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评课稿 > 正文

照镜子评课稿

时间:2017-05-0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观课评课的感受与反思

观课评课的感受与反思

观看了了六位教师的科学优质课视频, 感受颇深,受益匪浅。新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手段,灵活的教学方法都深深的吸引着我。纵观每个教师的教学过程,每一个问题,每一个步骤,都设计的恰到好处,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

特别是张香玲老师执教的《玩镜子》一课,让学生亲历探究的全过程,在整个探究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的组织形式贯穿始终。学生的自主学习一直与合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老师给学生了较多探究空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地、自主地展开讨论和交流,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仅使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而且也使学生得到了良好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在学生不断改进观察方法的进程中,教师适时指导,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及归类能力。

一、收获

1.本课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观察研究各种镜子及进行有关镜子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并在活动中让学生了解镜子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以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为达到上述目标,在领会教材意图的前提下,教学中以活动为主线,由浅入深,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本课时,在源于教材的基础上,注重了对教材文本内容的解读和重组。

2. 以学生探究为主体,引导学生在亲历过程中有效学习。科学课堂教学学生的探究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立足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把眼光放在学生的探究学习上,要努力体现出以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努力体现课程标准对该课程的要求。课堂教学要多围绕学生做文章,要最大努力的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把教学关注的中心放在了学生身上。

3. 活动设计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通过让学生做游戏的方式开始本课的学习。游戏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情,学生都愿意去做,这样能有效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首先带着兴趣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为接下来的探究学习打下了好的基础。

4. 精心锤炼每一个环节,耐心应对每一个细节。《玩镜子》一课是以镜子为道具,引导孩子们经历研究镜子的过程。本课的教材编排始终以孩子们的探究活动主宰课堂,而且游戏中引导孩子们去发现规律,并在创造新的玩法。很明显,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不仅仅是玩,而是玩中发现和体验科学。

二、建议

1. 在课堂中应该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不管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无论学生说错了还是说对了,教师都应当专注倾听,学生的发言。并且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发言给予及时地评价,哪怕是一个真诚的微笑,或竖起大拇指表示赞赏,都能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2.课前教师准备要充分,特殊的镜子学生不常见到的镜子要多准备一些,为学生的自主体验探究提供条件。

总之,通过听课使我对科学课有了新的认识: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鼓励学生多搜集与课本相关的资料,多激励少批评,给学生以充分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 要利用好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学手段,发挥最佳效果。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汲取其中的精华,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争取更好的成绩。

篇二:《各种各样的镜子》说课稿

大班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镜子》说课稿

本活动为大班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镜子》,选自福建省幼儿园大班教师用书领域活动指导上册中的科学领域活动《神奇的镜子》。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镜子是我们常见的生活用品,而且与人类的生活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几乎每一个孩子对镜子的使用都有切身的经历。但是在我们生活中,有关镜子的科学现象极为丰富,而大多数孩子仅仅理解了镜子的一些浅显的特性,并不理解这些特性的内在原理,以至于常常发问:“为什么镜子中还有一个我呢??”等问题。

对于大班幼儿而言,在小中班的学习生活中已积累了一些有关镜子的知识和体验,且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在深入分析教材和教育对象后,我选择了将“探索各种各样的镜子”作为本活动的重点,将“探究体验镜面反射的原理”作为本活动的难点。引导孩子通过探究体验镜面反射的原理引发幼儿对镜子和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以及如何利用镜子等问题的关注和探索萌芽。

正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物或问题,又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二)目标定位

针对大班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求知欲,并且善于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年龄特征,再结合我们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挖掘教材的教育价值,我们设定了以下几个活动目标:

1. 观察比较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镜子,初步的感知镜子的成像与反射现象;

2. 欣赏各种各样的镜子,感受镜子的神奇与造型美,及镜子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3. 大胆地探索并能表述自己的探索过程与结果。

(三)活动的重难点

所有镜子都有成像与反射这一特性,但其原理都比较抽象。所以我根据大班幼儿的理解能力与大班幼儿的思维特征,制定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重点:观察比较镜子各种各样的镜子;

难点:初步感知镜面的成像与反射原理。

(四)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了可能,在科学活动中材料的结构与投放很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能否构成问题情境的探究点,因此我为活动做了一下准备:

1. 经验准备:观察过生活中的镜子,玩过镜子的游戏;

