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情感 > 正文

六十里情感

时间:2017-05-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主题班会《祖国在我心中》

“祖国在我心中”主题班会

六(1)班

活动目的:

1、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查找、收集资料,相互合作的能力。

3、在活动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

活动过程:

一、《国歌》导入

甲:尊敬的各位老师。

乙:全体同学们。

合:大家下午好。

甲:同学们,我们都爱自己的妈妈,因为世界上只有妈妈最亲。 乙:我们更爱自己的祖国,因为祖国是我们的根。

甲:每当我们仰望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徐徐升起的时候, 乙:我们的心中就会自然而然地升起一种神圣的情感。

合:这就是我们对祖国妈妈深深的爱。

甲:让我们在《国歌》声中开始我们的主题班会吧。

乙:全体起立。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唱

二、名人名言

甲:说起祖国,我们首先想到那数以万计的伟人。

乙:更想到这些伟人流传千古的爱国名言。

甲:下面就让我们来一场名言大比拼吧。

乙:(冯茜) 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毛泽东

甲:(罗文辉)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周恩来乙:(李雯)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徐特立

甲:(刘倩)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巴金

乙: (从慧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甲:(吴明华)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乙: (陈旭)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甲: (王丽萍)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乙: (金杰) 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三、诗歌颂祖国

甲: 祖国在伟人的心中,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看来同学们的名人名言还真不少,掌声送给刚才的这些同学。下面请欣赏刘萍同学给我们带来的诗朗诵《祖国在我心间》。

祖国在我心间

小小的地球仪摆在眼前,

妈妈夸我眼睛真尖:

第一眼就找到了中国,

像只雄鸡昂首在太平洋边。

第二眼就找到了北京,

辽阔的版图上那红色的星点。

第三眼就找到了故乡兴化,

闻名全国的鱼米之乡。

隔海望去是祖国的台湾。

台湾人们正盼望着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若问我眼力为什么这样好,

因为祖国时时在我心间。

乙: 你的演讲太棒了,掌声送给刘萍同学。

四、回首长征

甲:放眼滚滚的历史长河,我们的国家历经5000年的磨难,我们看到了汉唐民族的团结,祖国的强盛。

乙:也看到了宋代君王的懦弱,祖国遭受的凌辱,更看到了近代清王朝的腐败无能与那些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甲:新中国的成立,更是无数中华儿女用血与泪拼搏换来的。

乙: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虽然已经过去70多个年头,但长征中的人和事却还沥沥在目。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长征故事吧。

甲:首先请听徐文丽的《一袋干粮》的故事。

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

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们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

乙: 下面请听李雯同学的故事《朱德的扁担》

“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这是一首反映朱德同志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艰苦奋斗,与当地军民同甘共苦的革命精神的歌谣。

六十里情感

1928年秋天,国民党反动派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实行了残酷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妄图把井冈山根据地军民困死、饿死。为了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粉碎敌人的阴谋,毛委员和朱德军长向根据地的军民发出了这样的口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斗争。

那时候,部队吃粮,需要往返五六十里的山路到宁冈去挑,于是红军发动了一个挑粮运动。毛委员和朱军长同战士们一样,脚上穿着草鞋,头上戴着斗笠,翻山越岭,亲自参加挑粮。

当时,朱德同志已经40多岁了。战士们见他为革命日夜操劳,在百忙之中还和大家走山路过小河挑粮,生怕他累坏了身体,战士们都劝说:“朱军长,你那么忙,就不要挑了。”朱德感谢同志们的关心,仍然坚持要挑粮。战士们见劝说不起作用,就商量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以为这样朱德同志没扁担就挑不成粮了。谁知朱德同志又用竹子削了一根扁担,第二天又照样和战士们一起挑粮,战士们见朱德同志又有了扁担,晚上又把它藏起来,没有想到,第三天他又照样出现在挑粮的队伍里,而且他在新削的扁担上,特地刻上了“朱德记”三个字。朱德军长笑着对战士们说:“你们以后谁再?偷?我的扁担,我可要批评。”朱德同志的一席话说得战士们都笑了。今天,这条扁担珍藏在革命历史博物馆内。 从此,“朱德的扁担”这个故事,就像长了翅膀,传遍了整个井冈山,也传遍了全中国,激发了全国人民争取革命胜利的斗志。

五、女生独唱《祖国祖国多美丽》

甲:长征的故事让我们深知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乙:长征的故事让我们倍感祖国母亲的伟大。

