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情感 > 正文

浣溪沙苏轼情感

时间:2017-05-0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

《浣溪沙》教学设计

彬县新民中学 胡元平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和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2、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反复吟诵,让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细细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问答法。在梳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词作内容。 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课时安排 :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二、走近作者,感受其创作冲动。

1、 作者简解: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2、 感受创作冲动:元丰五年(1082)三月,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作的一首游记词。“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耕种,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较艰苦。但他能抱着“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态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首《浣溪沙》就表现出了他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3、 解题:“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三、难解词句:

参见课本注释。

补充:

浸溪:浸在溪水中。 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

四、鉴赏: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词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上阕:“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环境。

提问: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怎样的春景?

明确: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兰花发出了短短的嫩芽,浸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声中杜鹃在啼叫,

渲染出一派爽人耳目、沁人心脾、优美洁净的春景,又带有作者当时丝丝落寞之情。

上阕写暮春三月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以反问起,以借喻回答,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复返,青春对人只有一次,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词人面对着眼前“溪水西流”,却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这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休将白发唱黄鸡”则唱出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用不着为白发苍颜而叹气。表现了词人在贬谪期间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下阕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五、小结: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即景抒怀)、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六、板书:

溪边兰草 上阕:写景 三幅画面 松间沙路 清新幽雅

雨中杜鹃浣溪沙

下阕:抒怀溪水西流——青春可永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七、作业:

(一)理解填空

1、这首词中描写了春光明媚万物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借此抒发了作者喜悦心情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中,既描写了春景,有烘托了一种凄清的气氛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

3、

4、这首词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词中抒发词人老当益壮、 。

6、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句意相反的诗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意义相连的两句,表现珍惜时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意义相连的两句,表现积极进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浣溪沙》这首词体现了词人对生活抱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这种情绪撞击着我们的胸膛,引发我们产生一些感想,请把你的感想写出来吧。(100字左右)

篇二:《浣溪沙》中考题集锦 水调歌头中考题

《浣溪沙》中考题集锦

1.诗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 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等可以看出这首词是怀人之作。

4、“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透露出作者 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5、词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已具有广泛的意义,社会人生中无法言喻的无奈,都可以用此语感叹一番。 6、这首词中多处运用对比的写法,请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抒写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叹惋。

B.对春花落去、燕子归来的景象,词人既感到似曾相识,又觉得无可奈何。

C.词的上阕,写词人看着眼前的景况,勾起了对昔日欢聚的回顾,由此感叹时光的易逝。

D.词的下阕,描写春花的凋谢飘落及燕子的归来,抒发了词人伤春怀旧的情感。

8.下列对本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表面是在发问,实际上是在抒发一种深重的感慨。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将景与情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景中寓情,情景交融。

C.“小园香径独徘徊”一句中“徘徊”反映了词人的心绪不宁,“独”字更道出了词人孤寂之深,伤感之重。

D.词人巧妙运用典故,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抒情,语言平实直白。

9.“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调歌头中考题

一、2011年河北省中考 水调歌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词前小序说的“子由”是词人的 _________ ,他和苏轼、_________共称文坛“三苏”。“婵娟”在诗中指_________。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代用李白《月下独酌》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能体现人间真情和美好祝愿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词虽有感伤情调,但词人的豁达胸襟也处处可见,请写出两处原句证明:①_______ _ ___ _②_____________。

3、词中直接写明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表现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从“隔千里兮共明月”演化而来的,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词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8.请就词中加线句子的内容质疑(只提一个疑问,不作答)(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简析"转朱阁,低椅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山西省2006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实验区)语文 (一)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3-7题。(10分) [甲]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把酒问青天() (2)念无与为乐者( ) 4.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5.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分)

(1)写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相对应的原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7.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2分)

《浣溪沙》中考题集锦 答案 1、夕阳 落花 归燕

2 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3“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等。 4、 落寞、孤独; 5、 无可奈何花落去。

