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企划书 > 正文

【女性悲歌】女性悲剧形象研究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如何,命运怎样,是从古至今的一个重要的社会性问题。中国新文化运动韵主将鲁迅,通过《明天》、《祝福》、《离婚》等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以单四嫂,祥林嫂,爱姑,为代表的三个有着典型意义的中国农村女性形象,一针见血的指出:“这社会制度把女人挤成各式各样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她头上。”
  
  一、遵循封建礼教“从一而终”的单四嫂
    单四嫂是小说《明天》里的主人公,她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她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优良品质,勤劳、善良;也具有旧社会农村妇女的弱点,逆来顺受。她是中国旧社会农村“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的妇女形象”
  单四嫂和中国的其他大多数农村妇女一样勤劳,善良而能干。丈夫去世后,她把希望寄托在儿子宝儿身上“便须专靠着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他自己和他三岁的儿子。”她从来没有非分之想,也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封建礼教’从一而终”、“从子”的观念在她的思想中深深地种下了根。她的心中只有宝儿。毫无疑问,宝儿是她的希望和寄托,是她的劳作以至她的生命的意义。然而她的宝儿突然生了病,神签求过、愿心许过、单方吃过、医生诊过;她尽一切可能想救活她的宝儿,然而儿子最终还是死了。这个“粗笨的女人”的信念和希望就是让儿子健康得活着,但儿子死了,她面对的是无尽的空虚与压抑。她只能呆呆得“等候明天”,但明天又会怎样?“作者虽然没有明说,实际上却通过种种迹象,把一个残酷的世界摆在了读者面前。”在封建思想的桎梏、封建礼教的枷锁、封建政权的压迫下,可以相象,明天,等候着单四嫂的“只能是更沉重更无穷尽的痛苦和悲哀,是更漫长更黑暗的无情岁月”。
  从单四嫂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做了旧习惯的牺牲”的中国妇女的缩影。她们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毒害下,养成了逆来顺受,愚昧麻木,全无抗争意识的奴性性格。她们把命运和未来寄托在男人和孩子身上,对封建道德教条一味遵从,对自己的命运是心甘情愿的让人摆布,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明天”,却不知道等待自己的将是更深重灾难和痛苦的日子。她们在失去依靠和寄托后,不知道自己的路该怎样去走,最终只能被那个制度所吞没,消亡在黑暗的世界里。可以这么说:单四嫂唱出的是一曲悲婉的女性之歌。
  
  二、被“四权”绞杀的祥林嫂
  
  祥林嫂是小说《祝福》里的主人公。这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也是那个万恶的制度下的一个牺牲品。那么,祥林嫂的悲剧在哪里?
  首先是夫权对她的迫害。封建礼教下的女子得从一而终,不得再嫁。“女子死了丈夫,便守着,或者死掉。”作为普通的农村妇女,祥林嫂也同样接受了这_上千年的古训,丈夫祥林死后,为了躲避婆婆的残酷虐待,她逃到鲁镇做工,被捉回去逼嫁贺老六时,在花轿上“一路只是嚎,骂……拉出花轿,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捺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撞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这是夫权要她守节造成的后果。贺老六死后,儿子被狼叼走后,她却被大伯赶出门去,连一间破屋也不给她。鲁迅对这种女性极为不公平的夫权制度提出这样的疑问:“试问多妻主义的男子,有无表彰节烈的资格?”从这里,我们看到韵是封建夫权对祥林嫂的摧残。
  其次是族权对她的迫害。封建礼教逼迫女性在丈夫死后,要为他守节,但封建的族权却又不准祥林嫂守节。祥林嫂在小她十岁的丈夫死去后,逃到鲁镇给鲁四老爷家当女佣,渴求着能凭自己勤劳的双手求得生存的权利。在辛苦的劳动中,她曾得到满足,所以“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但这只是短暂的,祥林嫂的婆婆仗着族权的撑腰,不仅占有了她的工钱,还把她像抓逃犯似的抓了回去,转卖给了另一个男人,并用卖她的钱给自己买回一个老婆。从中我们看到的是族权对祥林嫂的摧残,在强大的封建族权下,她只是一个小小的祭品。
  第三是政权和神权对她的迫害。被族权逼着再嫁,不准守节的祥林嫂因为又一次嫁了人,成了“不守节”的人,所以又犯了不可饶恕的大罪,这是封建礼教不允许的,这也就注定她要为自己的“不守节”付出代价。柳妈受封建迷信的毒害较深,充当了统治阶级的帮凶。她对祥林嫂说:“这种人活着要受苦,死后还要受刑:阎:罗王将她锯开,分给前后两个男人”。祥林嫂为了在精神上获得重生,她不惜花去所有的工钱去土地庙捐了一条门槛做自己的替身。  祥林嫂和单四嫂的形象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她们都是生活在封建社会底层的农村妇女,而且都是失子的寡妇,受苦受难,“她们的命运非常凄苦,逆来顺受,从来不会想到怎么样去改变它。”单四嫂是麻木的,只会呆坐空想,只会“等候明天”,但明天又能给她什么呢?可以预见,等候她的只能是更痛苦、更黑暗的命运。祥林嫂有一点抗争,如从夫家逃了出来,独立谋生;婆婆强迫她再嫁,她“闹得厉害”,甚至不惜用头撞香案寻死。但祥林嫂的这些抗争是不自觉的,是盲目的,也是微不足道的。她的逃跑,只是因为婆婆的虐待。她的寻死,只是封建思想“从一而终”在作怪。最后,更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愚弄,跑到土地庙里捐门槛。她们都是受封建礼教的毒害,都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牺牲品,鲁迅对她们的态度“可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概括。……显示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立场。”
  
