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评课稿 > 正文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评课稿怎么写

时间:2017-05-0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杠杆的平衡条件》说课稿

《 9.1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说课稿

枣庄市滕南中学 杨磊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机械与人》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七个方面进行讲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以及这些力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及应用。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同时又保持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本节课内容包括: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应用杠杆的分类。其中理解力臂的概念并画出力臂,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材把实验和结论紧密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学习杠杆的应用及变形杠杆打下了基础。

2.教材的特点

本节教材的编排从实际出发,利用插图,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了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锻炼了学生从分析物理现象中抽取物理规律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心智与理性思维已相对成熟,已经掌握了相当的物理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加之上节课已经学会了进行一些简单的功的计算,因此本节课对于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和机械效率这两大部分内容的学习主要以实验演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进行,从学生已学知识出发,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进行研究,力求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其学习物理的信心与兴趣。

考虑到学生对实验探究类问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进行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研究时,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同时应组织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克服困难,共同完成探究活动。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和课标的理解,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2)通过参与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的活

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

识。通过探究活动,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锻炼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四、重难点

重点: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并会进行简单机械效

率计算。

难点:会分析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突出重点一 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对于这三种功的理解是下面教学的基础,因此我把它们列为重点之一。首先教师在漫画讨论中与学生们一同体会,再由学生总结认识;在进行探究斜面机械效率时再一次进行分析,首尾呼应,重点突出。

突出重点二 机械效率:在三种功理解的基础上,机械效率已不难理解,经过学生自学课本了解内容及进行简单的计算而得以突出。

突破难点一 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由于机械效率概念抽象,学生对机械的认识不全面,从而成为难点。但是在前面两个重点解决之后,此难点自然不攻自破。

突破难点二 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前面的重点的处理依然是突破本难点的关键,在学生真正理解机械效率的基础上,通过一道关于斜面的题目的计算,结合实例,对学生充分的引导,并辅以学生讨论,最终形成完整的探究计划,从而突破此难点。

五、教法学法

我根据对教材、教参及课标的理解,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为出发点,结合我校“一案三环节”教学模式,以讲学案为载体的探究教学模式,现拟定如下教学方法:

1、目标教学法: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让学生以目标为向导,围绕学习目标展开探究。

2、启发式教学法:我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创设情景,充分利用实验及多媒体启发学生思维,学生在现实情况中领悟物理现象,理解物理规律。

3、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在恰当的时候每一位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4、实验探究法:主要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适当引导为辅。旨在锻炼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现规律。实验需要选择的器材:长木板、木块、铁架台、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六、教学手段

以多媒体教学和学生实验探究为主。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利用一张“樱花苑”的照片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进而放开让学生讨论装修房子时如何将砂子提上三楼的办法。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可以让学生从一个生活实例解决机械效率的四个概念。

2、进行新课: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在教师

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分析获得。)

利用动画对学生提出的多种办法进行分

析并计算,不难发现每种方法中都只有一个是

我们所需要做的功,即有用功;再分析每种方

法实际所做的功,即总功;通过计算有用功和

总功的大小,最后引出额外功,并且这三者的

关系不言而喻。

这样进一步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突出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并在后面的教学中让学生自然得出机械效率的概念打下基础。

(2)机械效率:(完全让学生阅读自学课本,培养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改善现代学生文本阅读能力差的现状。)

在前面的基础上再分析:我们利用机械做功时是希望额外功是多一些还是少一些?即额外功占总功的比值大一些还是小一些?有用功占总功的比值大一些还是小一些?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机械效率的定义,随后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知识,进一步掌握机械效率的定义、公式、意义、提高方法等。对于例题,也是学生的自学任务。检验学生自学效果的方法就是检查自学题目的完成情况。最后加一道有关斜面的计算题,既检查了学生对例题的自学情况,计算题的解题步骤是否完整,又为下一步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做了铺垫。

这样设计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接受比较慢,此时教师应耐心加以引导,力求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目标。同时也突出了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

(3)实验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在教师引导下,让全体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

这个探究的目的是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利用斜面可以省力,学习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通过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与倾斜程度

的关系,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考虑到本实

验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本实验主要由学

生自己动手完成探究,而教师则应适当的给予

一定的引导。特别是如何把影响斜面机械效率

的因素分析到倾斜程度上来是该节的思维难

点。为此,我进行了如下设计的:

