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美术高考 > 正文

【改变生活的12种技术】技术改变生活

时间:2019-02-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在CHIP12周年庆这一时刻,时尚科技特意精选了12种重要的IT产品或技术介绍给各位读者。如果没有它们,我们的生活将大不相同。      in IT live
  在2000年什么IT产品流行?刚刚出现不久的4096色诺基亚T68彩屏手机、8MB的朗科U盘、重达3kg的东芝Satellite系列笔记本电脑、索尼MDR-N1型MD机,似乎就是笔者能够回忆起来的自己当时所有的IT家当,当然,还包括那套仅仅显示器就重达25kg的大台式机。那个时代我们出行靠地图、上网靠拨号、到邮局发包裹、查文献靠纸质的文摘……如果那时的我们能够穿越时空12年来到现代,恐怕也会感到目眩神迷,因为IT技术的进步改变了我们这个时代。在我们这个时代,信息可以靠140字的微博和最新的照片分享,视频在光纤化和无线化的互联网上迅速传播,我们看3D电影、看高清大屏、用着几乎无所不能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买到世界各地的东西……在CHIP的12岁生日之际,让我们一起回忆IT技术或产品进步的步伐,看看它们到底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1绿色IT
  我们把绿色IT排在改变生活的12种IT技术之首,是因为绿色关系着人类的未来,也关系着整个地球的未来。在CHIP《新电脑》刚刚诞生的2000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电子垃圾已经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全球性问题,而中国则是各类洋垃圾的最大进口国。在广东的贵屿镇,几乎每个人都以电子垃圾为生。原始的拆解和回收方式,严重地损害着当地环境和人的健康。与此同时,含溴代物和多联苯的集成电路板、含铅的焊锡、含汞的灯管正源源不断地从生产线上走向千家万户;含六价铬和各类有害物质的电子工业废水、废气和废渣通常也难以得到妥善的处理。甚至大多数人也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我们会把废旧电子产品卖给流动小贩,也对二手洋垃圾大屏显示器趋之若鹜……
  但是慢慢地,在科学家、政府、厂商、用户和媒体的互动之中,绿色IT和绿色生活逐渐深入人心。在国家层面,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先后签署了多项国际公约,颁布了多项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强制厂商采用绿色IT材料,以逐渐替换有毒有害材质;打击洋电子垃圾的非法进口和处理;建立通畅的回收和以旧换新渠道,鼓励用户通过正当渠道处理废旧电器。在厂商层面,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则研制了无溴阻燃材料、无铅焊锡材料等,并在2005~2008年间一举完成了主要电子工业材料的无害化;处理器生产商也在这些年终于放弃了频率大战,重新理智地把能效比放在第一位;大型数据中心合理利用气温和水冷节约能源。在媒体层面,CHIP《新电脑》也从2008年开始设立了“绿色科技”专栏,不遗余力地宣传绿色IT和绿色科技,与其他媒体界同仁一起为绿色IT的普及贡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事物的发展总是曲折的,在绿色IT实现的道路上也有过阵痛。比如5年前著名的“显卡门”事件,就是因为英伟达(NVIDIA)显示芯片所用的绿色替代材料耐高温品质不过关引起的;一些厂商也会抱怨无铅焊锡熔点较高,需要投入资金采购新设备;很多用户开始并不习惯以旧换新的购买方式等等。但时至今日,绿色IT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IT业向绿色的转型也已经基本完成;市场上出售的所有产品都贴上了各类环保认证标志,很多用户在采购家电和IT产品时,非常重视能耗等级、辐射大小等绿色参数并积极参加以旧换新……这一切都令人欣慰。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IT业也会越来越绿色。
  
