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三年级作文 > 正文

留学生中国文化课 [支架式教学方法在中高级阶段留学生文化课中的应用]

时间:2019-01-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中高级阶段留学生文化课教学具有自身显著特点,与“包含文化因素的语言教学以及专业课教学存在根本差异。就学生特点来说,中高级阶段的留学生借助已有的语言水平和文化认知能力,需要也能够在教师适当的帮助和引导下更深入地认知中国文化,培养跨文化思维和交际能力。通过对讲授式、任务式等几种现有文化课教学方法的分析,本文建议应用支架式教学法进行中高级阶段留学生的文化课教学。本文研究重点为支架式教学方法在中高级阶段文化课教学中的应用,较为详细地阐释了支架搭建、情境创设、自主探索、协作学习、评估与反思等各个环节的教学策略,并在本文最后部分提供了关于“孝与中国人的亲子观念”的教学案例。
  关键词:文化课支架式教学环节教学策略
  
  一、中高级阶段文化课特点及现有教学方法分析
  从教学特点来看,文化课教学与“包含文化因素的语言教学”有本质上的区别:前者以提高学生语言水平为主要目的,后者以培养文化认知能力为主要目的。从自身特性来看,文化课教学属于“内容型教学”,知识量丰富。留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应当掌握相当数量的文化知识,并且能够具有适当的文化认知能力,在跨文化背景下能较好地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从学生特点来看,中高级阶段的留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系统学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汉语水平,并且对中国社会文化已经具有了初步的认知。另外,就读于高校的大部分留学生都是18岁以上的成年人,他们的逻辑判断能力、思维能力等已基本发展成熟,对于社会文化现象等往往已经形成了比较独立的见解。因此,中高级阶段的留学生借助已有的语言水平和文化认知能力,能够也应该在教师适当的帮助和引导下更深入地认知中国文化,培养跨文化思维和交际意识。
  不同阶段的文化课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初级阶段留学生囿于汉语水平,无法进行深层次的文化学习,在汉语教学的条件下,只能以了解浅层文化为主。常见的主要有两种教学模式:其一,在语言课中体味相关文化因素。其二,可以采取参观游览等“游学”方式,通过实地考察与实践感受体会中国文化的特点,这种模式以文化体验为主。
  目前,中高级阶段的文化课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①:
  (一)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基本以教师讲授为主,其优点在于既能保证文化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又便于教师控制、管理学生的学习过程,比较适合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因为这部分内容需要在教师的指导、讲解下学生才能比较好地理解和把握。因此,直到目前,传授式方法仍被很多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因为文化课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学生文化认知能力的提高,而讲授式虽然有助于学生了解一些文化知识,但这些知识只是由被动接受灌输而来,缺乏将外在知识内化为个人文化认知的过程,因此也很难实现文化认知能力的提高。
  (二)任务型基础上的内容型教学法②
  这种教学模式对传统的文化课教学是一个很大的突破。该教学模式基于专题性的文化内容,以任务为基本单位来组织教学。通过完成任务,有助于学生实现文化知识的内化,提高文化认知水平。这种教学方法实践性强,既满足了学生了解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的兴趣,在任务实践过程中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体现了文化课教学观念的转变,推动了文化课教学的研究。不过,该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弱点,它更适于当代社会文化现象的学习,能够反映共时语境下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却不太适于传统文化以及知识性强的内容,比如哲学、历史等内容的学习。因为当代社会现象、人们的观念等可以由学生通过观察、调查等实践方式获得;而对于传统文化观念的理解、阐释,对于大量知识性内容的掌握和理解,却很难通过任务的方式或由学生自学习得,必须在教师的辅助下才能实现。而中国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极强的传承性,很多传统观念至今仍对人们的精神文化产生着重要影响,这也是导致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与其他国家或文化不同的根源所在。因此,文化课教学不能脱离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另外,文化课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量基础上的,除了提高汉语水平之外,习得适量的文化知识也是文化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可见,文化课教学既要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观念影响下的当代中国社会,又要帮助学生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而基于任务型的教学方法和传授式的方法对此都无法兼顾。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建议应用支架式教学法进行文化课教学,因为这种方法能兼采讲授式和任务式二者之长,适合文化课的特点,既有利于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文化认知水平。