6、 例子:“新”与“旧”的对比;或:“去”与“来”的对比。好处:“新”是唱新词的环境,“旧”是饮酒唱词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怅惘情思;或“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来去对比,增加了对时光逝去的惋惜之情。 7.B、 8.8.D、

9.9、抒发了作者伤春惜时的感情。

《水调歌头》答案一、答案:1、2、略3、词中直接写明月的诗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4、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表现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词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5、从“隔千里兮共明月”演化而来的,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词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7、A

8、示例一:是在月宫(天上)起舞,还是在人间起舞? 示例二:"何似在人间"是说天上好,还是人间好? 示例三:"清(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浣溪沙苏轼情感)影"是月亮的影子,还是人的影子?

9、"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四、参考答案

3、(1)端起洒杯 (2)考虑 或:想着 4.B

5.(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6.(C)

7.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篇三:浣溪沙

第一节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苏轼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黄童:黄发儿童;白叟:白发老人;睢盱:喜悦高兴的样子。

麋鹿:鹿类的一种。

猿猱:猿类的一种。

这首《浣溪沙》是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之首,作于元丰元年(1078)。此年的春天,一场严重的春旱席卷徐州,作为徐州的长官,词人亲自到石潭求雨,而雨下之后,词人又躬身到石潭谢雨,此词便写于他赶往石潭谢雨的路途中。

照日深红暖见鱼,深红温暖的夕阳斜斜地映照潭水,把潭水染得通红也增加了一份暖意,而潭中的鱼儿欢快游玩,清晰可见,染红了的潭水、欢快游动的鱼儿都是春旱过后、大雨降后的情景,词人虽未点出春旱之时的情景,但读者可以想象那是一定是潭水干枯、鱼儿无处寻觅,这样的前后对比之中、温馨的画面之中隐含了词人欣喜的心态。连溪绿暗晚藏乌,沿着石潭向四处望去,看见成阴的绿树接连一片,而深藏其中的乌鹊发出鸣噪的声响,动静结合,更显幽静。黄童白叟聚睢盱以黄童、白叟代称所有聚集的人群,词人看到他们都呈现出喜悦兴奋的神态。上片中红、绿、黄、白等色彩和谐搭配,动景、静景巧妙结合,景物、人群完美融合,运笔灵动、构思精巧。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麋鹿在突然之间逢遇如此多的人群顿觉不习惯,有一种惊慌之感,而猿猱却一听到喧天的喜庆鼓声不招自来,极度兴奋,这一对比的描写情趣盎然。以动物的反映间接写出石潭谢雨的欢闹情景,不着一字,而风流自现,可谓神笔。归家说与采桑姑,结尾由实转虚,笔法灵活,词人想象这些观看长官亲自谢雨而欢喜异常、激动难耐的在场者,归家之后一定会把谢雨之时的欢腾景象向采桑姑细细说与。

在这首小词之中,词人丝毫没有描写自己的心境,但透过词人所见、所闻、所想的一切,读者自可体会词人无比兴奋之情,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第二节 【浣溪沙】

苏轼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旋:立即;使君:词人自称。

棘篱:以荆棘围成的篱笆。

茜:茜草,此处指代红色;罗裙:丝绸裙子。

收麦社:麦子收过之后举行的祭神谢恩的活动。

乌鸢:乌鸦、老鹰;赛神:用仪仗鼓乐迎神出妙、周游街巷等活动,称之为塞神。

这首《浣溪沙》是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之第二首,也是写石潭谢雨途中的所见所闻,清新自然,极富情趣,给人留下拂之不去的印象和美感。

