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评课稿 > 正文

音乐巨人贝多芬听课评课稿

时间:2017-05-2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音乐巨人贝多芬 》说课稿

《音乐巨人贝多芬》说课稿

——如何解读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音乐巨人贝多芬》。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

学情、说学习目标(含重难点)、说学法、说学习过程、说作业设计等六个方面,

分别作一具体说明。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七下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与本单元其他四篇文章同属写人

文章,重在抓住人物特点,写出个性。本文以女佣的介绍、客人(我)的观察和

贝多芬的自述三个视角,以客人采访为主线,运用外貌、语言、神态等描写方法,

刻画了一个外表孤独、邋遢、暴躁而内心却充满激情、渴望理解、与自身厄运不

屈抗争的音乐巨人形象。为我们展示了人物矛盾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塑造了一个

真实而又无比伟大的音乐巨人形象。

二、说学情

1、七年级学生字词知识还不够扎实,需要重点强化。

2、在写人叙事上,学生大多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描写运用较少,刻画人

物抓不住特点,不够典型。

3、学生刚进入青春期,心智不够成熟,急需增强正确面对挫折的认识,学

习顽强的抗争精神。

三、说学习目标

基于课标要求、本文主要内容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能自主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赏析描写贝多芬的语句,全面认识贝多芬的个性特征,学习运用外

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重点)

3、品味语句,把握人物内在的心理世界。感悟贝多芬与厄运抗争的顽强精

神,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难点)

(课标依据: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2、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

现力的语言。

4、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

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四、说学法

学法:情境陶冶法,引导法,合作探究法,品读法。

五、说学习过程

(一)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环节,1、先行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不告诉学生曲名、谱曲

者),启发学生自由谈:听过这首乐曲后,你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

(预设:激昂,雄壮,强劲,有激情,充满力量,热血澎湃或苦闷--绝望--

不甘--抗争??)

2、接下来简介曲名、谱曲者贝多芬和表达主题(表达了贝多芬同命运的不

屈抗争),激趣猜测贝多芬在生活中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本环节意在通过情境陶冶,先声夺人,以交响乐的氛围和力量感染学生,

对贝多芬不屈的抗争精神有一个初步感受,为深入探究贝多芬的个性精神做好铺

垫。】

3、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简要了解作者,积累字词(抽生读)。

【本环节意在通过齐读目标这种评价方式,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认准学习

方向。积累字词环节,采取抽生读评价方式,检测预习效果,夯实学生基础,强

化字音字形记忆】

(二)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全文(限时5分钟),并思考:文章从“客人”访问贝

多芬开始,整个访问过程主要写了几件事?请先自我概括,再小组交流,全班分

享。

【本环节意在通过学生朗读并限定时间评价方式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脉

络,分清层次,完成学习目标1,同时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独立思考和合作精神。】

(三)跳读赏析,感悟形象

全面认识贝多芬的个性特点,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对于这样一个充满矛盾而

又真实的贝多芬,我计划遵循以下原则和步骤:

1、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逐层深入。首先引导学生从贝多芬工作室呈现的

特点和对贝多芬“衣”“食”语句的描述,分析其性格中邋遢、不拘小节的一面。

从他对客人拜访“无视”“粗着嗓子”的态度中,认识他的冷漠、暴躁。然后适

时地补充材料,引导学生理解原委——耳聋给他带来的极大痛苦和烦扰。

2、辩证看待。在对学生以上展现的智慧积极予以评价的同时,引导学生辩

证看待贝多芬的个性特点。通过跳读,品味有关描写贝多芬的外貌、语言、神态

等具体语句,依照以下句式,说一说你对贝多芬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分享感受。

(可小组讨论,展开互评,每组找出一处即可,限时3分钟)

我找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它通过对贝多芬的______描写,运

用______(词语或修辞)刻画出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 的贝多芬”。

如:“火一样的蓬勃的头发,深邃的眼睛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

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颌”

→ 有激情 深沉 坚忍无比

【这两个环节,我对此采用的评价方式是:前者以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为主,

后者重在学生探究,找语句,仿照例句分析重点词和修辞手法,赏析人物个性,

概括总结。教师教方法,学生学分析,授之以渔,培养学生分析和表达能力。】

3、品读赏析,解决难点。同学们,就刚才有关贝多芬的描写中,你有没有

深受触动或不太理解的句子,请提出来,咱们共同品读解决。

如:①“我——一座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

来。”