2. 物质准备:①小镜子、玻璃人手一块;②布置活动室——镜子的家;③多媒体设施;④相同的相框架两个、乒乓球一个、薄纸一张。

3. 空间准备:幼儿“U”形集中,分五张桌子用于操作,活动室大小不可限制幼儿探索发现。

二、说教法

《纲要》指出,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认识兴趣,引导幼儿注意身边常见的科学现象,让幼儿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鼓励并积极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应此在活动中,我运用了比较研究教学方法为主线的原则,贯穿整个活动过程,并配合观察演示法、经验迁移法、归纳总结法和多媒体演示法这四种教法以达到目标。

(一)比较研究法

即指幼儿通过比较观察,在与材料的互动过程中进行探究学习,建构经验。本次

活动中安排了一次探索和二次探索的操作,在活动的第二环节中,幼儿通过观察对比玻璃和镜子,比较玻璃和镜子的异同,由此引发质疑并继续探索。

本次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是幼儿在本次活动中的第二次探索,此次探索是在第一次

探索的经验基础上进行第二次探索。到镜子家中观察对比不同的镜子,并产生探索。在镜子的家中,幼儿通过对各种各样不同的镜子进行观察、触摸、比较、研究、讨论并发现不同的镜子中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成像的奥秘。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了活动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让幼儿在“看”、“摸”、“比较”、“发现”、“思考”的过程中活动并学习。

(二)观察演示与经验迁移法

即通过教师演示各种各样的教学材料,为幼儿提供大量的直接经验,并进行迁

移,让幼儿通过五官的感受来发现、探索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使之获得具体形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概念。

在活动的第二环节中,教师运用教具为幼儿演示镜面的放射原理,帮助幼儿在

观察的过程中迁移形象经验,并与抽象逻辑间搭建桥梁,使抽象的、深奥的科学知识形象具体化。从而使幼儿在观察的过程中建立“反射”的具体印象,并形成初步的概念。

活动中,教师利用射出的小球能穿透空心的相框与射到中间有纸夹层的相框会

反弹的演示,引导幼儿认识到小球会反弹是因为相框中有了一层纸会挡住小球的前进并使小球反弹,由此将这一形象的经验迁移到镜子能反射光而玻璃不能是因为镜子的背面渡了一层水银的薄膜,因此镜子能够反射光线而不会让光线透过。

(三)归纳总结法

即教师在让幼儿充分的探索后,结合幼儿的发现,帮助引导幼儿对探索和观察结果进行整理和小结,能够方便幼儿理解和记忆,以便为今后的探索奠定良好的基础。

活动中,在第二环节和第三环节中的一次探索和二次探索中都运用了归纳总结法。在第二环节中,比较玻璃与镜子的异同后教师组织幼儿讨论,引导幼儿说出镜子的后面有一层膜。之后教师帮助幼儿归纳总结出镜子与玻璃的不同是因为镜子的后面有渡了一层水银做的膜,而玻璃没有,所以才会在镜子中看见自己的人影。当然,幼儿此时还是难以理解镜子成像的原理,因此在幼儿懂得镜子有膜的前提下在为幼儿演示小球穿相框的实验,也方便了对镜子反光原理的归纳与总结。

第三环节中,是让幼儿到教师布置的“镜子的家”中,通过幼儿多种感官的探索凹透镜、凸透镜与平面镜??在比较、讨论后有教师引导并帮助幼儿作出归纳总结。不同形状的镜面会照出不同的样子。

(四)多媒体演示法

以各种电教媒体配合传统教学媒体为基础的多媒体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活动的第四环节中,通过展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对各种镜子的不同用法,将镜子的不同用途更直观地展现给幼儿,巩固科学经验,围绕重点,加深幼儿新知识经验的印象。

(五)探究生活化

科学领域目标中指出,让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本活动既是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让幼儿能够在活动中加深对探索生活的兴趣。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中,就是引发新一轮的探究,让幼儿在生活中继续感知,探索并积极分享经验。

三、说学法

在教学方法中,教法与学法密不可分。在活动中,始终贯彻以幼儿为主体,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活动中教师要尽量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参与探究,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玩一玩、试一试等方法,在与材料、同伴、老师的互动中了解各种镜子,体验发现的乐趣,发展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

(一)观察实验法

幼儿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实验的方法,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使抽象、枯燥的科学原理变得可感可知,生动有趣。活动中的一次探索与二次探索就是让幼儿对玻璃与平面镜和对各种镜子的观察,实验来进行感知活动。