  三、被“来――兮”判刑的爱姑
  
  爱姑是小说《离婚》中的女主角。与祥林嫂和单四嫂一样,爱姑同样是农村妇女,但她跟祥林嫂、单四嫂相比却又不同。她大胆泼辣,丈夫要离弃她,她就整整闹了三年,最后对方不得不请出“和知县老爷换帖”的七大人来调停。她家又有依靠,父兄都支持她,这也是祥林嫂们没法比的。作为辛亥革命之后的农村青年妇女,她多少受过一些辛亥革命反封建的影响,所以不像祥林嫂、单四嫂那样任人摆布,有一定的反抗精神,要大闹一场,为了不沦为让人瞧不起的被遗弃的女人,她大吵大闹,不肯离婚,敢在众人面前大骂丈夫是“小畜生”,公公是“老畜生”,并且“打过多少回架,说过多少回和,总是不落局。”她敢扬言要把夫家搞得一个家破人亡,要把心中的那口恶气一放为快;她敢闹离婚“一闹就是三年”;她还敢在七大人面前据理力争,力数“小畜生”的不是。
  爱姑是鲁迅笔下最具反抗性的农村妇女形象,但爱姑的思想还没有摆脱封建礼教的钳制,她始终认为她的婚姻和行为完全合乎传统的“礼”,而不是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她闹了三年,并不是真的闹离婚,只是为了赌气,为了不被对方“撇掉”而被休回娘家去。她要争的,其实是、只是一个做男人附庸的地位。所以,从这一点看,她的犯罪、封建思想还是很粗浅、很不彻底的,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
  从单四嫂,祥林嫂到爱姑,这三个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农村妇女群像的艺术典型中,我们看到中国女性在封建制度及其道德礼教下进行着挣扎,她们由安分到本能的反抗,再到自觉的抗争。虽然她们都不能逃脱悲苦的人生,不能逃脱残酷的命运,但我们依然看到了中国的女性毕竟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她们开始懂得思考:怎样摆脱自己被压迫的命运,去争取做人的权利,得到身心自由。尽管她们的挣扎与反抗在那个时代,对强大的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来说是苍白的,无力的,却奏响了一曲反封建礼教绞杀的悲歌。她们是黑夜里的一星划过长空的火花,预示了他们之后会有无数的女性站起来,被她们的精神鼓舞着,为争取自己的自由和幸福,继续战斗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讲,她们奏响的就不仅仅是一曲控诉封建礼教的悲伤的血泪之歌,更是一曲反封建压迫的悲壮的抗争之歌了。

标签:悲歌 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