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情书大全 > 正文

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扩散域内主要港口优先发展领域分析_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

时间:2019-02-0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从内河港口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出发,运用增长极理论分析得出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扩散域内5个主要内河港口经济腹地的增长极,提出内河港口发展应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定位出发,确定内河港口自身发展的优先领域,使内河港口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 区域经济;内河港口;增长极理论;功能定位;协调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内河港口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国家先后出台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等战略,在这样的背景下,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扩散域内的港口得到快速发展。交通运输部决定“十二五”期间将加快内河水运建设作为重点,争取在内河高等级航道和内河水运信息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预计到“十二五”末,我国内河高等级航道达标里程将新增逾 km,内河港口吞吐能力增加13亿t。怎样做好内河港口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将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1 内河港口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传统意义上,内河港口与沿海港口在功能定位上有较大区别。一般而言,内河港口的功能定位主要是装卸货物和接送旅客,缺乏其他的延伸功能。区域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本质上要求提升内河港口的功能与服务水平。当前,内河港口除了具有运输和中转功能外,还具有工业、商业、贸易和金融等功能。近年来,许多内河城市提出建设“现代化内河港口城市”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不同区域之间的港口发展水平却存在很大差异,即使同一区域内的不同港口由于定位不同也呈现出不同的功能特征。港口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内河港口,通常被当作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区域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区域港口的发展,区域经济之间主导产业的差异也必然引起区域港口之间发展方向的差异。反之,区域港口的快速发展必然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港口之间功能的差异也必然形成区域经济之间发展倾向的差异。因此,两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1]应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对内河港口发展进行研究,全面了解区域经济的差异对港口发展的影响,根据不同区域内主导产业及经济发展的功能定位来合理指导内河港口的进一步发展。[2]
  2 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Growth Pole)概念于20世纪50年代由法国经济学家费朗索瓦?佩鲁提出。[3] 此理论认为,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要想达到平衡发展的理想状态,是根本不可能的。通常,其以一个或多个增长极为核心,逐步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最终实现缩小地区经济差异的目标。其主张通过政府干预的方式来集中投资,先加快条件较好的区域或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周边地区或其他产业的发展。佩鲁还认为,经济发展一旦偏离均衡这条主线,就会沿着其所偏离的方向继续运动,逐步扩大差异,除非有外在力量的干预,其才能回到原来的均衡位置。
  增长极对周围地区或其他产业主要产生两方面的效应:一是极化效应,指发达地区或主导产业对周围落后地区或其他产业发展的阻碍作用,使得各种生产要素向增长极集聚,产生一种扩大经济差距的运动趋势;二是扩散效应,指发达地区或主导产业对周围落后地区或从属产业的推动作用,使得在一定发展阶段各种生产要素向周围不发达地区或产业扩散,产生一种缩小经济差距的运动趋势。增长极理论的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同时作用,带动周边地区或产业发展。
  3 增长极理论在武汉长江中游航运 中心扩散域内港口发展中的应用
  3.1 区域经济增长极分析
  在增长极理论中,区域经济重要的极点是工业经济的发展增长,而主导产业则是这个极点的关键。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上,不一定是现实中已经起支柱作用的产业,可以是虽然当前处于幼小阶段,但在未来几年拥有强劲发展势头、具有带动性及发展空间的产业。本文选择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扩散域内的主要内河港口,运用增长极理论对各港口经济腹地的增长极作对比分析。
  (1)重庆港 从对重庆市产业结构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运输设备制造业(汽车、摩托车产业)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占有很大比重,同时,化工和冶金随同制造业一起成为支柱产业;而对经济增长有重要拉动作用的住宿餐饮业、批发与零售业、建筑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等,都可以作为重庆未来产业结构调整中优先发展的产业。
  (2)武汉港 自从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以来,武汉市的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第一产业在武汉地方GDP中所占比重逐步缩小,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增大且两者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近年来,武汉市经济一直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在一批重大制造业项目投产建设的作用下,形成汽车、船舶、机械、钢铁、光电子、石油化工等支柱产业,并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3)芜湖港 “十一五”以来,芜湖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比重由2005年的7.5∶53.0∶39.5演变为2009年的4.6∶62.7∶32.7,工业经济以60%的贡献率促进了芜湖市经济的快速增长,逐步形成汽车及零部件、材料和电子电器三大支柱产业。2009年,三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09.37亿元,占规模工业总量的66.6%。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芜湖市作为示范区的重要区域之一,为了能更好地起到承接产业转移的作用,扩大产业范围,在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等方面作了很大努力。
  (4)岳阳港 近年来,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下,岳阳市把握机会,发挥比较优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得到优化。2010年,三大产业结构比重为14.0∶54.2∶31.8,逐步形成以石油化工、食品、废旧回收、矿石建材、纺织、机械制造和造纸等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同时加快了电力、医药和电子光伏等产业的发展。
  (5)九江港 2011年1―9月,在九江全市六大支柱产业中,石化、服装、建材三大行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96.11亿元,同比增长40.6%,销售收入均居全省首位,规模以上工业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沿江同类城市工业增长水平。“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围绕石油化工、钢铁、有色冶炼、纺织服装、汽车船舶、电子信息、新能源、非金属新材料、节能电器和绿色食品等十大产业群,积极推进经济全面发展。
  重庆、武汉、芜湖、岳阳和九江等5个城市区域经济增长极和GDP对比见表1。
  表1 区域经济增长极和GDP对比
  
