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通知 > 正文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多维度分析及干预|心理问题干预方法

时间:2019-01-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健康的具有持续良性发展的心理素质是合格大学必须具备的重要潜质之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整体呈现良性态势,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着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具体表现在与人际关系、恋爱、学习和职业有关的方面。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复杂,社会变迁的冲击,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偏离是主要根源。干预的手段主要是增强心理教育的重视性,提高心理咨询的实效性,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等。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维度;分析;干预
  作者简介:张桂梅(1956-),女,山西广灵人,山西大同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姬翠梅(1976-),女,山西高平人,山西大同大学政法学院,讲师。(山西 大同 037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课题项目“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项目编号:GH-09096)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098-02
  
  在关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课题研究中,笔者曾经提出了全新的“五角型”结构模式,其中专业技能和身心健康位于五角型的两侧,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主题。①可见,健康的具有持续良性发展的心理素质是合格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潜质之一。当代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强烈的求知欲望,乐观自信,充满朝气和活力,对生活富有激情,对社会充满责任感,对未来有美好憧憬,对人生始终充满着无限希望。然而随着社会变迁的不断深化,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开始进入了心理负重时代,而大学生也成为了反映时代心理的“晴雨表”。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大学生不断增多,大学生自杀凶杀案件屡见报端,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据2004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年会的统计,有心理失衡或障碍的大学生占全国大学生总人数的1/4以上,同时,有30%左右的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清华大学采用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表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发现约有20%的学生认为自己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有23%的学生主动提出心理咨询。北京大学近10年因心理障碍而休学、退学的学生人数占休、退学总人数的1/3左右。严峻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及其发展规律,寻找其成因并探索有效干预的措施和方法,以达成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分析
  1.与环境变迁和人际关系有关的心理问题现状
  许多大学生为了完成学业,离开了自己熟悉的故乡踏入大学的校门,他们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同时也离开了父母亲的呵护和父母亲为他们构建的人际关系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群体交际圈,开始尝试并试图建立自己的新的人际关系网络。但是由于环境的突然变化,众多的陌生面孔,生活独立性的需要,学习模式的变化,各种学生社团的呼吁,竞争的多样化等种种原因,一部分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开始出现沟通不良、社交恐怖、关系失调、人际冲突、孤独无助等情况。由此也逐渐造成部分大学生精神压力增加,情绪波动,恐慌无助,目标缺失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2.与恋爱有关的心理问题现状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生八阶段学说,大学生的年龄阶段,正处于面对“亲密或孤立”的成年早期。在白色的象牙塔中,在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大学校园里,大学生都渴望爱与被爱,渴望与自己心仪的人共醉爱河,轰轰烈烈恋爱一场,在自己的过往经历中留下值得回味的一幕。在这个过程中,恋爱情感问题,是必然会出现的心理困惑,也是导致部分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成因之一。不少大学生或陷入单相思,或被动卷入恋爱、多角恋爱、失恋性冲动等种种苦恼而难以自拔,有的甚至为此而心理异常。有的学生面对异性的约会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应对而苦恼,有的学生因看到别人有恋人而自惭形秽,也有的因互相争抢恋人而争风吃醋大打出手等,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自杀的大学生是因为失恋而导致心理崩溃造成的。
  3.与未来职业有关的心理问题现状
  随着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增加的压力,随着就业市场饱和的压力,随着“上大学就意味失业”的师兄师姐制造的舆论压力,高年级大学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对未来择业、就业、从业的恐慌、忧虑、恐惧等心理冲突和心理问题。有的学生对未来职业心灰意冷、自暴自弃,有的学生对走上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有的学生面对五花八门的招聘单位与条件不知所措。也有不少大学生对未来职业充满着迷茫,他们不仅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面对人生道路的重大抉择感觉孤立无助和无奈,大学生的心理再次承载了难以承受之重。同时不同职业和就业地的选择,也会影响到刚刚建立的恋爱关系的维系。是选择感情而放弃事业,或者为了实现抱负而远离恋人,部分大学生也因此陷入痛苦之中造成心理问题。
  4.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现状
