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入党申请书 > 正文

入世8年后 中国证券业的状况【“入世”十年中国石油安全状况简析】

时间:2019-02-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石油安全的核心是及时、足量、经济地获取石油供应,以保障国内经济社会平稳、健康运行和持续、协调发展的能力和状态。十年来,我国石油消费快速增长,国内资源接替后劲不足,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资源进口面临的地缘政治、运输风险越来越复杂。未来须着眼于资源获取、使用及替代等方面的多元化发展,切实提高石油安全水平。
   关键词:石油 安全
  
   “入世”十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与此同时,能源需求不断扩大,能源消费结构与消费模式也与10年前有了很大差别。在此大环境下,国内石油需求快速增长,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石油安全受国际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社会各界对石油安全的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石油安全的内涵
   石油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因此石油安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产业安全。普通产业安全主要指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安全,强调本国资本对产业的控制、产业的竞争力以及发展中的民族权益等。石油安全最早是军事领域的概念,产生于二次世界大战,当时主要指以石油为战争机器的燃料供应安全问题。后来石油安全被认为是消费者可以在经济承受能力范围内,稳定而可靠地获得所需要的石油资源的状态。目前,国内外尚没有关于石油安全比较权威的定义,占据主导地位的观点是:石油安全是一种状态,对于石油出口国和进口国而言,石油安全的涵义是不一样的。对于净出口国,石油安全的核心是以合理的价格出售并获得高额的利润。对于净进口国,石油安全的核心是能够及时、足量、经济地获取石油供应,以保障国内经济社会平稳、健康运行和持续、协调发展的能力和状态。由此可以看出,石油安全应该是涵盖量、价、质的整体概念。
   二、我国石油安全现状评析
   我国自1993年起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评估石油安全状况至少应该考虑资源、进口、市场、替代发展等因素。
   (一)内源因素不容乐观
   1、储量接替潜力不足
   BP能源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由于当年新增探明可采储量小于消耗储量,我国石油储采比呈下降趋势(见表1)。储采比是剩余可采储量支持现有生产水平的能力,表现为可采年限,储采比逐年下降表明国内资源接替潜力不足。
   2、资源品质下降明显
   东部老油田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已进入稳产临界或总量递减状态。大庆、辽河、华北、胜利、大港等主力油田均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高采油速度的“三高”开采阶段,生产成本大幅提高。大庆、胜利、大港等老油田的含水量已超过90% ,绝大多数油田的采出量已达可开采量的60%以上。与此同时,新开发油田多处于西部山地或深海地区,地质条件较为复杂,探明储量较小,石油品味偏低,如西部的塔里木盆地产油区等,虽经多年勘探开发,至今仍没能形成亿吨以上规模的供油基地,所产原油也以品质较差的稠油、高硫油为主。
   3、国内产量增长缓慢
   2000年以来,我国原油产量保持小幅增长,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有所回落外,其他年份均有所增长,但增幅较小,低于同期消费增速。从年均增速看,2001―2010年产量年均增长2.2%,远低于同期消费6.7%的平均增幅(详见表2)。
   4、储备规模仍然偏小
   入世当年,我国开始实施战略石油储备计划。一期建设任务已于2008年完成,战略储备能力达到1640万立方米。二期建设完成后,储备能力将达2700万立方米左右。政策配套方面,储备管理体制机制建设逐步推进,国家石油储备中心业已成立,《国家石油储备管理条例》正在抓紧制订。与此同时,依托骨干石油企业的商业原油储备建设也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据有关机构测算,截至2010年底,中国石油储备达30日以上的进口量。但与日本、美国等主要石油消费国相比,我国的石油储备规模仍明显偏小,尚不能满足大幅提高石油安全的需要。
