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励志 > 正文

戏剧、场景及隐喻 [历史场景隐喻价值的当代激活]

时间:2019-01-2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历史场景是客观存在的,却能以“反历史事件”本身的刻板性而衍生出深层价值。人们会因某种历史场景的特性而将之激活,达到记忆效果。随着历史事件的日渐远去,这一做法以逆向之劲得到加强。将市场经济条件下,红头瑶如何从历史场景中获得隐喻性价值作为参照点,能够发掘曾经作为支配力量而奴役红头瑶的西方势力,当内容消失徒留形式后,是怎样被红头瑶从实践中激活出来的,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应,从而创造出意识形态权力处理显现社会问题的一种独特的社会空间方法。
  
  关键词:历史场景;隐喻价值;教堂;越南红头瑶
  
  中图分类号:C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074(2012)0100290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CMZ017);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马燕坤(1978),女,云南昭通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博士后,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
  
  
  历史场景是客观存在的,却能以“反历史事件”本身的刻板性而衍生出深层价值。人们会因某种历史场景的特性而将之激活,达到记忆效果。随着历史事件的日渐远去,这一做法以逆向之劲得到加强。尤其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几乎达到了白热化程度,而使脱离事件内涵的场景外壳被赋予了耐人挖掘的特质。位于达芬村(Taphin)村头的教堂,尽管没有得到修缮一新,但破败的凋落景象,仍戏剧性地获得了极大的隐喻价值。显然,作为认识手段的隐喻,大大消减了历史事件本身的沉闷,而使历史场景活泛而深刻。将市场经济条件下,红头瑶如何从历史场景中获得隐喻性价值作为参照点,能够发掘曾经作为支配力量而奴役红头瑶的西方势力,当内容消失徒留形式后,是怎样被红头瑶从实践中激活出来的,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应,从而创造出意识形态权力处理显现社会问题的一种独特的社会空间方法。经验表明,红头瑶借助教堂而型塑出的生活实践往往就掩藏在暗示、含蓄的言语及非言语之中。
  一、红头瑶与教堂的遭遇
  有什么样的生活际遇就能培植出什么样的价值逻辑。一直以来,红头瑶是一个务守田庄的农耕民族。农耕文明陶冶了红头瑶朴素的认知体系和道德生命观。依山居住、靠田延命、傍水颐养的生活环境决定了红头瑶的传统社会画面,及与其生命相始终的古朴原始宗教信仰。对于红头瑶来说,从摇篮到坟墓都外不开此番原生自然机制的培育。从自然而来,到自然而去的双程方式在红头瑶社会生活中起到了巨大的模塑效用。以至红头瑶在传统上一直是一个无需借助外来规范才能苟延的彻底的自发性共同体。
  然而,达芬村教堂的出现,却使红头瑶具有的这种传统根植性遭到动摇。
  教堂坐落在达芬村村头的左边,共有3层楼,占地约三四百平方米,墙壁斑斓凋零,屋顶早已剥蚀殆尽而无片瓦能遮阳蔽日,徒有四壁迎风颤栗着,却不失格调地渲染着西方建筑的韵味。与教堂比邻而对的是进入达芬村、配有警戒杆的“门岗”。中间由一条通向村子的公路断然劈开。公路的面世,既区别了教堂和门岗,也巧然粘连了二者。据说,门岗是达芬村成为民俗旅游村后才修建的。与教堂远去的历史相较而言,门岗较为晚近。门岗里有一位能够操简单英语的越南籍门卫守着。当游客路过,守岗的门卫就会立刻出现在警戒杆前方,要求游客购买面值4万越盾(相当于人民币10多元)的门票后方可入村。与教堂空无闲人的景象对比之,在这里的讨价还价顿时给只有一人看守的门岗增添了无限的人气。
