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春节在当今社会的理性回归]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当今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对于人们来说越来越没有意思,再也找不到原来过春节的喜庆气氛,人们过春节的压力越来越大。通过分析春节的真正内涵和当今社会价值观对春节的冲击,得出春节应该理性回归。无论是从中国传统意义上理解,还是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解读,家庭、亲情、友情应该是春节的主要形式基础,幸福、快乐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这就是“过年”的实质所在。以这种理念为指导,在这种形式基础之上,形成中国人过年的完整体系,应该成为春节的主要追求模式,也应该成为春节理性回归的主要发展方向。
  【关键词】春节;当今;传统节日;理性回归
  
  春节的真正源头无从考究,从远古到当今,春节的演变历史众说纷纭。但是,对于当今社会记忆深刻的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到改革开放,直至现在,中国的春节在发生着转变,这种变化是深刻的,直入人心。
  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春节
  对于六七年代出生的人来说,一年最盼望的可能就是过年。过年是一种渴望,是一种生活的动力,因为只有过年,才有好吃的,才能穿上期盼已久的新衣。进入腊月,不管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就能闻到淡淡的年味,进入小年(腊月二十三),过年的气氛已经传遍中华大地的每个角落。按照北方的集市习惯,这个时候算起到年底还剩下一个集。(南方称之为场)在旧年的最后一个集市上,大人们忙活着买过春节的年货,有猪肉,点心,各种菜,年画,灶王爷…这些年货要供一家人从除夕夜到正月十五用的才可以。小孩子拿到父母给的赶年集的钱后,吆喝几个玩的好的伙伴去赶年集。那个时候没有摩托车,更没有汽车,就连自行车也只有少数家庭才有。可最深刻的回忆就是几个小伙伴在路上的所有内容,你跑我逐,你追我赶,这种回忆已经远离当今人的生活。在集上买的东西对于当今人来说相当简单,而对于当时的小孩子来说却是过年必不可少的玩意,有鞭炮、汽花(一种能飞到天空的花筒)、红蜡烛、灯笼…
  包饺子是北方人必不可少过年程序,按照北方的风俗,除夕年夜饭和大年初一早晨必须吃饺子。所以,在年三十上午就开始伴饺子馅,和面,然后,一家人有说有笑的开始包饺子。整个包饺子的过程是一家人聊天最开心的时刻,一年的收获,成就,东加长,西家短,天南海北的内容组建了中国人最和谐、最幸福的中国式家庭。
  大年初一,对于小孩子们来说是高兴的一天。大年初一早起床,(北方叫起五更)给父母磕头,一种重要的礼节,接过父母给的压岁钱,(钱很少,几毛钱)穿上父母给买的新衣服,点燃自己买的红灯笼跑到大街上,小伙伴们聚集到一起,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一个小小的灯笼,里面放上蜡烛,就能满大街跑好长时间,几个小伙伴在一起,比比谁的好看,挨家去找小伙伴,大街上,胡同里面,亮着各色各样的灯笼,把一个平时乌黑咙噔的村庄点缀的五颜六色,这就是过年,也是平时没有的现象。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人过年,是一种追求,是生活的动力。因为物质匮乏,大人们通过过年来激励自己在新年里继续努力,创造更富裕的生活,小朋友通过过年来获得新衣、一点点压岁钱。总之,当时人们是希望获取物质生活的富裕,在对富裕物质生活的追求中获得希望、幸福和快乐。
  二、当今中国人的春节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以世界最快的速度改变了国人的物质生活,然而现在的春节越来越被物质化、简单化了,那些最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内容渐渐远离了我们的生活。与之相反,玩麻将的人越来越多,压岁钱也越给越多,拜年送礼兴起攀比,就连年夜饭在从家里搬到豪华的酒店,让人们觉得“年味儿”越来越淡,越来越俗气,越来越市侩。
  在百度用关键词“过年压岁钱”进行搜索,搜索到3910000个信息,其中大部分是对过年给孩子压岁钱的负面评价。压岁钱越来越多,有些地方压岁钱已经成为大人们的一种负担。在新浪网上有一个关于春节回不回家的微薄讨论有4840057个关于这个话题的微薄,不回家的微薄大部分原因是没有挣到钱,买车票困难,飞机票贵,压岁钱太多等而选择不回家。在百度上搜索“过年有没有意思”关键词,共有5640000条信息。查阅了20页网页,近三百条信息,基本都是对过年没有意思的描写或报道。
  春节民俗文化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为什么发展到现在却陷入如此的尴尬处境?是什么原因导致它离我们越来越远?传统“年味儿”还能回归吗?
  三、当今春节变化的理性分析
