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论文写作 > 论文答辩 > 正文

乱花渐欲迷人眼|乱花渐迷人眼什么意思

时间:2019-02-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去年高考后,人们多喜欢借用宋欧阳修的词句“今年花胜去年红”来评说全国各地的作文题,同时也充满信心地引用该词的下一句“料得明年花更红”来预测未来的高考作文题。果然,这一预测今年就应验了。品读今年高考全国各卷的作文题,脑海里跳出了一句唐诗――“乱花渐欲迷人眼”,我想,用这一诗句来形容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实在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今年的这一组高考作文题,较之去年又呈现出新的面貌,新的气象。
  命题意向:由“社会倾向”转变为“主体发展倾向”。多年来,高考作文命题虽然遵循“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准则,本着让学生有话可说的指导思想,但是较多地从某些社会理念出发,更多地把写作者的眼光引向自身以外的世界,像去年全国卷的作文题“位置和价值”“忘记和铭记”、北京卷的作文题“说‘安’”、浙江卷的作文题“一枝一叶一世界”、山东卷的作文题“双赢的智慧”、广东卷的作文题“纪念”、辽宁卷的作文题“今年花胜去年红”、福建卷的作文题由两幅图写联想和感悟,等等,基本上都属于这一类。这种命题固然摆脱了高考命题的追“风”逐“热”,能考查出考生的认识能力和思维品质,但是仍然极容易致使尚处在发展时期的中学生说一些言不由衷的大话、空话、套话,生吞活剥地搬弄一些闪光的“豪言壮语”、“睿智名言”。显而易见,这种“虚假作文”泛滥,不仅不利于学生平时的作文训练,而且有害于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今年的作文命题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从中学生最切近的生活圈内出题,针刺学生关注、思索、探求自我发展的思想和情感,让他们描述自我的成长体验,反思自我的成长经历,领悟人生的玄妙哲理,探寻人生的发展方向。例如:全国卷Ⅰ和广东卷提供的寓言故事,极能唤醒写作者的自我意识,引发考生重新认识自我、设计自我;上海卷的作文题“我想握住你的手”,体现了命题者极细腻的思考,它与一般的“握手”文题最大的区别在于“有我”,能够激发写作者心灵的碰撞,引导考生在真情中感悟,从灵魂深处呼唤和谐;全国卷Ⅱ、安徽卷和四川卷的作文题更紧贴学生生活,让他们从自己熟知的“读”与“问”联想开去,使得写作的过程成为主体感知的过程;天津卷和湖北卷从学生随身携带,随手翻阅的工具书中选取一个极易引起大家注意的词语作为文题,让考生由一个实实在在的“点”产生联想和想像,会启发他们老老实实而不是花里胡哨地写文章;福建卷、浙江卷和江苏卷的作文题或导入材料都涉及中小学语文教材,调动考生求异思维来发掘、探究和追寻,无疑会使他们很快地进入写作状态。
  命题形式:由“一花独放”而为“百花竞放”。自1999年高考推出“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话题作文后,这一命题形式基本上独霸高考试卷,直到去年高考仍有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全国卷Ⅲ、江苏卷、广东卷、江西卷、山东卷、浙江卷、湖南卷等9道作文题是话题作文。这种“一花独放”的情形在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中有了明显的变化,作文命题形式开始呈现出“百花竞放”的态势。具体表现在:其一,全国卷一变多年一贯的二元关系型话题作文形式,重新打造材料作文题型,发出作文题型“变脸”的最新信息。与此同时,各省试卷的作文命题也尝试着或直接命题,或材料作文(包括以整体材料为由头),或大小作文并写,形式各有不同。其二,全国和地方各卷作文题目的导入形式也殊不相同,或编寓言故事,或摘引调查数据,或描述生活现象,或征引名人名言,或提供图书资料,或阐释题目含意,或创设写作情境。其三,全国各卷的作文题没有发生“撞车”现象,就连题意相近的也没有,这就更见今年的作文题各有特色了。
  命题要求:由统一开放的“三自”而为突破“三自”的“放中有收”。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多年来已成为高考作文的三大定律,这种开放性要求的提出,对促进中学生自主作文、创新作文确实是十分有益的;但是它又会产生副作用,那就是一方面误导师生淡化文体,弱化常规的作文训练,甚至让一些为高考而作文者投机取巧钻空子,另一方面也给阅卷增添过多的不确定因素,影响评判的公平、公正性。命题者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今年的作文题基本上打破了“三自”一统天下的局面。比如在文体上的要求,或确定只写一种体裁(如湖南卷、天津卷等只准写议论文),或限定不写某种文体(如上海卷、重庆卷、浙江卷等不准写诗歌)。各卷在写作要求方面还特别强调“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这不仅对考场作文的文风会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而且对平时的作文教学和作文训练能够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考场作文写作放中有收,既对选拔性考试有利,又对正常的作文教学有利。
  高考作文命题的新变化对我们的作文训练和应对未来高考有怎样的启示呢?
  启示之一:关注生活,重视体验。毋庸讳言,在“功利性作文观”的支配下,作文教学和训练“技巧化”愈演愈烈,重虚假“包装”,轻生活体验,甚至一味地揣摩作文“亮点”,“不关注现实,不体验生活,不思考人生,不表达真情”。这种“投机取巧”的做法在过去的考场作文中也许能够得手,但是从高考作文命题的导向来看,它越来越没有市场了。真正的文章(包括考场作文)应该从生活中来,应该从作者真切细腻的体验中来,应该从心灵与生活的碰撞而引起的震颤中来。因此,我们不要眼睛向“上”,而要眼睛向“下”;不要未见一粒“沙子”,却去悬想“世界”;不要无视一瓣“花朵”,却去空说“人情”。一定要关注生活,重视体验,历练自己对寻常生活的真实情感,培养自己对生活细微之处敏锐的感受力。惟其如此,我们的作文才能在未来的高考中脱颖而出。
  启示之二:规范训练,练好内功。有些人认为高考作文实行开放的“三自”,考生完全可以凭“一招灵”包打天下,于是在整个高中阶段就训练一种文体、一种技法、一种取悦阅卷老师的“法宝”。现在看来,这已是“老黄历”了,今年高考作文题的“变脸”对大家发出一个信号,那就是以后的高考作文有可能会提出不同的限制性规则,可能会从学生应具有的生活与语言运用能力方面提出合理的要求。所以,我们在校学习期间,还是应该树立“为生活而作文,为人生而作文”的思想,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规范的系统的写作训练,真正地练好写作内功。事实上,做到了这一点,也就有了高考写作的“本钱”,就能够从容应对高考作文的新变化。
  启示之三:激活思维,提升品质。语言和思维是作文的两大根基,也是高考作文命题者和评判者的主要着眼点。仅就思维这一方面来说,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普遍突出思维能力的考查。例如:如何理解全国卷Ⅰ――乌鸦寓言的寓意,就由考生认识和思维的品质来决定;怎样摆脱安徽作文题――“读”写作的平庸,就由考生认识和思维的深刻性来决定;怎样思考江苏作文题――“人与路”的关系,也由考生认识和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来决定。因而,我们平时就要多通过对生活的体验与思考,多通过阅读借鉴别人对生活的体验与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使之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灵活性,达到思维创新的最高境界。思维激活了,考场作文就有了强有力的灵动的翅膀。

标签:乱花 迷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