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评课稿 > 正文

青海高原一株柳评课稿

时间:2017-03-2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青海高原一颗柳评课稿

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需要重点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听了 林雪琳 老师的《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后,我有以下感想:

一、读为主线,让学生“感知——感受——感悟”是一篇文质兼美,语言凝练,思想内涵深刻的文章.朗读感悟难度比较高,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言语实际活动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本课林老师在执教时,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教学开始,精美的课件,让学生们观赏了平原上的柔美的柳树,让学生读一读课题,读出自己的理解。接着让学生边读描写环境恶劣的词边想象,这样,抓题眼,品意境,及时巩固了这株柳树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

还比如在教学六、七自然段时,在感受这株柳树所受的各种考验的时候,林老师始终坚持让学生用读来体会柳树的顽强精神,。

比如在导入后不久,师生交流了青海高原这株柳树是一株怎样的柳树的问题,学生回答“粗壮的”、“高大的”、“苍绿的”、“生铁铁锭”??林老师在归纳完这些特点后,让学生再用朗读来感受这些特点,及时巩固了这株柳树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

还比如在教学六、七自然段时,在感受这株柳树所受的各种考验的时候,林老师始终坚持让学生用读来体会柳树的顽强精神,并且还让学生自己评议。一位学生在评价同学的朗读时说:“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很厉害,应该有力一些。”于是林老师就让这位学生也来朗读一下。学生在这样的评议和朗读实践中,自然而然能真切地体会到柳树的精神。

林老师在教学地时候,不仅给了很多学生当众朗读的机会,还恰当地运用了默读、引读的方式。有人说,高年级的课堂,应静下心来,多一些思考的时间。而林老师就是很好地运用默读的方式,使学生能沉下心来细细品读文本,这切实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引读这个画龙点睛般地运用,则使学生进一步被柳树的顽强精神所感染了。

如果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能给学生充分地练、讲、读,把目标不折不扣地完成,学生会有更大的收益。

二、自主合作,让学生“参与——开放——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语文学习。为此,教师营造一个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愿积极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开放的融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学习活动中生成智慧,生成能力,提高素质,是很重要的。林老师把这个学习环境就营造得很好。

比如林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六、七自然段的时候,就要求学生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写批注,然后再全体交流。交流时,孙老师也没有完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师生在和谐的谈话氛围中把柳树不屈不挠的精神体会了出来。还比如在最后,林老师让学生用一句话在课题旁写下自己的感受,然后师生交流。在这个环节,学生更是大谈感受,畅所欲言,教师在此时则成了一名聆听者、点拨者、鼓励者。这样,学生不仅巩固了知识,发展了能力,生成了智慧,同时在平等融洽的对话中也培养了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

三、注重细节,帮学生“深挖洞”

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并不能限制教师对某些细节的挖掘。林老师在教学过程就很注重一些细节的处理。

如在教学柳树在高原生存所受的考验时,林老师就和学生探讨了“青海高原干旱的时间会有多长”、“青海高原最冷的时候会有多冷”等类似的话题,当学生得知青海高原干旱和寒冷的程度比自己预想的要严重得多的时候,柳树顽强的精神就又一次烙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还比如在讨论“虐杀生灵的风雪对柳树的摧残”时,林老师让学生想象柳树在风雪中会怎样挣扎?会有怎样的动作、心理?这个想象训练就抓得很到位,使学生再次用自己的想象感受柳树的顽强不屈,还训练了想象能力,训练的口语表达能力。

再比如谈到高原“铺天盖地”的雷电时,林老师也不忘对这个“铺天盖地”进行了一番挖掘,相当细致。

四、注意积累,使学生“广积粮”

林老师的作业很有特点,她并没有布置什么繁琐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推荐了两本书,学生在阅读这两本好书的时候,必定会把这些坚强的人物与青海高原的柳树有机联系起来。

五、运用多媒体,使学生“身临其境”

现在的公开课、观摩课,多媒体课件是必不可少的。但有时候,多媒体课件要么成为一个摆设,要么就是喧宾夺主,把一堂课搞成了一个图片、视频展。而林老师这堂课上,多媒体课件则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用得并不是很多,但却都用到了点子上。

