差别化高性能纤维制造成套设备、新型非织造布设备、节能环保印染成套设备、数字化智能化纺机控制系统、机电一体化无梭织机以及电脑控制针织系列设备等相关技术标准,完成70项技术标准制定和修订计划,建立较为全面的纺织机械专业标准体系,逐渐解决行业标准覆盖不全和新产品标准滞后等问题。
  2011年1~9月国内纺织机械市场容量约922亿元(折142亿美元)左右,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10亿元(折30亿美元),同比增长近30%。其中含有汇率变化和成本转嫁导致产品提价等因素。前三季度纺织机械市场继续平稳,下游各产业结构调整的首位需求仍是技术装备的更新改造,使得各类纺织机械产品的销售同比有所增加。投资拉动仍维持强劲。下游各产业的投资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最高的是麻纺织行业同比增长了58.45%,无纺布制造回落较大,同比仅增长了19.45%。纺织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6.19%,对上游纺织机械市场的需求拉动较为明显。外需在继续放缓,出口形势仍较严峻。1~9月纺织机械产品的外销率同比下降0.41个百分点。前三季度,政策效果和外需趋势对纺织机械行业均存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内需市场增长整体保持平稳。今年以来纺机市场对节能减排及结构优化的需求力度逐渐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已成必然。
  为适应纺机市场多元化的需求,纺机行业自身在不断更新改造、技术进步,经济和技术实力在不断增强。随着纺织机械产品技术水平和零部件精度的提高,形状和用料的变化,表面和内在质量的提升,使纺机制造加工已从传统制造加工工艺技术向新型先进制造加工工艺技术不断发展。 2011年1~9月,纺织机械行业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1.48亿元,同比增长39.73%,增速比上半年提高11.64个百分点。行业投资占到纺织工业投资总额的2.09%,比重同比提高0.06点,比上半年提高0.03个点。新开工项目212个,同比增长6.53%,增速比上半年回落8.43个点。投资对纺机市场容量的贡献约为11%,内需拉动达82.64%,行业净出口一直是负值,在国内纺机市场容量中前三季度进口纺机产品占比约29%,同比回落12个点。纺机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换代效果明显。目前,纺机企业新型先进制造加工手段不断增强,激光加工技术、超声波技术、真空压铸和超塑成型技术、耐蚀耐磨涂覆技术、毛坯精化技术、精堆热处理工艺技术、产品装配工艺和技术、先进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技术、加强零部件设计制造试验和理论分析等已被广泛应用。
  发展进入新阶段
  我国纺机行业的优势比较明显,门类齐全、品种多,产品涵盖了2300多种整机及上万种专件配套件,能适应不同层面的市场需求,在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方面也都有较大提升。纺织机械行业是高技术行业,世界纺机业向我国转移的速度还不会像纺织服装业转移的那么快,在相当长时期内我国针对高档纺机设备还会保持较高的进口需求。目前纺机产业已经进入了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资本多元化、经营多样化的发展新阶段。
  目前纺机行业结构是以中小企业为主,民营、股份和外资企业对行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今年中小企业有60%~70%面临严重的生存困境,仅有10%的企业能够从银行体系得到贷款,绝大部分要靠体制外的民间融资。同时,汇率、税率、费率、薪金、土地出让金、原材料进价和资源代价多种因素叠加,推动企业全面进入了高成本时代。