明确:倒落了的火山:喻指贝多芬自己; 熔岩:喻指他的创作激情。运用

比喻,通过“拼命”与“巴望”,形象而具体地描绘出贝多芬在遭到耳聋打击后,

内心依旧充满激情,不甘心放弃音乐事业,表现了他与不幸命运抗争的不屈精神。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通过对文中人物描写中较难理解语句的品读赏析,评价

方式就是检验学生能否通过抓关键词或修辞方法,结合上下文语境,深入体会语

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4、全面总结,认识个性。同学们,你们全面认识了贝多芬吗?小组探究后

归纳分享。

明确:女佣和客人第一印象中的贝多芬更像是一个平凡人,孤独、冷漠、

暴躁、不拘小节。当有人来拜访他,并希望了解他时,他会感动得流泪;当无端

被打扰时,他一样会表现出不耐烦。面对耳聋的打击,他也不免叹息,感到软弱。

但通过客人对贝多芬的外貌描绘和贝多芬的自述,他同时也是一个渴望理

解,充满激情,勇于同自身厄运抗争的英雄。这是一个矛盾的人,也正因如此,

才是一个真实的人。

【这个环节的评价主要就是通过对贝多芬外貌、语言、神情等描写的具体分

析,教会学生多角度、全面总结人物个性的思维方式,完成学习目标2。】

5、同学们,面对贝多芬的坎坷命运和抗争精神,你最想对他说些什么?请

试用以下句式,说出你的感想。

贝多芬,我想对你说:“??”

【这个环节的评价主要就是想通过学生此时对贝多芬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

生共鸣,感悟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四)学以致用,写出个性

1、引导学生借鉴本课人物描写方法(外貌和语言描写),作5分钟人物速写,刻画人物限定为本班同学,不说出姓名。然后,全班交流,由大家根据所写特征来判断是谁,最后学生互评,论写法得失。

【这一环节的评价设计在于以学促写,抓住人物特征,写出个性。强化描写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观察和写作能力】

2、同时,针对学生写作中的概念化倾向(如:写父母则严爱有加),笼统化做法(抓不住人物特点)和描写方法运用面面俱到(不考虑其描写目的,只是机械运用,不够灵活)做出要求,指明方向。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全面认识了贝多芬,他既平凡,又伟大。他有着我们常人的孤独和暴躁,也有着伟人所具有的的顽强与坚忍,以及勇于同命运做抗争的气魄和精神!

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未来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一定会遭遇挫折与不幸,寄语大家,学习贝多芬的顽强精神,勇于抗争,战胜他们!

六、作业布置

1、写一篇课后写作读后感,题目为:

一个巨人真实的内心世界

——读《音乐巨人贝多芬》有感

【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由“读”延伸到“写”,以学生写作的感悟加深对文中人物丰富个性的理解,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挫折和困难面前,勇于抗争。】

2、课外阅读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多夫》

附:板书设计

外表:孤独、冷漠 一个矛盾的人

内心:激情、不屈 一个真实的人

篇二:师徒结对听课记录

本文听课记录 七年级下册 《音乐巨人贝多芬》由小学名师教学网HBteachers.CN收集整理,感谢原作者。更新时间:2010-2-7 8:35:58

1、 听交响乐录音《命运》,导出新课

2、 模拟情景,学生表演

情景一:各大报社相聚一堂,讨论贝多芬及其音乐

黑色地带组:分析贝多芬音乐《致爱丽丝》

评:专业术语太多,不知其他同学是否听懂。

清风组:介绍贝多芬生平,着重介绍贝多芬的童年

银河组:欣赏贝多芬音乐《欢乐颂》

千里马组:欣赏《G大调小步舞曲》,谈感受

评:没有深入交流,流于形式。

四人帮组:朗读一段话抒发对贝多芬的感受

百分百组:用PPT展示有关贝多芬的图片,介绍贝多芬创作的主要作品,重点介绍《第九交响曲》

情景二:各大报社记者到贝多芬家中拜访贝多芬(小品表演)

评:小品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贝多芬的生活状态,而且走进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演员很好!

