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评课稿 > 正文

五年品德与社会评课稿

时间:2017-05-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品德与生活评课稿

品德与生活评课稿《相信我能行》

(2013-09-26 23:37:24) 转载▼

标签:

教育

李娜老师执教的《相信我能行》一课,是三年级《品德与生活》课本第一单元的第四个主题。教学中李老师能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系列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实践,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导思想,体现了教育教学新理念。整节课层次清晰,设计巧妙,实效性强,教师的语言充满激情,使凝固的教材文本演化成了生动的课堂,让我们惊喜的看到,孩子们已走进文本,做到回归生活,体验深刻,帮助学生排除烦恼,战胜胆怯,自卑的心理,逐步铸就学生相信自我、展示自我、敢于大胆尝试的良好品质。纵观本节课我认为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体现了课程价值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心理品质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自我发展为目标。《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新的综合课程,在课程价值上具有多元性,注重道德行为和意志品质的构建性,侧重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体验。《相信我能行》一课,主要是帮助学生排除烦恼,战胜胆怯、自卑的心理,培养学生敢于尝试,勇于探索的能力,形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经历,懂得只有相信自己,敢于表现自己,时刻给自己加油,才能使自己得到锻炼的道理。教学时,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图片展示等,再现生活情景,谈议结合,分析原因,追溯危害,让学生达到学文明理的目的,如:开课时,教师用两种方式问好,情境创设新颖独特;课尾舟舟指挥图片的启发、引诱,以及教师个人的亲行、亲历,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现象,把学生引入生活中,使学生入情入景,明白其中的道理。

李老师能从生活实际出发,在课堂上围绕目标开展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从时间观念来看,李老师能合理支配时间,开头简洁直奔主题,谈话精练,环节紧凑,其目的是把尽可能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多学多思多动多练,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学生品德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的源泉。李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多种教学形式,丰富思维探究活动,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活起来”、“参与起来”,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说、主动议、主动探究,我们看到了学生愿意展示自己,有意识地给自己加油,充满自信的话语和行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乐学是学生学习的最高境界。在课堂中,李老师善于“煽情”,能挖掘演绎教材内蕴的情感,用富有激情的教态、语言激发学生内在的情趣,鼓励学生体验情感,使学生情绪处于主动、积极、兴奋、活跃、稳定、持久的不同状态之中。情境创设比较到位,“煽情”恰到好处,学生有了情感体验,自然就有话说,这是教师空洞说教无法做到的。尤其是学生在朗诵诗歌《我能行》时,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拓展了“行”的内涵。学生的认知情感得到了深入,心理品质得到了拓展,思想意识得到了提高。 教学过程中,李老师层层深入,由个体到集体,上升到社会,让学生在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情境中,不断生成活生生的体验,它以学生的真实感受为来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去进行积极的道德构建,使学习过程成为有意义的生命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随着体验的日益丰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得到了不断的升华。

二、努力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种开放的,期待着使用者自己去完成的教材。在教学中,李老师为学生提供话题和范例,凭借这些话题和范例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认知和经验、情感和体验。李老师的教学设计颇具匠心,能创造性地活用教材。《相信我能行》一课是培养学生敢于尝试,勇于探索的能力。课前教师用独特的问好方式,来引导学生,感受自信与自卑两种心理所产生的不同效果,接下来以教材中人物甜甜和丁丁的具体表现展开讨论,从讨论中使学生明白只有相信自己、敢于表现自己,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不难看出,本课设计的思路很清晰,教师采用新的教学理念把握教材要旨,洞悉和分析“学情”,从而制定出既新颖又实际的教学实施方案,因此,显得课堂的实效性很强。在情感与认知的基础上,

设计了学生中经常有的问题情景,如:弹琴给老师回课效果不好;英语单词难以记住等,引导学生辨析并给出正确的做法,上升到正确的行为。使学生从情感体验的基础层面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最终指导其以后的行为与生活。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的转变,努力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整堂课的教学为学生构建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生活世界。

三、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区,(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资 源 网:五年品德与社会评课稿)达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此课的标准强调了一种生活德育的理念,提出了学生个体品德与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来体验、来实现。

李老师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如教师上课问好的两种表现,学生说的种种现象,这些都是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话题,让学生谈生活的体会,与学生讨论遇到的困惑,帮学生排除烦恼的经验,展示舟舟指挥的图片等,都说明教学内容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地制宜的;不是老调重弹的,而是与时俱进的。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思维是活跃的,情绪是饱满的,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来自于自信,我们也看了课堂生成的精彩。