  纺机行业的发展趋势将呈现系列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并按照先进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化、科学化、绿色化和全球化标准,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实现产业化后的新产品率将不断提高,强化管理提高纺机产品的装配精度,以纺机产品高技术含量及集群产业链方式来适应市场的差异化需求,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随着纺机产品个性化和定制化的需求发展,为节约生产成本、缩短交货期,提供性价比高、产品可靠性强、性能优良的模块化技术装备来适应市场和用户的需要。随着纺机产品速度的提高并要求材质的轻质化,以及对零部件表面耐磨、强度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新材料或优质材料正在逐步取代传统材料的应用。国际纺织机械也正朝着多功能化、高性能和易操作性,高效、低碳、节能、节水、降低原材料消耗、节约成本和省工、可持续技术和更加质量及可靠性方向发展。我国纺织机械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2011年纺织机械行业适应下游各产业的发展需求,积极进行了产品结构调整,以粗细联、细络联、高速织造、非织造成套、专用织造成套等纺织设备,及高速、连续、短流程染整设备等作为创新重点,积极推进了纺织机械的自主化进程,并且以小批量、节能环保等特色产品来不断满足差异化的市场需求。2011年淘汰落后产能政策效应也助推了新型高水平纺机装备的市场需求。
  2012对策
  纺机需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
  2011年以来,纺织机械市场需求局面与往年截然不同,行业经济运行呈现出新的特点,先进成套设备销售明显趋好,进口纺机设备有望突破历史最高水平。这充分表明纺织企业的需求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市场更加关注那些自动化程度高、能够节省用工,提升纺织产品质量的节能减排机型。
  纺织机械要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主要表现在产品、市场、形象三大差异化方面。产品差异化是指同类纺机产品在质量、品牌、包装、形式、服务等方面的差别。竞争企业的产品核心价值是基本相同的。不同的就是产品的差异性。市场差异化是只有产品、销售条件、销售环境等具体的市场操作因素所生成的差异,包括销售价格、分销、售后服务等差异。形象差异化是指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和CI战略所产生的品牌差异,在用户群中所树立的良好形象,从而达到品牌销售效应。纺机企业要不断进取、开拓和创新,充分发挥差异化的市场导向型营销策略、快速反应机制和高效率的积极作用。
  纺织机械制造业是纺织工业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而高端纺织装备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纺织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
  下面按照纺织机械分类进行市场需求特点的分析。
  棉纺机械
  我国棉纺织行业占全球棉纺生产能力的比重约60%左右,棉织机数量约占全球的45%。在当今市场以多种纤维混纺为热点,特色纱线成为主角的环境下,技术改进、纺纱工艺和设备在不断创新,棉纺机械已由原传统的环锭纺、转杯纺为主扩展到喷气纺、涡流纺、紧密纺、赛络纺、嵌入式复合纺等,使各种纤维可随意组合纺纱,实现了资源的优化利用。
  我国棉纺织行业整体发展基础较强,目前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技术装备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全国棉纺企业已超过5400家,纱锭超过1.2亿锭。棉纺织行业围绕着科技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两大主题,在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品牌建设、市场开拓以及效益提升等方面加大力度,5种新技术将会成为棉纺发展的支撑点。即重点推广多元纤维差别化技术、新型环锭结构纺纱技术、喷气涡流纺技术、转杯纺技术和自动化应用技术。纱支正趋于细支化,一方面要采用超细旦纤维,另一方面是减少纱线截面的平均纤维支数。
