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三年级作文 > 正文

大学生微博使用情况 微博的使用与大学生成才教育

时间:2019-01-2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微博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媒体,对高校的素质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微博的使用与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密切相关,它在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思维方式产生不利影响。构建有效的校园微博平台,提高教师运用微博进行教育的能力,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成才。
  关键词:微博;大学生;成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63(2012)01-0106-04
  “今天你织围脖了吗?”如今,这句问候语成为了大学生新的交流用语。微博,即微博客(Mie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短短几年中,微博已渗透到了各个领域。2011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其中,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快速增长到1.95亿,半年增幅高达208.9%,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从13.8%提升到40.2%。
  如今,微博这一新媒体越来越多地被大学生认识并使用。越来越多的高校开通了官方微博。学生、教师纷纷在微博上关注自己的学校、关注整个社会,及时地与教师、校方进行沟通。微博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日常行为、学习风气等方面都产生影响,对传统的教育模式也产生了极大的挑战。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充分发挥微博的教育作用,助推大学生成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又一切入点。
  一、微博的使用与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密切相关
  截至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迅速增长到1.95亿,半年新增微博用户1.32亿人,增长率高达208.9%,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从13.8%提升到40.2%。而在大量的微博用户中,学生群体所占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群体,接近1/3的网民为学生。学生占网民总数的30.7%。以网络传播为基础的微博改变着传统的情感交流方式,这种新型的“我手写我心”的传播模式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充分满足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并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
  (一)张扬个性,展示自我魅力的心理,促使大学生使用微博
  大学生追求时尚、向往激情以及标榜独特的心理特点促使他们做任何事都希望张扬个性、展示自我魅力、与众不同。微博的出现使大学生追求信息传播个性化成为了潮流。便捷的书写方式、灵活的发布平台、极快的更新速度、“我手写我心”的个性化特点使微博迅速在大学生中流行。大学生希望通过微博的自我表达、交流情感和信息分享等活动,进行自我形象塑造,从而展现给人们一个理想、完美的自我;同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微博也是一个个人话语权得到极大尊重的“场所”,任何人都可以在此畅所欲言,无所顾忌地展现自己的生活习惯、价值观以及思想情感。总之,微博是个人才华、情趣、情感都可以得到表达和展现的平台,充分满足了大学生追求个性、渴望表现自我的心理特征。
  (二)记录生活,参与社会变革的心理欲求,促使大学生使用微博
  大学生们的生活被分割成了上课、娱乐以及做其他事情等多个部分,这就使大学生没有整块的时间去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由于微博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以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记录自己的生活,将自己的生活“碎片化”。微博的碎片化的特征刚好符合大学生“微时间”的特点。大学生正是利用这些零散的“微时间”来进行一种去中心化的、平等的交流,从而形成了微博内容的极端碎片化,从家长里短到社会热点,从国内时政到国际时事,这些都是大家发布的微博内容。大学生随时随地地用140个字记录着自己生活中的快乐与悲伤,同时,他们对社会信息反应的敏捷性又决定了他们可以对所看到的信息能够及时地做出反应,从而及时地表达自己的所知、所感、所想。他们热衷于探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一旦对某个观点形成共鸣后,信息就会快速汇聚成校园舆论的洪流,微博也就成了大学生的舆论阵地。
  (三)表达情感,提升自我的心理诉求,促使大学生使用微博
  大学生情感世界丰富,他们通常希望将微博营造成为一个个人的精神家园,一个倾诉情感,释放消极情绪,排除孤独感,进行自我情绪和心理调节的窗口,并且通过微博的交流和互动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找到情感依托。而微博本身也是一个个体审视自我成长的过程,有助于个体通过自我觉察进行自省,对自己进行督促和激励,使其获得良性发展。大学生在浏览欣赏他人微博时,他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能力、专业水平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引发浏览者进行自省,从而使自己得到提高,并且产生自我表达诉求,运用留言等交互方式展现自我的思想、情感、意见和看法,从而引起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四)扩大交往范围,寻求社会认同心理需要,促使大学生使用微博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大学生在青年时期将把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存在的问题上。但是大学生所形成的这种自我意识还不够完善,不够稳定,这就需要社会的认同以及人际交往。微博恰好满足了大学生希望赢得社会认同、加深人际交往的需要。当大学生在微博上被关注、粉丝数增加、发表的观点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发出的信息能够获得及时的反馈时,他们的社会被认同感就会增强,而在此过程中,他们可以寻找到一些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从而扩大了人际交往范围,进而产生群体归属意识。微博所带来的精神力量,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交往问题和障碍的个体意义更是非同一般。