  二、如何在文化课中应用支架式教学法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理论属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一个分支,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认知能力的自我建构和发展,主张学生在教师搭建的支架帮助下,通过自主学习,实现知识的内化并发展认知能力。
  这种理论也适用于处于跨文化语境中的留学生,特别是中高级阶段的留学生,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以及当代中国社会文化问题的理解,受其语言水平和文化认知水平所限,都不可能只通过个人努力习得,必须在恰当的支架帮助下,以现有的语言和文化认知水平为基础,逐步跨越个人的文化“最佳发展区”,发展更深层次的文化认知能力。
  根据支架式教学理论,文化课教学可以通过系列支架搭建、自主探索、情境创设、协作学习、评估与反思等环节逐步推进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的理解,进而促进学生文化认知水平的不断建构和提高。下面将对相关环节进行简单的阐释。
  (一)根据学习内容选择支架的类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在文化课教学中,支架搭建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并在恰当支架帮助下自主内化为个人知识。从支架类型上看,“支架”主要包括三大类,具体可概括如下:
  第一类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发展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而提供的支架,包括案例或故事支架、概念图支架、资源支架、范例支架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使用。案例和故事支架是指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文化概念或问题而提供的具有代表性、形象化的案例和故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文化知识。比如,学习法家主张“不法古”这一观点时,可以提供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的故事;在学习道家“齐生死”观念时,可以提供庄子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的故事;关于庄子的处世态度,可以提供他和学生所经历的“处于有材与无材之间”的故事等等。通过这样的案例或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中国文化问题。概念图支架指相关知识点构成的知识体系框架,有助于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比如关于儒家思想的传承,可以通过概念图直观的展示。资源支架是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社会的文化现象、扩展认知视野而提供的相关媒体资料或是相关资源链接。比如,关于“孝与中国人的亲子观念”这一专题,可以提供“啃老族”“空巢老人”等相关阅读资料以及相关资源链接。范例支架是指教师通过举例、演示等所做的示范以及以前的学生所完成的成功案例。比如,在学生就中国文化的某些问题进行社会调查之前,教师应该先就如何调查、设计问题等方面提供一些范例,帮助学生较好地完成调查任务;还可以展示以前的学生所设计的调查问卷、PPT等。通过这些范例,可以有效地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偏差。
  第二类是语言支架。语言支架的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相关词汇,掌握比较规范的汉语表达方式,从而更好地进行文化认知。对于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语言问题,教师应进行简单的解说和注释。在每个专题中,教师应提供给学生可能涉及的语言表达框架,比如学生总结调查结果时常用的熟语“关于……,我想到了……”“这个故事说明……”,还有一些常用的表达结构,比如“既然……那么”“假使……那么”这类的常用复句结构以及“首先,其次,再次……”这类的语段表达结构等。这些语言支架偏重于书面语,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应用和表达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使用的书面语。
  第三类是情感、心理支架。在学习的各个阶段都要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和各种消极的情感,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不断突破自己。比如,在学生深入中国社会进行调查了解之前,往往存在畏难心理。在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时,学生们也会因为彼此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分歧。要鼓励学生尽量学会这种“国际化”工作方式,培养团队精神。在学生个人进行探索阶段,往往也会产生畏难心理,应鼓励学生逐渐掌握自学的方法,培养毅力,最终获得自我学习和管理的能力。