先由上一教学环节中的一道计算题引出,如果有这样一个斜面,你会测量它的机械效率吗?让学生充分讨论测量斜面机械效率的方法,由学生汇报讲解,教师对测量重点进行强调,分解了实验难度。再提出一个问题:如果还是利用这块木板把物体推到更高的车上,他用的推力是更大呢还是更小呢?这时的机械效率是更高呢还是更低呢?你认为还有哪些因素影响了斜面的机械效率?这时教师边提出问题,边演示改变斜面的高度,为学生的动手操作提供范例。

在学生进行

猜想之后,教师强调: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我们只探究在斜面光滑程度相同时,机械效率与倾斜程度的关系。明确探究任务后,分小组进行实验,并强调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在这个环节中,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探究,甚至无从下手,此时教师应在学生进行探究时在场下巡视,及时发现这部分学生,及时加以引导。最后搜集实验数据,总结出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小,越省力但机械效率越低;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大,越不省力但机械效率越高。

这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实验开始前通过设疑——猜想,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实验过程以教师引导、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形式展开,让学生经历“提问—猜想—实验—归纳—交流”的学习过程,不仅完成了实验目的,又对机械效率的公式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呼应和强化了前面重难点的学习。

3、归纳总结

教师出示学习目标,由学生同桌之间对照进行总结,互相检查知识达成度。

4、拓展提高

限时完成题目,同桌互批,检查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归纳总结和拓展提高,可以让学生全员参与,避免部分学生做、部分学生看的现象。这样既让全体学生巩固了基本概念的掌握,又让学生能熟练应用所学知识应用到基本问题上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5、布置作业

完成助学“自主评价”内容。

八、板书设计

15.2 机械效率

一、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W总=W有用+W额

二、机械效率

η=W有用/W总

三、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是选用了弹簧秤测量大象重量的实例,目的是这种实例给学生造成较大的反差,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欲望,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认识机械神奇的作用。

2、我发现:

杠杆式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剪刀、夹子、筷子等物体,但仅仅是会使用,没有深入地研究这些物体的特点。课堂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观察并使用一些常见的工具,去寻找它们的共同特征,并通过自学和讨论建立杠杆的概念,使学生对杠杆有初步的认识。随后给学生展示杠杆,模拟用弹簧秤称量大象的场景,让学生认识支点、动力和阻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为什么用较小的力就可以称量很重的大象呢”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力臂,并通过课件一步步展示力臂的画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力臂并会画杠杆的示意图。

3、我探究:

(1)提出问题

在学生认识杠杆五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我想用更小的力来称大象,你能帮我想想办法吗?”这样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到增大动力臂或减小阻力臂都可以使动力减小。在这里,教师一定要强调是力臂的大小决定了力的大小,并提出在杠杆平衡时动力和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之间有什么样的运算关系?

(2)猜想假设

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有目的的提问不同小组的同学,全面了解学生的猜想情况,并把学生的姓名和猜想都板书到黑板上,激励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猜想 的正确性。

(3)设计实验

首先让学生明确要测量的四个物理量是动力和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并设计了三个问题,分别是“①如何组装杠杆?支点在哪里? ②怎么测出动力和阻力?③怎么测出力臂?有更方便准确的方法吗?”让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讨论设计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学生无目的的设计实验。设计实验讨论之后,请一组学生展示他们的实验方案,并由学生补充设计不完善的地方。最后,老师对实验中的重点进行提示,在全体学生明确了实验方案之后,开始分组实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明确探究任务后,分小组进行实验,要提醒小组内的同学密切配合。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在学生进行探究时在场下巡视,及时给实验困难的小组以引导,最后搜集实验数据。

(5)交流与合作

为了培养学生分析论证的能力,在记录数据的表格中没有列出F·L这一项,而是要求学生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寻找数据间的关系,并与前面的猜想相对照,找到正确的规律。实验中教师要全班巡视,对于通过实验找不到平衡条件的学生,及时帮助学生分析实验过程,找出不成功的原因。通过对三个小组的数据分析,得出实验初步结论,再通过全体学生的一致认可,最终建立杠杆的平衡条件。

(6)评估

让学生充分对实验进行评估,提出改进的措施,加强对评估环节的教学,让

篇二:《杠杆》评课稿大课间活动课程表

《杠杆的科学》评课稿

众所周知,简单机械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出现在复杂的机械中,简单机械的知识是理解复杂机械的基础。