  (五)寻求心理归属的从众心理,促使大学生使用微博
  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正是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年龄。当宿舍和班级的同学们对微博这一新生事物津津乐道时,对此不了解的同学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不愿因为自己没有接触过这一事物而被同学们孤立,被班级和宿舍这个群体抛弃,因此,他们就尽快学习使用这一新型的信息传播工具,寻找共同语言,从而防止自己被群体边缘化。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接受教育的同时,对即将步入的社会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需要以各种方式走近它、观察它、了解它、学习它。
  二、微博的使用对大学生成才教育的影响
  微博的使用,使大学生的教育变得更加现代化。由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使用微博,这就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一个新的挑战――如何利用微博这一媒体来为我们的高等教育服务。
  (一)微博的使用对大学生成才教育的积极影响
  1.微博的使用有利于教育双方的交流与对话。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教师将信息进行严格的筛选和整理后灌输给大学生,按照教师的意志预先设计的模式进行。对大学生来说,这是一种被动的、单向的教育模式。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大学生们不再 只是单方面地接受外部灌输,而希望平等地互动交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而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够发挥自己“主动”作用的平台。微博作为一个能够随时抒发情感、发布信息的交流平台,打破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存在心理界限等原因而无法实现平等对话与交流的传统教育模式,实现了真正的平等的交流与对话。教育双方可以在微博上发布信息、传播知识、表达思想,随时随地地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表达自己的心声。学生可以在微博上不受任何控制地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认识、观点。利用微博进行的对话和交流,真正消除了教育双方在现实生活中的隔阂感,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被积极调动起来。这种互动性强、能打动大学生的双向交流模式更有利于教育双方的交流与对话。
  2.微博的使用令教育更具时效性。
  微博的特征就是更新速度快,时效性强。高校教育者可以利用微博的这个特征来及时、有效地发布信息,而学生使用微博的频率和范围一直在增加,大量的使用群体使学校发布的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转发、分享,在传播信息的同时,学校也可以第一时间获得学生对这些信息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及时地得到反馈。而在信息传播的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则会主动地调动自己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思想的碰撞,而产生这种碰撞会有利于学生提高自己掌握知识的水平。这样的传播过程使教育的覆盖面更广,时效性和针对性都进一步地增强。
  3.微博的使用使教育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传统的说教式的教育模式在当今社会已不再十分有效,随着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不断地增强,他们更容易接受在对话的基础上的教育。微博的出现就使得教育变成了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模式,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微博新颖的形式、简单的操作都在无时无刻吸引着学生。对广大学生来说,他们不断编写微博、获取信息、发表评论的过程就是一种学习过程,是一种放松、娱乐的过程,如果在此时此刻,我们教育者能够加以适当的引导,使得学生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增加,就能使学生在休闲放松、陶冶情操的同时得到知识的提高和思想的升华。
  (二)微博的使用对大学生成才的消极影响
  微博作为一个信息交流的网络媒介,其信息量是巨大的。当前仍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身心发展都尚未完善,那么面对各种各样、纷繁芜杂的信息,他们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不能够做到吸取精华、去除糟粕;对很多社会现象缺乏独立正确的认知能力,有时难免会产生一些偏颇的看法。这就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1.虚拟化的世界,易加深大学生心理焦虑。
  微博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扩大了大学生的交际圈,但是,微博却仍然是基于网络的一种传播模式。进入网络,就进入了一个虚拟世界,很多时候在微博中你并不了解对方的真实身份,微博中的交流是交互但不对等的。大学生的情感世界丰富,他们通常寄希望于将微博构建成自我的精神家园,在其中倾诉情感、释放消极情绪、排除孤独感。在一定程度上,微博文字可以传达使用者的思想和情感,但它是以程式化的方式展示和传递信息,精彩、生动的网页也仅仅来自于冰冷的计算机。虚拟化、匿名化的微博交流使大学生缺乏面对面的人际互动,缺少现实生活中交往过程自然流露的情感体验。久而久之,必然会引起大学生情感的匮乏和冷淡,进而产生更深的心理焦虑。数字化的人际交往和群体关系拓展了大学生交往的手段和空间,可是,当他们与计算机长期相处时,会对网络世界产生眷恋和过分依赖,从而很难再与他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就会对大学生造成一定的社交障碍。渐渐地他们会变得与现实生活相隔离,很难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对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漠不关心,人际关系产生严重障碍,影响其正常生活,乃至在他们进入社会后仍旧难于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
