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夸张句 > 正文

【浅析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有何现实意义

时间:2019-01-2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异化是马克思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他在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明了自己独特的异化劳动理论,这一理论包含了马克思实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探索的最初而又重要的思想成果,这对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至关重要,且在当代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现实意义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2-019-03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写于1844年,是在马克思去世之后才出版的。在《手稿》中,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发生了一个重大转折在针对“副本”的批判进到针对“原本”的批判,即从对宗教、国家和法的批判进到对“市民社会”(即社会物质生活关系)的批判,从哲学进到政治经济学。而作为研究的思想成果,最主要的就是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我们都知道,任何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其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同样也来自于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渊源
  异化范畴的起源我们可以从词源学和思想史的多重视角找到,但它真正作为一种哲学理论的异化规定最早是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确立的。西方的异化理论是在中世纪结束时作为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孪生子问世的,当人文主义用理想的“人的尺度”去衡量社会与人的实际存在时,现实生活中诸种与“人”“理性”相背离的异己状态就是所谓的“异化”了。所以最早形成的哲学异化理论是针对社会历史中应该存在的东西却采取了 异在或相悖的状态的表征。在这个意义上最早提出完整的异化理论的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他发展了由霍布斯首先提出的自然权力异化的思想,第一次阐明了由起点(原始自然社会)――异化(“现代社会”中人由于占有物的财富而被物所占有)――消除异化的回复(新的契约社会和自然状态)的异化历史观。
  第一个自觉地运用并将异化理论上升到哲学本质论高度的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费希特。在费希特笔下,人和社会主体被换成普遍的精神主体――自我;自我是主体,但为了确证自己则又将自身外化出去,形成作为自我对立面的非我,对象化的非我即自我的异化;非我的设定最终又造成主客体的相互制约,费希特已经自觉的运用异化规定在构造哲学形而上的体系。黑格尔是经典异化理论的真正创始人。黑格尔第一次在他的《精神现象学》一书中把“异化”当作专门的哲学概念引进哲学,并赋予它丰富的内容。黑格尔从唯心主义出发,认为“绝对观念”是主体,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异化为自然界,然后又在发展中扬弃了异化,回归到“绝对观念”自身。在他看来,精神或意识的辩证运动就是把“自己变成他物,变成自己的对象和扬弃这个他物的运动”,即“现将自己予以异化,然后从这个异化返回自身”。黑格尔的异化思想显然包含着辩证法的因素。马克思在写作《手稿》时,仔细研读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他认为黑格尔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把劳动看做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黑格尔对异化劳动作了完全抽象的解读。费尔巴哈从人本学唯物主义出发,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异化观。他认为异化的主体是感性存在的人,理智,意志,感情是人的本质。基督教中的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是理性迷误的产物。因此必须批判和否定宗教,把人的本质归还给人。马克思充分吸收了费尔巴哈异化理论中的积极成果,并且把它扩展到其他领域,形成自己的异化劳动理论。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内涵
  马克思在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与费尔巴哈异化理论的基础上,以对人性的基本理解为尺度,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异化作了系统的分析,揭示了异化劳动的深刻内涵,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是自由自觉地活动,即生产劳动是人的类生活,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由此出发,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首先,在生产结果上,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其产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产品却同劳动者对立: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贬值成正比。劳动的实现使工人失去现实性,劳动产品反过来成了统治工人的力量。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到他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也就是说“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因此,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其次,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异化不仅表现在劳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对劳动者来说,由于劳动产品的异化,生产本身就是一种异化的活动。这种异化表现在:劳动从人的内在需要变成了外在的、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从劳动结果来看,“这种劳动不是人的需要,而是一种手段;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劳动不属于劳动者自己,而是属于别人”。这种结果,就是工人丧失了自己的人性。马克思指出,这就是“自我异化”。
  第三,人的类本质上,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的异化。马克思借用费尔巴哈的术语并加以改造,认为人是“类存在物”,“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马克思也从劳动对象、劳动活动、人类的意识三个方面论述人对人的类本质的体现。马克思认为“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的、现实的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但是,在异化劳动状态下,人对人的类本质的体现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的对象,也就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即他的现实的、类的对象性,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异化劳动把自我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人具有的关于他的类的意识也由于异化而改变,以致类生活对他来说竟成了手段”。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并指出,人的实践根本上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劳动异化,人的自我活动、自由活动的类本质就被贬低为手段。
  最后,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上,是劳动中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和过程的异化,必然给另一个人带来享受和欢乐,这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统治工人的异己力量,就是资本家阶级。这里,马克思已认识到,生产中的物质关系实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异化劳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剥削。马克思在讨论阶级分化的分析中说,当人与自己相对时,他也会与他人相对,凡是使用于人对自己的劳动,自己的劳动产品和自己本身的关系的东西,也都同样适应于人对其他人,对其他人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关系,这就是他所精辟概括的“:人的异化,一般说来就是人同自己本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同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这就是说,人的自我异化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现实的关系表现出来。他说: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同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产品和生产行为的关系……以及他同这些人的关系。
  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四个层次的规定是紧密相连、层层递进的。劳动的异化导致了劳动产品的异化,而从劳动及其产品又可以推出类本质及人的总体的异化。
  三、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现实意义
  任何理论都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也将对另一时代产生影响。异化劳动理论虽不是马克思成熟时期的理论,但他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青年马克思自觉地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与哲学研究结合起来,探索并初步回答了许多涉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重大问题,这就为他后来创立唯物史观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具有深刻的意义,对我国当前的现实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当今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由于市场固有的缺点,这就不可避免会出现某些不良的现象,比如,出现违法,投机取巧,不诚信的交易等等无序现象,但是市场经济只是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其本质同样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服务的,因此,不能把市场经济出现的一些问题认作是社会主义的异化结果。况且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分析前资产阶级社会的产物,更不能用异化劳动理论来代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
  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条件决定了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经济发展还相对滞后,加上中国的人口多各个地区环境不同,这都可能给中国带来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要发展我国的经济,实现我们共同富裕的目标,我们就必须采取多种发展经济的手段,也就是说应该采取多种所有制的发展形式。由此私有制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手段,在我国也应该将继续存在,这说明在我国私营经济中的异化现象是存在的。这都因为目前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并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这样,便不可能完全消灭异化现象。换句话说,异化现象在我们目前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关键在于我们要因势利导,发挥起积极作用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力量。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国与国以及个人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而要在竞争中取胜就要不断的求发展,如今“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而发展依靠的是人,因而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发展问题的核心,真正的贫困在于人的素质的贫困,真正的落后在于人的观念的落后,所以发展问题的核心应当是人的全面发展。当然,很多人也注意到了,现代人类实践的发展,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物质财富空前丰富以及人的各种创造力的极大提高;另一方面也由于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的某种张力或冲突而导致了异化普遍强化,劳动与对产品的认同相脱离,生产过程变得过于抽象而难以令个人感到满意。与此同时,不仅人的具体劳动产品可以成为统治人的力量,而且许多文化力量,如意识形态、技术理性、大众文化等等也都成为消解人之主体性的异化力量。人完全沦为按技术理性要求行事的简单工具。面对以上现象,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种社会上存在的异化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科学技术本身,而在于运用他们的人――人尚未把自身真正作为社会现代化的目的。我们应该时刻铭记:人是社会发展的中心和最终目的。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是有利于社会各成员的发展。这种发展需要我们始终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立足点和落脚点,使人的物质、文化、生态需要得到满足;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人的个性得到发展;人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总之,全面而准确地解读马克思《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我们在现代社会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宣庆.试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02).

标签:异化 浅析 现实意义 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