  2智能手机和3G网络
  12年前的地铁车厢中,乘客靠什么打发无聊的时光?一般是靠报纸、杂志或教科书打发时间。而现在的地铁车厢中,稍微年轻一点的乘客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或阅读小说、或玩游戏、或使用3G网络无线上网。智能手机和3G网络的大发展,让我们的休闲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12年来,手机的智能化浪潮正席卷全球的每一个角落。而仅仅在四五年前,智能手机的用户还非常之少――当时的智能手机与现在智能手机也有着天壤之别:当时大部分智能手机的样子依然与传统的按键手机相差无几,只是屏幕略大;只有少部分智能手机采用触控方式。它们使用的操作系统大部分是Symbian、PlamOS,还有一部分是Windows Mobile,剩下的市场则由形形色色的操作系统瓜分,应用软件数量和质量也远不能与现在相提并论。2007年1月,苹果iPhone的出现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它出色的性能、丰富的应用软件、方便的操控方式都是划时代的。以它为代表的“第二代”智能手机掀起的滔天巨浪成就了一大批弄潮儿。除了苹果以及它旗下的iPhone系列手机和iOS操作系统之外,还有大名鼎鼎的ARM处理器,几乎所有的智能手机都是ARM心脏,就连英特尔也奈何它不得;Google和Andriod操作系统,团结了不甘向苹果投降的厂商,如三星、索尼、LG、HTC等都团结在它的旗下。有成功者当然也有失意者:在iPhone出现后的第五个年头,GSM和早期智能手机时代的大佬诺基亚已经不复往日风光,甚至出现破产倒闭的传言。在此之前,爱立信手机早已被索尼并购,摩托罗拉移动则卖给了苹果的对手Google――昔日的3大手机制造商的现状令人唏嘘不已。自然,失意者中还包括屡失良机的微软和屡败屡战的英特尔这两个业界巨鳄。
  智能手机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各类硬件的进步,更离不开3G网络。3G网络可以达到数MB/s的实际上网速度,这使得智能手机能够运行大量基于网络的应用。比如著名的Siri,可以令iPhone 4S变身为一台智能化机器人,通过语音识别用户的需求,并通过3G网络调用苹果的各类后台服务器执行相应的智能搜索,并把结果反馈给用户。借助3G网络我们现在还可以把手机拍摄的照片和视频第一时间与家人和朋友分享,至于视频聊天更是不在话下……目前,4G(LTE)网络也已经开始在部分国家和地区部署,它的速度10倍于3G网络,更稳定,安全性也更高。
  
  3平板电脑
  在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之间应该有一种设备。
  在智能手机和轻薄型笔记本电脑之间也应该有一种设备。
  从CHIP《新电脑》诞生之后,业界一直在重复这个话题。PDA、Tablet PC不行,掌上游戏机和电子书也不行。直到2006年3月,微软曝光了自己的“折纸计划”,这是一款用手指来操作的电脑,微软称它为UMPC。它搭载英特尔低电压处理器和微软自家的改良版Windows XP操作系统。在过去20多年里,Wintel的组合一直无往不利,不过这一次,微软可是狠狠地栽了个大跟头,“悲催”的使用体验,“坑爹”的待机时间和高昂的价格让对UMPC满怀希望的用户纷纷转身离去。数年后,这些用户等来了真命天子――2010年1月,苹果发布了iPad,宣告了平板电脑的诞生。这款新出现的9.7英寸的小东西在出世的第80天销量突破了300万部,而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第四季度,iPad系列的销量则超过1500万部。除了著名的iPad外,不少厂商也推出了Android操作系统的平板电脑,比如亚马逊的Kindle Fire,甚至Google都在盘算是否推出Nexus系列平板电脑。
  为何如今这样的平板电脑才会受到欢迎?首先是它良好的使用体验。一般而言,平板电脑可以看作是不能通话的大型智能手机,二者基于同样的操作系统,运行同样的软件,只不过前者在硬件上有所增强,电池容量则有数倍增加,甚至可以待机一个月之久。不过,平板电脑更是娱乐体验远超智能手机的设备。多点触控的清晰屏幕,多核ARM处理器,适当的固态存储容量,轻盈的身材使平板电脑成为个人随身娱乐的最佳平台。无论是打游戏,还是欣赏高清影片,平板电脑都能带来足够美妙的体验。以刚刚发布的新iPad为例,它的屏幕分辨率已经达到2048×1536(像素密度264ppi),超出绝大多数笔记本电脑。电池容量增大70%达到42.5Wh,处理器是双Cortex A9内核,四GPU单元的A5X,也强过大多数智能手机。新iPad的售价则从3000多元人民币起跳,这是绝大部分消费者能够接受的价格,而其他品牌的Android平板价格甚至可以做到千元以下。除了运行《愤怒的小鸟》和《植物大战僵尸》这类经典游戏外,用户还可以把它当作黑板来写字、当作电子书来阅读、当作MP3和MP4来听歌和看电影、当作笔记本电脑来编辑文档或是上网……
  
