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请假条 > 正文

利用偶然让科学课更精彩|科学课

时间:2019-01-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在偶然性教学中,关键在“活动―体验”的基础上发挥动态偶然的作用,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发挥、自主思考、自主获取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经验、科学知识,使课堂在对话中偶然,在偶然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最终促进学生实现认知水平的提升、探究能力的提高和科学素养的完善发展。
   关键词:科学课堂 教学偶然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科学课程标准也指出:“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要求一步到位。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课堂因偶然而出彩,课堂因偶然而充满生机。在课堂教学中,偶然是会不断地涌现的,那么我们要怎样地来处理这些偶然呢?我想从以下几点来阐明本人的观点:
   一、在失败中发现
   在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进行,如某些课侧重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和预测的训练,某些课则侧重在制定计划和搜集信息的训练。不必拘泥于每次活动必须从头到尾、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个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掌握。”在讲解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空气的性质》一课中,我按照预设好的教学设计流程进行教学。在做“喷气气球充气量的多少与它跑的距离是否有关?”的实验时,第一个气球是按照预设向前前进的,然而第二个气球在实验时却出现了状况,它在原地动了动,最后是往长气球中间缩了,没有按照原计划向前进,而且连续几次都是这种状况。这种情况与我设计的相差很大,但是我并没有放弃让学生时刻养成留意各种现象的习惯,我接着就提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你们能找出其中的原因吗?学生们是大眼瞪小眼,东张西望后没有人举手。我就说:“请同学们再看一遍,发现这次与第一次的情况有什么区别,然后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往中间缩的情况?”通过再次实验,有些同学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就是第一次气球打气时,气球前后粗细是差不多的,而后来几次气球都是中间特别大,前后不一样粗细,但是还是不能回答为什么会往中间缩。这时候我就给学生讲这其中的原因了:是因为气球本身的材料有弹性,当中间特别大时,中间部分的收缩力就小,而两端的收缩力较大,导致了气球往中间缩了,而不向前去。最后,我又找了好几个气球,直到充气后前后差不多大小才进行实验。结果当然按照预设的那样:充气多的气球跑得远,充气少的气球跑得近。这堂课由惊险而转为了精彩。
   二、教师要把握好教学预案与课堂偶然之间的关系
   “预设”是我们教师在进入课堂教学之前,在心中所设定的教学思路、教学目标。“偶然”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效果。有时偶然与预设相一致,偶然始终朝着预设的方向前进,有时在课堂偶然过程中偏离了预设轨道,出现意料之外的东西。像刚才这个案例,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出现了意料之外的实验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们一般采用两种教学策略,一是排除这种课堂的“杂音”继续沿着预设的方向前进。另一种是改变教学思路和策略,转而向偶然的方向前行。那么当偶然与预设不一致时究竟朝什么方向前行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理清偶然与预设的关系。在科学课中,不确定的因素较多,经常出现偶然与预设不一致的现象,怎么办?关键是教师要学会快速判断“意外现象” 对本节课堂教学的价值,即对“意外现象”进行价值判断。如果有利于本课教学的主题,则教师可以放弃预设,转而朝着偶然的方向前行。如果这个实验失败,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失败的实验也往往是一种非常难得的资源,而且这种资源若能加以科学的开发与利用,往往其效果与成功的实验相同,甚至是成功的实验所达不到的。所以,关键的问题就是看如何科学地面对失败的实验,如何在失败的实验过程中收集、挖掘可利用的因素,进而如何把实验的目的性与方向性加以转变。如果“意外现象”确是“杂音”在保护学生积极性的情况下,巧妙地回到预设的轨道上继续向前。如果该“杂音”对本课主题的价值不大,但有探究的价值,则采用冷处理的办法,把这个“杂音”记下来,设法让学生到课外去探究,到一定的时候再让学生汇报探究的结果,也可在教师的组织引领下师生一起进行探究,当然,有些意外现象,毕竟是意外,让你意想不到,捉摸不定,也让你无法探究,那只能老老实实地把其中的道理告知学生了。
   三、聆听稚音,让“意外”在课堂中生成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生命体验的交流场,倾听是师生之间内心世界的呼应。教师要学会倾听,因为倾听意味着理解、尊重,一味着接纳、期待,意味着分担痛苦、分享快乐。它的意义远不是给孩子一个表达的机会,它或许带来的是早已失落的人格尊严,点燃的或许是即将熄灭的思维火花,扬起的或许是尘封已久的信念追求。学会耐心倾听,就能获取来自孩子的一切信息,学会耐心倾听,就会发现学生在制造一个个的“意外”,它或许会打乱教学的节奏,而正是这一个个的“意外”,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不期而至,课堂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精彩。这样的课堂,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彼此享受到尊重的幸福,交流的幸福,思索的幸福,成长的幸福。
   这堂普通的科学课,让我体验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深深感受到了预设与偶然的重要。“映阶碧草自春色”――台阶上的小草虽然不起眼,但诗人用心灵发现了它的生命价值,发现了每一个生命独特的春情、春意。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像这位诗人一样,用自己的慧眼去捕捉课堂中的每一朵浪花,每一抹亮色,让他们自由畅谈个人真实的想法,使课堂在对话中偶然,在偶然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那么我们的课堂也将在偶然中绽放生命的旋律,课堂也会萌发个性化的气息,听到学生灵动的表达。这样的课堂,一定会时时精彩的!我们也会在课堂中找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

标签:偶然 利用 精彩 科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