  造成此种两相映照的强烈色彩,不得不折中到近现代民族国家历史进程机械性扩展的场面。
  进入近现代,尤其在19世纪西方国家主导下的自然科学取得辩证性突破后,红头瑶根植千载的传统习俗和古朴机制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最终沦落为与相悖于进化论所力主的边缘话题。摆脱“非文明”之困境,诚然是西方“文明武器”希图攻克的关键所在。早期的商路开辟,纵然拉开了西方将雄心壮志转换成励行实履的序幕。
  早在1787年法国传教士就建议上路易十六占领越南,由此打开通向中国腹地的商路。19世纪50年代,随着法国“法兰西东方帝国”美愿的日益膨胀,侵占越南指日可待。1862年,《西贡条约》的签订及领地的割让,法国试图让越南“走向文明”的夙愿终有了可能。法国越南梦的初现,加剧了法国始涉越南时的宗旨国令――传教。最终对越南政治局势的掌控,却不仅使传教活动获得了最为基础的政治动员力,而且还获得了最不能体现人性的公开性及合理性的行为指南。在红头瑶社会中大肆推行天主教从而相应地转换成了洗涤民族心智的正当存在,及理所当然的价值启示。当法国殖民者将位于越南老街省沙吧镇遴选为官兵们的理想度假场所后,在越南北方建立宗教场变获得了当仁不让的随性。
  直面汹涌而来的法国殖民势力,红头瑶的原始信仰不是被巩固和发扬了,相反却被声势浩大的天主教覆盖了。而颇为戏剧性的是,外来信仰的嵌入,致使红头瑶在互动中体知到了对方的意义所在。当殖民者在提供物质周济予“认同犒劳”后,红头瑶能比照了自我社会之短项,从而坚固了对殖民者超凡物质能力及行为意识的附和性与趋向性。红头瑶最终改信异国宗教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是被强制地接受了文明与分层的模式,让自身陷入到以教堂为轴心展开的地域政治关系中,而适应着非个人契约联合的法理社会的机械套路。显然,这种情势所造就的是一个“人为制品”的、饱含受限的社会单元。
  现在伫立于村头的天主教教堂正在见证着历史上的这一造化。尽管殖民统治早已过去,但是徒有四壁的教堂依然在复归着历史上法国殖民者与红头瑶的遭遇。尽管教堂在外表上早已损残斑驳,但生活在此的红头瑶仍能在回放历史过程中发挥关联性想象,赋予这一静态的实物以动态的神韵,而使自己不至于被历史冲刷灭迹。教堂由之转换成了一尊突地而起的象征场域,红头瑶期待并善变佳进的现实生活正无尽地展演其中。
  客观上,尽管人类宗教文化和意识形态因素有着相当的“自主”性,但是市场经济还是给这种自主性提供了新的解法。随着越南国家改革步伐的加快,及全球化的加深,这一局势正在得到前所未有的演绎以至无力拦截。红头瑶与这座破损的教堂在以新的表征形式复归着旧夕的关联效应。历史的质性和道德正在成为考量的非重点,而所具有的支配性正在因时代转型而变换并挤入时代前沿,而获得丰富的叠加新意及内蕴。
  另外,在达芬村启动民俗旅游,是越南政府全权主导的。而生于此的红头瑶在另外角度上却是以非主体性角色参与的。但是,红头瑶却不失时机地攀附着成为主体角色。尽管更多的场合下,红头瑶不过是一个表述主体(即,能够用语言表述这一段特殊故事或情节的主体,也许这些故事或情节在越南国家的大历史中没被看重或者早已淡忘或者不存在),而当红头瑶向游客津津乐道解释教堂的来龙去脉时,透露出了红头瑶对主体性身份的遥相期待。他们甚至在选词用句上亦搜肠刮肚,以期加重并固化自身与教堂的关联。对他们而言,所面临的不是解决殖民统治遗留下的各种症结,也不是舒缓越南结构转型中错综复杂的紧张冲突,而是如何让这一剩下的历史场景与自己发生更多联系。这样,便能加大自身在历史中的角色分量,从而获得了既能加强集体性也能突出个体性权力的契机。目前,红头瑶正在将自身投入市场经济大潮而创新着当代历史。在确定自我边界的同时,复兴了“他人”之角色。