甲:请欣赏女生独唱《祖国祖国多美丽》,演唱者,冯茜 。

乙:你不愧是我们班的歌星啊,掌声送给她。

六、全班一起颂祖国

甲:十月,是中华民族的主题,是世界人民的热点;

乙:十月,是祖国母亲的生日,是祖国六十三华诞;

甲:十月,是炎黄子孙的颂歌,是我们全班同学的颂歌。

乙:请听诗朗诵《祖国颂》

歌颂祖国

如果让我唱支歌,

我会唱《我爱祖国》。

如果让我绘幅画,

我会画《我的祖国》。

如果让我作首诗,

我会作《歌颂祖国》。

我要歌颂祖国,歌颂她的美丽。

因为她珍有万里长城、秦兵马俑;

七、齐唱《歌颂祖国》 因为她有苏州的丝绸、桂林的山水; 因为她有西双版纳、西沙群岛。 我要歌颂祖国,歌颂她的实力。 因为我们圆了航天梦; 因为我们举办奥运会; 因为我们加入了WTO。 我要歌颂祖国,歌颂她的精魂。 因为她哺乳了雷锋、赖宁; 因为她培育了毛泽东、邓小平; 因为她造就了司马迁、徐悲鸿。 啊,我们亲爱的祖国! 千万条河川是您飘散的头发, 绵延的山脉是您绿色的血脉, 洞庭湖的湖水是您那明亮的眼睛, 青藏高原是您硬朗的脊梁, 北京是您跳动的心脏, 桂林山水是您头上的翡翠, 梅树、牡丹点缀的大地是您身上的衣裳。 我们愿化作一首诗、一幅画、一首歌, 永远地歌颂着您 ——中国。

甲:十月在收获,收获在十月。

乙: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十月里,无时无刻不在收获着爱的光芒、花的芬芳、月的明媚 。

甲:在祖国63周岁的日子里,我们千遍万遍歌唱伟大的祖国, 乙:祝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更加昌盛!

甲:祝伟大的祖国更加富强、更加强大!

合:祝伟大的祖国永远年轻,永远漂亮!

甲:让我们在《歌唱祖国》的歌声中结束我们的班会。

乙:全体起立。

合: 六(1)班“祖国在我心中”主题班会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老师的莅临指导。

篇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继续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词句意思的能力;

2、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3、能够较准确地翻译全文。

【过程与方法】进入情境,分角色朗读,分角色翻译,师生共同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弟子的治国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从文中体会学习孔子及其弟子的处世之道,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领会

孔子及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根据上下文上下文来推断词句义;

2、从四名弟子的言行中总结其不同的性格特征,体会其为政的观念。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根据现场情景谈话导入。

我很喜欢大家,大家也喜欢我吗?如果喜欢,你们应该经常来陪我坐坐,谈谈人生,谈谈社会,谈谈理想,因为古圣人就曾经这么做过。那么古圣人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来共同学习这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就知道了。

二、板书课题,解题。

《论语》中的篇章都没有标题,这一章的标题是编者加的,但它却概括人物以及中心事件,也就是四个学生陪一个老师闲坐谈话。据考证,当时孔子约60岁,子路约51岁,和孔子是同龄人,曾皙约39岁,冉有约31岁,公西华大约18岁。谈话的过程也极为有趣。板书: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孔子)坐

51 39 31 18 60

三、分角色朗读。

1、学生明确哪些话分别是谁说的。

2、大致了解这些人物的性格,揣摩说话的语气。

3、把班上的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担当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角色,孔子的角由老师担当。

4、进入情境,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

四、重难点词句讲析。

由学生提出还弄不懂意思的词句,老师进行讲析。(括号内标有序号的注释与发给学生的资料对应)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1、陪侍)(孔子)坐。子曰:“以(因为)吾一日长乎(于,比)尔(乎尔长),毋吾以(以,认为;吾以,以吾)也。(以吾乎尔长一日而不敢言,毋以吾乎尔长一日而不敢言)居(闲居)则曰:‘不吾知(知吾)也!’如或(有人)知尔,则(尔)何以(以何,做什么)哉?”