本节课王中山老师通过情境创设,引起了学生对学习杠杆的兴趣,再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简单工具——撬棍,抽象出了杠杆的特征:支点、用力点、阻力点三要素缺一不可,使学生对杠杆有了初步的认识;最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杠杆的规律,找到了杠杆的秘密:从杠杆的平衡条件出发,讨论了杠杆可分为三种以及每种杠杆的特点。

整节课,王老师的基本功扎实,语言清晰流畅,教学机智灵活,激励性语言多,实验技能突出,现代教学技能应用熟练,突出教学多元化及辅助功能,多渠道多角度调动教学资源,合理运用一切有利条件,注重教学过渡与转承,教学环节自然一体。

在《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在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我们知道,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而情景创设则是前提的铺垫,在这堂课中情景的创设很到位。

第二个亮点是在实验过程。科学实验是检验科学结论的唯一标准,证据是进行科学分析的根据。通过实验操作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动手。老师在此过程中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如:提出注意事项,观察指导,记录数据等,保证学生实验探索过程的顺利进行,

使学生在“做科学”中自觉,主动地叩开知识大门。王老师在实验过程中始终与学生一道,参与整个实验过程,指导学生怎样成功的探索杠杆的平衡条件。

当然了,每一堂课都有其遗憾的地方,在王老师的这堂课中,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地方需进一步推敲。

一、王老师在实验前展示了该实验过程,就失去了让学生探索的意义了,不是吗?既然是探索,如果能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就更具有科学意义了。

二、板书没有设计好。通常板书具有帮助孩子理清思路、归纳知识的作用,用好了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最后环节关于“费力杠杆省距离”的概念,因为涉及更多复杂的分析,而在这节课上无法进行,所以张老师只是提了一下,却无法进一步展开教学,但是站在听者的角度上,却非常难理解,相反搞得云里雾里的,甚至形成错误的理解,所以我认为,这个环节,有,不如没有!

总之,这堂课的整体效果还不错,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也为我们提供了了很好的研讨脚本

篇三: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杠杆的平衡》说课稿

《杠杆的平衡》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杠杆的平衡》。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说教材:

《杠杆平衡》是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简单机械》的第二课。本课主要研究杠杆平衡的有关知识,从“波波为什么能把小胖撬起来”的问题出发,通过三个活动“研究杠杆平衡”,“制作简易小天平”,“寻找生活中的杠杆”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平衡,通过活动探究杠杆平衡原理,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分3课时完成。这是在认识了杠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杠杆平衡,是学生顺利操作、设计简单机械的重要一步,也是学生形成合理知识链的重要一环,对以后学习复杂的机械具有着重要意义。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认知的规律,我拟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杠杆的使用;

(2)知道怎样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

(3)动手制作简易小天平。

2、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和表达,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和科学小制作,学习使用工具和解释使用工具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和社会带来好处,尊重证据,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分享他人的智慧。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知道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作为教学重点,把掌握杠杆的平衡规律作为教学难点。

说学情: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了杠杆的组成,对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也有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杠杆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杠杆平衡及应用。而且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提出问题、制订计划、观察实验、搜集归纳整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但是我要教的学生身处农村,农村孩子的生活动手经验和动手能力不比大多数的城市孩子差,但科学学习经历、科学学习的素养与城市孩子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说教法学法:

教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跟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适时指导,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科学规律。

3、针对农村孩子,多鼓励、多引导,规范学生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把话说完整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法:阅读自学、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交流讨论和集体交流讨论、动手操作、记录和分析数据。

说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做好的简易小天平一个。

学生:每组准备杠杆尺、支架、测力计、钩码、记录表,每人准备空瓶一个、木衣夹一个、小铁钉两枚、木筷子一支、小瓶盖两个、卡纸、绳线、回形针、重物等。

说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通过一幅波波与小胖玩跷跷板的图片,提出问题:波波身材瘦小,而小胖是一个小胖墩,他们分别坐在跷跷板的两边,小胖没有把波波撬起,却别波波撬得老高,这是什么原因呢?让大家思考,进而引出课题:研究杠杆平衡。

二、自主探究、研究杠杆平衡:

(一)初步认识杠杆平衡

开展活动1,研究杠杆的平衡。这是学生的一个研究性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在杠杆尺上挂钩码,研究如何才能使杠杆尺达到平衡。学生通过自己参与活动,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进而归纳出杠杆的平衡规律。