  二、红头瑶对“我为谁”的意义体认
  历史事件已成过往,但历史场景却能激发新的意识,赋予人之行动予意义,为身份存在找到逻辑支撑点。
  越南历史上的殖民统治,使红头瑶作为一个由本民族意义和经验体现的有机世界的整体性被侵犯了,而陷入到一种乱真的互动关系之中。越南独立主权取得后,红头瑶分享了国民待遇。但是各种制度,却以可能的方式使红头瑶作为表述主体固有的权利被消减了。而这并非因此说明红头瑶早已成为了主体性失却的空洞民族。相反,市场经济的出现,却给红头瑶塑造主体性提供了新的平台。无论从何种角度看,市场经济都是当之无愧的能够给红头瑶体认“我为谁”提供极大的意义场景。在活泛的市场经济浪潮中,通过认识、感知和想象,红头瑶逐渐形成了关于自身的意义体认和价值命题。而达芬村民俗旅游景点的教堂,则是红头瑶借助这一逻辑获得适应性及创造性的平台,红头瑶从中将熟知及陌生的结合在了一起,并在已理解的场景中创造了新的身份意义。
  虽然冷清的教堂显得格外沉寂,但却饱含了深刻的社会价值。世代生活于此的红头瑶,以见证历史与现实的主体性角色,给这一座斑驳且深具西方特色的建筑体注入了活泛的生命力。民俗旅游的启动,则使红头瑶作为新的角色主体在当代的价值被彻底激活了。借助教堂,红头瑶发现了自我,表达了“我为谁”的意义体认,并“再生产着社会关系,维系着大众在日常生活中的主体想象。”[1]
  (一)历史表述人。面对破损的教堂,红头瑶将自身当作是最能表述这一历史的主体。当直面游客时,红头瑶争先恐后地描述祖父的祖父是如何与这一座教堂密切关联着的。他们字字珠玑从不同侧面阐发着先辈与教堂的关系。有的红头瑶称其祖父曾为修建教堂立下汗马功劳,不仅出劳力,而且还把自家山林里的木材果树奉献了出来,制成了撑顶的教堂柱梁。有红头瑶说,其祖母,曾是教堂的服务员,经常给教主备用餐饭、起居、出行等。最开始时,由于到此新扎的法国人不熟悉当地路径,所以有的红头瑶做了向导,担当起传递本土知识的角色,获得了法国官兵的深信。对于山里何时有雾,一天几时有雨,对于不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法国官兵来说无法掌握,红头瑶一并给予了提供。山里灿然可爱的野果,哪些能食哪些不能食,红头瑶一一做了引介。总之,他们会用不同的故事或情节使自己与教堂发生尽可能多的关联。由此,红头瑶通过表述先辈与教堂的关系而体现了自身价值、信誉,赋予了自我作为历史表述者的角色,分享了“主流”、“中心”的意义体系,在社会化进程中增大了提升自我身份地位的动力机制,使习惯性互动转换成组织能力。
  (二)事实溯源者。自达芬村启动民俗旅游后,红头瑶在介绍教堂时,都会将先辈与教堂的故事一直传讲着。无论直面游客抑或怀揣某种意向的考察者,都会被红头瑶当作重点对象而将过往的遭遇传述一二。他们喜欢用“一百年前”这样一个时间概念对先辈历史进行断代。当问及这是何时的事情,“一百年前”成了恒久的不变之调。这显然潜在地赋予了历史以深厚感。同时又隐约地夸大了越南国家建设史的长久性(由此似乎能够折射出越南国家对民族意识的强化已近成熟)。与此,其先辈如何在教堂与家庭之间发生联系,红头瑶也做了回放。他们会说,祖父的祖父是如何每天来此做礼拜的。祖父或祖父的祖父是如何通过来教堂礼拜后给家里捎生活用品的。一位红头瑶妇女回忆,据祖父说,当他还小时,村里不多的人每周五都会聚集到教堂分享能够维持家用的食物。大部分红头瑶普遍认为,在以前当病情严重没法通过草药治愈时,教堂里获得的那些颗粒物,尽管形态上不如一只习惯性的药物那么大小,但是高超的效率却使人不得不为之叹服。诚然,这些远在的事实并未发生在眼前这些红头瑶的身上,但是从他们的言行上却可感知到他们试图将自己当作能够溯源历史的主体身份是何等强烈。
