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实习报告 > 正文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时间:2019-01-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别人的思维是学不来的,但它是可以通过训练培养的,知识可以口授,思维能力是不可以口授的。它只能通过学生主动练习内化而自得,这就要求教师的“导”,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见《学记》),不断创造良好的思维发展的外部环境,促使学生产生积极思维的内驱力,让学生的创造思维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下面以阅读教学为例,浅谈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的看法和认识。
  第一. 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它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又规定和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过程是一个由师生双边活动构成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学是内因,教师教是外因,教师的教必须转化为学生的学,教师的效果最终只能通过学生学的效果来反映。而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首先体现在学生对自身学习目标的了解、理解和把握上。因此,教师必须事先告诉学生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以及根据目标所决定的教学步骤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就明确地认识到:什么是必须理解和深刻掌握的,在学习课文的思维过程中,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这样,他们就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求知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有明晰的教学目标作引导,就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来推动和促进他们的学习活动,并对自己的学习现状进行反馈,作出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调控。正确地、具体地、符合学生学习心理发展规律的教学目标,还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意志,磨练培养他们顽强的学习毅力。不少教学事实也证明,当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及学习价值后,就会激发起学习需要和兴趣,全力以赴地去学习。当然,教学目标不能过高或过低。根据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观点,教学必须走在学生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的前面。要求教师不能尾随于学生的昨天,消极适应,而是依靠那些正在或将要成熟的心理状态,创立最近发展区,即教学必须引起激发和启动一系列的内部发展过程,给学生的思维动机注入活力,在智力的阶梯上提高一级,只有通过学生努力能够达到的教学目标才是最好的目标。同样,也只有让学生把自己当前的学习活动放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来评价,教学目标才能成为对学习动机的一种激励,促使他们真正地形成有效的自我反馈。成功的教学过程是通过反馈实现学生的发展水平与教学目标的接近或同一。
  第二. 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体力,形成一定世界观基础和培养道德品质的过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可以把新知识纳入或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重建新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对外界客体新知识的顺应。这样学习,就能在最大程度上激活学生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的内部机制。学生也只有通过他们自觉主动地吸取、消化教师传授的知识,并经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才能做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感知、理解、实践是人类认知活动的规律,也是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所以,教学的基本教程可分为感知性阶段、理解性阶段、实践性阶段三个阶段。
  1. 感知性阶段。指学生“从生动的直观”获得感性的文字印象,作为学习的基础,也可以利用已知的感性材料或经验来学习课文。这一阶段包括学生自读、自查工具书、参考书,进行正字、释词、解题,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初步熟悉全文内容,摘记疑难词句和问题等。这阶段基本上是学生个体的一种阅读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自求”能力必须要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教师只作巡回指导,随时掌握学生自读中遇到的问题。如果学生能够领悟了,能够研究出来了,就无须教师的讲述。教学论认为,教师讲课的成效是由有效信息量决定的,学生完全懂得的东西,不是有效信息。学生不领会之处,经教师一讲就能懂得的,才是有效信息。教师应该在学生想领悟而领悟不到,想研究而研究不出来的地方,尽行点拨,使其开窍。另外,还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训练他们感知文字的语感能力,培养学生“自读”的习惯和方法。
   2. 理解性阶段。指教师组织学生通过朗读、质疑、讨论、总结等教学环节,领会字词的含义和感情色彩,领会句式的表达作用,领会文章的主旨和脉络思路,领会文章的主旨和意义等。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真正参加这一系列教学活动。
  朗读:学生要熟悉理解课文,掌握文章的语言材料,吸取作者的写作经验,不通过朗读,是不可能做到的。学习文学作品主要是读,听人读,自己读,那么文学作品的作用就更容易发挥。读还要同“思”结合起来,口诵心惟,边读边思,这是理解性的读,能够读出味道来,读有所得。在读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适当指导,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读,怎样去读,哪些地方是一般的读,哪些地方要重点的读。要训练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质疑: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疑问,更重要的是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如果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反映了学习的深入,是他们好学深思、学习主动性充分调动的表现。发现问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发现并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同时,必须伴随着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推理等思维活动,这是阅读中思考的收获。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讨论:指教师引导全班好、中、差学生互教互学、切磋研究、取长补短、匡正谬误的集体活动,这是进行多层次、主体型的信息反馈 。由于讨论中学生思维的相互启发、相互极激励,容易产生剧烈的连锁反应,学习的潜力得到充分挖掘,集体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这样,有利于深化自读的认识,纠正字读中的错误。讨论这个环节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牢牢扣住课文,在诱发学生的过程中落实字、词、句、篇的教学。讨论时,教师应该要求学生畅所欲言,发言必须是充分说理的,并要求从课文中找根据,而不是想当然的。发言时一般只谈自己的观点和根据,而不直接反驳别人的观点,做到言必有据,求同存异。教师只以普通发言者身份参加讨论,与学生一起切磋,不搞一锤定音,必要时作些启发,解释和评论,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具有较高的教学反馈能力,能同时控制学生学习中的情绪和认知情况,对什么时候提问,提什么问题有利于促进思维,什么时候作什么评论,有利于调动学习情绪,都要及时作出反应与调控。