  4购物模式
  12年前如果要购买电脑硬件,最好的办法是用各种交通工具赶到当地的电脑城,然后选择一些柜台询价,判断是行货还是水货,最后选择一家可信且价格合理的柜台交易。在过去的12年间,网络购物蓬勃兴起,已经大大挤压了传统购物渠道的生存空间,包括第三方支付、团购、竞拍、返利、比价等手段在内的一系列交易方式、数字化标签的物流方式以及其他技术已经把网上购物变成了享受。足不出户就可以逛遍全球相关的商店,选择自己喜爱的产品。这些商店既包括亚马逊、京东、新蛋等网络经销商,也包括百思买、梅西百货和苏宁等拥有大量门店的线下经销商。只需轻轻一点鼠标,即使只买一根网线,快递员也会在最短的时间内送过来。当然,我们还可以在网上购买餐饮和服务。网上购物已经成为大多数年轻人首选的购物方式,因为它方便、快捷,而且通常更省钱。
  不过说实话,网上购物并不像描述的那样轻松。假设我们想要购买一件Patagonia的R4抓绒衣,我们当然不会冲到专柜去。一个精明的中国消费者的购物流程应该是这样的:首先,打开比价网站进行比价,并找到价格最低的网站。接下来,访问返利网站并搜索一下有没有进一步的优惠券。然后选择自己的尺寸,并且进入支付页面填入折扣代码,再输入国际信用卡的信息和美国转运的地址(大部分国外购物网站不能直接邮寄中国),结账。之后在转运网站输入转运指令,当收到订购的包裹和转运费用之后,转运公司会把包裹送到国内。我们不厌其烦地描述如此繁琐的海淘过程并不是鼓励读者去买国内专柜售价1/3的Patagonia R4抓绒衣,而是因为这一过程包含着网上购物的众多IT技术。在我们点下鼠标的一刹那,远端将会有多台设备和众多人员为我们服务。他们要帮我们搜索价格,运行结算程序,防范和监控黑客入侵等。之后,快递公司还要给这个包裹贴上具有唯一身份识别代码的数字化标签,并最终递送到我们手中。
  未来我们如何购物?一些更新的购物方式或许可以带来一点启发。比如智能手机可以通过拍摄商品的外观或者二维码来搜索商品,即使我们不知道它的名称,也可以完成比价到购物的流程;而手机钱包等形式则可以实现非现金的快捷购买。无论如何,更方便、更快捷、更安全是未来购物的发展方向,而IT技术将在其中扮演最为关键的角色。
  