  (三)经验开导者。红头瑶借助先辈的荣光,当面对游客,尤其是那些不具备天主教信仰的民族时,他们满怀着强烈热情展示着深具“善”和“仁慈”的西方宗教是如何拯救了一个民族及历史的,目的在于希图自己在诉说的对象能够拥抱这样的信仰。当得知笔者是中国人时,红头瑶便会自信地说到,“主”是不会抛下任何人的,“主”随时都会眷顾着每一个人:让他衣食无忧,无病无害,走向天堂。同时,红头瑶还会将“主”的恩德推及到本民族的历史遭遇的改善上,并认为本民族之所以最终摆脱迁徙不止、无家无靠的流浪生活而落脚于此全然得益于“主”的恩赐。看着笔者仔细聆听并随时低头记录的模样,红头瑶似乎在暗中期待笔者也会因为“主”的眷顾而从此停下耘智的笔耕。不仅对笔者这样,似乎对所有远道而来的游客红头瑶都会献上这份饱藏许久的独有心情。纵然,游客的光顾给他们捎来了增加收入的可能机会,但是期待这些流动不止的游客在“主”的惠顾中,能够终结飘荡的旅途似乎也是他们的期待所在。
  (四)理性适用者。达芬村民俗旅游的启动,是以红头瑶颇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而得到推动的,但是,村头这一个被风雨剥蚀殆尽的教堂残迹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元素。而这却更多地建立在红头瑶的自我利益实现上。他们使自己与教堂产生联系,为当下的旅游经济加大了厚重感。他们认为,教堂能够代表他们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过往及活泛的现实。教堂不仅能让他们在心理上获得安慰,而且还增强了他们的自我重要性。在他们的讲述中,盛满了某种心态:由于深谙民族文化是与其岁月生活一直相续同在,似乎就会因为熟悉而滋生轻视。在红头瑶看来,他们自己的文化不过是一种自在的行为表现,对远道而来、盎然兴致的游客细皮嫩肉地亲抵如此偏僻的角落瞻观,显得极为不可思议。而有脸有面的教堂,在红头瑶看来却能有助于他们理性的经济适用性得以兑现。充满异国风情的教堂能加大他们存在于此的分量和累积经济发展的厚度,最终在蒸蒸日上的旅游经济中使钱袋鼓起来。
  (五)多重价值的承续人。红头瑶无论在装束上抑或言语中都流露出了身为红头瑶的特质。但是,当他们诉说着教堂与其祖先的历史时,却流露出了自己包括西方宗教文明承续人的多重角色身份。他们既是瑶族文化的典型支系,也是西方宗教文明的承续人。他们隐藏了越南国家争取独立主权的历史,而表述了西方在越南扩张的始终。他们既是民间主体,又得是适当彰显越南国家公意的角色。他们既是历史必然性的见证人,也是不可规约的独特个体。他们既掌握了本民族的绝对真理,也实现了对自我状态的超越。他们既是一种压制的表现,也是一种反弹的结果。他们既部分地承载了历史,又部分地否定了历史。他们表述了近代,但却又难以回避现实。他们体现了自性,却又无法从茫然之中挣脱。这是他们的瞬间感受,也是一种难以避免的规范抒写。
  (六)历史与现实冲突的践履者。教堂在越南国家历史上的出现,本质上是与国家主权所倡导的精神理念相悖的。历史上,法国殖民者的入侵遭到了越南人民的反对和抗议。建立教堂,却是这种反对和抗议失败的结果。赶走殖民者,获得主权独立,成为越南人民梦想所在。摧毁教堂这样的精神束缚显然也是理所当然的。现在所能看到的教堂的破败景象,说明这种梦想终将化成了真切的现实。说明越南对殖民统治的摧毁不仅从精神的高度实现了,而且也在物质的层面达到了饱满的状态。然而,近几年来随着越南国家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大,拉动经济发展的号角日益变得多元化,像教堂这样的曾被打入历史冷宫中的遗物,却获得了焕然一新的生机。人民不是卧薪尝胆将历史的隐痛转换成奋发图强的钥匙,相反则是晒出了历史并将其转换成经济增收的筹码。红头瑶正是在这样的情节中,在有痛无伤的现实情节中调换了历史与现实的对垒,而将自己变成了一个历史与现实冲突的践履者,最终“在已被消费和自利所分裂的社会中形成一种弥合裂痕、对抗异化的凝聚力。”[1]