(二)多种感官参与法

活动中,通过引导幼儿认真观察,接触体验等探究手段,发现各类镜子的神奇与构造的不同之处,并促进幼儿对探索科学产生兴趣。

(三)质疑讨论法

以幼儿为主体,对不同奇妙的现象或教师的讲述吸收并质疑,由此发出讨论,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的积极性。

对于大班幼儿而言,在学习科学常识过程中的主要手段是探索性为主,所以在活动中,多次强调要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线,这不仅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也有利于丰富幼儿的科学经验,增长科学知识。

四、教学程序

我在活动中,始终坚持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线,遵循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帮助的原则,采取自主探索研究方法,提供自主学习空间,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是教学过程成为幼儿发现和探究的过程,以真正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因此,我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五个环节。

(一)第一个环节:谜语导入,激发幼儿兴趣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入活动,此环节重在激发幼儿有关的经验和技能准备,为下面的活动作铺垫。

(二)第二个环节:此环节重点在于活动中的一次探索,通过比较研究法、观察演示与经验迁移法,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引发质疑,再有教师帮助幼儿一起总结归纳。 首先,幼儿探索平面镜与玻璃的异同。让幼儿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索:平面镜和玻璃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和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在幼儿通过比较观察后教师集中幼儿进行讨论。大班幼儿能力的发展水平,可以轻易发现镜子与玻璃的区别这时幼儿的答案可能为:镜子里面可以看到自己,玻璃看不到;镜子后面是黑黑的??于是教师再引导幼儿,让幼儿认识镜子后面是比玻璃多渡了一层水银做的膜。

其次,在了解了平面镜与玻璃的异同后,幼儿还是不能够理解镜面的反射原理,所以在第一次探索的基础上,由此展开了关于镜面反射原理的探究。然而镜面反射原理是一个极其抽象的科学知识,为了将其转化为幼儿的认知水平能够达到的层次,我将为幼儿演示一个实验,在实验前请幼儿认真观看并思考。先为幼儿展示两个不同的相框框架,一个中间隔着一张薄纸,另一个则没有。让幼儿观察当小球从两个框架中落下时会发生什么不同的现象。当幼儿能够说出小球能够从一个相框中穿过,另一个穿不过,还会被弹回来时,再让幼儿讨论为什么,幼儿可以很清楚地告知因为中间挡着一张纸。这时候,教师再让幼儿把两个不同的框架分别看成是玻璃一平面镜,而小球则是透过玻璃与镜子的光线。在将抽象深奥的光线转换成小球这一类易感知的实物后,幼儿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更容易明白镜子能够照到自己是因为镜子背面的一层水银做的膜可以挡住光线并将光线反射回来。至此,幼儿便能够初步

了解镜面反射的基本原理。

(三)第三个环节:到镜子的家里做客,探索镜子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如凸面镜与

凹面镜等。这是本次活动的第二次探索。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平面镜,现在老师要带小朋友去镜

子的家族里去认识平面镜的家人,请小朋友到镜子家里做客的时候要轻轻地动,认真看看平面镜的家人有谁,和平面镜都长得一样吗?教师让小朋友到镜子家后,请小朋友要认真地照一照,想一想,可以摸一摸镜子,看谁能找得最多不一样的地方。接着让幼儿参观镜子的家,引导孩子自由、自主地探索、发现、质疑。观察结束后,教师集中幼儿,在宽松的氛围中共同探讨自己的发现。在镜子的世界中有凹面镜、凹透镜、凸面镜??幼儿们在观察的过程中会很轻易地发现为什么有的镜子里照出的我是高高的瘦瘦的,有的照出来是矮矮胖胖的?通过触摸,有幼儿会说出有的镜子圆圆的,有的镜子扁扁的之类的形容词,在集中幼儿的问题后,教师在此与幼儿共同探索,到不同的镜子前去照一照,摸一摸镜子的表面,对镜子进行分类,看一看凸出来的镜子照出来时什么样子的,凹下去的镜子照出来的是什么样子,最后进行总结归纳:什么是凸镜什么是凹镜??不同类型的镜面照出来的影子是不同的。

(四)第四个环节:认识生活中不同镜子的用途。幼儿从初步感知镜面的抽象原理

后有认识了各种各样的镜子,已经对镜子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不同的镜子有什么不同的本领呢?教师引起发问,让幼儿再次讨论。幼儿对生活中的镜子大多停留在平面镜上,个别会说出放大镜、眼睛等较常见的、使用较广的镜类生活用品,但对生活中其他较少接触的镜子了解不多。这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为幼儿播放一些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中不同用途的镜子,巩固幼儿的知识经验,进一步加深幼儿对镜子的认识,包括镜子的种类与用途。