子路率尔(2、轻率、毫不思索的样子。尔,形容词词尾)而对曰:“千乘之国(3、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能出车千乘的国家,在当时是一个中等国家),摄(4、迫近。此处作“夹”讲)乎(于,在)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5、军队的通称),因(接着)(加)之以饥馑(6、五谷不熟为“饥”,果蔬不熟为“馑”);由也为之,比及(7、等到)三年,可使(民)有勇,且知方(8、辨别是非的道理)也。”夫子哂(9、笑,这里略含讥讽的意思)之。

1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10、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方,见方,方圆;如:或者,连词,表示选择关系),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可让该国使民足,足,使动用法)。如其(至于)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11、指诸侯的祭祀活动,其中以祭祀祖宗为代表。祭祖必在宗庙(祖庙),故以“宗庙之事”泛指),如会同(12、或者在诸侯的会盟典礼中。如:或者,连词,表示选择关系。会同:诸侯会盟),端章甫(13、穿着礼服,戴着礼帽。端,礼服。章甫:礼帽。在这里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愿为小相(司仪官)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14、通“稀”。指弹瑟的速度放慢,节奏逐渐稀疏),铿尔(15、铿的一声,琴瑟声止住了。铿,象声词,指弹瑟完毕时最后一声高音。尔,“铿”的词尾),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16、指为政的才能)。”

子曰:“何伤(妨害)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17、指夏历三月,天气已转暖的时节。莫:通假“暮”),春服既(已经)成,冠者(18、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要举行冠礼,束发、加帽,表示成人。“冠者”指成年人)五六人,童子(19、未加冠以前的少年)六七人,浴乎沂(20、到沂河里去洗洗澡。乎:介词,用法同“于”。沂,水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南。此水因有温泉流入,故暮春时即可人浴),风乎舞雩(21、到舞雩台上吹吹风。风:吹风,乘凉。名词活用作动词。舞雩。鲁国祭天求雨的地方,设有坛,在今山东曲阜县南。“雩”是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古人行雩时要伴以音乐和舞蹈,故称“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22赞许,同意)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23、谦让),是故哂之。唯(句首语气词,表反问)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五、分角色翻译。

1、自荐或指定单个的学生担当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角色,给一定的时间做准备;2、孔子的角色由老师担当;

3、带有表演性质地翻译;

4、其他同学对翻译作评价。

六、讨论:四人的回答有什么不同?孔子赞同哪一个?孔子为何要赞同这个学生的回答?

板书: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侍(孔子)坐

51 39 3118 60

七、自由讨论:五人的性格分别有哪些特征?找出你喜欢的人物,说说你喜欢他的原因以及他的为政的思想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的中国,这些人分别可以做什么样的官)。(此一环节需做到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不论观点怎样,只要言之成理都要给予肯定)

2

参考:

孔子: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讲究谦让、主张礼制 用于构建和谐社会

子路:反面——轻率、冒充 正面——直率、大胆、有远大理想、敢作敢为 与敌对国家抗衡

曾皙:正面——沉着、礼让、聪慧 反面——自傲、迂阔、善于讨好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内部关系 冉有:较为谦虚 当乡党委书记

公西华:谦虚或谦虚过度 当办公室主任

八、练习。

(一)小作文练习。

1、标题:《小议 的为政之道》。从文中任选一个人名填在横线上,写一篇作文。

2、也可就文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二)基础知识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活用现象、句式、重点实词、一词多义、重点虚词。做在知识整理本上)

<一>通假字。

1、鼓瑟希,铿尔:希,通“稀”,稀疏

2、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暮春,阴历三月

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语气词

4、毋吾以也:以通“已”,停止

<二>古今异义。

1、如会同,端章甫 古: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今: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2、加之以师旅 古:泛指侵略的军队 今: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三>活用现象。

1、端章甫: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

2、鼓瑟希,铿尔:鼓,名作动,弹奏

3、风乎舞雩:风,名作动,吹风

4、三子者出,曾晳后:后,名作动,落后

5、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

6、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形作名

7、异乎三子者之撰:撰,动作名,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四>特殊文言句式

1、以吾一日长乎尔 介后

2、毋吾以也 宾前

3、不吾知也 宾前

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宾前

5、摄乎大国之间 介后

6、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介后

7、异乎三子者之撰 介后

8、浴乎沂,风乎舞雩 介后

9、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宾前

3

10、为国以礼 介后

<五>重点实词。

1、居则曰:居,闲居,平时在家

2、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

3、加之以师旅:加,加到??上

4、比及三年:比及,到

5、且知方也:方,道,是非准则

6、舍瑟而作:舍,放下;作,起

7、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8、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何伤,何妨

