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亲情作文 > 正文

【贵州土家族民间文化走进课堂问题研究】 土家族民间文化主题网络图

时间:2019-01-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近些年来,贵州土家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以对沿河土家族民间文化资源的深入调研为起点,探索贵州土家族民间文化走进课堂问题,论文研究要做到四点:文化保护与文化传承;文化转型与文化服务;政府引导与政策保障;民间参与与集体作为。
  关键词:贵州土家族;民间文化;走进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9-0166-02
  一、问题的提出
  贵州土家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地区,其中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角,地处黔、渝、湘、鄂四省(市)边区结合部的乌江中下游,是全国四个单一土家族自治县之一,是贵州省唯一一个土家族自治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民间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即兴创作、随口演唱的土家族山歌,动作优美明快的土家族摆手舞,民间集体舞蹈“肉莲花”,有人类原始戏剧“活化石”之称的傩坛戏,情真意切的“哭嫁歌”,各种民间神话传说等等,这些民间文化精髓体现着土家族舞蹈、音乐、戏曲、文学、工艺等所独有的特点。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因其丰富而独具魅力的民间文化艺术,先后被国家相关部门命名为“中国土家山歌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有力地推动沿河土家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充分发挥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以对沿河土家族民间文化资源的深入调研为起点,以国家实施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为契机,试图对土家族民间文化走进课堂问题进行阐释。
  二、土家族民间文化走进课堂研究评述
  沿河土家族民间文化走进课堂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在沿河土家族民间文化中,山歌作为沿河民间文化的资源龙头,带动着全县各项土家族民间文化的发展。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县委、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积极推动着土家族民间文化走进课堂。相关部门投入资金收集和整理土家族山歌,印刷成册,随同相关书籍和音乐光碟,赠送给中小学,同时编印各种版本的山歌中小学校本教材,土家族山歌进入课堂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与此同时,挂牌成立“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土家山歌传习培训基地”,开展山歌学唱、传承和培训业务,指定相关政策保护土家山歌,奖励和扶持民间文艺工作者和文化传承人。通过邀请民间艺人和传承人进入课堂,给中小学学生示范,同时也带动着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对土家族民间文化的学习和掌握。此外,沿河县克服种种困难,成功申报“土家山歌”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同。此外,近年来沿河县积极举办山峡百里画廊文化旅游节,积极推广沿河土家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成功地把民间文化与旅游和教育嫁接起来,使得民间文化在中小学学生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尤其是沿河土家族山歌先后进入贵州卫视、央视,2008年,“土蛮子”组合演唱的《姐妹哭嫁歌》获“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全省总决赛“铜鼓奖”。2010年,“山哥山妹”组合代表贵州省参加第十四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顺利闯入团体决赛第二轮,并进入个人单项决赛。《望牛歌》、《栽秧歌》、《乌江船工号子》、《这山没得那山高》等山歌先后在央视《民歌中国》栏目录制并播出。其中,《太阳出来照北岩》和《望牛歌》被该台《民歌博物馆》永久收藏。这些成绩和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学习和重视山歌的热情。
  土家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近些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贵州土家族研究在各级政府和民间组织以及高校学者的努力下,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贵州土家族研究学会的成立及其学会成员对贵州土家族民间文化的研究尤其引起了贵州学界的注意。值得提及的是,《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读本》进入基础课堂,该书通俗易懂,图文并茂,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而且实用性强,有地方特色;体现了民族性、时代性、生态性。涉及贵州土家族民间文化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研究,这类成果最多;二是以旅游文化为研究对象,对贵州土家族民间文化的保护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三是在民俗学、人类学视野下,学者们对贵州土家族民间文化进行了深度研究;四是在民间艺术的展示与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总而言之,“贵州土家族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成果丰硕,为恢复土家族的民族成份、推动整个土家族研究的进程和贵州土家族地区经济社会进步做了大量切实的工作。”[1]