四、本节课几点遗憾

1.教师上课时也很注重对学生的评价,评价也比较很全面:如师生评、生生评、自我评,但语言方式有些单一。

2.课堂上,教师语言激情高涨,但彰显教学艺术方面有待提高。

3.课尾教师安排学生朗诵诗歌《我能行》,这恰到好处,学生的认识情感得到了深入,心理品质得到了拓展,思想意识得到了提高,这些很好,如果这时老师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续编一两句诗歌,我个人认为整个过程就更为完美,学生的体验会更加真切。

4.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应不断锤炼自己,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

总之,瑕不掩玉,李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层次清晰,流程自然,结构紧凑,实效性强,课堂上体现了老师良好的素质与主导能力,是一节比较成功的品德与社会课。

以上是自己对这节课的一些看法,可能也有不成熟之处,望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篇二:评职称品社五上说课稿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班级生活中的民主》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班级生活中的民主》。下面我主要从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环节做具体的阐述。

第一个环节:说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班级生活中的民主》是泰山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主题八的内容。本主题主要选取真实感人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典型事例,透视了民主生活的原则,并围绕对民主的不同理解发问、选择正确行为的设问,提出了怎样的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怎样坚持民主,明白了在集体生活中要以平等、尊重为原则,进一步形成民主观念,培养现代民主意识,学会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第二个环节: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民主是一种权利,行使民主权利要以平等、尊重为基础,以公平、公开为原则。知道民主是一种力量,可以调动集体中每位成员的积极性,吸纳集体智慧。了解班级民主生活的一般程序和表现形式。

(2)能力目标

分析班级民主参与和管理的现状,提出积极建议。学习一些与大家商量办事的基本方法与原则。

(3)情感目标

通过理解民主在班级生活中的意义,初步明白民主生活的社会意义,树立现代民主意识,主动参与班级和学校的民主生活。

第三个环节:说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在仔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学习一些与大家商量办事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初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这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第四个环节:说教法、学法:

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走进学生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据这个要求,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探究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运用案例分析、追问设疑、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活动发挥最大的潜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第五个环节:说教学程序及设想

本主题预计用两课时完成,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

本课时我共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1.课前交流,揭示主题。

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在家里有事谁说了算?创设一种民主的班级活动氛围,引导学生回顾家庭中的民主。教师依据学生讨论内容,由家庭生活中的民主自然过渡到班级生活中的民主,从而引出课题。

2. 检查预习,反馈效果。

首先有小组长来汇报一下本组成员完成预习学案的情况,然后教师根据课前抽查情况做一个小的总结。

3.暴露问题,引发思考;

主要让学生利用课前资料的收集,谈一谈我们班级生活中哪些事情是民主的、哪些事情是不民主的?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民主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即:人人参与、共同商量、民主决定,公平公正。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前收集班级中民主和不民主的事例,是为学生课上的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空间。让学生讨论是为尽可能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唤起对班级生活的回忆,让学生意识到民主在班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主动探索,加深认识;

为检验学生对班级民主常识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大家商量办事的基本方法和原则,首先出示两个案例,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两个案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然后小组汇报,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班级中的民主,不仅要人人参与、共同商量、民主决定,公平公正,还要按照一定的程序,遵循一定的原则,即尊重别人的发言权,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不轻易否定别人的意见。

本环节,学生通过对课件中案例的分析、讨论、思考、交流,既加深了对民主常识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质疑思考,回扣主题,完成限时作业

本环节主要让学生回顾本节所学内容,说一说如何做才能建立民主的班集体。这也是本节课的限时作业,时间限定8分钟,让学生回顾这节课所学内容,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6.知识梳理 情感升华。

本环节包括两方面内容:

(1)知识梳理。依据学生的所感所悟,在老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把本节课的内容概括为:

班级是我家,有事都参加。

遇事同商量,人人想办法。

你的主意好,我也把言发,

民主来决策,看谁贡献大。

公平又公正,困难咱不怕,

班级班风好,奖旗咱班挂。

(2)活动延伸。设计“写下对自己班级的美好寄语。”的课外作业。将活动拓展到课外,使学生的情感不断升华。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程序时,力求符合探究学习的三个特征:(1)学习者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2)学习者通过观察、讨论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3)学习者通过表达和交流,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

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其中一定有许多不成熟的设计,希望各位专家评委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篇三:小学品德与社会说课稿

小学品德与社会《传递文明的纸》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特点及编写意图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第一单元“寻根问祖”主题二“伟大的发明”课题一《传递文明的纸》。本单元让同学从现实生活中体验感受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伟大的创造。从而使学生从心灵深处深刻地认识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根据教材的地位、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⑴了解纸的发明、制作过程和纸的历史发展过程,探究蔡伦成功的原因以及纸的传播对世界的影响,认识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⑵通过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育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以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鞭策、鼓励学生,发扬古人勇于创新的精神。