情景三:各大报社争相报道贝多芬

鹤立鸡群报:《我看贝多芬》

n 不愿意跟别人接触

n 不爱干净

n 不耐烦

清风日报:《多愁善感的贝多芬》

黑色地带报:《自强不息的贝多芬》

百分百报社:《把健康的耳朵还给贝多芬吧》

终点在望报社总编:《意志与理想》

梦想蓝天报:《对贝多芬的感想》

n 执著

n 热爱音乐

n 伟大、坚强

n 奉献

头号种子报社:《敞开心扉,融入世界》

千里马报社:《过于沉迷音乐的贝多芬》

3、 小组讨论:通过这次活动收获到什么?

4、 师生交流:这种综合性活动对学生是否有好处?

评析:

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综合性学习示范课。

《音乐巨人贝多芬》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师采用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

学生分成若干组,组员之间合作收集有关贝多芬的资料,制成课件,在班上展示,组与组之间交流学习成果。这堂课就是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

整个课堂设计很巧妙。模拟各大报社采访贝多芬的情景,以话剧表演的形式陆续展开各小组的汇报,

现场气氛非常活跃。学生表演欲很强,和积极参与课堂。

从情景一讨论贝多芬到情景二走进贝多芬的世界,再到情景三扣问贝多芬的心灵,三个情景逐步推进,层层深入,学生在情境中体会贝多芬的心灵世界。

篇三:说课稿

《送行》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的是英国作家比尔博姆的《送行》一课的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一) 教材内容及地位

《比尔博姆》这一课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这是一篇幽默散文,它描写了作者送别友人的两种不同感受,以及在车站遇到勒罗从事专职送行的表演,蕴含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表现了现实生活人们对真情实感的渴望。

九年级语文下册在阅读方面每单元为学生学会读书提出一个标,第三单元的总目标就是:疑为学之始。而这一课正是为承载这一教学任务所精心设计的鲜活文本。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中学生要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基于此,我设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用意,从世间百态中发现美好趣事,学习文章的铺垫手法,能说出作者运用这种手法的妙处。

(2)过程与方法

透过文字去研究文章的内涵,发现渗透在文中的作者思想,在读书中培养发现意识,在阅读中发现质疑。

(3)情感价值观

了解世间百态,了解普通人的生活,并从中汲取生活哲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探究本文的主题,体会作者写此文的用意

(2)学习文章的铺垫手法,能说出作者运用这种手法的妙处

二说教学方法

我采用设疑法进行教学,教师设疑引导,学生探疑质疑,双双互动,在一个个疑问的产生,探究,解决中,推进教与学,从而觉悟,提高。(因为本单元教学的总目标,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和提出疑问,并解决疑问。明朝陈献章也说:“前辈为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者悟觉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可见此法于阅读之重要。)

三说教学程序

1对比激疑,导入新课

我的导课是这样设计的:大家能否回忆起朱自清《背影》中父子分别时的感人场面,父亲为给儿子买桔子,肥胖的身体艰难地爬上爬下,作者眼中的泪簌簌落下,这种送别场面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然而课文却把送行写成十分尴尬的滑稽场面,这样写真实吗?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学习《送行》。(通过设疑,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兴趣盎然,带着疑问进入本课学习)

2促读入境,整体感知。

让学生在课前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次迅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明确结构两部分。(学生在以前已养成学习每课前,大体熟悉内容的习惯,同时上一单元,学生已训练了迅速捕捉阅读信息的能力,这样安排,又为下面探求文旨和结构打下基础)

3定向设疑,探求主旨。

学生进一步熟悉文章内容后,我顺势提出,那么作者想通过这些内容告诉我们什么呢? a让学生思考回答课后一题,体会勒罗的为人和他受雇佣所表达的真情实感

b让学生思考回答课后第二题,探究勒罗成功说明的问题。(这样设计,使学生从细微处体味感受文中思想感情倾向。)

c思考回答课后第四题,在辨别比较中谈出自己对思想感情的把握。(这样设计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探究,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评价作品的思想倾向,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突出教学重点,力求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4再次设疑,探求结构

在完成主题探讨之后,我引导学生转入对文章结构的思考,同时设计下列问题: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送行活动中虚应故事的尴尬,第二部分写勒罗送行的精彩演出。这两部分的关系是什么?能不能把第一部分删去。(这样设计,使学生探究出结构中两部分的铺垫关系,以及这种铺垫产生的好处,突出另一个教学重点)

5引导学生自由质疑

让学生从主题和结构两方面发现探究解决新问题,给学生以思维的自由和空间。 5回应导课解疑,小结本课。

让学生回答导课中的设疑,完成本节课的小结。(从内容思想结构方面)