  大学阶段与中学阶段相比,无论是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与习惯,课程考核与评价机制,还是自我学习控制与学习氛围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方面,为了适应未来就业的需要和社会变迁的需求,大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也逐步演变为功利性学习,以至于最后出现考什么学什么,考完什么忘什么的怪圈,大学生高分低能现象普遍与此不无关系。也有学生疲于考取各种证明文件和获得各种荣誉证书,诸如导游证、托福证、驾驶证、营养师、护理证、教师证等;有的在为考研做准备,有的在为出国做准备,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较之十年之前有过之而无不及。另一方面,却同时存在着学习动力不足,难以实现理想的现状。主要原因在于有的学生认为考上大学就意味着功成名就,可以轻松享受了;也有学生对就业失去信心而自暴自弃;还有学生对专业不满意而根本不屑于去学习;更有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又难以承受大学的学习压力而消极度日。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多维度分析
  当代大学生心理现状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发生许多微妙的变化。究其原因,是多层面、多维度的,既有必然的因素,也有偶然的成分,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成分,既有社会、家庭因素的影响,也有自身因素的烙印,是多种因素综合互动的结果。
  1.大学生心理问题之社会变迁维度
  随着改革开放纵深发展,社会处于不断变迁之中,社会意识形态层面呈现日趋多元化的趋势,中西方文化及中西方价值观相互交锋。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和多元价值观,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爱国主义热情,强化了对于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对精神层面的淡漠、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已经使部分大学生变得狭隘而自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这既给许多大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有利于促使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促使进取观念、平等观念、价值观念、竞争观念等新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强化;同时也使一些学生感到难以适从,不知如何抓住机遇,实现自我价值,感到茫然和困惑。
  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不良现象和不正之风,少数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崇尚奢糜等腐败之风也极易造成大学生对社会消费产生不平衡心理,荣辱观发生本末倒置。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了诸多矛盾、困惑和彷徨,遗留了心理疾患。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娱乐和交往方式。以往的大学生在业余时间更多的是与老乡交流情感诉说衷肠,或参加社团活动提高交际能力,或阅读书籍提高文学素养。然而进入21世纪以后,在高科技的影响下,主要是由于电脑网络和手机上网功能的完备,一些学生用上网聊天、打牌、玩游戏来消磨时间,同学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和交流,更有学生迷恋于网络游戏,有的学生甚至把网络上的虚拟角色在现实中进行演绎,造成校园惨案,有的学生还因此荒废了学业,成为“迷途的羔羊”。
  2.大学生心理问题之家庭教育维度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不仅依赖于大学生自我努力和调整,更要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立体式培养模式。其中家庭教育环节是连接学校和社会的中介环节,起着关键性的功能。但更多的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往往为了升学,只重视智力教育而忽视了对子女的素质教育,甚至有一部分家长采用粗暴的教育方式进行惩戒,使得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心理。
  有些子女考上大学以后,庆幸飞出了家长可控范围,摆脱了家长的烦絮和唠叨;有些家长认为把子女送入大学后应该放手了,应该让子女自己成长了,这时相当部分家长将精力转移到经济支持上,忽视了子女的心理成长。但高校教育有它的特殊性,需要学生的高度自觉和家长的配合,才能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缺乏某一环节,都将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隐患。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个人及家庭收入差距问题仍旧是热点问题,这一问题所产生的影响也波及到了校园,影响到了高校中大学生的生活,有些学生用钱大手大脚,追求奢侈时尚的现代生活,而另一些学生却交不上学费,生活拮据,常常省吃俭用,还要四处勤工俭学。对于大学生来讲,物质性的贫困可能暂时能够忍耐,但由此产生的复杂心理问题却令人堪忧。有些贫困学生乐观向上,刻苦学习,获得国家和学校的奖学金,申请贷款和资助,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勤工俭学;有些贫困学生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有些贫困学生担心同学和老师知道家庭实情会小瞧他,想方设法去隐瞒掩盖,自己却在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有些贫困学生为了摆脱贫困急功近利,但收效甚微,焦虑不安,唉声叹气。
  由于在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下,许多家长面临着巨大工作和生活压力,也面临着许多诱惑,家庭不和或者父母离异的比例逐年增加。这些家庭矛盾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情绪,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方向。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1990年前后出生,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在家中的特殊地位,往往过分受到溺爱,不少学生已长期形成以自我为中心,把“人人为我”视为理所当然,至于“我为人人”既不去想,也不愿去做,久而久之,尊敬师长、敬老爱幼观念淡薄了,冷漠、自私、怕苦、怕累的坏习气养成了。
  3.大学生心理问题之学校教育维度
  随着高校扩招,我国的高校精英教育正在转向大众教育,这对于提升国民的综合素质,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提升国家在国际的战略地位,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软实力”意义重大。但高校规模的急剧扩大同时为学校管理和学生学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的基础设施和硬件资源可以在资金快速投入的基础上快速改善,但学校的深厚文化底蕴,优良教学方法,优秀教师团队,高效的管理体制,高端的学术研究水平,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学风等软件资源却难以及时形成。大学生处于这样规模庞大而高楼林立的大学校园,却找不到学习的氛围,得不到文化的熏陶,缺少精神的寄托和心理慰藉,迷失自我方向而产生心理问题。
