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论文写作 > 论文答辩 > 正文

[寻找那一片失落的风采] 歌曲那一片红串词

时间:2019-02-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眼前的这个老人既熟悉又陌生。   他的名字在世人的口里流连了几千年,于是乎他的形象也日臻完美。然而我面对着眼前的孔子标准像雕塑――几近完美的雕塑,心情却并不怎么愉快。
  也许雕塑的作者自有他的道理。孔子是圣人,是先贤,他绝对有资格拥有一尊极其孔子思想神髓的体面的雕塑。又或者先贤的追随者急需摆脱虚空的幻想,于是穷尽脑力心力琢磨出这样一个可触可感的形象,来表达对圣人的忠实与倾慕。可这样一来“孔子像”就变得“标准”了。何谓标准?只有我这一种是正统,其余不入流的偏门统统靠边站!
  只要是精通点儿文史知识的人,名人孔子就会成为他笔下的常客。儒家思想对历代封建王朝的贡献和对几千年中国文化的统领只是历史的一点点。当太平天国的火种在几千几百里土地上燃烧起来的时候,大革命开始了。随着狼藉的孔庙中慢慢升起的尘埃掠过农民兄弟的脸,他们开始热血沸腾地享受着那惊心动魄的胜利。革命的尘埃才刚刚落定,改良的风潮又再度掀起。康有为手捧着《孔子改制考》,微笑着给他老人家穿上“变法先师”的华衣美服,我看见他的笑容里,深藏着一种诡异的满足。就连好奇心旺盛的我,也会时常猜想,这个谜一样的老人,到底是老态龙钟,还是鹤发童颜;是不苟言笑,还是和蔼可亲?由此看来,对“孔子像”的标准化不但是对人们丰富思想情感的辱没,也违背了文化兼容并包的亲切态度。
  由此推开,就连教化万民的孔圣人尚且受到这样那样的忖度,那么,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是否也该重新思量。我不愿让心灵太过清澈,因为太清澈未免寂寞,所以我宁愿守着这个阴晴冷暖的世界,听庙堂的颂歌和江湖的呐喊汇聚成一片众生喧哗。我对李世民的崇敬不是来自他那些骄人的业绩,而是来自他对“贵中华,贱夷狄”观点的否定。古人中能有如此见地的人物少之又少,比起那些一阵风吹过就什么都不剩的颂歌,如他这一号人物是将永远屹立不倒的。毕竟,身处在一片太过清朗的天地里很小心地对自以为的正统顶礼膜拜,那感觉是不会快乐的。我又联想到前一阵子抨击“超女”的那一股潮流,口诛笔伐,热闹到风生水起,其实无论对谁,都没有什么实在意义。我并非什么“迷”,只是不明白,为什么一方面倡导人们去挖掘、追逐个性,一方面却又为它系紧绳扣。是口号随时间而来的变化,还是作为先进现代人的我们至今还无法走出严苛的中世纪长夜的准备?
  当然,我们还是需要标准的。完全失去标准的孔子像恐怕无论如何也不会符合一个确凿的圣人形象,就如同完全失去标准或是依偎于错误标准旁的人们无论如何也避免不了虚伪巧诈。我很难过,因为有一对雕塑家夫妇为佞臣秦桧塑了站像,欲求标新立异的他们美其名曰“尊重人权”。艺术家的灵感就好像是他们身上长出来的器官,我无法说什么。我可以说的是,即使我们希望看到情感的种子能够遇到一片丰沃的田野,希望看到在蠢蠢欲动的拔节之声中文化那不断舒展的美丽枝叶,我们也要认清苗儿与杂草的区别,从而为文化创造出一种圆融安详的格调与一个清洁健康的走向。
  我时常怀念古时的家乡风光,有资福晚钟,也有泮池新柳;有“白云深处隔红尘”,也有“山川长在泪痕中”。不过看到眼前长髯飘飘的孔老夫子,我才突然发现,其实眼前的清风拂户,水木明瑟又别有一番风采。我愿能逆东风拥抱明月,也喜欢磕长头拥抱尘埃。南山是不再积雪了,再也不见当初“冰清玉洁一画屏”的清绝。可临窗而立,遥望那一片远山隐隐的轮廓,却仍然是件极其赏心悦目的事情。(指导老师:张一山)
  
  点评:
  孔子塑像是尊一还是随众,文中对这两种观点剖析并有自己的观点,议论亦见个性。――熊召政
  同意熊老师的意见,对这一代学生而言,传统远离他们,因此,文章中的“历史观”和“思想性”虽然不够深入,但值得注意。可备选。――王尧
  简约切题。可备选。――吴克敬
  语言也清新、流畅。切题,而且能够“说开去”――首先是说深去。――张大文
  分析透彻,层层深入,好。――朱增泉
  观点鲜明,行文流畅。――于绍良
  备选。――毕飞宇

标签:失落 风采 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