1、出示杠杆尺,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围绕支点转动,静止时是平衡的,两边有小格距离相等)

2、现在老师在杠杆尺左边挂上重物,这个位置就是??(阻力点)。如果要使杠杆尺平衡,我们要在哪边用力?(教师用手在右边按下),这个点就是??(动力点)。但是我用了多少力呢?看不出来,同样我们也可以用钩码来表示,猜一猜我要在右边挂几个钩码,杠杆尺才平衡。(由学生猜一猜,说说理由,然后教师按学生说的挂钩码) 3、同学们想不想自己试一试呢?我们来个规定:杠杆尺左边挂钩码的位置是阻力点,右边挂钩码的位置是动力点。等会研究的时候你们喜欢把钩码挂在哪个位置都可以,想挂几个钩码也随便你,但是挂好后一定要让杠杆尺平衡。

4、提出几点实验要求:

(1)左右两边的钩码数一样多的,太简单了,每组只能出现一次。

(2)杠杆尺左右两边都只能挂一串钩码,不能在一边挂好几串。

(3)杠杆尺平衡了才算完成一种挂法,每位同学都要记录下来。

5、教师指导记录方法。

6、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7、小组讨论,分组汇报。

8、师生共同总结:杠杆尺左边位置的格数与钩码数的乘积等于右边位置的格数与钩码数的乘积,这就是杠杆平衡的规律。

这个活动是这一课的学习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因此,在活动开始前,我安排两人一组,让学生能人人参与,充分活动。实验时,要把杠杆尺的中间支点架在支架上,调节杠杆尺两边的螺丝,使杠杆尺在没有挂钩码时,杠杆处于平衡位置,杠杆尺处于一条水平线上,然后才开展研究实验。以确保学生更好的开展实验,知道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并归纳出杠杆的平衡规律。

当学生找到杠杆尺的平衡规律后,教师指出,人们正是利用了杠杆原理,制造了能用来测量物体质量的天平。接下来,我们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易小天平吧!

(二)开展活动2,制作简易小天平。

制作简易小天平是上一个活动的加深和延续。其目的是让学生在研究杠杆平衡、归纳出杠杆的平衡规律的基础上,对杠杆原理的应用有进一步的了解。本活动在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外,我还会注意学生使用天平能力的训练。

1、怎样根据杠杆原理制作简易小天平呢?所需材料有哪些?

简易小天平主要由横梁,支架,秤盘和砝码四部分组成。

2、出示教师做好的简易小天平。师生共同讨论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3、学生自制简易小天平,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用自己制作的小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1)调节小天平的平衡,再开始测量。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两边的挂盘与支点的距离,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上,这时天平就达到了平衡。

(2)用小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将需要测量的物体放在自己面对的小天平的左盘中,先估计物体的质量大小,然后选取合适数量的回形针放在天平的右盘上,直到天平重新达到平衡。这时回形针的质量就是物体的质量。老师事先测量好一个回形针的质量并告诉学生。

师:通过前面几个有关杠杆知识的学习活动,大家对杠杆原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杠杆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简单机械,你们知道在生活中哪里应用了杠杆吗?引申出“活动3”的学习内容。

(三)开展活动3,寻找生活中的杠杆

根据学生学到的知识结合他们身边容易找到的一些工具和器材,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你见过这些工具吗?你能把它们与杠杆联系起来吗?你能指出它们的支点在哪里吗?”使学生通过寻找生活中的杠杆,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拓展活动:

了解我国古代捣谷的舂、汲水的桔槔使用杠杆情况。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陶冶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然后我再进行补充,总结性复述,最终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

总之,教学过程一直贯穿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以探究活动为科学学习的核心,培养尊重事实和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发展创新思维。

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我力求做到结构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杠杆的平衡》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杠杆的平衡》。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说教材:

《杠杆平衡》是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简单机械》的第二课。本课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认识杠杆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探究杠杆的平衡,了解怎样才能使杠杆和天平保持平衡。在本课(转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评课稿怎么写)中,教材安排了3个活动,分3课时完成。本课从“波波为什么能把小胖撬起来”的问题出发,活动1“研究杠杆的平衡”,让学生通过改变实验条件,调整杠杆尺上挂钩码的位置,研究如何才能使杠杆尺达到平衡;活动2“制作简易小天平”,让学生通过制作简易小天平的活动,加深对杠杆知识的理解;活动3“寻找生活中的杠杆”,则是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寻找生活中的杠杆,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找出各种杠杆的支点的位置。