9、咏而归:咏,唱歌

10、吾与点也:与,赞成

1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让,谦让

<六>重点虚词。

1、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

(2)毋吾以也:动词,认为

(3)则何以哉:动词,用、做

(4)加之以师旅:介词,用、做

2、如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

(2)如其礼乐:至于

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亦,不过是,只不过

4、唯求则非邦也与:唯,句首语气词

5、而

⑴子路率尔而对曰:连词,表修饰。

⑵舍瑟而作:连词,表顺接。

⑶非诸侯而何:连词,表并列。

<七>一词多义。

1、方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圆

(2)且知方也:道,是非准则

2、尔

(1)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们

(2)子路率尔而对曰: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状态(??的样子)

4

篇三: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南校区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秘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

第 1 学 段 模 块 检 测

高一上学期阶段检测语文试题2015.12

第I卷(18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苏轼的故乡观

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情结的人。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吾家蜀江上, 江水绿如蓝。”他虽总在异乡漂泊,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其次,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在异地他乡,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忘。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等:“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最后,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在黄州见到美丽的海棠,他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不仅如此,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乡的气息。他在湖州写的《何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

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客如僧岂有家”,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为故乡。

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首先将故乡具化, 与异乡对立。苏轼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如成都、青城、峨眉、岷江等。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其次是将故乡泛化。不具述与眉山有关的地名,而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以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然后是将故乡意念化。所谓意念化,就是不执泥于出生地的故乡,一切随缘,适意,将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视为故乡,“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此时的故乡只是一种意念,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不再与异乡对立。最后是,实现故乡的异乡化,甚至是异乡的故乡化。对苏轼而言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异乡的和睦相处,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如果异乡的风景足够好,苏轼甚至会“贬低”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对异乡的山

水、人情等的好感至极, 苏轼就会用佛教思维,将异乡“前生”化为故乡:“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另一种是受命运驱策打击,颠沛异乡,与魂牵梦萦的故乡阻隔时,扩大心胸,寓寄于物,发现异乡的种种优点。先将异乡寄托甚至实体化为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 最后实现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以一种处处吾乡处处家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选自《苏轼的故乡观》,有删改)

1.下列对于“苏轼故乡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乡的内涵之一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苏轼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就是这种观点的体现。

B.故乡是苏轼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见到美丽的海棠苏轼也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充分体现了他对故乡的依恋。

C.故乡是苏轼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苏轼对现实漂泊处境相抗衡的工具,此时的故乡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D.当故乡是个意念化的概念时,苏轼把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当作故乡,此时的故乡代表的是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来自故乡的乡人和到故乡去做官的人往往会勾起苏轼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在其诗歌中都有所体现。

B.苏轼虽然有浓厚的怀乡情结,但他在被贬谪远离故乡之后就对故乡的情感日益淡薄,乃至把他乡认作故乡。

C.为了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苏轼将故乡泛化,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 D.“故乡的异乡化”是指苏轼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以及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家蜀江上, 江水绿如蓝”中的“蜀江”是苏轼地理意义的故乡,“此心安处是吾乡”中的“吾乡”是意念化的故乡。

B.苏轼对故乡的具化就是他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苏轼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

C.苏轼长期过着贬谪流放的生活,处于“无家”状态,因此他有时贬低自己的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D.泛化了的故乡让苏轼实现了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使他能够以旷达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六国论 李 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耶?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忧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天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而后秦患可纾 纾:解除 .

B.视秦无异也 视:看待 .

C.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 弋:取 .

D.焉独存,虽王可也 王:称王 .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当苏秦之始出也?而后秦患可纾??..A.? B.? ??所以状衰世人之情而又得天助焉??..

??其暴耶所以为秦谋者?岂非以?彼其..C.?D.? ?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

6.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桢的《六国论》也是探讨六国败亡原因的专论,在承认二苏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有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

C.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D.本文首先排除对六国败亡的不正确解释,然后再阐明自己的看法,直到文章结尾,才点明论点。

第II卷 (132分)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2)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浣溪沙① 苏轼

旋抹红妆看使君②,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③,乌鸢翔舞赛神④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注 ①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者作为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果然求得甘霖。初夏,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这组《浣溪沙》词即纪途中观感,共五首,这是第二首。②使君:苏轼。③收麦社:夏天麦收后的祭祀谢恩仪式。④赛神:用仪仗、箫鼓、杂戏迎神的活动,又称“赛会”。

8.上片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景?“旋抹红妆”写得极为精彩,请加以赏析。

9.下片用什么描写方式表现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词的最后两句加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占地之广、宫殿之高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小乔刚刚和周瑜结婚,周瑜意气风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刘义隆事典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5分)

塾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整,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 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

标签:十里 情感 六十岁的男人情感 六十里海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