2、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和难点是通过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育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以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鞭策、鼓励学生,发扬古人勇于创新的精神。

3、教学准备:(为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内容,加深体会,我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准备。)

⑴ 学生查阅与造纸术有关的资料

⑵学生体验活动时所需的各种材料,如:小块的石头、竹片、皮

革、树叶、铅笔、钢笔等。

二、说教法学法:

我在设计《传递文明的纸》这一课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相应的体验活动和思想交流等活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进行有目的的交流、探究活动,深刻地意识到纸已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感受认识到造纸术的伟大意义,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说设计理念

㈠教学目标的确定 :

针对《传递文明的纸》一课,“教师用书”中是这样表述教学目标的:

1、知道造纸术是中国古代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

2、通过讨论、探究、体验纸的发明和制作过程,并通过与纸发明以前的中西方不同的书写材料的对比,感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伟大的创造。

3、了解纸的作用,特别是纸的传播对世界的影响,认识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

4、学习评价历史人物。

我仔细分析这一教学目标,发现它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的。“知道造纸术是中国古代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体验纸的发明和制作过程;了解纸的作用,特别是纸的传播对世界的影响”是从知识与技能的角度提出的。“讨论、探究、体验、对比、感悟、了解、认识”是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提出的。“感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伟大的创造;认识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

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提出的。 这样的教学目标是完全符合新课标要求的。但是,经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我发现这一教学目标存在着漏洞和不科学之处,相应地作了一些调整。原教学目标中提到“学习评价历史人物”。我觉得这一提法比较模糊。如果单纯地组织学生去评价蔡伦,学生会说些什么呢?可能也就是蔡伦很聪明、很能干之类的评价。这样肤浅和空洞的评价又有什么价值呢?我们知道:蔡伦之所以获得了成功,是他善于学习借鉴前人经验并且留心观察、反复实践、大胆创新的结果。而这些优秀的品质恰恰是当今社会成长中的孩子所缺失的,也是一个人想获得成功所必须的。因此,我用“探讨蔡伦成功的原因”替换了这一目标。

㈡教学过程的设计:

我将《传递文明的纸》这一课的教学分为四个板块进行: 第一板块:体验活动,体会纸的重要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这说明了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一开始就用生动的语言导入:开门见山,直击主题,从已有生活经验中提炼,以帮助学生了解纸在当今社会的巨大作用,从而得出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把学生引入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研究关于“纸”这个话题的兴趣。接着,开展“体验交流”我请学生拿出自己选用的除纸以外的材料进行写字或绘画,并在小组里从“我用来书写或绘画的材料是什么;与用纸相

比,用这种材料书写、绘画有什么不同呢;以及我的体会”三方面进行交流。从这些亲身实践中,学生自然而然体验到了“用于一般的书写绘画还是‘纸’好”。然后通过“古今对比”并让他们从内心深处强烈地感受到:纸作为书写材料的作用!

第二个板块:交流讨论,了解纸的产生

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探究,了解纸的发明和制作过程。在阅读书本、充分讨论交流以后,引导学生叙述蔡伦造纸的过程,明白造纸的流程,然后教师及时提出问题:看到这幅纸的制作流程图,你想说什么?特别是让学生认识到了用来造纸的原料是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垃圾时,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伟大创造。同时,作为中国人应为古人的伟大发明感到自豪。

第三个板块:观察体验,明晰纸的传播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要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增长知识,更要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深对民族的热爱。为此,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利用课件展示地图作为形象认知的中介,帮助学生接受抽象认知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了我国造纸术对外传播的过程,在创设的情境中,引导评价历史人物,了解世人对蔡伦的评价,引发学生强烈的心灵震撼,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探究中学生自然感悟我国的这项发明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它的传播对于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进一步认识到中华民族对世界方明的重大贡献,达到水到渠成的教学目的。

第四个板块:拓展延伸,探寻纸的发展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从内心里体验到纸已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为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我们的生活从某种程度上说已经离不开纸。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伟大创造,唤起学生心灵的激荡;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接着我是这样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的:“正是因为有了纸,我们才能够在课堂上捧着精美的课本学习文化知识;正是因为有了纸,优秀的文学作品、先进的文化才能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正是因为有了纸,人们的生活、工作才会如此方便。因此,可以说,纸为传递世界的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那么你想对发明纸的中国人说些什么呢?”用这样的问题作结,更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样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虽然我的设计还很不完美,但我相信只有在品德教学中且行且思,不断改造自己,我才能成长。我深信,通过我在课堂中的组织、引导,创造条件让学生探索、感悟、体验,并加以提升、引导,一定能唤起学生心灵的激荡;唤醒学生的生命感,价值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标签:五年 品德 评课 小学品德与社会评课稿 品德与社会万能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