  目前,棉纺的关键新设备(2000年以后的新装备)占有率已达到71.70%,比2005年提高了16.10点。其中自动络筒机达到61.69%,比2005年提高13.95点;无梭织机达到46.63%,比2005年提高17.92点。关键设备技术改造使“三无一精”产品的比重均有了较大的提高,无卷化率、无结头纱、无梭布和精梳纱分别比2005年提高了9.72点、14.03点、21.01点、3.10点,已能够较好地适应了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截至2010年底,我国拥有环锭纺1.2亿锭,转杯纺232万头,织机126万台,比2005年分别增长了54.90%、57.18%和31.10%。拥有紧密纺720万锭,喷气涡流纺7.8万头。棉纺产业升级转型较快,技改力度加大,今年市场对细纱长车、自动络筒机的需求增长较快,而耗电高、劳动生产率低的环锭细纱机、小剑杆无梭织机已经被列入更新淘汰的行列。
  化纤机械
  化纤产业的发展主题是“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创新驱动、和谐发展”,化纤机械将围绕这一发展主题进一步开拓市场。今年化纤产业将由快速增长期逐渐步入成熟期,而绿色低碳、产业用纺织品、生物质纤维等将成为世界化纤业的发展方向。围绕着化纤产业的发展,年均增速将调低至6%左右,增长方式将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化纤机械技术创新发展将更加注重实施的可靠性,坚持低成 本化、高附加值、市场拓展和稳定持续发展。新技术发展方向将是系列化及系统化、专业化与精细化(高品质)、专一化及组合化(多功能)、持续化及持久化、高新技术融入及知识产权先导,工程技术低成本化将成为发展趋势。化纤新技术有高效、高均匀度的熔体或原液制备技术、高压纺丝技术、切片干燥与脱水技术、高效高均匀性纤维凝固、冷却、加热、水洗定型技术、多头精密与大卷装卷绕技术等,支撑着化纤产业的持续发展。
  持续实施的差别化化学纤维,推动了化纤机械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促进了产品的结构化调整,特别是聚酯、涤纶、粘胶、氯纶、锦纶帘子布等国产化成套技术装备的研发推广,有力推动了化纤工业的快速发展。国产化技术装备使化纤行业新建项目投资成本大大降低,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化纤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高新技术纤维装备重点突破了碳纤维、聚苯硫醚、芳纶、聚酰亚胺等高性能纤维成套设备的产业技术,日产100T及以上锦纶聚合装备及技术,万吨级新溶剂法纤维索纤维工业化生产设备,已进入产业生产阶段。
  纤维材料成型加工新技术如冻胶纺丝、热管纺丝、超细纤维复合纺丝等,结合新产品的研发如中空、细旦、异型、功能纤维等确立了工程优化方案。碳纤维领域开展了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缺陷形成与控制机理的研究,以解决碳纤维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环境友好型油剂、溶剂、特种化纤功能母粒等精细化工产品将成为材料加工技术的重点。新型纤维材料研发实现了系列重大突破,涤纶、粘胶等化学纤维已走上以自主研发技术为主体的高起点、大规模、低成本的国产化道路,差别化水平在不断提高,2010年化纤差别化率已达到48%。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及精细化工技术在纺织领域得到快速推广,碳纤维、高强聚乙烯等纤维基本实现了国产化生产。
  化纤机械继去年产销旺盛的情况,今年仍出现销售旺势,特别是长丝设备生产企业,几个主要设备厂交货计划均已排到2013年,有的甚至计划到2014年。
  据统计2011年1~9月份,涤纶各种长丝纺丝机销售完成7300多纺位,同比增长21.66%;锦纶长丝纺丝机约销售720纺位。销售的涤纶短纤维成套设备近22条,形成生产能力近68万吨,可喜的是年产5万吨涤纶短纤成套生产线已实现产业化销售。粘胶短纤的销售情况也比较好,1~9月份销售设备已形成51万吨的产能,其中产年4~5万吨的成套设备销售了约10条线。
  2011年1~9月份国产加弹机的销售总量同比增长了33.33%。其中:高速加弹机完成了800多台,小加弹销售约1200台。
  染整机械