(五)第五个环节:活动延伸——寻找生活中的镜子

《纲要》中指出,结合和利用生活经验,帮助幼儿认识自然环境,初步了解

自己与生活的关系,利用身边的物品和材料开展生活,运用新建的感知经验也能更好的认识周围的环境,有利于幼儿探究活动的展开。

本环节是让幼儿离开幼儿园后从生活中继续感知、探究不同种类镜子的用

途,并分享经验,大胆地表述探索过程和结果。

《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

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因此,让幼儿继续在生活中探索就是让幼儿探索生活化,让来源与生活的活动又回归生活。

本活动是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线,遵循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学内容从激发幼

儿回忆(转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照镜子评课稿)生活中镜子的知识经验——认识玻璃与平面镜的异同——初步感知镜面的反射原理——探索各种各样的镜子——认识生活中一些镜子的用途——利用所学的知识经验回到生活中继续探索不同的镜子。活动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始终让幼儿在一个宽松的氛围中学习科学常识。

篇三:冀教版镜子说课稿

《镜子》说课稿

城子小学 邱文杰

一、说教材

本课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光》第3课,《镜子》这课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研究了“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物体时会怎么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镜子时会发生什么现象?”的问题。本课选用镜子这一学生非常熟悉的、反光能力强的物体作为主题实验材料,通过“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物体的反光能力”等活动,帮助学生懂得镜子能够改变光的传播路线,从而为近一步了解镜子反射光的性质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用途,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下面先来谈谈我根据对教材的理解所设的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能正确说出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光的反射。

3、能说出物体的反光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够用实验证明“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的结论。

2、能够用图形和文字的形式记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能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举出镜子能反射光的性质在生活及生产设备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用实验证明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教学难点:能有根据的判断哪些物体反光能力强,哪些物体反光的能力弱。

教学准备:

平面镜、带缝隙的硬纸板、手电筒、纸、尺子、金属、玻璃、瓷器、塑料、黑布等、白纸(A4)等。

二.说教学理念: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本节课中我把探究光的反射作为学习的核心,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认识镜子能反光,了解镜子成像规律,激发学生对光学世界无限奥妙强烈的探究欲望,理解并能应用光的反射进行实验探究。

三、说教法与学法

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实验制作”教学法。由于本课涉及到的实验,大都属于游戏性质,所以关于实验方法问题,我选择让学生自主游戏和探究实验。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是实验法、游戏法、观察法、发现法和归纳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来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

(一)1、故事导入,提出问题:

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同学们想不想听呀?我的故事可不是白讲的,听完了故事你们要回答我的问题,可要仔细听,故事的名字叫《爱迪生救妈妈》

2、出示问题:在这次手术中什么物体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引入课题“镜子”。

(设计意图:在这里我利用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以前的生活经验,用故事导入,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二)、科学探究,交流汇报

活动一: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通过刚才的故事引人,同学们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突破本课教学重点,我把这一部分分为两个环节,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具体如下:

1、出示实验要求:

2、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汇报交流,拿到讲台上展示讲解。

4、提问:请大家想一想,从我们实验现象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

5、总结:镜子改变了光的传播路线(板书)

6、提出反射定义。(出示概念)

7、小组讨论:怎样改变光的路线?

8、画出光的路线。

9、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比一比谁画的最准。

在试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同学之间的协作能力,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比较、归纳的能力!

活动二:物体的反光能力

1、导入:同学们知道了镜子能把光反射回去,那么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物体有反射光的能力呢?用你们手中的手电筒照到身边的物体上试一试。

2、学生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汇报交流。

4、通过实验分析:物体的反射光的能力和什么因素有关系?

5、学生讨论,交流。

6、教师总结。

在这里让学生利用刚学会的知识结合自己以前的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讨

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猜测有根有据,而不是凭空想象的。

(三)、学生畅谈收获。

自古就有“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静下心来,好好的回忆自己这一节课学到了些什么,收获了什么,是对自己这一节课的总结。

(四)、拓展活动:收集资料,了解利用镜子反射光的原理人们可以做哪些事情?

这个活动锻炼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我认为“一节课下来,教师不一定给学生一个肯定的、标签式的结论”,不应该是一个圆满的句号,应该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因课堂的结束而中止,课的结束应成为学生新的探索的起点。所以,在课堂结束前,进行提问:“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镜子?

标签:照镜子 评课 镜子图片 镜子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