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节目_由相亲节目思考“物化”的交往行动

时间:2019-02-0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物化”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题之一。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正日益将人变成单向度的理性机器,人的高度物化造成了人类社会的危机。以相亲节目为典型的价值导向严重触犯了传统道德底线。克服“物化”的情感价值而实现合理的交往行动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物化 支配 交往行动
  一、现代社会的物化特性
  “物化”作为一哲学术语,有极其广泛的含义。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曾提到,物化是的商品拜物教。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没有一个问题不最终追溯到商品这个问题,没有一个问题的解答不能在商品结构之谜的解答中找到。”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以后,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有巨大推动作用。
  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物化结构越来越深人地、决定性地浸入到人的意识中,形成物化意识。这种意识停留在物化形式的直接性上,不从生成的历史过程和总体上来理解物化的起源及扬弃,把资本主义制度视为自然的、不可改变的。一些西方学者对现代科学和技术理性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人们对科学之剑的双刃性已有了足够的体会,并在这个加速物化的科技社会中逐渐清醒。曾经作为争取人性解放武器的理性在工业革命后已完全丧失了独立性,蜕变为盲目的力量和资本社会不合理的统治手段,而作为理性的物质化身和现代工业主要基础的科学技术不仅异化为统治阶级的利益工具,还造成了批判意识的丧失,将人变成了单向度的理性机器。因此,西方学者纷纷呼吁人们起来打破科技和理性的奴役,从而实现人性的解放。科学与人类的关系就如同被创造物与创造者之间的关系,科技的力量巨大无比并且高速膨胀,它已不再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而成为人类社会内在的核心因素,它服从人类的命令而为人类服务,并创造最大价值,但科技又是笨拙和危险的,若对其失去控制,它就会释放出可怕的力量,毁灭创造它的人类。
  二、支配与工具理性
  支配即表明物化渗透到人个性的最深层,由此不仅阻止了阶级斗争,同时也阻止了所有自我解放的活动,包括阶级和个人的解放活动。工具理性则是支配得以实现的构架,支配与工具理性是一对孪生概念。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延伸了对物化的解释,把工具理性扩大为一种统治事物和人的逻辑学。
  工具理性构成了物化意识结构的基础。现今相亲节目的火热播出,很典型地体现了物质的大众文化对人的支配。这种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兴起。由于交通和通讯的现代化,大规模的世界旅游业发展,整个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人们的品位和偏好也在变得越来越相似。大众的需求趋于相对集中和统一,并通过适当的文化形式得以公开表达。相亲节目尤其是电视相亲,则很时宜地充当了传播这些“文化”的平台。相亲女主角们从刚开始的要房要车,接着是只管负责貌美如花,一步步朝着更物质的言论推进。直到极端“宝马女”的出现,严重触击了道德底线,终于引发了社会舆论最严厉的批评和谴责。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这种“被支配”的例子又何处不是,若不出现此类极端事件的审思,恐怕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继续效仿如此恶劣的言行。
  三、交往行动的合理化
  何为交往行动?交往行动,即交往行为,指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与“工具行为”相对的一种现代人的行为。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社会交流乃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抑或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具体说来,在人类主体社会交往或社会互动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实践活动而进行的。因此,作为主体的人类在交往中形成了主体间或主体际关系并由此衍生出了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情感的交往更是如此。你跟人和自热的一切关系,都必须是同你的意志的对象相符合的、你的现实的个人生活的明确表现。人的关系本质上是异化的机械人之间的关系人人都把自己的安全基于与群体的密切联系上,没有思想、情感或行动上的差异。虽然人人都尽量与其他人接近,但是他们仍然是完全孤独的,他们充满深深的不安全、焦虑及负罪的感觉,只要不能克服分离,其结果就总是如此。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动的行为是以“理解”为目的的。人类的奋斗目标并非工具行为而是要使交往行为更合理化。而人们理想中的目标则是交往行为合理化的社会。具体就交往而言,可分为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其中合理的力量则是社会交往形式的基础。而今,我们怎样才能克服物化、从物化中解放出来呢?
  决定性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一种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其决定性因素即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要从根本上超越资产阶级社会的物化现实,必须把辩证的方法当做真实的历史的方法。这种转变要靠一个阶级来完成,这个阶级有能力从自己的生活基础出发,在自己身上找到“同一的主体和客体”、“行为的主体”,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集中体现为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这种意识是无产阶级对其自身社会地位的认识,同时也是对社会本质的客观认识,是对总体的真正联系的意识。通过这种阶级意识才能识破物化的假象,意识到社会发展的真正意义,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由此,我们应充分发挥我党的执政优势,形成辩证的阶级意识,从而在实践的交往行动中克服物化。
  参考文献:
  [1]刘杰成,李翔.设计理念之变――“物化”中的高情感价值.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版),2004.2
  [2][德]弗洛姆.爱的艺术[M].工人出版社
  [3]李庆钧.物化:从卢卡奇到哈贝马斯.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标签:物化 相亲 交往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