  根据印染行业发展特点,加强对新纤维面料印染的研发与创新,有针对性开发适应新型纤维与天然纤维的混纺、交织、包覆、镶嵌等先进的印染及后整理技术;满足高附加值和功能性面料新品的染整技术工艺设备要求。在纺织面料市场的竞争中,印染及后整理产业已成为国际竞争力决定胜负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与国际消费潮流(个性化、舒适化、功能化、时尚化)相适应的高附加值产品,应用尖端技术开发出新的染整机械设备,同时向适应小批量、多品种及一机多用的方向发展。
  我国染整设备已经能够满足企业对低浴比、低能耗生产的要求。到2011年底,三年累计要求淘汰75亿米高耗能、高水耗、低技术水平产能,如热熔染色机、热风布拉幅机、短环烘燥定型机、落后的平网印花机等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任务比较艰巨,同时也为技术改造和技术更新提供了市场空间。印染行业节能减排的主要指标反映在能耗、用水量和COD含量等方面。国家对节能减排强制性指标的要求将越来越严格,从2010年6月1日起实施的《印染行业准入条件》(2010年修订版),无疑已抬高了印染企业的进入门槛,迫使纺织印染企业不得不淘汰旧的、非节能的机型,更换新的、节能效果更显著的机型。2011年具有节能减排功效的印染设备旺销,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也会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11年淘汰印染落后产能目标任务为17.3亿米,其中湖北3.67亿米(2010年完成0.44亿米),山东3.25亿米(2010年为2.1亿米),浙江2.051亿米(2010年完成23.68亿米),广东1.45亿米,甘肃1.4亿米,湖南1亿米,江苏0.94亿米。
  染整设备的技术进步为淘汰落后提供了保障,同时淘汰落后产能也为印染机械提供了市场需求,对设备的技术进步提出更高的要求。
  2011年1~9月,印染及后整理设备进口5.09亿美元,占到国内纺机市场容量的3.59%,进口增速比上半年回落16.36点。出口同比增长5.67%达2.44亿美元,出口增速慢于进口。
  由于染整机械门类众多,产品品种广泛。市场销售也各不相同。据统计,2011年1~9月圆网印花机销售280多台,同比略有增长。平网印花机销售同比基本持平。
  针织机械
  针织产品的多样化需求给针织机械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促使针织机械不断朝着高速度、高效率、智能化、高精度、多样化、差异化、实操作、易维护,稳定性好、可靠性强的方向发展。随着劳动力价格的上涨,提升针织设备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将成为市场需求的主流趋势。在采用电子与信息技术实现机电一体化,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品种的适应性也得到增强。近几年,在针织工艺和设备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针织机械生产效率在提高,电脑和自动控制技术在应用拓展,使用碳纤维增强塑料等新型材料提升了经编机械速度,针织机机号也得到了提高。目前针织行业发展的三大关键点是细针距针织面料、一次成型编织(经编、无缝、横机编织)短纤在经编机上的应用和开发经编内衣等产品。要加快圆机、经编机、袜机、横机等针织机械的国产化进程。
  在针织机械领域,2011年经编机市场比较活跃。经编机具有高速、精密、机构复杂等特点,现代经编机正朝着生产高速化、控制智能化、功能多样化、操作简便化、设计电脑化的方向发展。国内经编机的基础还较薄弱,在材质、加工精度、装备水平、数字化控制、系统集成等方面还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同类机型。目前国内拥有国产和进口的多轴向经编机约200台,占世界总量的60~70%。轴向经编机织物以良好的抗拉伸强力、抗剪切性能、抗弯能力、抗冲击能力、弹性模量、悬垂性等力学性能被广泛应用于风力发电、车船制造、建筑工程、体育用品等领域。经编网眼织物结构形式多样,网孔大小和形状尺寸可设计,织物种类从薄到厚,织物形状稳定且防滑,力学性能优异,在农、渔、体育、医疗、建筑、交通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空间。
