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校园作文 > 正文

【试从框架理论分析口译及口译学习】

时间:2019-01-2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内容摘要】认知语言学蓬勃发展,成为语言学中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跨文化交际中,翻译成为成功交际的重要桥梁。本文将两者结合,从认知角度来探讨框架理论对于口译学习的指导作用以及该理论局限性,从一个新的角度将两者结合在一起。
  【关 键 词】认知语言学 框架理论 口译
  
   “框架理论”,认知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理论,被广泛地运用于翻译特别是笔译的研究,很少设计口译研究。口笔译都属于翻译的范畴,但是两者不尽相同。在使用框架理论分析翻译时,有必要把两者分开分析。本文将从框架理论出发,结合口译的特征来探讨该理论对口译及口译学习有何指导作用;它在指导时是否存在不足等。
   一、文献综述
   Fillmore把框架理论引入语言学研究并定义框架为“认知结构,知识是预先由字词编码的概念”[1]。沈家煊认为框架是“人根据经验建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对人来说,各种认知框架是自然的经验类型”[2]。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的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语言仅是对概念和经验的表述。人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概念,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对固定的关联构成了框架。框架的基本特点是1、同一个认知框架下含有不同视角,因此表达方式会有所不同;2、认知框架有固定成分;3、框架内各个角色相联系,某个角色激活,整个认知框架可能被激活;4、认知框架有鲜明的文化特色。目前,语言学家对于框架理论下的翻译已经作出了许多的研究,如《从框架理论看翻译》、《框架理论与等值翻译》、《框架理论视角下的广告语隐喻翻译研究》等。大部分文献笼统地从翻译角度来分析;或者更多的文章则是注重框架理论指导下的笔译翻译。而本文则把口译单独提出,作文研究主体,探讨在口译的独特环境和要求下,框架理论的指导作用。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往来交流历来是人类发展史中重要的活动。交流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翻译的到位与否。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看,“翻译从表面看是两种不同语言体系之间进行的转换,而在形式的背后,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认知活动。这项活动是通过认知主体即译者完成的”[3]。“用框架理论来看翻译,就是译者在目的语中所采用的语言表达式能否启动与原语相同或相似的框架”[2]。认知主体在接受源语后,获取认知信息,启动认知框架,把源语转化成目标语。口译属于翻译范畴,通过认知主体接收原语,然后寻找相似的认知框架,选择最相近的认知框架或者通过调整框架结构来进行翻译。不同于其它翻译形式,口译具有以下几点特定:1、口译是一种具有不可预测性的即席双语传言活动;2、现场气氛压力大;3、交流的信息内容包罗万象等[4]。而根据口译的特点,评判口译的优劣有两条基本标准:一是准确,二是流利[4]。口译具有及时性、即习性、限时性、交互性、不可逆性等,因此对于口译的要求并不能像笔译翻译非信达雅不可,当然若能在准确和流利的基础上做到雅至好。
   二、框架理论指导下的口译研究
   1.口译认知框架的建立
   语言是对经验框架的反映,不同的文化影响下,不同认知框架体现不同语言表达。口译员首先应该熟悉或是建立相似的认知框架。英汉属于不同的语系,表达有很大的不同。汉语多无主语结构,多并列句;英语很少。口译句式框架则以短句、主动句为主。英语口译人员翻译时,最先应该启动目标语的口译句式框架,避免中式英语或是美式汉语的出现。以温总理2011年记者会上的现场口译资料为例。“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十分艰巨,国内外形势也非常复杂,做好各项工作,完成预期目标,需要付出极大努力。――We face extremely daunting tasks and complex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s.We must work very hard if we are to achieve successes in our work on all fronts and meet the goals we have set.”这段翻译充分体现两种语言框架特性。译员若没有语言框架的认知,很难地道翻译,目标听众也不能很好理解意思。
   框架的建立不仅指句式框架的建立,其他框架能否很好地建立也直接影响口译的质量。“实际上,在译员对源语进行理解并译出的过程中,有两条轴线的认知机制在同时发挥作用:一条是共时的认知轴;另一条是历时的认知轴”[2]。共时认知轴是指译员在口译现场迅速建立起的认知框架。译员通过对现场主题、参会人员、活动的正式程度等元素整合,建立框架。历时的认知轴是早已建立的认知框架,译员通过历时认知轴把共时认知轴信息联系在一起,激活相关认知框架。框架激活越多,现场口译成功可能性越高。
   2.认知框架指导作用
