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说说大全 > 正文

【优化初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略谈】 关于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评价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历史教学新课标的落实、历史教学改革理念的体现以及新教材的运用都是通过教学实践展现出来的。初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使得历史课堂教学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与活力,教学模式、学习方式、教学质量都有了创新和提高。就形式而言,在整堂课里师生互动、气氛热烈,似乎历史课堂已经步入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然而,纵观目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笔者认为:对新课程理解片面、肤浅、重现象而忽视本质、重形式而忽视实质是当前有些历史教师的最突出的弊端。因此,课堂中的虚假繁荣也就在所难免了。笔者就此从五个方面对优化初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进行了分析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一、 三维目标达成与实现知识目标并举
  
  “要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是《纲要》中对新课程所重点要求和强调的内容。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最显著的亮点就是摒弃了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只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知识本位观念。然而,新课程改革并不排斥知识本身。恰恰相反,它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因为历史新课程凸显了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特点,所以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就是基本的历史知识。笔者在听课和外出观摩的过程中感到,一些老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更多地重视了后两者。他们煞费苦心地在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做文章,过多地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而对于完成知识目标教学则显得漫不经心,蜻蜓点水,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有悖于课改的初衷,这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例如,《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有位老师在教学中形式非常活泼,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兴致极高,教师让学生把课文出现的历史成语“围魏救赵”、“城濮之战”、“管鲍之交”、“退避三舍”,故事“减灶记”、“烽火戏诸侯”等理解掌握,以故事、漫画和短剧的形式表现出来。笔者在观摩了这堂公开课后就有了疑问:学生在这堂课的学习过程中真正了解、掌握、理解春秋战国的纷争的史实究竟有多少?难道只要知道这些故事就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了吗?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是什么原因促成了齐桓公、晋文公成的霸业?而恰恰这些应在师生活动中解决的知识却被教师忽视了。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要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就必须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会学习,爱国主义情感、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才会产生。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知识的地位和作用只能强化而不能贬低,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历史新课程的要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了完整的历史基础知识。课标中对每段历史时期的知识目标都有明确的规定,衡量、确定历史基础知识的统一标准就是这些知识要点;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以及历史知识的深度及其广度则是教科书依据课标具体设计的;而最后落实历史知识则需要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既关系到历史知识的质量和水平,也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二、 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要力戒形式化
  
  多样化教学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形式。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除了需要营造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还要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讨论会、历史知识竞赛、辩论会、编演历史剧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但是,不是所有的活动都会至善至美,有些活动只是教学形式的一种点缀。比如,演编历史剧是学生乐意参加的活动,然而教师在设计指导学生编演时,对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考虑不足,有时候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松散拖沓,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表演过后至于剧中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知之甚少了,表演起到的只是活跃课堂氛围的作用。又比如:讨论是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形式,但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具有讨论性,有位老师在教学郑和下西洋时提出了这样的讨论题“你如果在当时的生活环境下在,你是否考虑远航?”,像这样的问题明显没有讨论价值,更不需要讨论得出结论。此外如“秦始皇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了巩固统一?”这种问题的答案学生通过看书是可以归纳出来的,完全没有必要讨论。所有,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应该从教学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追求表面形式,那样会与新课程的要求背道而驰的。
  
  三、 创造“互动”课堂也要“有序”课堂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历史课程的改革,促使教师的教学观念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但是,在“动”和“活”的同时,有时候课堂秩序就“乱”了起来。笔者观摩过《昌盛的秦汉文化》一课,教学内容有以下几部分:1 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2 地动仪;3 《九章算术》;4 华佗的“麻沸散”;5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任课教师构思这节课的方法是灵活新颖的:“以上五项中你认为哪项成就对后世的影响最具深远意义?”。同学们按照自愿的原则组合后,阅读课文,补充资料,交流看法,从多角度充分论证本组所选项成就的重大意义,与此同时老师作适当点拨。客观地说,教师的教学构思是别出心裁的,学生的热情被激发了出来。然而,在其中一个小组发言时,其他小组的同学显得漫不经心,不置可否。就每个小组的成员而言,他了解的只是本小组讨论的结果,而对于其他小组研究的那部分知识就茫然不知了。客观地说,这一节课中,每个学生所获得的都是不完整的知识。如何使课堂既“互动”又“有序”?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达成共识,建立起新规则,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分析、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的习惯和能力,真正使学生在学习交流中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不断地提高与完善自己的认识。在有“秩序”和有“规则”中追求课堂的民主与开放。
  
  四、 多媒体辅助教学要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课标》提出:“要努力创造条件, 利用多媒体、 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开发历史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以其诸多的优越性而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历史教学中特别是教学情境的创设、大量学习材料的提供、学生思维发展的促进都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处理好。然而,有些教师使多媒体成了课堂的主角。学生满堂课被多媒体这台“机器”灌输的晕头转向,接受的是视觉、听觉上的不断刺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代名词,也不是等于实现了教学的现代化。笔者认为,历史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一要明确使用多媒体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一味地地演绎课件,既难以突出教学重点,又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二要合理安排多媒体所用的时间,要确保课堂上教师的精讲、点拨以及学生的讨论不被多媒体的连续演示而挤掉。三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总之,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知识的传递与情感的交流是其所无法替代的。因此,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与其他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
  对历史教师来说,推进历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标签:课堂教学 新课程 优化 初中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