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论文写作 > 论文提纲 > 正文

嗜伊红物质_物质奖励催生“嗜考症”

时间:2019-01-2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刘根成是桥梁高级工程师。当年出身贫寒的他,靠着努力考入大学,成了桥梁方面的专家,对“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体会很深,对孙辈的期望值颇高。      激励学习,长辈设奖
  孙辈刘磊、刘倩这对堂兄妹一起入学,刘根成对他们的学习非常关心,常出题考他们。刘倩学习踏实认真,爷爷出的题总难不倒她。刘磊非常顽皮,学习不太用功,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让爷爷有些失望。
  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刘根成制订了奖励制度:期中、期末考试单科成绩得满分,奖金200元;取得班里前三名,奖价值300元以上的玩具一件;取得年级前三名,奖学习机一部;如果在全国性的比赛中获奖,获得和爷爷一起旅游的奖励。
  奖励制度实施后,刘倩学习更用功了。刘磊还像以前一样贪玩,学习不好不坏。刘倩的父亲刘涛和妻子非常高兴。哥嫂身居要职,家境优越,但只要女儿优秀,他们就有足够的底气面对哥嫂。于是,夫妻俩经常鼓励女儿努力学习,并承诺:考试成绩好了,除了爷爷对她的奖励外,爸妈也会有奖励。
  而刘磊的父亲刘江华则认为,孩子就该有个快乐的童年,整天将孩子关在家里学习只会抹杀孩子的天性。因此,只要儿子的学习不算太差,他们夫妻俩对儿子都不会太过苛责。
  为了得到爷爷和爸妈的物质奖励,刘倩努力学习,每次都争取考出好成绩。2007年6月,刘倩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一所重点初中,刘磊则靠着父母的关系,也一同进入这所学校。这年暑假,刘根成和老伴一起带着刘倩到香港游玩。
  
  迷恋考试成“考试超人”
  升入初中后,疼爱刘倩的爷爷突发脑溢血去世,刘倩一下子失去了学习的动力。看着女儿失魂落魄的样子,刘涛和妻子承诺:“虽然爷爷走了,但只要你学习上取得好成绩,我们仍会像爷爷那样奖励你。”
  2008年元旦过后,刘倩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国数学竞赛,荣获初中组的一等奖,全校师生为之赞叹。刘涛和妻子给她买了一辆“阿米尼”自行车作为奖励。
  考试既能赢得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又能得到父母的奖励,刘倩迷上了考试。
  初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刘倩神经绷得紧紧的。妈妈想周末带女儿看场电影放松放松。刘倩却说:“我得抓紧时间学习,等取得了好成绩再放松吧!”成绩公布,刘倩如愿取得了年级第一名。本以为女儿会过一个愉快的春节,谁知寒假过了一半,刘倩的情绪就有些低落。妈妈问她怎么了,她叹气:“我在盼着开学呢,没有考试的日子真无聊!”
  
  压力大增开始自虐
  2010年9月初,刘倩考上了北京市一所重点高中,也感到了竞争的压力,学习丝毫不敢松懈。一个周末的晚上,刘涛看见女儿伏在桌子上抽泣。刘倩说:“爸,化学我学得不好,你帮我找个辅导老师吧!”刘涛笑着答应了。
  高一上学年期末考试,让刘倩担心的化学只差3分没有考满分,综合成绩在班里排第三名,年级排到了十名之外。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刘倩的成绩排在班里第五名,年级三十名。而在另一所重点高中读书的刘磊成绩扶摇直上,排在班里前五名。要知道,刘磊平时滑冰、打篮球玩得不亦乐乎,成绩却突飞猛进。
  这让刘倩的压力更大了,整天郁郁寡欢。妻子心细,发现女儿大热天仍穿着长袖,袖口处竟有笔尖刺伤的痕迹。她趁女儿不备,猛地撸起刘倩的袖子,顿时惊呆了:只见女儿手臂上满是划痕,有的是小刀划的,有的是笔尖戳的,触目惊心。她问女儿为什么要这样做,刘倩却紧咬嘴唇一言不发。
  
  考试成瘾是病态
  刘涛带着女儿找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学会副会长洪硕老师。听了刘倩的情况以及她的成长经历,洪老师断定刘倩患了“嗜考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考试成瘾。
  洪老师说,应试教育造成孩子们厌考是正常的。如果迷恋考试,把考试当成生活中最大的快乐,是非常可怕的心理状态。他们所追求的,不是知识带来的快乐,而是家长、老师、同学的奖励和认可。刘倩从小受爷爷成绩至上观念的影响,从爷爷的物质奖励中得到了极大的快乐,父母接力继续对她进行物质奖励,使得她对考试产生了精神依赖。
  洪老师对刘涛说,考试成瘾需要及早进行心理干预,如果不及时干预,要么发展成偏执型人格障碍,要么发展为轻度精神分裂症状。治疗时,家长可以让孩子帮做家务,或者多带她出去旅游,让她从多种活动中找到乐趣,从而把她从单一的乐趣中解放出来,心智才能慢慢恢复正常。
   (摘自《现代家长》2011年第12期)

标签:催生 物质 奖励 嗜考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