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通讯稿 > 正文

探究式物理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老师课堂教学评价 模板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课堂的功能关系到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在校的生活质量。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个性教育的殿堂。在课堂中,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教师只有充分意识到他们是作为“人”而存在,并尊重他们的课堂权益,才可能实现和学生同步健康发展。课堂是师生彼此沟通、相互交往的生活场所,是师生合作交流、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和谐发展、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学生的大脑不是等待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在课堂上,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就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凡是学生能动手操作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参与、体验、分享、整合、应用,亲自经历知识获得的过程。物理课堂进行探究式教学能焕发学生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 把握师生的正确定位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前的课堂教学,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是表演者,学生是参与者。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格局,在课堂教学上从形式到内容都要大胆改革。首先,在思想上更新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角色转换,让学生来唱主角,教师甘当配角。教师不再大篇幅的讲授,把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动手去实践,在实践中学会自我思考和探索。
  例如,在讲授光的反射内容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光的反射现象,大胆猜想光反射时会遵循什么规律,并且自己动手做实验来验证。然后通过大家的充分讨论,形成结论性的文字,最后将同学们的论证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整堂课教师只作一点指导工作。学生却由于是亲身体验所得的直接经验,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所以他们对课堂内容记忆深刻,根本不用死记硬背。从课后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良好。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并不急于告诉学生光在由空气进入水或玻璃时的传播方向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同样也是让同学们大胆猜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同学们都能踊跃发言,积极思索,虽然有些猜想并不一定正确,但也能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并不正确,学生自己心服口服,既消除了疑虑,又掌握了新的知识。轻松而有趣的学习过程,总是让学生意犹未尽。
  
  二、 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一切现象、事物、生活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激趣,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那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把握物理和生活的关系,要学生掌握好物理,必须注意从生活到物理和从物理到生活这一辩证关系。如在教学初中物理新教材第一章第一节《声音是什么》时,如果提前一天布置学生在家寻找一些能够发声的简单物体如木片、梳子、铃铛、纸哨、笔套、橡筋、纸盒等。在课堂上先让学生尽情地摆弄,想怎样玩就怎样玩,走进“声音的世界”,创设“生活走向物理”的情景。学生通过看、听、摸,动手做各种发声的实验,再经学生讨论,老师点拨,得出物理结论:声音是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然后注重引导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如让学生用手触摸自己讲话时的喉咙振动,观察和解释蝉鸣现象等,把学生得到的物理知识一般化。同时引导学生,让学生了解物理就在身边,物理知识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这样的课堂成为了师生彼此沟通、相互交往的生活场所。
  
  三、 激活学生探究的灵感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主观心理因素和教学的客观环境构成了教学情境。将教学情境作为诱因,可以引发并唤起学生的精神需要,激活学生探究的灵感,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是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探究活动开始时可以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新的物理情景与已有知识的冲突所在,从而提出问题,并做出合理的假设与猜想。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表扬,肯定其首创精神。鉴于此,作为物理老师就应该把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作为教学过程的追求目标,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以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益。
  例如,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教师首先用多媒体演示一个气功表演中的例子:气功师平躺在地面上,身上压了一块大石板,然后让助手用大铁锤打击石板,学生看到石板碎了而气功师安然无恙。这种物理情景与学生原有知识产生冲突――被锤打怎么不受伤?学生头脑中有了疑问。教师适时引导:如果气功师身上不压大石板,而让大铁锤直接打击其腹部,气功师愿意吗?学生根据问题情境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产生了想探究压力的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欲望。这时教师引导学生用身边的学习用品如铅笔进行探索:两指压紧铅笔两端时感觉一样吗?如果不,哪一端效果更明显?如果把铅笔的一端固定在桌面,用大小不同的力压另一端感觉又怎样?学生经历探究体验后,对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两个因素――压力和受力面积,这时可以产生深刻的定性的印象,继而引发他们更深一步进行定量探索的热情。
  
  四、 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与接受式学习相对的,它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活”和“动”两个字。“活”一方面表现为学生的积极和主动心,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活动的生成性;“动”表现为学生的真正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在探究中,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对话关系,学生带着自己的兴趣、需要直接与周围事物和现象进行对话,直接与教师进行对话。在新课程背景下,物理课本上许多探究性实验的要求是最基本的,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进一步挖掘探究潜能。例如,在测定物质密度的实验中,首先让学生完成测定小金属快的密度,然后提出一系列问题:如果所测定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如果所测物体的体积比较大、如果所测物质溶于水时,该怎么办?针对这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别设计出探究方案。在完成测定水的密度的实验后,通过对实验进行评估,分析误差,发现:如果先测水的质量,再测水的体积时,由于在烧杯中残留一部分水,会使所测水的体积偏小,造成所测密度偏大;如果先测水的体积,再测水的质量时,同样由于在量筒中残留一部分水,会使所测水的质量偏小,造成所测密度值偏小。有没有合理的办法来避免或减小这种误差?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讨论,设计出更为合理、精确的测定液体密度的探究方案。这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得到了满足,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得到了训练,其探究潜能也因此得到了一定的开发。

标签:课堂教学 焕发 探究 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