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决心书 > 正文

初探新理念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_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时间:2019-01-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具有创新意识,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受教育者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完善自身的过程,并能培养受教育者独立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运用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增强自我创新意识;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创新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启迪学生想象思维;开发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激励学生探索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等手段行之有效。
  【关键词】 更新观念 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国家领导人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由此可见,时代呼唤着教育教学的改革,时代呼唤着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就至关重要了。那么,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该如何培养与发展呢?下面就我三十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及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在新理念的实际工作探索中,谈几点做法:
   首先,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增强自我创新意识。实施创新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世界对未来人才的迫切要求。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新好环境中,应与时俱进,树立新的人才观、价值观、师生观。课堂教学氛围是师生即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是由师生的情绪、情感、教与学的态度、教师的威信、学生的注意力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良好的教学氛围是由师生共同调节控制形成的,实质就是处理好师生关系、教与学的关系,真正使学生感受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是教学效果的最终体现者。因此,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才能活跃,才能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创新能力的平台。同时,教师也必须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做好创新能力与发展的引路人。
  其次,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创新学习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友好、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与学生的教育交往最根本的是二者作为完整的人与人之间理解与沟通,是人和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尊严",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我们不应该居高临下,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应该民主、平等、真诚地对待每位学生,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师生、同学间相互尊重、相互激励,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帮助学生培养乐于提出新问题,养成质疑的习惯,对学生的创新成果给予适当奖励,即使是尚未成熟的创造性设想,也要积极支持,努力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过去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的活动,做学习的主人。其次,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让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在教学中,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四导"功能,即对学生进行引导、诱导、指导与辅导,同时需要教师学会宽容、理解、信任和激励,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情景,让他们经常体验成功的乐趣,自信乐观,积极进取,实现自强。总之,学生能力的增长是在他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中不断发展起来的。教师要做的就是为他们能力的发展培育适宜的土壤,为他们创造出新的学习环境。
  再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则是点燃学生兴趣的火炬"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它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在学习活动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方法多样,我们教师可以利用语文课中的语言美、数学中图形的线条美、美术课的色彩美,音乐中的韵律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使学生充分体悟到课本知识给我们生活带来的美。也可以利用名人典故、名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某一哲理的得出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当其冲要注重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创新的导向,是创新的动力。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好奇心,求知欲,才想学,才爱学,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渠道、多途径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而积极性、主动性的激活,又是思维启动的前提,只要思维活动起来,就一定会有创新,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四,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启迪学生想象思维。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学生的疑问往往都是从好奇心开始的,他们活泼好动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心,遇到问题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如果没有疑问,就不会有新见解,一切都以书本为经典,以教师的讲课为准绳,人云亦云,就不可能有创造,那么社会就会得不到发展。爱因斯坦认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但问题意识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靠我们后天的培养。学生能发现,提出问题,是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表现,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那作为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们应该把提问的机会还给学生,在课堂上尽量创造更多的机会给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里,学生就会积极思索,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向别人的思想、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一位名人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没有想象便没有创新。康德也曾经说过"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的认知功能。"想象是对头脑中接收和存贮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排列、重组、创造出来的感知过甚至未曾存在过的事物的过程。想象是创造思维的重要方法。人类历史上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科学幻想和创造想象的产物。没有想象,也就不会有日益发达的科技现代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做到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想象,直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第五,开发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做后盾。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顽强意志。而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个性的发展,往往蕴涵创造力的幼芽和基础。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必然不可忽视其个性特征。而未来社会各条战线上要求的人才是具有独特性、和谐性和主体性的个性化的人才。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要充分相信学生,并鼓励其自发行为,使学生在我们面前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干表现自我。对学生好奇、求知、探索的欲望,教师要给予极大的扶持鼓励。挖掘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最后,激励学生探索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而发展的。"能力是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对各种特殊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创新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推进教育创新,靠的还是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也离不开实践这一环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实践也是检验创新的主要标准。思维与行为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思维转化为行为,才以体现思维的价值,而行为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思维的创新和发展。人的行动动作往往是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而实践又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摇篮。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水到渠成。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教学要温故知新,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而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立志做开拓创新的人才。
   总之,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学生创新能力地培养,是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要求。教师必须转换传统角色,努力创新学习氛围,调动激情,启动联想,发展想象,开发智力,发展品质,敢于探索,开拓创新,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之成为社会需要的创新精神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当代教育创新》?
  [2] 《现代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培养儿童的创造性》――老师怎样教.?
  [4]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青海教育.?
  [5] 《浅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国科教期刊学会.

标签:初探 创新能力 新理念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