  2011年上半年针织行业市场行情相当不错,但没有2010年那样火爆。从7月底开始各主机厂订量骤减,特别是中小型电脑横机厂几乎没有订单。1~9月份圆纬机销售15200多台,同比减少23.5%,单机销售价格在两端的主机厂还是销 量较大。无缝内衣机销售3000多台,同比减少11.11%,竞争激烈引发机台价格走低;2010年火爆的电脑横机,2011年1~9月份销售68000多台,同比减少5.5%;经编机销售2900多台,同比增长38.09%。
  丝绸绢纺机械
  丝绸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产业,优势地位明显,属于外向型且产业链较长,涉及农工贸三方利益的产业。“东桑西移”战略转移仍在继续,重点是巩固提高现有的200个中西部地区蚕桑生产基地,推广规模化、标准化种桑养蚕模式,延伸中西部地区缫丝、织绸产业链,提高企业加工水平,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进一步提升东部地区的产业优势,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和集团,打造东部先进丝绸织造聚集地,继续引导茧丝绸行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2011年茧丝绸织造企业运行比较艰难,部分企业减少真丝绸生产而改织或增加化纤绸生产,虽然丝织品总产量同比在增长,但其中桑蚕丝及交织品产量大量下滑。茧丝绸生产本身具有生产工艺流程长,占用资金多,又加上茧丝价格处于高位震荡,丝绸织造企业倍感压力沉重。部分企业“转型”改为织造化纤,继续调优设备、调优品种、提高品质,争创特色和品牌,避免产品同质化,整个茧丝绸制造产业链将进入新一轮调整期。
  2011年1~9月丝绸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98%,其中缫丝投资增长48.35%,企业投资主要是技术更新改造项目,新开工项目同比下降1.23%,其中缫丝新开工项目下降7 69%。投资增幅提高对丝绢机械的投资拉动比较明显。1~9月自动缫丝机销售量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产业用纺织品机械
  产业用纺织品国际上称为技术性纺织品,具有资本密集、技术含量高、用工量小、劳动力素质要求高、国内市场需求空间巨大等特点和优势,是纺织工业中新兴的产业领域,也是纺织工业中最具有潜力和高附加值的技术产品。产业用纺织品所占比重仅为1 9%,市场发展潜力很大。未来3N5年,国内产业用纺织品产业将在土工布、医用纺织品、过滤用纺织品、农业用纺织品、复合材料等应用领域大力发展:宽幅高强高端土工布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将由20%提高到50%;针刺、水刺、纺粘、熔喷等非织造和机织及复合高效环保过滤用纺织材料的应用比重也将由20%提高到50%。产业用纺织品的加工工艺主要包括非织造、机织、针织工艺,其中35%以上的产品采用非织造工艺,加快纺粘、熔喷、水刺等及其复合非织造工艺技术,已经成为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的技术趋势。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个人卫生护理和医疗用防护产品市场消耗量在不断走高,特别是高端产品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近两年我国自行研发的SMS设备价格低廉已成为企业产品升级转型取向。截至2010年底国内共40条线,2010年新增加的26条线绝大部分是国产设备。国产设备在设计合理性、工艺控制、成品质量、生产稳定性等方面与国外成熟机型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而已经顺利连续贯通稳定生产的不多,形成了2010年产能增长121.58%,而实际产量仅增加28.59%的状况。国产设备要生产出能达到医疗技术标准的产品,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设备生产企业还需要从市场、卫生标准、客户要求、技术工艺要求来统筹设计,才能满足用户需求,赢得更大市场份额。新增国产设备产能的发挥还有待企业的不断摸索和提高。