如当学生交流完对高原画面的感受后,孙老师就利用多媒体课件,把一幅幅青海高原的图片伴上苍凉悠远的音乐展示给学生看。展示完再问学生“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啊”的问题时,学生都纷纷举手回答。一个遥远的陌生的青海高原,就在孙老师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体课件后,真实地来到了大家面前。

再如让学生体会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时,老林师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那呼啸的风雪声,边感受柳树生存的恶劣环境。这个方法使学生“声”临其境。还有在比较平原柳树和高原这株柳树的时候,老林师出示了两幅对比的图片,这就使学生一目了然,从而对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更增敬佩之清。

老林师还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朗读配乐,这也更使情景交融在一起了。

六、不吝鼓励,使学生懂得“鼓励——欣赏”

在老林师的课上,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有很多的“你真棒”、“你说得多好呀”等鼓励的话语,还有很多的掌声。

如在一位学生交流完自己的感想后(该生说得的确很好),老林师说:“这是大自然和生命的抗争。来,给这位学生掌声,也给这样的柳树掌声。”鼓励、欣赏与文本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调动了气氛,却并不显突兀生硬。 在欣赏林老师成功教学的同时,我觉得语文课堂永远存在缺憾,我觉得本节课还有以下两点有待商榷的地方,它只是我本人的看法,如有不妥,敬请批评,、1、 如果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能给学生充分地练、讲、读,把目标不折不扣地完成,学生会有更大的收益。

2、课堂容量大,体会不够充分。由于课堂容量很大,明显有“赶”的现象,朗读和体会仍不够充分,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环节,有点到即止的缺陷。有些地方学生说得还不够充分。另外在深入地与文本对话的同时,如果能兼顾一下作者的体验,让孩子们不仅能走进这株柳树的内心,更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产生共鸣,相信这节课会更厚重。

3、重新组合文本,忽视了对字词的理解。课文中的字词,但是对于词语的理解还是要放到课文相应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的

教学本身就是遗憾的艺术,有了遗憾,课堂教学才更加亮丽。

一、紧扣主题,感受神奇

二、在这堂课上,林老师始终紧扣“神奇”两字,以“神奇”为切口,和学生一

起走进文本,研读文本。 课一开始,出示图片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感受这株柳的神奇。紧接着就请同学们随着作家的视角亲眼目睹这株柳树,看看这是一株怎样“神奇”的柳树?在细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生铁铁锭”、“苍郁”等感受柳树外在的神奇。然后非常自然地用一句话“这株柳树在这青海高原撑立得容易吗?”过渡到第六、七小节,抓住“干旱”、“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不可思议的奇迹。”“经受一次又一次”、

“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一遍又一遍引读句子,让学生了解这株柳树在经历了无数次干旱、严寒、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却又能一次次活过来,从而更深刻地感悟到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和内在的神奇!

三、多重朗读,读中悟情:课文文字优美华丽,意境深远,读是最好的体验感悟的方式。林老师采用了范读、个别读、集体读、配乐读、男女生分读的多重朗读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体悟文本传递的情感。 读了文字,更是被他字里行间蕴涵着的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憾。可是,这样意蕴深厚的文章如何让只有十一、二岁的孩子们读懂?如何让孩子们读出情,读出味?林老师 以“柳树”的形为突破口,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为此 林老师一读柳树之形状,认识这株柳;二读柳树之生长环境,赞颂一株柳;三读柳树之成长历程,感动一株柳;四读柳树之品质,敬畏一株柳。一、引导学生以重点词为突破口,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如抓住“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体会柳树的高大,抓住“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体会柳树的“粗实而坚硬”,抓住“绿得苍翠,绿得深沉”感悟柳树不一样的绿。特别是对“锻铸”一词的理解,不仅理解其本意,更结合文意让学生明白是“持久的干旱,严酷的寒冷,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在“锻铸”着这棵柳树,从而深入领会柳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二、创设情景引领学生诵读文本,在反复诵读之中升华情感。全篇课文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典,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读有所获,读有所感?为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柳树生长环境中的关键词句,抓住柳树生长过程中熬干旱,躲严寒,抗风雪,斗雷电的关键词句,在老师的引领下,反复诵读,从而不仅让这株柳树的高大形象深深地映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更让这株柳树不屈不挠与艰苦环境抗争的精神永记孩子们的心中。