上片主要是描写农村中的姑娘速上红妆、争相观看使君的场景,十分生动有趣。旋抹红妆看使君,村中的姑娘急急忙忙地抹上红妆赶去观看路过的使君。一个旋字写出了乡村姑娘的特色,她们不会像富家深闺中的女子那样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抹上红妆显示出爱美之心,但也只是稍稍打扮便可;另外,也写出了她们看望使君的急切心情。三三五五棘篱门,姑娘们三三五五地挤在棘篱门前,你推我、我推你,争相抢看远道而来的使君,她们活泼、自然的神态不道而明。相挨踏破茜罗裙,在这种推挤之中,甚至踩破了她们红色的罗裙,读者可以想象簇拥中的她们因罗裙踏破、或一睹使君的杂乱尖叫声、打闹声,场面感十足,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仿佛看见她们欢喜又含羞的笑脸,听到她们娇柔的欢闹。

下片转而主要描写祭祀的情景。老幼扶携收麦社,老老少少相互扶携到土地祠祭祀神灵,真诚感谢上天大将甘霖,老幼扶携可见盛况空前。乌鸢翔舞赛神村,人们以丰富的酒食酬谢神灵,而引来了无数馋嘴的乌鸢,它们在村头飞翔盘旋,久久不肯离去,词人不直接描写酒食的丰盛,却以乌鸢翔舞的场景进行侧面烘托,笔法婉曲而又恰到好处地予以表现。道逢醉叟卧黄昏,词人和百姓共同宴饮、狂欢之后,在归途中看见一个老人醉卧于道旁,仿佛是不经意之笔却实为匠心,以这一特写的镜头反映出普村同庆、普村同欢的情景,韵味无穷。

第三节 【浣溪沙】

苏轼

麻叶层层苘叶光 。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即麻,俗称青麻,麻类的一种,茎皮纤维等可用于制作布匹、麻绳等。

络丝娘:本为虫名,此处代指缫丝的妇女。

垂白:鬓发将白的老人;杖藜:倚仗藜茎制成的手杖;藜:植物名,此处指以藜茎制成的手杖。

捋青: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用麦子制成的干粮;软:饱之意。

这首《浣溪沙》是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之第三首,词人细致地感受村中的景致,亲切地关怀村中百姓的生活,爱民的长官形象和盘托出。

麻叶层层叶光,麻叶一层一层地密密麻麻地铺着,而且一层一层的麻叶都泛着光泽,麻叶、叶互文见义,层层二字可见麻叶的繁茂,光字又写出了叶的光滑滋润,此处虽然未写明曾降下甘霖,但由层层聚集且泛出光亮的麻叶,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都是由于求雨之后甘霖如约而至的功效,暗含了谢雨之意。谁家煮茧一村香?词人一进入村庄,便闻到弥漫着的煮茧香味,禁不住好奇地问询一声,此时是谁家正在煮茧?行文更显变化摇曳之美,毫无板滞之感。一村香三字写尽了香气浓郁、芳香四溢之感。隔篱娇语络丝娘,循着香气望去,便听见缫丝的妇女在隔着篱笆娇语交谈、轻声欢笑,场景逼真,富有情趣。把缫丝女比喻成声音动听的络丝娘,更见其声音的娇软美妙。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软饥肠,词人看见一位老翁须发垂白,手扶藜杖,抬着那迷离朦胧的双眼,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希望能够捣碎之后做成干粮充饥。垂白、杖藜、醉眼三个词从不同的方面刻画出老翁的年迈老态,而如此年老可怜的老人还得捋青捣可见这一场过去了的春旱曾给百姓造成的灾难之重。问言豆叶几时黄?词人见后,忍不住地上前关切地问道:叶黄豆熟之时还要多久呢?便也就是说甘霖之后的新一轮的丰收还要多长时间呢?这是在替老翁的一份期待,也是对老翁的一种安慰。关切之心、爱民之意跃然纸上。

第四节 【浣溪沙】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谩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簌簌:纷纷下落的样子。

缲车:缫丝的纺车。

牛衣:为牛御寒的衣物,如蓑衣等。

这首《浣溪沙》是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之第四首,在这首词作中词人满心欢喜地听着村落中的各种天然、朴素的声响,看着日高天热下赶路的行人,带着读者走近一个风光优美、民风淳朴、农事忙碌的乡野村巷。