  从宏观上来说,中国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已经失衡,精神文明远远跟不上物质文明的发展。近100年来,中国经历了从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中国人的精神状态更加物质化,传统节日的精神功能弱化,或者说中国人承受不了这种快速的经济增长带来的生活变化。从微观角度来说,当中国处于物质匮乏的时候,中国人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几十年的时间发展了欧美国家用上百年甚至几百年发展才得来的物质财富,这种快速的增长使国人好像暴发户一样利令智昏,没钱想着挣钱,而快速挣到钱后却不知道怎么花了。改革开放时的一些经济指导理念渗透国人内心,当需要精神文明跟进的时候,国人用经济发展的指导理念来发展精神文明,随之经济发展的指导理念占据了上风,促使国人用经济发展的理念指导精神文明发展,难免出现一切向钱看的社会价值观,而这种拜金主义价值观在社会上越演越烈。这种社会价值观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自然,中国传统的节日――春节也在劫难逃。
  四、传统节日――春节应如何回归
  春节是历史产物,不同的历史年代应该赋予春节不同的含义,形式可以相同,但实质不能等同。在中国物质匮乏的时候,国人可以以春节为由要求物质赋予,买新衣也好、给压岁钱也罢,这些都不为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国人的生活热情,才能使中国繁荣富强,和谐发展。而当中国物质为文明迅速发展以后,如果再用原来的价值理念来指导现在的春节,必然会出现畸形现状,哪怕形式是一样的,也必然会出现畸形发展。以压岁钱为例,七八十年代的压岁钱只有几毛钱、几块钱,而用经济发展的速度增长压岁钱,到现在变成几百块,甚至上千元,这就是一种社会畸形压岁钱,没有理解压岁钱的本质内涵。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要理性回归就要理解春节的本质。无论是从中国传统意义上理解,还是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解读,家庭、亲情、友情应该是春节的主要形式基础,高兴、快乐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这就是“过年”的实质所在。以这种理念为指导,在这种形式基础之上,形成中国过年的整个体系,应该成为春节的主要追求模式,也应该成为传统节日理性回归的主要发展方向。要想回归春节的传统模式,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些表面形式上,像延长春节假期时间,政府、企业组织一些老百姓无法参与的形式主义活动等。这些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不想过年的意识,而是应该从大众社会价值理念上改变。通过大众媒体的宣传,让大众认识到春节是与家人、朋友、同学欢乐相聚的时刻,是具有亲情、友情、爱情的人聚在一起聊天、诉说一年酸甜苦辣的时刻,是放松的春节,欢乐的春节。
  当大众理解春节的传统意义后,一些传统春节形式自然而然就要回归。第一,买年货、赶年集要理性回归,政府支持、媒体宣传,打造过年之势。第二,文化市场跟进。对联、福字,甚至门神、灶王爷等原来被认为迷信的东西都要回归。原来禁止是因为人们迷信,现在放开恰恰是人们不再迷信的证明。要提倡贴门神、贴年画,创造一种过年的气氛,让人感觉传统过年的回归。第三,放鞭炮、守岁理性回归。放鞭炮这种传统的过年形式曾经被勒令禁止,守岁也被人们认为无关紧要。而这些传统的过年形式要回归,宣扬只有在这种过年形式当中才能体现春节的传统理念。第四,春运大潮是传统春节文化回归最重要的表现。春运是中国独特的一种国情,几亿农民工在城市打工,到了春节他们要回家,维护亲情、友情、乡情、爱情这“四情”。这是中国的风俗,也是维系中国几千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情感纽带。“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是亲情、友情回归的最好证明。第五,庙会、旅游行业发展。人们在这种形式当中体验家人团聚欢乐时刻。第六,也是中国传统春节的重要形式――年夜饭。年夜饭不同于一年当中任何的一顿饭,不仅仅是吃饭,包括做饭。从准备、开始做饭到吃饭的整个过程,把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这个过程是家人一起聊工作,家庭,生活中所有的大事、小事的快乐过程,这个过程当中,使分离的家人相互了解,使疏离的亲情更加浓厚,使承担压力的家人得到放松。年夜饭在外订餐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漠视,应当给予叫停。
  
  参考文献
  [1]陈薇.逃婚的春节[J].新闻周刊,2012,1.
  [2]管健.变与不变:金融风暴下的春节回归[J].民声民意,2009,2.
  [3]老年人编辑部.春节民俗文化,传统“年味儿”还能回归吗?[J].老年人,2011,2.
  [4]王国维.人间词话[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12.
  
  作者简介:
  刘俊千(1975―),男,山东阳谷人,绵阳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
  张春雨(1977―),女,山东聊城人,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学。

标签:理性 回归 春节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