  总结: 指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归纳,对形成教学过程得失的因素进行回顾议论,总结具有评价性质。在每个学生进行自我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叫各类代表在全班进行自我总结,这对教师的教学是一种评价信息;而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对学生的总结,对教学全过程所作的课堂总结,对学生也是一种评价信息.一般来所说,一个善于自我总结的学生,在每篇课文教学之后如果都能用教学目标来平价自己的学习活动,学习效果就显著;反之,学习效果则降低.同样,教师对学生肯定的评价能强化学生的学生积极性,而否定的评价则容易降低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可见,学生的自我总结和教师的课堂总结都是不可缺少的,它们的相互作用,有利于教学获得正迁移。
   3. 实践性阶段.包括知识的保持、应用和迁移等基本内容.这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口头和书面的多样化练习、复习巩固和运用语文知识,提高读写听说和实践能力的过程。吕淑湘先生说:“很多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只有通过多次会面才学得真切,记得牢靠;才不会翻来覆去老使唤那几百个词语,要不就生造、堆砌。种种章句结构,种种内容安排,也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见多识广, 取之左右逢其源`.可是大量阅读必然会遇到不认识的字、词,不了解的事物,需要查词典和其它工具书、参考书。这些工具书也是通过多次使用才会熟悉它们的范围和体例,才会知道哪部书有什么用处遇到什么问题要查什么书。”学生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是一种间接经验,只有通过练习才能得到消化,通过运用才能熟练掌握和深化。而这些要通过一定项数量的练习与作业来实现.练习与作业的要求应紧扣教学目标,做到形式多样而有趣味性,数量适中而有时效性,并尽可能采取一些变式练习,确保各类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发展,既增强他们自我肯定的体验,又训练了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
  总之,要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过程, 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 1 ) 保证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
  时间是学生独立学习的必要条件,如果在课堂上时间被教师的 “讲” 所占据,被既定的一问一答或低效的大量的演练所控制,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必然缺乏思考的时间、自读的时间、辩议的时间,他们心理活动的状态必定是消极的,这就意味着失去学习的主动权。
   ( 2 ) 教师的点拨与导向要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思维在学生主动学习中起着决定作用,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要考虑学生的思维流程.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要有思维价值,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引导学生探求新知;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大胆质疑、大量讨论,大胆创新;教给学生多种思维的方法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
   ( 3 ) 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安排,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 “教”与“学” 双方的互相渗透与和谐发展.
  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应该是积极主动、充满情感、富有兴趣的,而不是强制性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学习内容的安排上下功夫,注重艺术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习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并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 4 ) 要把教法的选择和学法的指导统一起来,使教学过程优质高效.
  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真正体现,最终落实在学习方法的掌握上.学法指导是教学过程的基本活动,要使这一活动取得优质高效,教法的选择必须是启发式的,必须对学法具有最现实的导向作用.
  第三, 让学生了解学习结果.
  学习的结果基本上体现在作业与考试成绩上。作业与考试不仅具有评价功能,而且具有动机功能和反馈功能。作业与考试题目基本上由教师出,学生做。有的教师是向前跨出了一大步,作业,自己留;考试,学生出题、评卷。让学生及时了解每次作业及考试的结果,了解学习的失误与成功,有助于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过程作出合乎情理的评价,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进行自我矫正,不足之处则在教师的指导下努力克服。成功,标志着学生在作业上的一次飞跃。经常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学习中经常处于一种积极状态,并以这种状态迎接新的学习任务。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知道自己学得怎样,下一步该怎么做。可以说,强烈地关心自己的学习结果,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生动体现。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有无限的创造力,阅读教学中有无限的潜力,只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适时、适度地给学生思维发展铺路搭桥,不断开辟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灵活变换的思路,学生就会展开思维的翅膀,在思维的世界里飞得更高、更远!
  
  
  

标签:培养学生 思维能力 创造 如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