   (二)外源因素风险日增
   1、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
   对外依存度是判断石油供应独立性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对外依存度越高,安全性就越低。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2001―2010年,原油进口量增长近3倍,对外依存度从24.1%飙升至53.8%。从2009年开始,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0%的“国际警戒线”,2011年已突破55%。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石油消费大国,在没有定价主导权的情况下,近60%的需求依靠进口是非常不安全的。
   2、进口来源过于集中
   中东、非洲、东南亚和前苏联地区一直是中国石油主要进口来源地。近些年,东南亚进口原油不断减少,非洲进口快速增加,中东的份额维持在50%左右。2004年以来,沙特、安哥拉、伊朗、俄罗斯及阿曼稳居进口量前五位,进口集中度(前五位进口量占进口总量的比重)保持在60%左右(详见表3)。石油进口易受资源所在地、战争因素及自然灾害、恐怖袭击、海上航道阻断、突发事件等因素影响,过于集中的来源潜在较大风险。
   3、进口通道仍显单一
   虽然中哈、中俄原油管道已投产运行,中缅管道也已开工建设,但石油进口过分依赖海上运输的局面没有明显改变。目前我国石油进口的海运航线主要有四条:一是中东航线(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南海―中国);二是非洲航线(北非―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好望角―马六甲海峡―南海―中国);三是东南亚航线(马六甲海峡―南海―中国);四是拉美航线经太平洋到达中国。除拉美航线外,其他航线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超过80%的进口原油须通过马六甲海峡,超过40%的原油须通过霍尔木兹海峡。近日伊朗局势引发的霍尔木兹海峡航运问题足以引起我国石油运输通道安全的高度警觉。
   4、地缘政治影响日趋明显
   石油具有政治、战略、金融多重属性。近年来,地缘政治对我国石油安全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一是西方阵营主导的反恐焦点多在石油盛产区与出口区,且反恐很明显地渗入了较强的经济功利色彩,控制石油等战略物资已成重要目的之一。受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影响,欧美国家一直在有意无意制造“中国威胁论”,企图遏制中国的发展与强大。因此反恐势必给我国石油进口带来影响。二是美伊战争后中东局势愈加动荡,近期伊朗局势更是引起各国的普遍重视和警惕。同时我周边石油开发受地缘政治影响也越来较大,不少国家介入油气资源争夺,纷争不断。
   (三)市场因素难握主动
   1、议价能力仍然缺失
   1997年之前我国石油市场开放程度不高,基本上处于封闭状态。1998年石油流通体制改革后,国内油价和国际油价的联动关系明显增强。但此时国际石油定价机制已非常成熟,加上国内需求刚性增长且无自己主导的期货市场,结果出现了所谓的“买涨不买跌”现象。2001年,国际油价打破牛市行情,开始了长达两年的空头行情,一度下探至20美元/桶,同期我国石油进口量迅速下降。之后油价开始强势反弹,而我国石油进口量亦快速上升。近些年来国际油价呈现震荡上升、宽幅波动的特点,我国虽然已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但只能被动接受国际期货市场、欧佩克等机构左右的原油价格。甚至不得不接受“亚洲溢价”(欧佩克出口到亚洲的油价比欧美每桶高3―5美元)。
   2、替代能源发展缓慢
   目前石油替代主要有煤基替代液体燃料(包括甲醇、二甲醚)和生物质液体燃料(包括乙醇、生物柴油)两个重点方向。煤代油是非再生能源之间的替代,生产1吨油品需消耗原煤4.2―5.6吨,加上煤炭开采、运输、水资源开发、污染治理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替代1吨石油动用的煤炭储量资源代价至少需要15吨以上。因此虽然煤制油技术已相对成熟,但除南非外,其他国家始终没有投入商业运行。中国煤制油目前处于示范工程建设阶段,仅作为一项战略性技术储备。生物质能源替代石油是目前各国主攻的发展方向,2009年全球燃料乙醇产量5900万吨,生物柴油1390万吨,占运输燃料消耗的2%以上,巴西生物能源占能源总量的比例接近30%,其中燃料乙醇达1980万吨,占汽油消耗的55%。我国于2004年开始封闭试用乙醇汽油,目前有6个省封闭试用乙醇汽油,2010年燃料乙醇产量约180万吨,出于粮食安全等因素考虑,国家叫停新建粮食燃料乙醇项目后,非粮乙醇发展缓慢,替代规模仍然有限。中国生物柴油开发与应用起步较晚,目前仅有中海油海南6万吨/年生物柴油示范项目封闭试运行,中石油、中石化小油桐生物柴油项目仍在开展原料基地建设等前期工作。