  总之,通过教堂,红头瑶将从特定过去继承来的社会结构做了发挥。通过教堂这种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地方触发机制,红头瑶重塑了自我形象,将本民族在历史进程中一直延续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或符号意义等具有的自主性做了新颖的注脚,并从根本上表述和印证了作为社会性而存在的红头瑶民族。从而展示了自身在地理上或空间中皆不是一个封闭的社会系统,多重交叠的社会空间性和权力网络性越来越成为红头瑶社会的核心内容。
  三、红头瑶对“他是谁”的身份分辨
  从发生学角度看,人们总是先造就了自己后,再生产周围的世界。在先认识自己为谁的情况下,才对他人做出了分辨。在自我认同形成的同时,相应地形成了认异。认同与认异可以说是同时产生和并存的。当红头瑶通过教堂而推动自我身份确定后,一种关于异己的身份分辨也就出现了。
  某种意义上,尽管殖民统治结局是惨淡的,但却创造了一定程度上的非封闭性及部分性的集体生活。遗留至今的教堂提供了一个理解这一态势的渠道。通过已认识的事物,红头瑶再造了意义、感知、评价及行动,由此揭示了本民族的思想及诗性想象力运作的无拘无束。
  设若没有民俗旅游的启动,教堂不过是一座空洞的建筑。而民俗旅游启动后,尽管教堂破损而无教主和神职人员,但却使红头瑶从中体认到“我为谁”并由此理解了“他是谁”。教堂创造了星际延伸的社会价值而成为地方特有的标志,但集权、统治和征服却有浓郁的西方根植性。红头瑶利用对法国殖民者身份的记忆呈现了这种根植性。
  (一)命运恩人。殖民统治者早于回归故国,但是在此斑驳的教堂却能激起红头瑶对命运恩人的惦记。访谈中,红头瑶在讲述家族与教堂之关系时,总忘不了提及法国殖民者在他们缺医少药的那些日子是如何帮助他们的。据说,很多人当患病,而普通药草没能奏效时,法国殖民者给他们的一丁点片剂就能药到病除。同时,殖民者也给了他们一些较好的生活用品。比如洗衣服,他们无需再常用皂角壳(皂角树之果,酷似很大的扁豆)或青灰(烧尽木柴留下的余灰)泡洗,而是有了法国殖民者给他们提供的肥皂、洗衣液。火种也无需再每晚都耗上足够多的木柴捂着以便第二天再取火苗。几乎每家都有了耐用的木制大头火柴。夜里照明也无需使用跑遍森林寻觅来的松香,而是以煤油代之。总之,殖民者从各方面使红头瑶的生活状况有了改善。他们不仅能驱走病魔,而且生活条件较之以往有了显著提高。远离了痛苦的辗转,并因此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反应:教堂被符号意义所吞没而成为了共同体象征;所塑造出的殖民社会团结友爱成分远远大于结构秩序成分。尽管殖民者和红头瑶大多数情况下在动机上是无干系的,但双方都拥有一个向前的共同驱力。虽然二者来自不同国度,但这种足够大的驱力却能增大双方交互的动力机制。随着教堂在红头瑶生活中产生的作用日益强大,红头瑶以教堂为生活体系的共同依赖性也随之增大了。
  (二)“红酒咖啡”之主。达芬村一带气候温润,法国殖民者到来后,将其转换成了种植葡萄的理想场所。迄今为止,在地面上还隐约显露着一些支撑葡萄架的坚实水泥柱子屹立而在。几乎每个红头瑶都能道出他们与葡萄园和葡萄酒之关系。法国殖民者早先留下的种植葡萄、酿造葡萄的方式还存留在他们的记忆中。同时,法国殖民者还将喝咖啡的习惯带入了此地。尽管喝葡萄酒或咖啡,对现时的达芬村人来说是一种非常奢侈的消费,但是他们对这一高雅文化依然十分神往。他们会用手指着沙吧镇街头那些为迎合游客而开办的酒馆或咖啡屋,传诉着美好过往,默念着曾与他们朝夕相伴的饮食习惯、平实风俗,又无法控制住几分遗憾的流露,窃自哀叹着现实中束之高阁、远离素昧的生活常态,早已成了不可企及的开销和享受。在此,葡萄种植条件以及其与周围生态交换和传播的一体化性质,使红头瑶、村庄、殖民者和正在形成的越南国家产生了某种已融合的权力交叉。