  5WiFi与宽带
  12年前,我们大多数人都在使用拨号MODEM上网,此后主要网络则经历了512Kb/s ADSL、2Mb/s ADSL、4Mb /s ADSL的进步,到了2011年,国内大中城市已经开始应用10Mb/s 、20Mb/s光纤,尽管收费和服务依旧被用户诟病,但速度的确得到了实际的提高。与此同时,无线局域网(WiFi)也迎来了迅猛的发展,12年前我们虽然有IEEE 802.11b,但设备价格和接入速度都不尽如人意,还有一些兼容问题。802.11g的流行极大地改变了这种状况,随着迅驰平台和智能手机的发展,WiFi也开始走进各类公共场所、办公楼以及千家万户。802.11g的理论连接速度可以达到54Mb/s ~108Mb/s,有效距离也可达100m,兼容性极佳。2007年下半年,802.11n(草案)产品开始替代802.11g,它的理论传输速率可达300Mb/s。时至今日,802.11n的最大连接速度已经可以达到600Mb/s,各类802.11n设备价格也极为低廉,家用无线路由器不过百元,无线网卡则通常只有数十元,尺寸仅有大拇指的指甲盖大小。
  宽带网络的出现使得视频和大型文件的传播变得极为方便,同时也间接促成了光存储的消亡。10多年前我们购买光碟,而如今我们则直接下载高清电影或者在网上在线观看各类视频;10多年前我们购买光盘介质的软件,如今我们则直接官方下载并购买正版授权。无线网络则把我们从网线的末端解放出来。在家中、办公室、机场、咖啡店随时随地都能够享用高速网络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特别是目前除了电脑之外,包括冰箱、电视、音响在内的家电,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数码相机和摄像机、存储卡在内的电子产品乃至汽车、手表、水/电表这类看似跟WiFi不相干的东西都具备了WiFi接入能力。作为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WiFi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下一代WiFi技术包括802.11ac和802.11ad两个协议,分别使用5GHz和60GHz的载波进行传输,可以达到Gb/s级别的传输速度和更远的传输距离,实时播放高清视频也不在话下,如果能够辅以更快的家用宽带网络,无疑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好的上网体验。此外,以家庭WiFi为核心的物联网也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便利,我们可以用手机控制家中空调的开关,也可以在到家15min前让咖啡机煮好香喷喷的咖啡。即使出门远行,家中的安保系统也会实时发送相关信息,以确保没有梁上君子光顾……
  
  6高速外部接口
  2000年,USB 2.0刚刚在个人电脑上出现,这是个人电脑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高速外部接口。那时候的主板背板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键盘鼠标专用的PS/2接口、连接打印机和其他设备的并行口和串行口等等,但最能引起用户关注的无疑是USB 2.0接口,虽然在当时能够用到这种高速接口的设备并不多。有了它,即使是超过1GB的数据,也可以轻松地用移动硬盘拷走。12年过去了,昔日风光无限的USB 2.0已经垂垂老矣,但它依然健在。
  目前个人电脑平台上较为常见的高速接口包括USB 3.0接口、DisplayPort和HDMI接口。前者是新一代高速通用串行总线接口,理论传输速率可达5Gb/s(全双工),是USB 2.0的10倍还多。随着2011年年底英特尔的7系列芯片组通过USB-IF组织认证以及此前AMD A75/A70M芯片组通过同样认证,USB 3.0也将接过USB 2.0接口的接力棒。另外,目前使用USB 3.0接口的设备也开始大批涌现,USB 3.0的普及大潮很快会在这一两年间全面来临。
  不过,USB 2.0并不会很快消失,因为我们还有大量的USB 2.0设备,而芯片组集成的4个USB 3.0接口也不大够用。DisplayPort和HDMI接口都被广泛用于高清视频和音频的输出,DisplayPort多用于电脑,HDMI多用于家电。由于DisplayPort的使用授权是免费的,而HDMI则要支付权利金,因此DisplayPort的发展前景更被看好。
  此外,由英特尔开发的超高速通用接口Thunderbolt也已经实用化,苹果和索尼都是它的客户。Thunderbolt采用铜缆和光纤两种介质,传输速率最高可达10Gb/s,英特尔计划在2013年左右在自家平台上普及这一技术,而在2~3年之后,现有的USB接口和Thunderbolt接口将会分别升级到25Gb/s和100Gb/s的高速。
  通用化高速外部接口的出现和普及极大地方便了个人电脑平台与其他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通过高速接口,电脑可以连接移动硬盘和硬盘阵列来传输数据;可以连接平板电视和投影仪来显示图像;可以连接外置扩展坞来增强性能。此外,接口的集约化趋势也使得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等设备的接口种类越来越少,接口尺寸越来越小,大大利于这些设备的轻薄化。如果每天背着上班的是1kg左右的超极本,而非2.2kg的商用“大砖头”,心情自然不同。
  