本课是在认识了杠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杠杆平衡,是学生顺利操作、设计简单机械的重要一步,也是学生形成合理知识链的重要一环,对以后学习复杂的机械具有着重要意义。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认知的规律,我拟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杠杆的使用;

(2)知道怎样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

(3)动手制作简易小天平。

2、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和表达,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和科学小制作,学习使用工具和解释使用工具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和社会带来好处,尊重证据,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分享他人的智慧。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知道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作为教学重点,把掌握杠杆的平衡规律作为教学难点。

说学情: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了杠杆的组成,对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也有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杠杆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杠杆平衡及应用。而且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提出问题、制订计划、观察实验、搜集归纳整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但是我要教的学生身处农村,农村孩子的生活动手经验和动手能力不比大多数的城市孩子差,但科学学习经历、科学学习的素养与城市孩子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说教法学法:

教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跟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适时指导,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科学规律。

3、针对农村孩子,多鼓励、多引导,规范学生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把话说完整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法:阅读自学、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交流讨论和集体交流讨论、动手操作、记录和分析数据。

说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做好的简易小天平一个。

学生:每组准备杠杆尺、支架、测力计、钩码、记录表,每人准备空瓶一个、木衣夹一个、小铁钉两枚、木筷子一支、小瓶盖两个、卡纸、绳线、回形针、重物等。

说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实验观察——搜集数据——分析交流——归纳运用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问题:小胖和波波在玩跷跷板,波 波为什么能把小胖撬起来呢?

讨论:小胖有机会反败为胜吗?可以怎样做?

跷跷板运用了哪种简单机械的原理?

思考:跷跷板是一种杠杆,你能找到它的阻力作用点、支点、动力作用点吗?

二、活动一:研究杠杆的平衡

导入:我们试一下改变波 波和小胖的位置,看看有什么情况发生。

媒体:播放“跷跷板” Flash动画。

问题:改变了波波和小胖的位置,跷跷板的平衡就改变了。这其中有什么规律呢? 讨论:学生进行讨论,并说出理由。

媒体:出示课本图。

指导:我们利用带孔眼和支架的尺子,以及质量不同的钩码,模拟跷跷板游戏,看看其中有什么奥秘。

演示:利用铁架台和横杆搭建一个杠杆尺,研究秤杆平衡的问题。

问题:如果在杠杆的左边挂两个钩码,右边应怎样挂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

是不是在横杆的右边随便挂两个钩码就可以使杠杆尺平衡?

讨论:小组讨论,设计杠杆尺研究实验和记录表。

交流:请各小组介绍各自的实验设计,全班师生对方案进行梳理和完善,确定实验和统计的方法。

任务:进行杠杆尺研究实验,收集数据,找出使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活动:根据实验记录表的提示,分小组研究杠杆平衡的问题,并填写实验记录。

讨论:小组讨论,整理收集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杠杆平衡的规律。

媒体:播放“研究杠杆的平衡” 视频。

小结:当杠杆尺左侧的长度(可使用固定的格数表示)与钩码的质量的乘积,与杠杆尺右侧的长度(可使用固定的格数表示)与钩码的质量的乘积相等时,杠杆尺就达到了平衡状态。

三、活动二:制作简易小天平

导入:当杠杆尺左侧的长度与钩码的质量的乘积与杠杆尺右侧的长度与钩码的质量的乘积相等时,杠杆尺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是杠杆平衡的规律。我们可以利用这个规律,设计一个可以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吗?

设计: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一个简易天平。

交流:请各小组介绍自己的设计方案,全班师生对各方案进行思考和完善,选定合适的设计方案。

媒体:出示课本图(天平的制作)。

指导:教师指导,强调制作中的注意要点。

活动:学生选定自己的设计方案,分小组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个简易天平。

交流: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制作作品。其他小组的同学对作品进行评价。

拓展:用自己制作的小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指导:教师说明在使用小天平过程的注意事项:

1.先调节小天平的平衡。

2.注意用小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正确方法。

四、活动三:寻找生活中的杠杆

媒体:出示课本图。

导入:你见过这些工具吗?你觉得它们属于杠杆吗?

讨论:学生进行讨论,并说出理由。

活动:小组活动,在课本图中指出这些利用杠杆原理制作的工具的支点所在位置。 媒体:播放“生活中的杠杆” 视频。

标签:杠杆 探究 评课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