  (三)文明之化身。假若红头瑶和殖民者之间不存在任何政治冲突,那么把他们作为单一过程来对待,则有利于理解人类文明知识累积的进程。当面对教堂,红头瑶会因本民族没有如此盛大的场面而略露惋惜。他们艳羡这种宏大教堂的庄严与威耸,而鄙觑自身原始而松散的村庄结构。他们认为这些外国人很有条理和安排,一切缘自他们有形建筑的无形塑造。这些外国人,以阿拉伯数字为出行或活动日期,是先进及文明之化身。而自身以农耕节气为标准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则被视作是背离这种文明常态的。更为关键的是,他们还认为西方的信仰,更是一种集体行为。也许,大家聚集在教堂而组构成临时共同体,一定层面上是具有实在意义的集体本体,但是教堂与殖民势力的同一性却冲击了这种本应有的质性。殖民者新来乍到后,由于不通当地语言,所以他们找到了能亲信的红头瑶,从基本的简单事务开始,比如一日三餐,住房居所如何用瑶语说,然后再用其母语将其译释过来。从简单的单音开始,与红头瑶发生最为直接的语言交换。久而久之,殖民者便把握了红头瑶音素结构,为他们创造了文字。今天的红头瑶能够抒写本民族文字,就是殖民者贡献所在。一直以来,红头瑶始终将这些居住在立体感强烈的房屋里的人当作文明之师。
  (四)仲裁者。如同越南现代国家的行政运作一样,当教堂置身于红头瑶生活内部时,也存在某种程度的规范调节。当红头瑶之间、红头瑶村落之间发生冲突或争端时,教堂会出面就意识形态及行为动向之间的冲突做出调节。当法国殖民者与红头瑶发生争端时,教堂也会出面解决。存在冲突,就存在解决冲突的规则。存在争端,也就存在解决争端的程序。殖民者的入侵一定意义上,使得红头瑶社会转换成了一个边缘不清楚的领地,在这样一个置处于地缘政治中而饱受外部机制调制的集体之内,充斥着多种权力的运作。教堂藉此置身其中充分发挥了仲裁作用,以一种明细的、老练的方式,安排和组织生产与再分配,最终造就了一个靠着某种外力达到平衡的红头瑶社会临时整体。
  (五)诚信之人。尽管在教堂里已没有法国教主和神职人员的身影,但殖民者的诚信形象还是较好地铭刻在了红头瑶的记忆深处。通过与市场经济背景下到此一游的外国游客,尤其是高鼻深目之模样的游客交往而加深了这种认识,并将这些外国游客具有的特点推及到了先在的法国教主或神职人员身上。在红头瑶看来,这些高鼻深目之人可信。与亚洲人或者其他洲的人比较而言,他们更愿意与这些白皮肤、蓝眼睛(欧洲人)、高个子的人交往。红头瑶认为他们诚挚,有信用,很通融,令人尊重。几乎到此一游的此番模样的游客都会深受红头瑶的追捧,而这样的游客也会买走他们的手工艺品,更让他们感恩不已。由此,这不仅增强了红头瑶与此类人更多的继续互动,而且也突出了他们对历史上朝夕相处的这番模样之人的万般信服和景仰。
  (六)作为同盟的权力运作者。殖民者来到达芬村后,由于接管治理的需要,他们调动了村里一切可用的资源。包括寻找代理人或经纪人。初入异地,殖民者需要借助当地头人的援助才能摸清实况。组织和控制红头瑶、财物及领土,推动殖民统治和奴役,达到支配整个社会形式的效果,是殖民者的重要目的。在红头瑶社会中比较有权势的头人,受到了殖民者的青睐。殖民者的提携无疑能够提振他们的信心和勇气,并加大他们暴露自己民族短缺的力度。殖民者借助头人而达到善美的政策运作,同时头人也得到殖民者的帮助实现了所求之愿。二者在相互支持中推进了价值共识和行为诉求。结盟意识和实践随之出现并强化。在此,建立在相互依存的更为广泛的、散乱的相似性是二者成为组织性同盟的根源。一定意义上,头人掌控了村里绝大部分财产。殖民者却没能一厢情愿获取这些财产。与头人折中显然是捷径。由此,财产和政治权威的融合创造了一个受禁闭而界限明确的独立王国,以教堂为中心而形成的广泛合作也就相应地伴随着一个强有力的权力网络的滋生。而普通的红头瑶民众则因此被区别开来,沦落在边缘的境地。总之,借助教堂,殖民者和头人获得了某种统治权,他们凭借双方通融和接纳的手段,将各自所属的代表性权威转换成了强制性权力。