  然而,贵州土家族民间文化相关研究,仍然有四点不足:第一,研究对象过于集中,在研究深度上和广度上缺乏对土家族民间文化发展给予一个整体关照,对土家族民间文化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缺乏一个整体把握。缺乏沿河土家族民间文化研究的相关专著和硕博论文,学界介入力度不够。第二,在目前发表的各类论文中,沿河土家族民间文化研究方法上有标签式、单一化特点,缺乏结合人类学、民俗学、旅游文化、生态批评等其他领域的整合与比较。第三,沿河土家族民间文化研究学者,尤其是土家族民间文化走进课堂研究者们缺乏与湖北恩施、湖南湘西、重庆黔江等武陵山区土家族的民间文化研究学者的横向沟通与比较,对于相互之间的研究缺乏相互学习和借鉴。第四,沿河土家族民间文化的研究缺乏与市场形成有机的嫁接,民间文化产业的输出功能与市场经济的发挥缺乏一个积极的市场导向机制。土家族民间文化资源产业化,需要与教育、旅游等行业有机地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
  三、土家族民间文化走进课堂四个目标
  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成为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之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国务院也出台“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2009):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先民留下的心理痕迹和经验残余的文化符号,是区域民众的心理生活和现实生活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演化的展现。土家族民间文化不仅是艺术的、情感的、鉴赏的和市场的,也是历史的、社会的、民族的和传统的。土家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研究应遵循的原则:“主体性与主导性原则、原真性与活态性原则、全局性与系统性原则、长期性与可持续性原则”[2]。
  贵州土家族民间文化走进课堂问题研究要做到四点:一是文化保护与文化传承。在遵循《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法律出版社,2004)的基础上,积极处理好文化发展与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总是与文化传承工作离不开的。“民族文化保护意义上的保护少数民族,核心是保护作为这种文化鲜活存在的文化主体。”[3]二是文化转型与文化服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转型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此同时,文化服务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文化阐释与文化创新是重中之重。因此,土家族民间文化发展既要着眼于“文化保护”与“文化传承”,又要着眼于“文化转型”与“文化服务”,使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要求,从而避免文化断层和文化资源流失。在展开土家族民间文化进课堂过程中,就要充分重视这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从而实现土家族民间文化的保护欲传承。三是政府引导与政策保障。国家民族政策和民族地区决策部门是土家族民间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此,贵州土家族民间文化研究一方面要积极依托政府的支持,在现有相关政策的保障下,利用各方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相互交流。四是民间参与与集体作为。贵州土家族民间文化的开发利用工作,要充分利用民间资源,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发展民间文化产业。与此同时,实现民间文化资源与旅游市场的有效嫁接,从而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民间文化走进课堂,可通过多种渠道,不仅实现政府引导和政策保障,同时实现民间参与和集体作为。
  2011年国务院出台重要文件“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依托贵州多民族文化资源,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做大做强以“多彩贵州”为代表的民族歌舞、工艺美术、节庆会展、戏剧、影视、动漫等文化品牌,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骨干企业,积极引进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这对贵州土家族民间文化教育事业保护工作也是一个重要的契机,抓住发展机会,大力发展贵州土家族民族民间文化事业,必将有力地推动贵州土家族民间文化研究工作。
  结语
  贵州土家族民间文化走进课堂问题研究机制从六个方面出发:第一,政府与教育部门想尽一切有效的办法,加大宣传,扩大影响。第二,通过政府引导,成立土家族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县级政府主管,给予经费支持,从深度和广度上加大对土家族民间文化进行阐释。第三,加大对土家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人给予身份确认和物质奖励。第四,县级政府教育局、乡镇辅导站联合学校,邀请土家族民间文化传承人走进中小学课堂,选择优秀的传承人对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和指导。第五,县级政府文史馆以及乡镇政府设立民族民间文化博物馆,并免费对外开放,县、乡级政府组织土家族民间文化表演工作,从而对外宣传土家族民间文化。第六、在中小学开设土家族民间文化课,主要有民间音乐课、民间舞蹈课、民间手工艺课、民间歌剧课等,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开辟土家族民间文化第二课堂,形成氛围。
  
  参考文献:
  [1]黄柏权.贵州土家族研究评述[J].铜仁学院学报,2010,(1):1.
  [2]谭志国.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1.
  [3]高兆明.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主体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0):1.

标签:土家族 贵州 课堂 民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