簌簌衣巾落枣花,枣花纷纷飘舞,飞落在词人的衣巾之上,词人甚至听到了它们飘落之时的簌簌声,细小轻微的枣花轻轻坠落的声音,词人都能听到,足见词人此时心境的澄澈、欢欣与陶醉。村南村北响缲车,除了那细微的花落声响,词人还听到那响彻村南村北的缲车之声,缲车之声喧腾便是蚕乡丰收的象征,作为此地长官的词人听到这丰收的声音,自然也是内心雀跃。牛衣古柳卖黄瓜,远方传来一阵阵的吆喝声,词人寻声望去,原来是阴凉的古柳之下正有农人在卖着黄瓜,这黄瓜也是甘霖之后丰收的果实。词人听着那簌簌的枣花声、响腾的缲车声、卖瓜的吆喝声,虽未写听到这一切之后词人的感受,但读者可以想象此时的词人内心一定涌起了无尽的喜悦,正所谓不着一字,尽显风流。

下片之中词人的笔墨集中描写日高之下赶路的行人。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谩思茶,从上片之中的枣花坠落、缲车缫丝、黄瓜成熟等事项中,可知此时正值初夏,而大麦等农作物也已然登场。在这炎炎的夏日,也许这位行人正赶往麦地劳作,此时骄阳正炙烤着大地,而有路途遥远,使人倍感困倦和干渴,直想沉沉睡去和畅饮凉茶,路途的艰辛、行人的劳苦跃然纸上。敲门试问野人家,干渴难耐,行人便走近路旁的人家,敲门试问,看能否乞浆借茶,词作到此戛然而止,农家是否有人、行人能否喝上茶水都不再叙述,词虽止却给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与韵味。

第五节 【浣溪沙】

苏轼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平莎: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

耦耕:两个人各拿一耜并肩耕作,此处泛指耕作。

蒿艾:即艾蒿,多年生草本植物;薰:一种香草。

使君:词人自称;元:原之意。

这首《浣溪沙》是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之末首,此词和前四首纯粹写景叙事而情感都是深藏于写景叙事之中的写法不同,而是写景、抒情互相融合,从景物中触发情感,以情感升华景物,抒发了词人热爱农村、渴望归隐的情感。以上五首农村题材的词作较大地影响了后来农村词的发展,辛弃疾的农村词便是其中一个。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雨过之后,空气更加清爽新鲜,小草平莎更加柔软嫩绿、摇曳生姿,道路之上布满一层轻沙,却洁净无尘,马儿欢快地奔走其上。景物是词人眼中的景物,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环境的清新、舒适便是词人欢快、舒畅的情感反映,软、轻等字眼便既是莎草、沙路的特征描写,也是词人舒爽、轻快的内心再现。何时收拾耦耕身?景中含情,情因景生,在这样美妙的环境中,词人不禁怀想,何时能够耦耕田亩、归隐田园,这其中既有词人对于农村田园的热爱之情,也暗含了词人因游宦疲倦、仕途多舛而渴望隐居的情感。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太阳暖暖地照在桑麻之上,桑麻泛着翠绿的光泽,动人眼目;微风从蒿艾中吹拂而过,蒿艾散发出如薰的香味,沁人心脾。这两句对仗极为工整,描摹之景也极为美妙,暖字给人的心窝带来无尽的温馨,光似泼三字把田野繁茂蓬勃的景象渲染地淋漓尽致,气如薰带来袭人的芳香。使君元是此中人和上片中的何时收拾耦耕身?相互照应,而意思则更进一层,上片只是说渴望归来,而此句中词人深深感叹,原来自己本是此中之人!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而元是此中人一句含蓄隽永地收束全篇,给人意犹未尽之感。

标签:苏轼 情感 浣溪沙 浣溪沙苏轼 浣溪沙苏轼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