   框架的特点之一是框架成分中的一个角色的激活可能激活整个框架。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译前准备的作用。共时认知轴建立让译员预测口译现场,这种预测跟口译内容正相关,促成成功传译。“人往往采取的是整体认知的方式,这种方式意味着听的一方不一定要听到听清说的一方的每个词语才能理解其意义,采用类比、比较和联系的方法,人往往可以通过意义的一个部分推测全部意义。”[2]根据凸显原则,口译中译员听取源语,更加注重重要的信息。凸显信息是主要框架成分,凸显信息的激活让译员激活整个框架,推测出整体意。口译活动具有时限,无论是源语的传达还是短时记忆都是转瞬即逝的。译员无法做到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源语,只能根据认知框架寻找逻辑顺序,还原意义,再通过目标语表达框架输出。框架成功激活让翻译意义完整连贯。
   相同框架存在不同的视角,不同视角造成表达相异。译员在进行翻译工作时要尽量遵循话语人的视角,避免使用自身的观点对源语进行转译。翻译的立场视角问题十分复杂,特别是政治翻译,这里笔者把视角立场看作为客观的无明显争议的视角。温总理记者会上,韩国记者针对中国软实力提出问题,总理的回答有两个视角:中国政府和个人。“一个国家的实力不仅表现在经济上,而且表现在国民素质、文化发展和道德情操上。―I believe a country should not only be economically strong but also and more importantly be culturally strong and this is reflected in the educational level of its population, its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moral and ethical standards.”;“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扬祖国的文化传统。同时我们也懂得,要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的文明。―We must bring into full play the strength of China’s cultural heritage and at the same time learn from and draw upon the fine achievements of other civilizations.”两句中不同视角要求译员快速转换至说话人角度,作出翻译。在口译中,输入语视角问题值得译员注意。
   框架具有文化性。几千年的历史造就灿烂的中华文化,诗歌成语更是瑰宝。中国人时常使用成语诗歌表达意思。汉英口译中不可避免地要将他们翻译成英语。口译的时限性,决定译员通常没有太多时间寻找对工整的翻译,地道翻译需要译员丰富文化框架储备。温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就经常使用诗词。“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尤未悔。For the ideal that I hold near to my heart,I"d not regret a thousand times to die.”译员前半句是按照直译的方式来处理,后半句在直译的基础上同时也激活了文化认知。中文用就九来表示多,英文用千百表示多。英汉两种语言也有相似的框架,“一石二鸟”在英语中就有对应的表达。在口译过程中遇到诗词不用慌张,翻译时注意文化特性,选择接近框架。若无接近框架,则直接翻译意义,不必太过推敲句式句型,做到准确和流利即可。
   三、框架理论指导缺陷
   框架理论似乎可以指导口译不同环节。译员建立完备的认知框架,适时激活,便可以完成很好的翻译。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在温总理的记者会上,一个德国记者问道:about the constitution,I see that how little Chinese people concern about the changes of the constitution……作为译员,肯定知道little表示否定,但是译员却译为我看到这次中国群众对于修订宪法表示了极大的关注。这样的情况,框架理论的知识很难做出解释。时限性强、现场压力大,口译人员难免出错,在外界和心理因素干扰下,框架的指导意义便不再凸显。
   四、结论
   框架理论在口译前期准备和在译中阶段对于翻译有一些指导作用。框架理论的建立积累和口译的成功成正相关。口译的不可预测性,内容繁杂等特点可以在框架理论指导下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但是现场口译的压力大,译员的心理因素等其他方面的干扰则会让框架理论失去指导作用。总体来说,在框架理论指导下,译员在译前应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在译中积极激活相近框架,成功传译。本文仅尝试从框架理论上对口译做出了一个大概的分析,具有局限性。笔者希望可以通过这篇文章来丰富框架理论,并为口译分析提供一个新方向。
  参考文献:
  [1]Fillmore,Charles J.and Beryl T.Atkins.1992.Toward a frame-based lexicon:The semantics of RISK and its neighbors.Hillsdale,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
  [2]仲伟合.巴比斜塔隐蔽的一面―通过同声传译揭开认知、智力和感知的面纱[J].中国翻译,2009(3).
  [3]谢之君.翻译中的隐喻性知识研究[J].上海科技翻译,2001(3).
  [4]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5]汪立荣.从框架理论看翻译[J].中国翻译,2005(3).

标签:口译 框架 理论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