  7固态存储
  以NAND闪存为存储介质的IT产品,如各类存储卡和闪存盘,在2001年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东西,但容量太小,速度太慢成为它们普遍的问题。在过去12年间,闪存技术和主控芯片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甚至超越了摩尔定律的局限,这使得各类存储卡、闪存盘和固态硬盘成为我们IT产品中的常客。固态存储拥有便携、省电、高速、不怕震动等诸多优点,在各类IT产品的小型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除了NAND闪存外,NOR闪存、RDRAM、MRAM等固态存储器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没有它们,我们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和轻薄型笔记本电脑都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基于NAND闪存的存储介质是我们接触最多、最热门的产品。闪存盘是我们现在最常用的移动存储介质,它的重量仅为十余克,使用USB 3.0接口,可以轻松地把多达数十GB的数据在各类平台之间转移。截至2012年年初,32GB闪存盘的价格已经降到20~30美元级别,而在2000年,同样的钱只够买8MB的产品。
  各类平板电脑则在机身内部装备了16GB~64GB的NAND固态存储器。用于专业单反相机的CF卡和SD卡速度则可以达到接近100MB/s的读写速度,甚至超过主流2.5英寸硬盘。在数码摄像机领域,2007年之前是硬盘存储、DV带和光存储型数码摄像机的天下,使用存储卡的机型寥寥无几;而如今在各大网络商城中,使用存储卡的数码摄相机多达上百款,数量是硬盘型数码摄像机的十几倍,DV带和光存储型的数码摄像机则几乎已经不见踪影。在各类电脑平台上,固态硬盘已经逐渐展开对传统硬盘的围剿,在英特尔于2011年提出的“Ultrabook”(超极本)笔记本电脑平台上已经全盘采用固态硬盘,其他高端笔记本电脑产品也开始改用固态硬盘。一块仅有饼干大小的mSATA固态硬盘容量可以达到1TB,在双控制芯片的RAID模式下读取速度高达1GB/s,这是传统硬盘难以企及的。
  目前NAND闪存工艺已经进展到20nm级别,而各类“后NAND时代”的固态存储技术也在逐渐成熟。未来固态存储在各类IT产品中仍将占据主流地位。台式个人电脑是目前固态存储尚未攻陷的最后一块传统硬盘的领地,不过固态存储继续沿着高速发展的道路前行的话,这一领地的最终陷落只是时间问题。
  
  8平板显示
  尽管液晶显示技术比CHIP《新电脑》诞生还要早几十年,但直到2001年,我们的台式电脑和电视依旧是CRT显示设备的天下。从2004年开始,大屏幕液晶显示技术逐渐成熟,短短两三年之后,液晶显示器和液晶电视就取代了CRT,成为市场的主流。
  取得主流地位后,液晶显示技术并未停下发展的脚步,首先是屏幕尺寸和分辨率的提升。随着新生产线的建设,大屏液晶产品的价格将会越来越低,分辨率也逐渐提升,并逐渐将等离子显示挤出主流市场。到2009年左右,37英寸及以上的平板电视已经实现了全高清化,而到目前,55英寸液晶电视价格已经降到7000元以下,很快60英寸及以上尺寸产品的价格也将降至很低的水平。完成全高清化进程之后,平板电视又继续完成了3D化。液晶显示器的发展轨迹也与平板电视类似,除了大屏化和高清化之外,还致力于提高可视角度、对比度、响应时间及降低耗电量。借助大尺寸平板显示技术的进步,全高清设备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我们可以在家中轻松观看高清3D节目,玩高清电脑游戏,而这样的视觉体验是CRT难以提供的。
  平板显示技术与触控技术的结合成就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平板显示技术同样也致力于高清化。目前,苹果公司已经在iPhone 4/4S和iPad3上使用超越人眼分辨能力的屏幕,不少显示屏生产商也在酝酿将类似的屏幕供应给其他厂商。除了液晶屏之外,投入实用化的还有OLED显示屏,其中三星的AM-OLED已经用在自家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OLED的优点是色彩鲜艳,强光下可视性好,还可以薄型化和柔性化,是广为看好的下一代显示技术。另一个值得称道的是用于各类电子书的电子纸显示技术。它不需背光光源,阅读体验类似纸质媒体,而且这类产品成本低廉,耗电量极低。
  平板显示的发展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观看体验,并且成功地把现代人的阅读习惯由纸媒介转化为电子媒介。我们已经习惯于在大屏平板电视上观看高清和3D节目,用平板电脑看漫画和分享视频,用Kindle来阅读电子书……无论是出现到现在不到百年的CRT显示,还是应用已接近两千年的纸,在平板显示的魅力下都显得黯然失色。而在12年前,几乎没有人能预测到这一点。
  