6作业布置

(1)勒罗的眼泪是他真实的流露吗?谈谈你的看法,说说理由。

四说板书设计

我送行活动中虚应故事的尴尬

铺垫 人间需要真情

勒罗送行活动中“演出”的精彩

(设计意图:既体现文中的内容,主题,也显示结构中两部分的关系,突出重点,一目了然。)

《小橘灯》

二、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第二册第二单元的选文注重了与革命生活的联系。《小橘灯》一课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示了广阔的革命生活画卷。这节课在本单元中起着一种过渡与桥梁的作用,学好了本文对巩固第五课《纪念白求恩》,学习第七课《梅岭三章》有着重要的铺垫迁移作用。

2、教学重点:传统教学主要着眼于对小姑娘的人物性格的分析。这未免有失偏颇洪镇涛先生说: “语文教学是语言运用的教学”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重点还应当侧重 课文的结构形式,为此,确定了三个重点:

(1)、理解、感悟小姑娘的性格特征。

(2)、理清课文的结构线索,进行思维训练。

(3)、理解课文间接烘托手法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三、说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语文阅读能力来自于语文阅读实践。本篇文章文质兼美是进行诵读训练的好教材,教学中要抓住“读”不放手,点拨前读,点拨后读,整体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多种形式在课堂教学中交错运用,将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要注意给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如重音、停顿等。

2、揣摩感悟法

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探究。如“八九岁光景,吃了一惊,缩”等这些词语体现了小姑娘幼稚中不失沉稳, 成熟中含着不安的性格特征。

3、比较法

比较:①小姑娘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有何相似点。

②小姑娘和小橘灯有何相似之处。

通过比较理解课文间接烘托手法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四、说教学程序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同学们以我的行动为线索理清文章思路,明确课文的结构线索:看朋友——等朋友——见朋友——想朋友。

2、精读课文,重点探究

抓住课文一些重点段落,如描写小姑娘肖像、动作、语言的段落(第3段)

描写小姑娘安慰我的话(第6段)叙述小姑娘制作小橘等过程的段落(第7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感悟、探究、质疑,从而体会小姑娘乐观、坚定、勇敢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

3、深层研读,强化训练

对以下两段(第十、十一段)进行深层细致研读:

“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我们大家也都好了”。体会两个“好”字的用意。

“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让学生体会“桔红的光”与小姑娘的精神是什么关系?黑暗的山路又象征了什么?从而让学生感悟本文的中心。

4、积累联想,拓展迁移。

(1)假如你是一位记者,受冰心奶奶委托,到重庆去看望小姑娘,想象小姑娘现在是什么样子,他家里又是什么样子?

(2)推荐阅读:冰心《腊八粥》

五、说板书:

我设计了以上板书,这个板书形象直观,富有艺术性。

①通过这个板书了解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思路

②通过这个板书,把小姑娘的精神展现出来,寓意明显。

教师资格证认定初中语文说课稿:音乐匠人贝多芬

一、内容简介

课文写的是“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按照访问的顺序,首先从女佣──贝多芬日常生活的见证人的角度,交代了贝多芬的基本生活状况和目前的精神状态。接着,以一个初次拜访贝多芬的陌生人的眼光,再现了贝多芬的形象。最后,作者让主人公自己开口,坦露他的内心世界。本文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从外表逐步深入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成功地表现出了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

二、教学设想

作为“乐圣”,贝多芬的音乐地位和音乐成就无人能及;作为和苦难命运作斗争的代表,贝多芬同样令人崇敬。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贝多芬都是一个不平凡的人。而本文的重点是把贝多芬这样一个伟人还原为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着力表现他内心的痛苦和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要全面了解贝多芬,仅靠课文远远不够,还需要学生课外收集更多的有关贝多芬的资料,深入了解这位不凡的音乐巨人。所以我把学习主题定为“走近贝多芬”,结合课内外的资料,分别从“聆听他的故事,阅读他的灵魂,感悟他的精神”三个角度去认识贝多芬,解读贝多芬,学习贝多芬。

课内准备安排两课时。

三、学习目标

1、走近贝多芬——聆听他的故事 阅读他的灵魂 感悟他的精神

2、学习本文“以形传神”刻画人物的方法。

四、课前准备

提早一星期要求学生课外查阅贝多芬的有关资料,获得对贝多芬的整体印象。推荐书本:罗曼。罗兰写的《贝多芬传》、《约翰。克利斯朵夫》,丰子恺的《关于贝多芬》。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命运交响曲》。

出示幻灯片: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整个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这样一种超生和创造的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傅雷)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罗曼。罗兰)

此时在你耳畔回响的正是音乐巨人贝多芬倾其心血谱写的《命运交响曲》,这首雄壮激越的交响曲唱响天下,曾激励了千千万万的人。除了他的音乐,你还知道他更多的故事吗?你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贝多芬,聆听他的故事,阅读他的灵魂,感悟他的精神。

出示学习目标:走近贝多芬——聆听他的故事 阅读他的灵魂 感悟他的精神

(二)聆听他的故事

贝多芬,你知多少?