  3.2 主要内河港口优先发展领域分析
  从内河港口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可知,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扩散域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相应港口的发展,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因此得到稳步提升(见表2)。港口腹地内经济主导产业的变化会影响港口发展的功能定位,改变内河港口的货物种类,也会使港口的服务范围、生产特点和地位作用发生相应变化。随着内陆区域经济越来越活跃,反映在港口中的变化就是运输货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港口功能不断扩展,物流业和临港工业不断发展,并逐步面向海洋。
  表2 2009年和2010年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对比
  
  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集装箱枢纽港和水陆中转港是重庆港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重庆市的支柱产业是制造业、化工业和冶金业等。[4]港口在制定发展规划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可以向规模滚装汽车、集装箱运输与中转等方向发展,还可以向客运旅游中心、散货中转中心、化工园区专用码头等一体化的港口综合功能方向发展。
  武汉港地处长江黄金水道沿岸,是我国华中地区和长江流域的储备集散基地,主要承担武汉市以东和西南地区的金属矿石、钢铁、煤炭、矿石材料、石油及制品等货物的中转和进出口,以及部分东南亚地区的外贸运输任务。[5] 武汉市的产业结构正在不断优化的过程中,武汉港要想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与武汉市及中部地区的经济相适应,寻找自身发展的增长极,定位于服务整个中部地区,再延伸至全国并面向国际,最终发展成为航运中心。
  芜湖港地处我国西部内陆地区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结合部,特殊的地理位置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上,芜湖港作为长江内河煤炭贸易和中转大港辐射长江三角洲和一江两湖地区。[6]在新的区域经济环境下,港口应在原有基础上拓展新的功能,可以将集装箱中转、商品汽车滚装和成品油转运等作为新的增长点,以实现港口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岳阳港作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圈西进、北上的重要节点,随着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迎来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近年来,岳阳港逐渐形成了以石油及其制品、煤炭、矿石、钢材和砂石等为主要货种的运输和中转功能。为适应经济发展,应在物流和临港工业方面加大投入,拓展港口功能。
  九江市是江西省唯一通江达海的外贸港口城市,是联结江西省与长江开发带和沿海开放带的重要纽带,具有发展港口经济的优越条件。目前,九江港主要承担石油、煤炭、非金属矿石、建材、机电设备、钢铁、粮食、化工等物资的运输和内外贸易集装箱的装卸和中转。随着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港口需要在临港开发、现代物流、商贸服务等新的领域加大投入,促使其向综合性港口的方向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得到5个港口的优先发展领域和从属产业(见表3)。
  表3 港口优先发展领域和从属产业
  
  4 结 语
  区域经济的差异将导致港口发展的巨大差异。近年来,内陆临港区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港口的功能和发展方向与之相适应,进一步促进内河港口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运用增长极理论,对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扩散域内主要港口经济腹地的增长极作了分析,提出内河港口的发展应该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出发,确定港口自身发展的优先领域,制定一条与区域经济协调的、具有内河港口特色的发展道路。
  本文在确定各港口发展的优先领域时,仅考虑港口自身与经济腹地之间的协调,未考虑港口之间的协调,该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唐宋元.广州港城关系互动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港口经济,2011(6):48-51.
  [2] 姚士谋.区域与城市发展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55.
  [3] 褚淑贞,孙春梅.增长极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综述[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1(1):4-7.
  [4] 闫乔华,杨兴礼.港口经济对重庆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发展措施[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1):83-85.
  [5] 刘飞.武汉市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与评价[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3):334-339.
  [6] 詹应线.芜湖港发展思考[J].水运管理,2011(6):1-4.

标签:长江 武汉 中游 航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