  目前国际高水平的纺粘生产线生产速度可达400~800m/min,一条生产线的产能在1~2万吨上下,而国产设备大多为150m/min,最高为250m/min,一条生产线的产能平均为2345吨。国外的一条纺粘线可以在不同的需求下生产多种纺粘布,如丙纶、涤纶、锦纶等,而我国90%是生产单一的丙纶纺粘布。国外双组分纺粘布已在大力发展中,而我国才刚刚起步。粗纤维(10旦以上)纺粘设备、丙纶土工布设备、双组分熔喷设备、组合工艺和多层次复合生产线等还是空白。我国现有各时期引进的各类型纺粘熔喷生产线45条,很多在担当着高端产品的供应,即使是已运行了20年左右的设备也大都在稳定生产。说明国产设备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国产设备在材质的确切选用、自动化控制的精度、各部件的可靠性设计、设备运行的稳定性以及许多细节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在生产速度、使用性能以及产品质量的稳定性等方面还存在不同程度差距。迎合市场需求的轻量化、多功能化、高性能的非织造布机械产品,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1年1~9月,非织造布产业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7.98亿元,同比增长19.45%;新开工项目267个,同比增长349%;无纺布产量增长13.26%达133 21万吨;政策激励效果仍在释放,非织造布行业投资增长和内需应用领域的拓展,对市场的拉动作用很强,已成为纺织工业经济增长的亮点产业。1~9月非织造布机械出口0.55亿美元,进口0.4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91.07%和3627%。净出口751.54万美元,出口增速是进口增速的2.51倍。继续加大非织造布机械的技术创新,潜在市场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2011年非织造布及装备市场总体看来不错,随着国家资金紧缩措施落实,银行对设备投资贷款更趋谨慎。土工布等产业用纺织品市场走低,从7月开始下半年的订单开始出现减少,一些客户因为资金问题延迟提货或搁置订单。但从全年的生产销售预期看,总体经营情况与去年基本持平。据统计,1~9月份,单模头与多模头丙纶纺熔生产线销售约45条线;涤纶纺粘生产线约销售约10条线:水刺生产线约销售12条线。非织造企业的销售额与2010年相比基本保持一致,有些企业略有下降。针对市场特点,企业加大了高端设备的开发力度,高档针刺机和木浆复合水刺生产线在市场上形成很好的销售,用于各种纤维的气流成网生产线也开始步入市场。
  织造机械
  无梭织机发展较快,最能满足织造工艺对设备的技术要求,品种适应性强、速度和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织造设备重点要发展新型模块化无梭织机,高速毛巾织机等差异化织机,特种织机,完成产业化研究。无梭织机顺应织造工艺的发展趋势,尤以喷气织机和剑杆织机发展最快。2010年我国织机达126万台,其中无梭织机占有率达到46.63%。
  国内各种无梭织机的制造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
  近几年,国内织造机械进步较快。特别是织造准备机械已经形成较强的竞争能力。国产整经机、浆纱机发展很快,其产品技术参数和主要技术特征与国际同类机型水平接近,且性价比优势明显。美中不足的是在可靠性及生产高档纺织产品的适应性方面还存有差距。且前国产新型整经机几乎占据了国内市场的全部份额,主要是技术有了很大进步,价格相对国外机型便宜很多。国产高档浆纱机与国外同类机型的差距在缩小,进步最快 的是浆纱控制系统核心技术,另一亮点是预湿上浆工艺,可降低生产成本,降低上浆量,同时纱线伸长率也可降低。保持稳定的浆液浓度是成功进行预湿浆纱的必要条件。目前新型整经机、浆纱机、染浆联合机内外销并行,通过产品质量和价格的提升,确保现有的高端市场,同时利用性价比优势不断开发新的市场。
  毛纺机械
  毛纺机械在节能高效、自动化、智能化、新型纺纱方面又有新的进步。半精毛纺机械为适应毛纺高质高效的需求,目前毛针梳机配置全电子式自调匀整器,采用模块式组合、集成化创新,缩小前隔距,提高机速、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这部分技术创新带动了部分毛纺机械产品的销售。特别是在一些棉纺设备上对新工艺进行适当改造也会获得一定的市场和销售量。毛纺紧密纺采用恒定的单锭独立的两侧补风系统,自我清洁、灵活可调的张力牵伸来确保长时间生产出质量稳定的紧密纺纱线,可生产染色毛条,适纺各种毛纤维。
