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军训作文 > 正文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

时间:2019-01-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着被虚化、“宅化”和弱化的问题。其应对策略,一是加强网络信息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二是开展大学生团体素质拓展训练,促进其人格健康发展;三是开展交往实践,引导大学生掌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技能技巧;四是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管理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1-0138-02
  一、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崇尚自由,兴趣广泛,勇于接受挑战,竞争意识和独立意思较强的个性特点,在生活中希望被人接纳和认可。当代大学生的亲密人群以同学和朋友为主体,愿意与同学和朋友分享情绪,倾诉交流,但同时他们自我中心感强烈,不会控制负面情绪,追求独立却难以摆脱对家庭的依赖,张扬个性有时却显得叛逆,乐于助人但又常常显得缺乏责任心。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信息网络生活虚化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在信息网络时代,生活网络化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新特征。网络聊天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构建人际关系的主要方式,在公共场所经常可以看到面对移动飞信、移动QQ等发短信的大学生。虚拟的网络空间为大学生多种角色的扮演提供了可能性,产生了“网络新生活方式”,“一键式人际关系”,大学生们更爱使用FACEBOOK,TWITTER,BBS交换意见,共享生活。但是,由于大学生对网络缺乏自控能力,容易沉溺于网络虚拟的优越感与成就感中,产生心理上的依赖,迷失“现实角色”并使得正常的人际交往得不到保障。大学生所乐于“织围脖”,“晒生活”的网络交流方式虽然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了相对充足的信息交流的机会,但是同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信息交流而言,网络传递的信息缺乏情感性,使大学生离开网络就无话可说,无题可想,进而导致人际关系的恶化。表现为他们成为“网络上很活跃,现实中很内向”的人际矛盾体。对信息网络的依赖减少了当代大学生在现实中与人交往的机会,容易导致现实中人际关系的淡漠,造成现实中人际交往的障碍。
  2 独生子女特点“宅化”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生活环境的单一性,交往群体的限制性,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缺乏人际关系的相关训练环境,表现为难以处理人际关系和融入社会生活,以致逐渐形成了较强的个人情感意识和兴趣意识,变得越来越厌烦和现实中的人交往,尤其缺乏和长辈的必要的交流和沟通。面临社会交往的困难,一些大学生越来越依赖互联网上的社群认同感,越来越爱生活在自己所感兴趣的小圈子里。导致了“宅化”的快速流行,产生了“宅男”、“宅女”现象。调查表明:73%的大学生在业余时间喜欢呆在家里沉迷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中,睡觉、上网、叫外卖构成了他们生活的主要规律,他们完全生活在一个相对孤立的生活环境中,容易形成孤僻、焦虑、感情淡漠等负面情绪。
  3 学校教育环境,弱化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学校教育环境在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影响。高中阶段的教育往往重视大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而忽视学生的健康心理、综合素质、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使得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对自我缺乏客观的认知和评价。更缺乏人际交往技能技巧的培养和引导。当进入大学生活后,大学生所处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和思维观念等有了显著变化。很多大学生感到升入大学后没有人引导他们该做什么,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该怎么选择今后的生活,感到迷惘与困惑。调查发现:82%的大学生存在人际交往障碍,主要表现为对社会生活的不自信和恐惧。对个人交往能力和他人信任度的缺失;75%的大学生在宿舍人际交往中遇到问题,其中女生问题尤为严重,主要表现为自我的中心意识较强,凡事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和需求,往往不善于站在同伴的角度感受和思考问题。
  二、当代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交往的策略
  所谓人际关系是群体成员在共同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各种不同方式的交往发生的关系。人际关系是受个体人格特点调节的。并与满足和不满意状态相伴随的心理关系。人际关系的好坏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高低的体现。
  1 注重当代大学生的网络心理教育,促进其交往?心理的健康发展
  (1)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要加强对大学生上网心理、网络人际交往的心理特征、网络性心理障碍等网络心理问题的研究,培养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角色适应和扮演能力,学会正确地处理网络世界和现实社会的各种关系。
  (2)在学校里全面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要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心理咨询室和心理档案的建设工作,在充分利用传统的门诊、电话、信函、现场等咨询方式的同时,大力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引导大学生学会调整不良交际情感,要提升大学生的情感境界,维护其心理健康。
  (3)要特别关注有网络问题的学生。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应加强对有网络问题的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帮助,对个别陷入网络太深的学生,应注意采用个别辅导的方式对其进行循序渐进的心理疏导、治疗。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前,必须充分了解原因,对症下药。辅导员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诉说,通过谈话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情况,当学生能够把自己沉迷于网络的原因诉说出来的时候,他也会对自己上网l的行为有所醒悟。学生倾诉的过程也是自我醒悟、自我教育的过程。对已经产生网络成瘾综合征、情感冷漠症等严重问题的犬学生,则应该请专家做行为治疗,必要时配合适当的药物控制,避免产生更大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