  9多样化拍摄
  2012年年初,有着130多年历史的柯达公司轰然倒下,这个传统胶片行业巨头的掘墓者正是它1975年发明的数码相机。2001年,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像机已经在与传统胶片相机的对决中占据上风,但大多数数码相机也只能实现拍摄功能。那个时代的经典,比如索尼DSC-F707、佳能EOS 1D和尼康D1X与经历了12年发展的现代数码相机相比,早已成为彻底的古董。数码拍摄设备的发展首先要感谢感光元件的发展。CCD与CMOS,特别是CMOS的巨大进步,使得数码相机和摄像机无论在像素数、感光度还是成像质量上都有了长足进步――2000万/3600万以上像素水平,ISO12800以上感光度、超高清摄像都不是问题。其次是图像处理器处理水平的提高,使得多张连拍、高清摄录、模式优化、3D视频以及即时编辑等功能成为数码相机和摄像机必备的武器。最后则要感谢各类先进镜头技术,它们能够使感光元件的威力得以最大限度发挥。
  12年间,拍摄平台逐渐变得多样化: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都装备了高水平的小型摄像头,有的还不止一个,它们既可以用于视频通话,又能拍摄高质量的照片,成像质量甚至超越了较早期的数码相机。同样在大多数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上也装备了摄像头,除了用于视频外,它们还是用于面部识别的安全工具。数码相机家族也增加了无反光镜可更换镜头小型相机――“微单”和固定式反光板可更换镜头小型相机――“单电”。由于它们体积小,性能高,价格合适,因此蚕食了传统高端消费级相机和中低端单反相机的市场,2011年共有19款单电/微单相机发布,而单反相机则仅有寥寥4款,高端消费相机更是几乎不见踪影。
  除了平台多样化外,拍摄模式也逐渐变得多样化。你可以利用集成的GPS在拍摄信息中加入地理坐标,也可以利用内置的各类特效功能拍摄出不同风格的照片,还可以即时编辑视频和照片并上传到自己的微博,甚至可以即时为拍摄的短片增加各类“雷人”的效果。这种随心化、个性化和分享化的拍摄模式已经成为新一代拍摄器材的必备功能,也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大量乐趣。未来的摄影器材除了在性能上进一步提高之外,更加注重独特的功能性,比如新颖的“先拍摄后对焦”功能的光场相机、能够实现360°全景拍摄的相机/摄像机等等;智能手机的拍摄水平也是目前各大厂商争夺的焦点。
  
