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只青睐于有准备的课堂|课堂生成

时间:2019-01-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预先设计。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以及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有价值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学生出色的、出人意料的回答,教师精当的点拨或讲解。这些资源的出现和适时运用,能使课堂闪光,使学生顿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充分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
  《望月》的作者是著名作家赵丽宏。这是一篇构思独特、感情真挚的散文,写的是“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的事情,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作者文笔生动有趣、语言活泼明朗,细细读来,人们喜爱月亮,追求美好事物的情致流连心间,挥之不去。
  教学前,我反复朗读课文,并借助资料做了大量的备课笔记,甚至还考虑到课堂上学生的每一句发言,做到心中有数……上完课,我感受深刻:教学中,我们既不可一味地以完成课时计划为第一要务,又不可呆板地抱着预设进行封闭僵死的操练,更不可无视学生即兴的思维火花的碰撞,按部就班,浅尝辄止。作为教学组织者,我们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智慧,善于发现生成性的教育资源,并对学习者进行积极的价值引导,这样的课堂才会有效、精彩。
  一、顺势引导 促进生成
  【预设片断之一】
  1.导入读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望月》)。
  2.细读一二两节,边读边画出感受深刻的词语。
  重点指导:
  安详(月夜的宁静)
  晶莹闪烁(月光的柔和)
  隐隐约约(月色的朦胧)
  3.指名读。
  4.欣赏江景(视频),教师范读。
  5.齐读。
  【课堂回放】
  在这个段落中,我预设了“安详”“晶莹闪烁”“隐隐约约”三个词的指导。其中,当学生找到“晶莹闪烁”这个词后,我设计的指导是这样的:“从晶莹闪烁这个词中你看到了什么?(月色的美、月光的柔和) 是的,晶莹闪烁却并不耀眼,可见今晚的月光是那样的柔和。你能把这种感受读给大家听吗?”
  可是,有个学生找到这个词的时候却说:“从晶莹闪烁这个词中我看到了湖面上是晶莹透亮的,闪闪烁烁非常漂亮。”这个答案和我的预设是有偏差的,我预设时偏重的是让学生从月光的角度来品味,而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却是从河面的角度出发,但这样的回答是学生最真切的感受,是课堂生成最精彩的资源,怎么能就这样错过呢?于是我因势利导,说:“此时的湖面是晶莹透亮,闪闪烁烁,像什么?”她回答:“像一块无瑕的玉,能反射月亮的光芒。”
  “这块天然的美玉是多么让人喜欢呀!那么,在今晚是谁成就了这样一块玉呢?”
  “是宁静的月光。”
  “对呀,是今晚宁静的月光柔和地照在江面上,才形成了这样一块无瑕的美玉。你能将这幅画面读给大家听吗?”……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能说真话,表真情,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这样才能将学生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等都调动起来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从而使教学“动态生成”,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而这样的“动态生成”需要有积极的“生态环境”,即建立在师生双方真诚平等基础上的民主对话。上述教学环节,学生的回答没能一下子达到预设的要求,而是围绕“无瑕的玉”先宕开一笔,让学生说出心中的感受,再通过“是谁成就了这块玉”的问题及时收拢,回到祥和温馨,一切显得那样自然,不凿痕迹。
  二、充分准备 回应生成
  【预设片断之二】
  1.学生自由读文章对诗部分。
  2.指名分角色读。
  3.品味诗词中的情感。
  4.学生交流。
  重点指导: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离乡的游子思念故乡的亲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愁的夜晚,忧愁的诗人)
  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望着水中的明月,在默默品味着孤独与忧愁)
  5.品读诗词
  【课堂回放】
  在指导学生从诗句中体会诗人情感的过程时,有个学生说道:“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诗中我感受到诗人当时孤独的心情,没有朋友倾诉,只能把青天当做朋友,问问青天。”对于这句诗,之前我也有精心的预设,我估计学生会达到“思念亲人” (弟弟)和“孤独”的体会,所以我的预设是这样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在这思念的夜晚,诗人只能与青天相对,向明月抒怀。”但是,这个学生的感受却很深刻,很精彩,他说到了“问青天”,我马上想到了张康桥老师在《望月》课堂实录上的点评语,顺势利导:“诗人问青天,青天能回答诗人吗?(不能) 对呀,寒夜无语空凄切,举杯消愁愁更愁……”用“以诗对诗”的形式在课堂上和学生平等对话,不仅拉近了教师与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距离,更使课堂充溢着浓浓的诗情。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课堂生活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鲜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会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因此,课堂不能再是教案剧的演绎舞台,而应是珍视孩子们变化的学习需要,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弹性调控过程。我想,若之前我没有认真钻研教材、学习其他教法,那么在课堂上也不会那么应付自如。一味地背教案,势必会使课堂变得机械、僵化,势必会疏远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同样,也只有课前充分的预设,才能在课堂中自如发挥,让自己的教学酣畅淋漓。
  三、捕捉信息 点评生成
  【预设片断之三】
  1.自读课文的最后部分。
  重点指导:
  “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的睁大一次……”
  2.学生齐读这段话。
  3.交流感受(体会小外甥的想象既充满情感又合乎情理)。
  4.学生再读。
  5.练写片段。
  6.交流点评。
  【课堂回放】
  课文上到这儿,学生已经对课文进行了充分阅读,因此,提笔进行片断练习已是水到渠成。于是,我让学生学着小外甥的样子来望月,发挥想象编写一个童话故事,并预设了几种情况:把月亮当成妈妈、想象成害羞的小姑娘、想象成小船、想象成明灯。不过,有个女生在感受小外甥的想象时说:“小外甥的想象非常奇特,一般人都会把月亮想象成月饼、小船之类的,不美。而小外甥却把它想象成是天的眼睛,这个想象非常奇特。”由此我推断,学生在进行片断练习的时候可能就不会写月亮像小船了。但是,当我在班里巡视时却发现,仍有三个学生写到了月亮像小船,其中还包括那个起来回答问题的女生,她写道:“月亮像小船,玉兔划着桨儿,装着天上最美丽的东西,每个月都会向人间划来,所以我们有时会感到月亮离我们这么近。”我没有急着去评价她,而是又请了两个同样是写月亮像小船的学生来读读他们的故事。一个学生联系到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一个学生说,有了这样一艘小船,牛郎和织女就不用隔河相望了,可以天天相聚!这时,我看时机已经成熟,就走到那个女生身旁,问她:“现在你来说说,月亮像小船,美不美?”她回答道:“美!”我顺势说:“月亮像小船很美,但更美的是同学们瑰丽的想象,你们和‘小外甥’一样,都是爱幻想的孩子!”……
  【教后反思】
  在这个教学环节,我用学生的生成来点评学生之前的回答,在课堂上也形成了一个小高潮。虽然生成是“无法预约的美丽”,是无法事先设定的,但我们在生成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坐待它从天而降,那种守株待兔式的期待既显得过于消极、无力,也不符合新课程的实施精神。在课堂中,我们教师应当发挥出主导的作用。在这儿套用一句名言:“机会只青睐于有准备的大脑。”我们也可以这样说:“‘生成’只青睐于有准备的课堂。”
  总之,没有课前预设的精心,哪来课堂生成的精彩!作为教师,我们既要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又不要单纯地迷信预设,受预设的束缚;既要在“预设”中体现自己备课的独具匠心,又要在“生成”中再现师生智慧的火花。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大放异彩。
  (责编 刘宇帆)

标签:青睐 生成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