  (4)加强校园网络的监督与管理是干预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有效措施。一方面,利用技术手段,在网关处对非法数据包(如游戏网站、色情网站、暴力网站以及反动网站发送的数据包或者从这些网站接收的数据包)进行屏蔽,不断净化网络环境,将IP地址和网卡MAC地址绑定,对访问非法网站的计算机进行准确定位,加强对大学生浏览网络信息的监管,对浏览、观看、传播不健康信息的学生进行警告,视情节严重程度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另一方面,学校要出台校园网络管理相关规定,倡议低年级学生在学习基础课阶段不要购买电脑,引导高年级学生合理、文明使用网络,增强大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规范网络秩序,严肃网络纪律。
  2 开展当代大学生团体素质拓展训练,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拓展训练是全球规模最大和历史最悠久的户外体验式教学模式。素质拓展训练在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我国,主要应用于对企业员工的培训。
  素质拓展是对人的一种体验式培训和锻炼,是对人的思想、心理、意志、品质、能力、身体以及顽强精神的一种磨炼和考验。同时,也是对人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临场经验的模拟和训练。现代素质拓展是将传统场地拓展训练与生存体验相结合,以在做中学为中心的全新体验式培训方 式。其基本步骤是体验感受、分享交流和总结应用。它利用自然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的项目达到目的,全面提高受训者的人格品质、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素质拓展训练可以使很多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团队中学会沟通,学会完成任务,学会将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相融合,学会和团队成员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总结失败的教训,懂得在帮助团队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是一种最好的方式。拓展训练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极具实用性,融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能够使大学生在挑战各种困难中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协同解决问题中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例如,在“90后”大学生中普遍开展的军训即是典型的团体素质拓展训练,其他如班集体或学年集体开展的公益性活动等。
  3 在交往实践中引导当代大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
  交往实践作为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既是近现代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教育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交往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主体意识培育及发展的现实土壤。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在交往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和掌握相应的人际交往的技能。
  (1)寻找共同话题,主动交往。不少人怕交往是因为怕与人谈话,觉得找不到合适的话题,其实,在社交场合可以使用的话题有很多。当时轰动性的社会新闻、重大的体育赛事、畅销书等公众热门话题,大家了解的概率比较大,所以容易接上话,以避免冷场。从中还能观察和了解对方的兴趣所在、知识结构乃至个性特征,并可能碰撞出其他新的话题。选择能让对方成为“专家”的话题,既可避免冷场,又能增进知识,还让对方十分有成就感和满足感。
  (2)学会积极倾听。倾听本身就等于告诉对方,他是一个值得你倾听讲话的人,倾听所表现出的是对对方的尊重和欣赏,无形之中就会增强对方的自尊心,加深彼此的感情。
  (3)善用赞美与感谢。应该真诚地认为对方值得赞美,并注意发现对方身上值得赞美的地方,将它表达出来。赞美别人要把握一定的尺度,不能太夸张而言过其实。过于夸张的赞美会被视为并非出自真心,甚至别有用心。
  (4)学会批评与道歉。尽管人人都期望朋友之间能够观点一致,和睦相处,但有时往往事与愿违,朋友之间也会发生一些令人不愉快的矛盾冲突。因此,学会批评和道歉很有必要。
  4 加强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管理工作
  (1)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高校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加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管理的重要环节。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有益的交往空间,丰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内容,增加交流机会,扩大交往的范围,如组织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队、勤工俭学等社会公益活动,组建各种社团、协会、沙龙等学生团体,广泛开展文艺体育活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有广泛的与人交往的机会,既在交往的实践中锻炼自己,又在互相帮助、互相尊重的群体氛围中协调人际关系。
  (2)建立和完善心理辅导机构。心理辅导机构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助能力,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将其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学校教学计划。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表现形式,掌握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提高心理调适能力。要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对有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通过专门的心理辅导或咨询,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找到问题症结,增强调适人际关系的能力。
  [责任编辑:姚丹)

标签:人际交往 当代大学生 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