  总之,教堂尽管因为法国殖民统治崩溃后而走向了瓦解,成为了既没有了教主也没有了神职人员更没有当地红头瑶祭拜的空巢,但是教堂却在市场经济被激起的今天,以不可抵挡的热劲促动着红头瑶自我身份的塑造与他者角色的复归,催使着“实践”与“观念”互构机制的生成。可以说,教堂在红头瑶的社会生活中是一个多义符号,隐喻着完整的语义体系,这一体系使红头瑶脑海里和认知中的概念、意象、情感、价值体系以及思维定势相互发生着联系。通过教堂,可复现殖民时代的存在,可临摹出传统法规和制度造就的地域共同体的界限,可通晓红头瑶有界性互动的当代传递。毕竟,“作为自我存在的人需要依靠别的自我存在,只有在与他人相处时‘我’才能真正显露出来。”[2]总体上,教堂在增强禁闭性和地域固定性的同时,给之后越南国家在交叠权力网络中产生的社会文明增生出了一个异趣于传统的动态配方。教堂在意味着约束和规制的同时,却饱含了在满足需求的际遇中生发创意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粟世来,田泥.走向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识形态[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2] 向玉乔,陈君丽.雅斯贝尔斯论交往的条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责任编辑:粟世来)
  
  
  The Existing Activation of The Metaphor of Historical Setting
  
  ――the Church of Vietnam Lao Cai to Red Dao’s Life
  
  
  MA Yan-kun1,2
  
  (1.Institute of Amarican Studies,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720,China;2.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Yunnan University,Kunming,Yunnan 650091,China)
  
  
  Abstract:The historical setting is objective reality,but it can create deep value by the stiff of the“anti-historical-events”.People can activate the historical setting because of its property for the sake of memorizing.With the historical event goes farer and farer,it will be prominent by the way of reverse direction.Under the situation of the market economy,through Red Dao’s way out to dig out the metaphor of historical setting as the reference point,it is easy to find West Power to dominate Red Dao when it’s content disappears but just leaves the form,for Red Dao which means to adopt and produce the social effect,thereby yield the social space method of ideology dealing with appearing social problem.
  
  Key words:historical setting;the value of metaphor;church;Vietnam Red Dao

标签:隐喻 激活 场景 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