  近年来国内羊绒及羊绒混纺毛针织服装需求较旺,带动了粗纺、半精纺针织纱线生产的发展,毛纱生产自2008年开始逐年回升。目前纺纱企业抓住金融危机国外毛纺企业不景气之机,积极采购二手设备,以粗纺纺纱设备居多。毛针织服装企业采用电脑横机代替手动横机,速度加快,品种花色增多,市场正向“织可穿”的方向发展。
  毛纺纱线发展迅速得益于半精纺工艺的大范围应用。半精纺技术实际上是在传统的精梳毛纺和粗梳毛纺工艺基础上,将棉纺技术和毛纺技术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型的多组分混合工艺,解决了原来毛纺设备不能解决的问题。半精纺可实现棉毛麻丝等天然纤维与其他新型人造纤维、化学纤维的成功混纺,产品结构丰富。羊绒产品新纺纱线很难超过70支,通常用于粗纺难以适应市场对高支轻薄织物的需求。纯羊绒制品的原料成本高,产品的局限性很大,通过半精纺的羊绒纱纱支可纺12~140公支,不仅扩大了纱线可纺范围,而且成纱率高,降低了成本,满足客户对产品档次、规格的不同需求。各种纺纱加工方法的互相补充,长期共存的格局,使毛纱线特性进一步融合和发展,为后道加工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新型纱线。
  由于受到劳动力成本上升、利润空间变薄等因素影响,毛纺企业购进先进新设备,淘汰落后产能,主要增添更换的是性价比较高的国产机型。我国毛纺企业一般是集纺、织、染于一体,形成配套完善的产业链,因每年的羊毛原料数量有限,产能利用率不高,长期以来形成了不太关注毛纺设备的研发投入和技术提升,造成国产毛纺设备较少,先进设备大多靠进口的格局。目前受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生产要素、价格差异等因素的影响,R250型毛精纺机、H212毛织机等落后设备还在使用。企业受资金的制约,仅靠市场调节来更新设备,其先进程度远远不够,而且进程会很慢。虽然毛纺行业产业链比较完善,生产量大,但是国产化率较低,特别反映在先进的洗毛、后整理设备方面,而进口设备价格又非常高,企业负担不起。
  2011年毛纺老机改造步伐仍在不断加快,系列高效起毛机、磨毛机、剪毛机等设备,针对纺织面料的变化,持续技术改进,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并延伸至烫光、烫剪、刷毛等后整理产品,成线开发。
  2011年1~9月毛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76.53亿元,同比增长1586%,新开工项且205个,同比下降5.53%。投资拉动着毛纺机械的市场需求。
  麻纺机械
  我国苎麻纺织、亚麻纺织的生产和贸易均居世界首位,国内麻纺生产能力已达到165万锭。麻纤维是韧皮纤维和叶纤维的总称,包括苎麻、亚麻、大麻、黄麻、剑麻等,我国苎麻纤维占世界产量的95%。目前从麻的种植方式到麻纤维的加工技术进行了一条龙科技开发,从产业链到价值链全方位地促进整合,通过资源整合将彻底改变上下游脱节、国内外脱节的现状,从综合价值上来提升麻纺纤维。
  麻纺行业产能相对过剩,金融危机之后,产能还无法释放,已成为行业发展的瓶颈。目前产品同质化严重,低水平的价格竞争,不断挤压着企业的利润空间。技术装备整体水平相对落后,麻纺机械主要以亚麻机械为主,亚麻后整理技术设备相对落后。苎麻纺织工艺技术及装备整体水平也相对落后,其产品以高特麻纱、粗厚坯布等传统产品为主,附加值低。黄麻前纺设备已近30年没有更新。开发高端麻纺纱线,需雄厚的实力和大量的投入,麻纺机械市场潜力很大。
  新的苎麻梳纺生产流程比原工艺流程减少50%,只有9道工序,苎麻牵切纺工艺彻底改变了原工艺流程长,用工多,制成率低,成本高等落后状况,积极推进生物脱胶技术,提高苎麻纤维的可纺性能,逐步解决脱胶废水造成的环境污染等关键问题。
  苎麻脱胶是苎麻纺纱的前处理工序,脱胶质量对苎麻纤维的可纺性能及成纱质量影响重大。生物脱胶实现了全新的苎麻清洁生产工艺流程,降低物耗、能耗及污染物排放,用水、用气量大为减少,排放的污水中COD和BOD含量大为降低。生物脱胶精干麻的强度、卷曲率和柔软度等关键参数显著改善,为提高纤维的可纺性提供了基础。苎麻纺织急需提升技术装备水平,用先进纺机设备来支撑麻纺行业的发展。
  随着消费者对麻类产品认可度的增长,麻类产品消费已呈现增长势头,消费市场的培育已初显成效。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节能减排、废水排放治理问题。