   3、金融工具受制于人
   目前几乎全球所有石油贸易都以美元标价、结算,美元走势对石油价格及供应影响明显。近期美国宣布制裁部分与伊朗有贸易关系的企业,通过其在金融市场的霸主地位,给中国珠海振戎公司的石油贸易结算造成一定影响。此外,石油海洋运输必须要办理货物险、船舶险和油污责任险及相关再保险,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些保险业务基本由欧美公司垄断,石油外运时刻受美欧“长臂机制”威胁。
   三、提高石油安全的建设性思考
   目前国内石油产量已进入增产临界状态,未来一段时间产量增长十分有限。需求方面,消费仍将保持较高增速,预计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攀升。应以“多元化”为核心,不断提高中国石油安全程度。
   一是资源获取多元化。坚持国内增产、进口与“走出去”找资源并重。依靠理论与技术创新,加大勘探开发力度,特别是非常规资源。在足量进口保证国内供应的同时,大力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可控的稳定油源。
   二是进口来源多元化。实现进口来源地的多元化,有利于分散进口石油的风险,当某一进口地发生问题时,尚有其他替代选择。为减轻我国石油进口过度依赖中东的风险,可以考虑继续提高非洲、中亚、俄罗斯、欧洲和南美等地的进口比重。
   三是进口产品多元化。石油用途广泛,下游产业链较长,石化产品生产占用大量石油,且需消耗较多能源。未来应在确保国内运输燃料需求的基础上,适度增加沥青、润滑油等石油制品,合成橡胶、合成塑料、合成纤维等石化产品的进口,减少原油直接进口,在抑制国内能源消耗总量的同时,提高石油安全程度。
   四是进口通道多元化。从未来我国进口石油来源地可能分布情况看,运输方式仍以海上大型油轮船运为主。为此应加快大型油港和远洋运油船队的建设,在进口石油运输中保持一定的国内运力份额。努力增加中俄、中哈、中缅等管道运输能力,以铁路运输作为补充,建立合理配套的运输系统。
   五是进口方式多元化。目前我国原油进口的基本方式是按月从国际市场上直接现货购买,这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交易方式,并不是在任何情形下都行之有效,有时候会出现有钱买不到油的尴尬局面,在高油价时期现货贸易还会遭受较大经济损失。为应对国际油价波动及资源国政治动荡带来的风险,应逐步扩大长期合约贸易,建立期货市场并增加期货贸易,降低原油进口风险。
   六是能源替代多元化。无论从经济因素还是能源安全角度考虑,摆脱石油依赖,寻求能源替代,已成为维护石油安全的必然之举。目前我国石油替代主要是煤制油及醇醚燃料。由于煤炭亦是不可再生能源且污染严重,在依靠煤炭洁净燃烧技术做好技术储备的同时,须将视角转向新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与沼气、风能、潮汐能、氢能和核聚变能等,实践证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将是保障未来石油安全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①何沙.《基于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的石油安全策略研究》,《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5月第3期
   ②《2010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2011年1月
   ③杨敏英,吴滨:《我国石油替代的战略选择》,《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第51期
   ④《能源问题与国际安全》,《国际关系研究》2009年第3辑,时事出版社
   ⑤陈武,李云峰.《新时期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的思考》,《能源技术经济》2011年第3期
   (尹晓?,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研究方向:产业安全与能源产业政策)

标签:入世 中国石油 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