  另外,因为每个学生的文化背景、社会经验、个性特点、来华时间等因素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应提供由易到难呈阶梯排列的支架,便于学生根据不同的语言水平和文化认知程度选择适合自己的支架。比如关于孔子的思想,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孔子的言语,这些言语可以由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平翻译成比较浅近的汉语,并辅以一定的简要说明,也可以提供《论语》中的一些原文,供水平较高的学生自行理解。学生虽然语言水平不同,但最终都能获得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另一种是以文化认知目标为核心的发散性的支架。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和个性特点选择恰当的支架,都可能迈向核心认知,这些支架可以是挑战性的、也可以是传统性的。再如,教师为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孝”的思想观念,可以提供几类不同的材料,包括《孝经》中的相关文献、二十四孝的故事、相关的俗语谣谚等。学生可以在这些资源中随意选择,只要选择其中一种,能够帮助其理解传统的孝道思想即可。
  应该明确的是,教师搭建支架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文化知识,为学生认知文化现象提供资源和分析思路。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以及独立分析文化现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支架搭建、撤销的时机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是动态的。支架的搭建不是一劳永逸的,搭建支架前,要详细研究中高级阶段学生的特点;在学生利用支架的过程中,要不断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可通过启发、引导等适当提供支架。教师通过学生对各阶段任务的完成情况,判断支架撤销的时机。一旦学生的文化认知水平跨越了“最近发展区”,即可撤销原有支架,进一步搭建新的支架。
  (二)根据学习主题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相关主题情境
  教师应当根据学习主题设置适当的问题或者任务,将学生引入情境。这个情境蕴含逐层深入的系列相关问题或任务,能够推动学生身处其中不断探索、发现,最终跨越原有认知,实现新的突破。
  情境创设主要包括问题创设和任务创设。问题创设指教师提供给学生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主要包括阅读、思考教师所提供的故事、案例或其他资料后要回答的问题,以及需要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自主查询和思考才能回答的问题。问题的设置应体现出逐步深入的特点。任务创设是为促进学生深入分析中国社会文化现象而设计的任务。在支架式教学法中,任务的设置非常重要。经过前期的学习和思考,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后,学生通过完成相应的任务或者解决相关问题,能够真切感知中国文化特点,并且由此产生进一步的思考。一般来说,情境创设时应逐渐从问题过渡到任务。因为任务在完成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较强,对于学生的知识准备、个人探索能力等要求较高,而问题则具有较明确的指向性,学生在解决一些相关问题的基础上,再进入任务阶段,符合认知发展规律。
  情境创设应围绕文化专题设计相关问题或任务。这些问题和任务应是学生感兴趣、同时能够反映中国当代社会价值观的中国文化问题。比如“进城打工农民的生活情况”“独生子女家庭的优劣”等等。情境创设应注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文化图示等相结合,应与留学生所在高校的专业特点和地域特色结合起来,还应体现传统和现代生活的结合。在手段上,情境创设应综合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真实的文化环境。
  (三)小组协作
  在支架式学习中,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二者互相促进,缺一不可。学生先通过自主探索,对相关问题或任务形成个人见解或者解决方案,然后通过小组协商不断修正,并最终通过小组合作完成。
  教师为了确保学生在小组协作中都能发挥各自的作用,应采取一定的策略。比如:对学生任务分配提出一定限定,要求小组内至少两人共同完成一项任务,以免学生各为其政,无法进行相互协商;小组进行任务分配后,提交任务分工表,详细说明每个人的分工以及任务执行方案,并说明这样分工的原因;在小组内部分别执行任务前,要召开小组会议,各自提交执行计划,详细说明对任务执行方式、手段、时间、地点等的意见,全体小组成员就每个人的计划进行讨论,群策群力地做好执行任务前的预备工作。任务完成后,小组内部也要进行交流,总结经验教训。
  (四)学习结果的展示和评估
  在支架式学习中,对学习结果并不做统一要求,问题的解决方案和任务结论应该是开放性的,不应设定“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能够对自己的结论或方案有理有据、自圆其说即可。在这种尊重学生劳动成果,鼓励学生原创性的氛围下,学生往往会比较积极地展示自己的学习结果。其他学生对于这种实践性的成果也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往往会对展示者给予肯定和赞许,这会给展示者极大的信心和肯定,促使他们在下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更好地表现。
  以上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没有评估,或者是减弱了评估的分量,恰恰相反,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评估更接近学习的本质,其核心着眼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学习过程提升个人的文化认知能力。一般而言,可以采取两种评估手段:其一,互评。在每个小组都进行展示之后,由每个学生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本专题的最佳表现小组,然后再由小组内部无记名投票,选出小组内最佳表现个人。其二,自评。在执行任务后,小组再次召开会议,自我评价个人对小组任务做出的贡献以及自己在这次任务中能力的发展情况,就这两个方面在1~5分的区间段内进行自我打分。这个环节既能够促进个人反思,也能使小组其他成员从他人的经验中获益。
