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说明文 > 正文

[浅谈中学德育低效的原因及对策]德育低效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当前各地对学校的德育工作都作了一些新的探索,也相应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上德育效果并不显著,也遭到了严厉指责:中学德育低效。其理由是:一是中学生普遍存在着拒绝或排斥接受道德教育的倾向;二是不道德行为甚至恶性案件在校园内时有发生;三是当前社会道德水准有下降的趋势。我们认为,目前中学德育在育人过程中有过较大的成绩,但也确实存在着低效现象。下面就中学德育低效的原因及对策做简单分析。
  一、中学德育低效的原因
  1.对中学德育工作期望过高时造成德育低效的重要原因
  教育期望与教育收获之间,都有一个差距,这是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人们之所以对德育低效特别关注,是因为德育十分重要,人们对德育工作的心理期望值偏高,希望学校能承担所有德育任务,希望所有道德问题都可以通过学校德育来解决。这种思维方式是十分肤浅的,因为:德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全面配合,任何一方无法承担所有任务;还有德育不能解决人们所有道德问题,有的道德问题要通过社会其他制度或法制来解决。而我们有些人,把德育这个“宝”压在学校上,把学校作为德育的主阵地,甚至是唯一的阵地。
  2. 地方机制低效是德育低效的根本原因
  塑造一代有道德的人,从根本上说,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机制,但是目前我们的社会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是低效的。改革开发时期,社会变革产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鲜事物,社会对它们还不能有效地规范,如:网上聊天、交友、同居等。另外,改革与时代的剧烈变化,必然出现了不道德的人和事,甚至是违法犯罪。而这些情况产生,又不断地被放大,蔓延到其他领域。造成整个社会处于道德危机的混乱状态。因此,中学生产生道德危机,这并不唯一是学校德育的原因,而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深层反映。
  3. 德育教育过于简单化
  目前我们德育教育主要是使学生明白某些为人处事的道理,这当然有助于学生树立道德信念。培养有道德的人,单有信念还不行,还要有分辨能力和道德行为习惯。分辨能力和道德行为的养成是学生长期道德生活的结果,不是几节德育课、班会、校会、晨会所能独立完成的。而我们中学德育的主渠道正是这些简单的方式。学校生活只是个人生活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广大世界在校园外。而我们的教育空间,恰恰是把学生关在校园内圈养。这样在无菌环境中培养出来的花朵,怎能禁得起室外的寒风。
  4. 中学德育是控制性的德育
  我们的中学德育是一种控制性的教育,即教育者根据自己的意愿或教育者所代表的利益需要进行教育。为了让学生对某种道德观念认同,千方百计地找出许多认同的理由,凡是有利于认同就讲,不利于认同就不讲。这样的认知,只能让学生一时接受,都得不到巩固。一旦碰到与教育者所讲的道德观念相悖的现象,学生的道德观念就改变了。这后果不仅会造成原有观念的崩溃,还会让原来接受教育的人,不再信任道德教育,他们有理由认为这种教育是一种欺骗。
  5. 德育教育没有受到实质性重视
  学校对德育的重视,一般除了加强学校制度建设,加强对学生进行某些行为约束之外,可能会开足德育课程,再加上几次专题教育活动,除此之外并没有投入更多的时间、空间来加强德育工作。因而我们对德育的重视更多是形式上做文章,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重视。
  二、提高德育实效的方法
  1.中学德育必须生活化
  中学德育必须加强学生的道德体验,是德育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地各种关系,学会怎样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地各种关系。这就要求学校要让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生活,不能把学生关在校园内圈养。如购买食物时店主多找钱,买到不合格产品想调换,饥饿时来到农民的果园等。利用这些活生生的问题进行自我道德教育,其收获可谓事半功倍。要做到德育生活化,就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实践,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实践中学会处理道德问题。
  2. 学校德育课程必须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现在的德育课程主要是灌输一种道德观念,这是在追求一种短期效益。要追求长远效益,就必须放弃灌注,让学生成为道德教育的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信仰,养成辨别是非的能力,养成自主自觉处理各种道德关系的习惯。这样当学生在生活中碰到各种道德问题时,就能根据自身的道德素质,处理各种道德问题。
  3. 学校德育教育要开放
  开放就是要求放弃控制性教育,要把各种道德观念、各种道德标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处理关系的态度介绍给学生。这就要求在德育学习中,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不要怕学生把错误道德观念带进课堂。针对道德问题,完全可以放开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的错的全没关系。只有把这些问题让学生辨别才能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才能让学生接受正确的观念。若把错误的道德观念捂起来,只能把问题滞留起来,在学生走入社会后,做出不道德行为。
  4. 德育教育内容要体现个体功能
  中学德育教育大多是对学生社会公德的教育,体现的是德育的社会功能。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这本身没错,它无疑是德育中一个最主要的内容,但任何教育都要考虑到学习主体的个人需要,否则就会减弱主体对这方面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的学校德育教育应增加;从个人生存发展和学生自身利益出发的道德观和道德行为。这样的道德教育会更有吸引力,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张 隆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新篁镇初级中学 211500)

标签:浅谈 德育 对策 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