让同学们根据查找到的有关贝多芬的资料进行互相交流,如:生平事迹、音乐成就、逸闻趣事、不幸遭遇等,为后面阅读他的灵魂奠定基础。

(三)阅读他的灵魂

用“从作者??的描写中,我看到了一个??的音乐巨人?”说一段话。

提示:分别从肖像的刻画与语言的描写中去挖掘。

1、肖像刻画中重点抓住脸部表情的刻画与服饰的描写。

(这些肖像刻画不但从远到近、由上至下进行描写,秩序井然,而且以形传神,表现出了他的生活遭际、个性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他那“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衣饰,“拖在衣服后面的”“早已失效了”的助听器,“愁苦”的脸,蓬乱的头发,都在印证着生活的窘迫和苦难的压力。然而,与此同时,他那“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的宽阔双肩,“有力的大手”,“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的“深邃的眼睛”,“紧闭的嘴”,都在显示着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

2、语言描写中重点理解下列语句:

(1)、“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毛”你知道贝多芬的想法吗?

(提示:从修辞的角度及贝多芬的性格来理解:这是比喻的说法,一般人都以为他很可怕,很难接近,而“客人”“竟然”来拜访他,女佣也未经允许就让客人进门,他对他们的做法感到吃惊)

(2)、“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提示:一方面指一棵树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但他已耳聋,还比不上一棵树;另一方面耳聋后他远离纷争,心灵纯净、安宁,人的心灵还不如树纯净。)

(3)、“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里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你理解它的深层含义吗?

(提示:查找贝多芬的相关资料——不幸遭遇来辅助理解: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作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遭到耳聋的打击,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巴望”表现他与不幸命运作斗争的决心。)

(4)、“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的音乐!”听出了他心灵的呼唤吗?(提示: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深层次的理解他的精神世界及其深刻内涵:贝多芬以他的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贝多芬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星资源 网:音乐巨人贝多芬听课评课稿)符,却不能完美传达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即贝多芬的“心里的音乐” )

(四)感悟他的精神

用“贝多芬,我想对你说??”句式交流学习心得,说说心中的贝多芬,感受他的精神给自己带来的启悟。

(五)拓展延伸

贝多芬在耳聋后仍坚持创作,并且写出了美丽的曲子;我国也有瞎子阿炳,在失明后拉出了动听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这些人都是身处逆境而奋斗不息,当然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请举例。(提示:轮椅上的传奇科学家——斯蒂芬?霍金;用毅力之光驱散生命黑暗的海伦。凯勒;在轮椅上放飞梦想的张海迪??等等。)

(六)作业

以“向生命强者致敬”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该文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是学习我国古代小说,单元学习重点是鉴赏古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且是自读课文,应让学生自主鉴赏十娘形象。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环境、情节,而欣赏人物形象,一般来说,应从环境描写、情节的发展和矛盾冲突入手。

2、教材简析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选自《警世通言》第32卷,是其中最优秀的一篇,也是明代拟话本中成就较高的作品。本文通过写杜十娘相中李甲、设计赎身、转而被卖、抱匣投江的故事,刻画了美丽、善良、聪慧、忠贞而又刚烈的名妓杜十娘形象,以十娘生命的结束强烈谴责了纨绔子弟和市侩势力,向那个社会、那个时代提出强烈的抗议。学习本文,可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社会的罪恶,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性格和是非观念。

3、教学设想

①教学目标

A 整体了解故事情节,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通过预习完成);

B、引导学生从环境、人物、情节三方面感受十娘悲剧的必然性。

C、通过杜十娘这一形象,认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摧残。

②教学重点

从人物、情节、环境多角度分析十娘悲剧的必然性。

③教学难点

体会小说深刻的主题

标签:贝多芬 听课 巨人 音乐巨人贝多芬ppt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