  10云计算
  “云计算”这一概念在CHIP《新电脑》诞生之日尚未出现。直到计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大发展之后,“云计算”这个名词才在2006年被亚马逊和Google提出。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运算方式,运作模式类似电网。用户不需要了解大型计算机等相关知识,只是通过终端来得到相关的计算服务,正如用户不需要了解电厂的运作方式,只要按需购买电量来使用即可。目前,云计算已经开始改变我们传统的共享模式和传统的软件运用方式。云计算最常见的应用,如云存储、云查杀等已经为广大用户所熟知。苹果著名的客户端应用iCloud为每个用户提供了5GB的免费存储空间,拥有Apple ID的用户可在自己的iPhone、iPad、Macbook、iMac甚至Windows平台的电脑上安装iCloud客户端,之后就能访问同步到云端的程序、通讯录、文档、邮件、歌曲等等,而且还能实现自动更新。与传统的FTP相比,这种新型的云存储服务功能更强大,而且更易用,也更安全。用户不必关注数据储存在美国还是欧洲的服务器上,只要有一个iCloud客户端和Apple ID就可使用。
  “云查杀”则是最近几年杀毒软件行业最新兴起的服务。如果安装了相应的杀毒软件,就不必担心每天更新的病毒和木马。通过将杀毒服务转移到云服务器端,不但可以减轻主机的防毒负担,还能实时更新病毒库、木马库,以保证客户端的安全。云查杀还有一些更为贴心的应用,比如需要进入网上银行进行支付或是到某个网站(如淘宝)购物,应用首先在云端的服务器中储存着大量的安全及黑名单的网址中进行筛选过滤,以确保我们进入的是正确的、安全的网址,如果有潜在的危险,云端会主动发出提示,让客户停止交易,这些是传统杀毒软件难以做到的。对于各类中小企业和单位而言,云计算技术的出现也使得它们不必再花费大量资金和人力来建立数据中心和进行维护,而是从云计算的供应商那里购买相应的服务即可,这样的方式可以降低不少运营成本。云计算也使得我们手头的各类终端能够做更多的事情。比如一个科学工作者,只要有相应的客户端程序,就可以通过手头的iPhone去计算蛋白质的折叠,或者是高分子在溶液中的状态,而不需要大型计算设备。未来将会有更多基于云的应用被开发出来,使得云计算更像一个“超市”而非“电厂”,可以提供基于计算能力的更多服务。
  
  11定位和导航
  12年前,如果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游玩,除了先做好功课之外,最好就是先买一份地图,再“按图索骥”地寻找好吃和好玩的地方,如果是方向盲,还得需要指南针的配合。这幅架势很可能被错认成风水先生。幸好GPS的普及和各类数字地图的出现及时解放了我们。
  GPS这项投资二百亿美元的工程主体包括了24颗卫星和地面监控系统。它于1996年开始对民用市场免费开放。早期GPS接收机的体积、耗能和价格成为普及的障碍,直到2003年,车载式GPS导航仪才开始流行。随着GPS芯片逐渐小型化,GPS模块和GPS手机也开始流行起来。GPS想要完成导航还需要有各类导航软件和数字地图的配合。这些地图既有包括在专业导航软件之中的,比如凯立德、高明、高德等之中,也有类似“Google地图”这样的通用化的应用。有了它们,在全球几乎任何地方,无论是驾车出游,还是背包徒步,甚至仅仅是闲逛,都不用担心。GPS和导航彻底改变了我们出行和生活的方式,令出行变得更轻松,也让世界变得更小、更动人。而未来,定位和导航将主要作为各类应用的辅助手段,比如著名的Siri等,相关的服务也会更丰富、更智能化。
  
  12高清3D影视
  2001年,盗版光盘盛行,人们开始从电影院走回到家中,一时间影院票房惨淡。而2010年年初来自美国的3D大片《阿凡达》则改写了这一历史,开启了3D电影的浪潮,上海甚至出现了影迷在和平影都门口彻夜冒着严寒排长队只为购买一张iMAX 3D票的盛况。此后,各类3D大片接连上映,大有不是3D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的架势,甚至连《大闹天宫》之类的经典动画片也都推出了3D版本,各大院线也是赚得盆盈钵满。
  高清3D影视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也使得此前已经显得缺乏活力的影视界找到了新的增长点。甚至沉寂已久的蓝光也都借着3D大片和3D电视的流行获得了生命力。而接下来新的增长点是什么呢?有人认为是4K节目,因为“3D的感觉始终是不真实的”;也有人认为是裸眼3D――直接欺骗人眼才是3D的终极追求。目前,4K的超高清电视已经商业化,而具有裸眼3D功能的手机、平板电脑和平板电视也已经出现。未来会不会是超高清和裸眼3D的结合呢?CHIP认为这很有可能。

标签:改变 技术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