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聘任书 > 正文

飞燕式锻炼图 王武与《杏花飞燕图》

时间:2019-01-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王武(1632―1690年),字勤中,晚号忘庵,又号雪颠道人、如是翁、不山。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明代书法家王鏊六世孙,以诸生入太学。曾以花鸟画享誉清代画坛。传世作品数量颇多,代表作有《杏花飞燕图》《红杏白鸽图》《鸳鸯白鹭图》《水仙柏石图》《白头三友图》《天竹水仙图》《虞美人图》等。其风格工整秀丽,能得生趣,秀丽多姿,功力深厚,承继宋、元、明诸家名迹,并自出新意;水墨没骨多取周之冕、陆治画法,是康熙、雍正年间与恽寿平同时称誉画坛的大家。王时敏对其作品极为称赞,认为“近代写生,率有院气,独勤中神韵生动,当在妙品中”①。清人张庚在《国朝画徵录》中称其“工画花草多逸笔点缀流丽多风”。著名学者、诗人、书画家朱彝尊称其画“妙夺天真”。因历史原因,王武在今天几乎被人遗忘。当代人编著出版的中国美术史或中国绘画史,除王伯敏的《中国绘画通史》(上下册)上有提及外,基本上找不到王武的名字。但是,我们即便以现代的眼光来欣赏,王武的《杏花飞燕图》及其代表作仍不失为传世精品。
  《杏花飞燕图》,设色绢本,长130厘米,宽28.5厘米。从其勾线、设色到布局,都显示了王武花鸟画严谨的一面,流露出与宋代院体绘画的渊源,也有明代院体花鸟的影子。但他杂取诸家之长,融入自己,变前人之法。
  
  一、独特的构图
  《杏花飞燕图》是传统的立轴,此图描绘的是仲春时节,迎着暖风,在刚刚绽放的杏花枝头上,几只春燕环绕的情景,其中一只站在杏花枝头上向下俯视,另外几只相向低飞,恰似在喃喃细语。杏花是画面的主体,取传统的折枝法,以春燕点缀其间,突出了静与动的呼应、疏与密的对比。画面以雪白或粉红的杏花装点主景,生机勃勃的枝头上在近处开满了密实的杏花,以不同层次的淡墨写出杏花,增加了画面的空间感;由近及远,杏花跃然向前伸展而去。枝干上的杏叶向四周伸展,浓淡不一;杏花枝的穿插,墨色浓淡相宜,粗细得当,从而形成变化的气势。花朵、花叶、花枝皆是不懈不促、不脱不粘,互相穿插,充满了富于变化的韵律感,不论是虚实动静、阴阳向背,还是张弛疏密、高低错落,无不妙笔生花,涉笔成趣,组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这种处理在清初期文人画家的笔下还是很少见的,尤其四只春燕和杏花的穿插比较讲究。题款居于画面左侧,与画面主题形成呼应,对画面右侧的空间拓展起到关键作用。
  追求简约的构图风格是中国文人画的传统。王武的《杏花飞燕图》既不是简得使人看不懂的抽象概念,也不是未经加工的表象翻版,而是一种简约的景物,静中取动的艺术形象,继承前人,又不落俗套,虽取景简约,但又不失神态,逸气横生,洒脱自然。整幅画面看似朴拙宁静,而气象却较高远,精神外涨,弥漫纸间。可谓分则诸物有致,合则浑然一体,纵横交错大气磅礴,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巨大的视觉冲击。正如恽寿平所说:“笔墨简洁处,用意最微。”②
  
  二、新颖的笔墨
  笔墨是中国画特有的艺术语言。笔和墨的运用是绘画技法中不可分离的两个部分,笔的运用能带动墨气的生发,墨气的生发又可以体现出笔的运作,它们互为前提,又是不能分割的整体。因此,笔墨为历代画家所重视,正如清代沈宗骞所说:“所谓气韵生动者,实赖用墨得法,令光彩哗然也”③。而“用墨之法即在用笔,笔无凝滞,墨彩自生,气韵亦随之矣。离笔法而别求,气韵则重在于墨,藉墨而发者,舍本也”。④王武的《杏花飞燕图》用笔秀劲挺拔,多采用偏锋,擅长用毛笔的迟缓和轻快的变化来控制墨色的浓淡变化。在画春燕时,故意用迟缓的笔调,使笔上的水分适当洇透在绢上,使人感觉羽毛茸茸;画杏树枝干,便用快笔淡墨,充分表现了树枝的生命力。
  恽寿平曾说:“有笔有墨谓之画, 有韵有趣谓之笔墨, 潇洒风流谓之韵,尽变穷奇谓之趣。”⑤王武大量的绘画作品, 正是他重视笔墨技巧运用的具体体现。但与恽寿平长于没骨相比,王武更长于勾花点叶。这种源自明代周之冕的独特技法,既有工笔也有写意,在墨色运用方面,迥别于徐渭的泼墨写意, 多为较为工致的设色,又不同于以边文进为代表的院体派。
  
  三、秀丽的赋色
  在设色方面,王武遵循“用重色要不至恶俗, 用轻色要不至浅薄”“淡逸而不入于轻浮,沉厚而不流于鄙滞”的原则,不枯、不火、不俗,赋色秀丽。
  设色是花鸟画的重要环节。对于色彩,中国人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就提出随类赋彩的理论。所谓的“随类”,即是画家对自然界中物象色彩的主观判断,就是给色彩中加入一些联想的成分,让色彩成为表达自己思想的一部分,而非“随形赋彩”“随物赋彩”⑥。这就使思想能够突破形色的束缚。王武在《杏花飞燕图》中就敢于用色,也善于用色,他不是拘泥于客观物象的色彩,而是注重色彩关系的把握。而且,在赋色时,王武强调笔意的变化,运用“写”,而非“染”“涂”“敷”,故颜色本身充满变化,色与墨相协调、相交融,色彩中见笔触,富丽雅致中见凝重,艳而不俗,单纯而工整细腻,使画面弥漫着浓浓的诗意。无论是对杏枝、杏叶、杏花、春燕的设色,还是洋红、朱砂、石绿、藤黄等国画颜料得心应手的运用,这些共同形成了其秀丽明快的风格。
  王武曾与恽寿平齐名,但与恽寿平长于没骨画不同,王武兼工带写,工写结合。他描摹物象,既不精雕细刻,也不粗豪狂放,而是以轻快流美的笔触、清新隽秀的墨色、明丽淡雅的色彩、形神兼备的形象刻画、巧妙的穿插、精心的画面布局,营造出灵动鲜活、充满活力与生机的春情,显示了韵致内涵、雅俗共赏的画风,对后来的工笔花鸟画家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据清人张庚著《国朝画徵录》记载,王武有“弟子张画,字文始,号研山,长洲人;周礼,字令邑,同里人;时山阴姜廷干,字绮季,亦工写生极有名,廷干,大宗伯逢元子也”,可见他当时之影响。
  (注:此文系山西省普通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高师美术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教学实践成果之一)
  注释:
  ①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②毛建波校注.南田画跋[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
  ③毕斐.历代名画记[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④清代范玑《过云庐画论》中的句子。转引自云告译注.清代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学院出版社,2005.
  ⑤樊文龙.中国美术全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
  ⑥温?桐.古画品录解析[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
  作者系忻州师范学院美术系本0707班学生
  指导教师:刘斌,常潇
  (责任编辑:鞠向玲)

标签:飞燕 杏花 王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