三、课堂小练笔,感悟形象,内化语言。一直以来追求的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书声朗朗,也要静思默想,更要写写练练。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亦在深入感悟柳树的不屈抗争精神的时候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让孩子们走进柳树的内心,以“烈日炙烤着大地,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北风卷着漫天的飞雪呼啸而来……;一声惊雷在天空砸响,闪电从天幕劈下来……”为提示语,让孩子们抓住柳树的心理活动和动作展开深入描写。从孩子们描述中,我看到了“肆虐的风雨”,听到了“烈日、寒风、雷电的咆哮。”更看到了“柳树那挺了又挺的身姿”,更听到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呐喊”是呀,只要给孩子们一个机会,他们是会还我们一个惊喜的。

篇二:《青海高原一株柳》说课稿(1)

xt">教材分析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下面是我对本课的分析:《青海高原一株柳》是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文章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它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存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挫折与逆境,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

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

青海高原一株柳评课稿

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同时也是教育学生如何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逆境的好题材,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指明方向。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具有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感悟和品析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对柳树并不陌生,也学过关于咏物、表现生命力强的文章。可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并且由于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是教学的难点,而在此基础上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精神实质的朗读感悟和解读以及人生哲理的把握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针对这篇课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适合学生朗读和背诵的特点,同时为了达到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学会文章中运用的写作方法、体会文章的深层含义这三方面,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渗透了解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的写作手法使事物特征更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4.指导学生凭借媒体及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境,通过合理想象体会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抗争的人生哲理。

重点:六年级学生人生经验不足,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逆境也很少,没有一个正确的面对挫折和逆境的观念,也没有与挫折和逆境抗争的毅力和勇气。因此,我把教学重点定为通过文中柳树的生长环境、生长过程、不同命运的描写来让学生理解体会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处逆境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难点:在掌握教学重点的基础上,近一步引导学生,让学生树立与挫折逆境抗争的勇气和信心。因此,我把教学难点定为理解、感悟用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逆境、命运作斗争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的学情,我制定了以下四种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中应以读为主,以读代讲,指导学生感悟课文意境。因此,本篇文章的教学我采用这种方法就是为了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同时让学生通过朗读对文章内容有一定的认知与感悟,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文章用意。

2.提问寻解法:根据教学的需要,我通过浅显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从文中寻找答案。这样既让学生重视语文的学习,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对于有难度的问题的提出,我则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等方法来得出答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也在无形中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3.合作探究法:我认为语文教学离不开合作探究,因为语文的学习不是一触而就的,它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因此,这就必须要我们通过相互合作共同探究来达到这一目的。所以针对本篇课文,我采用了这一方法,一来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其次也有利于学生问题的解决。

4.媒体辅助法:媒体辅助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来进行辅助

教学。本段教学我通过音乐的播放来创设情境,通过图片的放映让学生有一个更加直观的印象,使课堂教学融入生活,真正体现“课堂即生活”这一原则。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感悟,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堂生活。

教学过程

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准备用以下几大模块来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上课伊始,我会让学生欣赏一首歌:《好大一颗树》,听完让学生谈感受。为课堂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然后我激情导入:在老师的心中有一棵树,这棵树让我肃然起敬,因为在这棵树的身上我体会到了一种精神叫百折不挠,我读懂了一种人生叫顽强抗争,这棵树就是——青海高原一株柳。让学生齐读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设计意图:首先创设情境的导入课题,并且通过教学语言的描述,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初步感知青海高原一株柳的不同寻常。)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这个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将课文读通、读畅。同时解决文中易错难读、不理解的词语,其次进行生字词语的教学。然后通过对浅显问题的提出:柳树我们平时见多了,老师这儿就有两棵想看吗?然后出示句子:1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 2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让学生说说这两棵树有什么特点?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相机指导学生朗读教学:1谁愿意让我们看一看平常的树?指导学生读第一小节,体会“极其平常”的柳树。2.谁愿意让我们感受一番这棵神奇的柳树?指导学生读第二小节,让学生抓住“神奇”“望而生畏”一词体会青海高原的柳树的神奇。(设计意图:通过浅显问题的提出,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围绕问题的提出,突出重点,把握课文,体会感知。)