  许多高校通过扩招和扩建,从外表上具备了现代化大学应有的气魄。但教学手段陈旧,教学模式老化,不能紧跟时代步伐,不能结合年青大学生的心理实际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教育教学,不能给学生以及时的引导和培养,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也正由于此,近年来部分高校校长的精彩演讲受到了大学生的追捧。
  在经济的飞速发展下,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在追名逐利,在这一过程中极易产生浮躁的心态。社会中的这一不良心理状态也影响到了高校这一片净土,高校中的教授学者被授予学校中的高级职务,每天忙于政务,无暇顾及学术研究,也更无暇顾及学生的思想动态;高校中的普通教师由于工资不高,为了博一个更好的生活,兼职走穴经商实在是平常之事,即使没有的,也在纷纷抱怨生活的无奈,怎么有时间、精力和耐心来教书育人?
  三、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
  1.要重视当代大学生心理现状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的佼佼者,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心理状态如何,心理承载、心理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社会未来的发展,所以要在高校的教育指导思想上高度重视。首先,高校领导要重视,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的教学内容,纳入高校教学管理的范畴,在人、财、物等方面切实给予支持。其次,学生家长也要高度重视,希望家长通过多种方式,比如打电话、上网聊天,通过和辅导员沟通、和学生同学沟通以及和学生密友沟通来了解学生近况,发现不妥,立即告知辅导员,一起来商量对策。再次,学生辅导员要高度重视,辅导员并不仅仅承载上传下达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做好学生进入社会的衔接工作,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使其形成良好的适应社会环境工作的能力。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如何直接影响他们的就业、生活,辅导员要在日常的管理中留心观察,发现苗头,及时解决。最后,学生自己也要高度重视,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想方设法减轻压力,舒缓情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一切。
  2.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
  高校的心理咨询服务是培养优秀大学生的重要环节之一,应该纳入学校的整体教育体系之中。切合学生实际的心理咨询服务对于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开展及时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疾病预防,帮助大学生及时解决心理疑问和心理问题,解除心理障碍意义重大。高校应该建立相对独立的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疾病预防体系,配备专业的、经验丰富的、富有耐心的心理咨询团队,专门研究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调节机制,并深入一线指导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和解决心理困难。心理咨询机构和咨询教师要及时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并及时解决,要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家庭背景和不同性格的大学生群体定期进行心理培训,从整体上提升大学生群体心理素质。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形式多样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满足大学生对校园生活多样化的需要,也能促使大学生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展现自我和锻炼情操,以此来不断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改善心理状态,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轻松愉悦的心态和情感,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大学生可以参加适合自身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团体意识,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学会与人沟通,舒缓心理压力,达到自主自觉地培养健康心理的效果。目前许多大学都不同程度的开展了校园文化活动,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是,形式进一步多样化,内容进一步贴近学生实际,尽量由学生自主创办,明确活动的目标和宗旨,以此增加活动的实效性、及时性和全面性。
  4.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是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面的灌输,教育形式颇为古板,课堂气氛也缺乏灵活互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在课堂中适当加入来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案例,让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增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注释:
  ①张桂梅,姬翠梅.科学发展观视阈下大学生全面发展模式探析[J].中国轻工教育,2010,(4):10-13.关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的四个层次六种素质能力在该文中有详细论述,本文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张桂梅,姬翠梅.科学发展观视阈下大学生全面发展模式探析[J].中国轻工教育,2010,(4):10-13.
  [2]张晓燕.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10,(1):157-160.
  [3]马存根.高等医学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4]赵法政.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117-119.
  [5]肖河水.试论大学生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策略[J].甘肃林业高职教育,2008,(12):24-26.
  [6]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
  [7]张兰荣,杨静.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及教育措施[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0):77-79.
  (责任编辑:孙晴)

标签:多维 干预 心理问题 当代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