  麻纺机械主要以亚麻机械为主,已保持了几年的增长势头。亚麻规模在国际上最大,我国亚麻产品主要销售到欧美地区。2011年由于欧美经济的衰退,亚麻市场出现较大滑坡,亚麻机械的生产和销售也受到非常大的影响。亚麻纤维由于长度长、细度细和残胶高,通常采用湿法纺纱,其加工流程兄长,生产效率低,且成纱粗、硬而难以应用。利用苎麻和棉纺设备进行干法纺纱,不仅提高了纺纱效率,改善纺纱的劳动环境,还使成纱细度提高,柔软度增加,拓宽了亚麻产品的应用领域。目前国内亚麻纺约70余万锭。
  麻纺纺纱系统逐渐向棉纺靠近,不断提升纺纱加工装备水平。“黄麻纤维精细化与纺织染整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在精细黄麻纤维关键加工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尤其是在可控精细脱胶技术、协调脱色技术、柔性细化技术和高性能生化处理技术等方面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使黄麻纤维高品质、大批量应用成为可能。现已成功研发出55%黄麻、45%棉16英支纱线,30%黄麻、70%棉30英支纱线,,黄麻棉牛仔布纱卡、帆布、平布等面料,混纺地毯、装饰、家具用织物和轻软箱包用织物。黄麻前纺设备已近30年没有更新。对黄麻进行处理而制成的新型纤维素纤维,具有独特的截面形状,织物手感滑爽、色彩亮丽,布面组织丰满圆滑,一种新型健康环保,能自然呼吸的生态纺织纤维的麻赛尔纤维。
  2011年1~9月,麻纺织行业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34亿元,同比增长58.45%,新开工项目88个,同比增长23.94%,增速比上半年分别均有扩大。说明麻纺行业投资拉动作用逐渐 增强。
  纺织机械专用基础件、配套及辅助装置等
  纺织机械涵盖了2300多种整机产品,给主机配套的有上万种纺机专件及配套件。在纺织机械整机高速化、高效率、模块化的要求下,纺织机械专用基础件需要加快技术进步和可靠性提高,现已被纳入“十二五”期间高端纺织技术装备8个重点发展领域之一。专用基础件对纺织机械整机的技术提升、可靠性、稳定性起着关键作用。进一步发展国产高性能纺机专件,优化纺机专件产业的产品结构,以提高纺织加工装备行业的生产技术水平。
  从2011年3月开始通过大力度财政补贴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推动高效节能电机在国内市场的应用。专用节能风机及滤尘系统属于具有节能减排效果的新型附属设备,到2015年将实现细纱机节能专用风机1万台/年,纺机空调节能风机500台/年,滤尘系统1200台/年。目前棉纺行业推广采用节能电机、空调自动控制等技术,其中空调自动控制技术可降低能耗10%~5%。
  随着起毛产品风格的多样化与生产柔性化要求的提高,对部分起毛弹性针布产品提出了高适应性和稳定性要求,这就需通过适当的工艺调整来适应不同原料和克重坯布的起毛要求。通过对植针组织的特殊涉及核对针类的特殊处理形成独特的形状、形态、外貌,开发功能性起毛弹性针布,形成不同起毛风格。起毛弹性针布工作状态与其它针布不同,针布需具有防锈功能以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高强度、高弹性钢丝和特殊规格、形状的异性钢丝将会扩大应用以满足起毛效率和起毛强度提升的要求。目前起毛弹性针布市场供不应求。
  2011年市场的波动对纺器企业没有造成过多的影响,大多数企业都保持着产销两旺的态势。在市场销售不畅时,纺器企业就开拓市场,加大品种的更换频率。由于棉花价格的大幅波动,使许多纺企从原纺纯棉纱改为纺化纤纱,相应一些器材就需要及时更换,这就带动了纺织器材的销售。纺器行业未来的发展,首先是要随着用工成本的上升,进一步提高设备的精度和效率将至关重要,纺织器材的开发和生产必须满足这一要求。其次是我国每年仍有相当部分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国产纺器在材料精度、产品性能、可靠性等方面与进口器材还存在差距,应尽快赶上。第三是推进和完善纺织器材产品的标准制定,或引进借鉴国际标准。
  2011年1~9月,辅助装置及附件进口7.23亿美元,同比增长36.23%,比上半年回落15.54点。出口4.30亿美元,同比增长33.46%,比上半年回落8.29点。

标签:纺机 市场需求 实录 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