三、走进文本,把握重点

这个环节我首先通过设疑导入:同样都是柳树,为什么一株极其平常,而另

一株却神奇到让我们望而生畏?然后简单介绍青海高原的地理环境:我印象中的青海高原有三高:高海拔、高温、高寒,现在我们一起去青海高原,看看你都看到了那些画面?让学生读课文说画面。我相机指导学生朗读教学,引导学生谈感受:看到这一副副画面你们的心情是怎么样的?然后进行总结:同学们很会形容自己的感受,是啊,青海高原是苍凉、凄美的!带着这种悲壮的心情谁愿意再让我们感受一下这苍凉的青海高原?同时出示青海高原相关图片。(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让学生自己朗读并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加深印象。重点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青海高原这株柳生存环境的恶劣。在充分读懂,理解文本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在课堂上掀起一个高潮,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这样一来可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二来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再次通过提问导入:在这苍凉凄美的青海高原里,却有一方独立的风景,这风景是什么?让学生自己从文中找答案,同时出示:这株柳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然后教师通过与学生配合示范两合抱到底有多粗,让学生有一个直观感受。接着趁机追问:1.这棵柳树这么粗,惊讶吗?能读出来吗?2.这株粗大的柳树让我们如此惊讶,说一说,你惊讶它的什么?3.看到这样一株神奇的柳树,你有什么话要说?这三个问题的提出,让学生自主走进文本,读课文6、7两节,学生们很快找到描写这株柳树与自然条件抗争的相关语句: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再忍受漫长的严寒酷暑,遭受一次次风沙雪暴、雷轰电击之后,年复一年的用绿色装扮自然,向高原展示生命的色彩。体会到这株柳树生存环境的恶劣,进而体会出这株柳树顽强不屈的精神。然后让学生找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设计意图:这部分是本课时的重点部分。通过教师与学生的配合演示让学生有一个更加直观深入的理解,深刻体会柳树的顽强生命力。同时让学生有目的朗读课文,读有所获。这样的设计体现出读是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让学生充分地读,入情入境。在读的基础上进行写话、说话的训练,不仅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同时也达到检查学生对本段的掌握情况,更加对学生进行了情感的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最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作者是怎么知道这株柳树的生长环境恶劣的?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他的猜测和想象对吗?为什么?然后教师进行总结:是啊,他的猜测和想象有理有据,并不是凭空瞎想的。那同学们现在知道6、7两节的写作方法了,我们以后在写作中是不是也可以用这两种方法啊。(这个环节的设计,通过让学生合作、探究、交流来体会“猜测”与“想象”这两种写作方法,并引导学生真正学会去运用这两种写作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经验。)

四、精读课文,品味写法

这部分首先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朗读目标:同样都是柳,作者家乡灞河柳树又是什么样的呢?同学们读一读,找一找,书中那些词语描写灞河柳树的?灞河柳树美不美?同时出示灞河柳树相关图片,给学生一个直观感受。然后教师相机进行总结总结:是呀,灞河柳树确实是如此的婀娜多姿、风情万种,就像一位美丽的少女。那我们能不能读出灞河柳树的美呢?然后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1.灞河柳树为什么这么美吗? 2.作者写青海高原的柳树,为什么还要写家乡灞河的柳树啊?通过循循善诱,学生知道这样写师为了让青海高原柳树与家乡灞河柳树形成对比,更加突出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在恶劣环境中存活下来生命力的顽强与难能可贵。(设计意图:文章插入作者家乡灞河柳树的描写,起到一个对比衬托的作用。本节教学只需让学生明白作者写这一节的目的所在,因此本节不是重中之中,但又不可一带而过。所以我设计以上的环节来达到这一目的。同时用循循善诱的教法让学生自己得出答案,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五、升华文本,感悟哲理

让学生大胆的谈自己的感受:与灞河的柳树相比,同学们更喜欢那一株柳树?为什么?从而引导学生感悟青海高原柳树那不屈不挠的面对困难与挫折的顽强坚韧的人生品格。然后让学生说说从这棵柳树的身上,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吗?我再进行点评总结:是啊,这棵柳树教会我们一种积极的人生观: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成功。最后,让学生进行写话训练:同学们想对这株柳树说点什么吗?提起自己的笔,写一封信给这株柳树,表达自己的感受。(设计意图:

标签:青海 高原 评课 青海高原一株柳ppt 青海高原一株柳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