  2.交流的随意性,易滋生大学生的不良言行。
  微博给人们一个不受约束的空间,人与人在微博中的交流是随意的。在没有现实中无时无刻存在的社会舆论和社会法则制约的情况下,人们无需有意识地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此时往往会忽视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将微博当成个人发泄和表达情绪的工具,甚至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负面的信息。而大学生的识别能力有限,也容易受到不良事件、不良言论的影响,失去理性思维,从而产生一些偏激的言语甚至是行为。
  三、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微博的教育策略
  (一)构建有效的校园微博平台,发挥微博的舆情监测和舆论导向作用
  微博凭借其及时、方便的使用特性,已逐渐成为舆论形成和传播的集散地。大学生开设的微博为高校了解和掌握校园舆情提供了更加直接、有效的途径。作为高校来说,应建立一定的网络政工队伍,加强对校园微博的监测,做到对校园舆情的准确把握和有效预警。目前各高校已纷纷开设官方微博,介绍学校发展动态、发布校园信息、展示校园风貌,高校官方微博的建立对营造良好的网络媒介舆论氛围起了积极的作用,有助于引导和形成符合社会价值导向的校园网络舆情,同时学校与学子之间相互关注,促进了相互了解,成为学生参与学校建设的重要渠道。同时,高校微博还能发挥其“微博问政”的功能,使广大学生参加到学校的管理当中来,从而提升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能自觉自愿地为学校的建设贡献力量。高校微博同时还承担着引导正确的校园舆论,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的功能。利用一些具有新鲜、时尚、个性的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吸引学生,用个性化、平等化、趣味化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塑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从而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二)提高教师运用微博进行教育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教育引导
  在当前的微博时代,善于运用微博等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是对新时期高校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该认识到微博对大学生教育所起的作用,了解微博的特点,掌握并熟练地使用微博,积极探索利用微博进行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并勇于创新,充分利用微博的特点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微博作为网络传播的一种,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意见领袖往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高校中的名师往往在高校中引导舆论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微博传播中,高校教师应充分利用微博的名师效应,利用微博发布自己的经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一些个人经历等等,用自己的经历和学识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影响学生,从而引领校园舆论和谐发展的方向。
  (三)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使用微博的意识
  大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他们面对大量的微博信息,有时不能正确地辨别信息,而他们作为微博信息的发布者,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责任意识又不够完善。这就需要高校、教师来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媒介价值判断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普及一些媒介专业知识,并通过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学生进行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同时,还要增加一些人文课程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道德意识、责任意识,培养他们作为信息发布者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心。另外,还应该普及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大学生在使用微博的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提升大学生的自律意识,使他们能够更加正确地使用微博。
  Web2.0时代的到来,使网络教育变得不容忽视。微博以其固有的特点吸引着广大的大学生们,其传播范围广、传播信息量大满足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以及对社会参与度的需要。虽然微博作为网络传播的新生事物,有可能引发一些无法预料的社会问题,但是由于它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大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重视并学会借助微博这个工具,不断研究和开拓微博在大学素质教育中的新境界和新领域。如果能很好地利用微博这一传播平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那么教育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责任编辑 殷尧)

标签:成才 大学生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