  在展示和评估环节,学生能够通过展示学习成果获得成就感,并在与其他小组的合作协商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所学专题的认知;通过个人反思、小组成员互评、教师评价等评估方式,学生能够优化个人的文化学习策略,提高认知水平。教师虽然不再以传统方式进行授课,但仍起着重要作用,比如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合作完成整个学习过程,根据学生语言水平和文化认知程度,提供各种恰当的支架;随时对学生调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技术性和语言性偏误进行指正。教师由“教”转变为“导”,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师”,“导演”整个教学活动的基本流程和走向,“指导”学生探索的路径和手段,就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进行解答等。
  三、“孝与中国人的亲子观念”专题课教学案例
  (一)搭建支架与自主探索
  1.概念框架:“孝”观念在古代的变迁
  2.背景资料支架
  (1)经典论述:《孝经》及《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中对于亲子观念的相关论述,教师可根据学生语言水平进行适当的改写。
  (2)故事:二十四孝的故事,电视剧《双面胶》的故事梗概和片断剪辑。
  (3)俗语:棍棒底下出孝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
  (4)社会时事:啃老族、空巢老人等新闻资料。
  3.资源支架:跟中国人亲子观念有关的适合学生语言水平的资源推荐,比如相关网站、图书资料等。
  4.语言支架
  (1)对于本专题可能涉及到的相关语言点进行简单注释。
  (2)提供学生进行调查及说明调查结果时常用的语言结构,如“我们共调查了……人,年龄……,性别……,来自……个国家和地区。调查结果是……,这个结果表明……”。
  (二)情境创设
  1.问题创设:阅读观看背景资料,并检索相关资源,然后想一想,在传统观念中和现代社会中:
  (1)中国人认为应该怎样对待父母?你们国家一般认为应该怎样对待父母?比如:是否应该完全听从父母的话,婚后是否应该跟他们住在一起,等等。
  (2)中国人认为父母应该怎样照顾、教育和对待孩子?你们国家呢?
  (3)中国人认为父母如果希望孩子孝顺,他们应该怎么教育孩子?你们国家呢?
  2.任务创设:以小组为单位调研并做报告:中国人眼中的“孝”。
  (三)小组协作: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通过明确的分工协作,完成调查,设计PPT,并完成调研报告的撰写。
  1.设计调查问卷,确定调查对象范围和数量,实施调查,撰写调查报告,介绍调查情况,分析原因,并用PPT展示调查结论。
  2.任务调查问卷设计的示例支架:结婚以后,你愿意和对方的父母一起住吗?
  A.愿意B.不愿意,绝对不同意C.不愿意,但是如果对方喜欢,也可以这样做D.不知道
  3.设计调查问卷的知识支架:在调查中应注意被调查者的年龄、文化水平、家庭环境等因素对调查结果的影响以及调查选项的设计技巧等知识。
  (四)成果展示与评估
  1.要求学生用PPT方式展示调查结果,并接受其他组同学的提问。
  2.由学生无记名投票选出最佳调查小组,小组内无记名投票选出最佳表现者。
  3.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反思学习策略和调查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
  4.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估。
  四、应用支架式教学法进行文化课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应用支架式教学理论进行文化课教学能够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协商。个人探索阶段,学生需要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进行自身原有的文化认知与新的文化现象之间进行沟通;小组协作阶段,学生要进行不同文化背景间的文化协商。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符合文化教学的特点。学生通过自主管理学习过程,不断修正原有的文化认知,逐步达到新的认知水平。在文化课的学习过程中,一系列支架的提供和任务的设置,能够促进学生汉语书面语的运用和提高,促使学生在已有的汉语水平基础上,通过阅读、归纳、演绎、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突破原有的语言水平,实现双重进步。
  
  注释:
  ①此处不包括“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教学”,因为这类教学是以
  学生掌握语言知识为着眼点,文化的学习是为了扫清语言学习中的障碍,提高言语交际能力。而此处的文化课教学则是指以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文化认知能力提高为核心的教学,其着眼点在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吴中伟.对外汉语任务型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郭凌云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对外文化交流学院100026)

标签:在中 支架 留学生 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