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校园作文 > 正文

[桑田俊乌鸣唤起一园春色] 邬君

时间:2019-01-2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石家庄迎来了辛卯年冬天第一场瑞雪,踏雪寻梅,我们要寻的是一枝芬芳老梅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北梆子代表性传承人田春鸟。   眼前的长者便是田春鸟,精神矍铄,慈祥和蔼,举手投足间尽显名伶风骨。他是新中国成立后,河北省培养的第一批河北梆子艺术名家,74岁高龄仍然活跃在戏曲舞台上的潇洒“小生”。
  从艺先做人
  在田老家的墙上挂着一幅精美的“福”字十字绣,他告诉记者,这是一位素不相识的出租车司机送的。这位戏迷朋友特别爱听田老的戏,他说自己通过听戏,喜欢上了河北梆子,爱唱河北梆子,更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他很感谢田老,送来了妻子亲手绣的十字绣。“从艺先做人”也是田春鸟信奉的准则。他是1964年入党的老党员,工作中、生活中,处处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田老至今仍然住着不足70平方米的文化厅高职楼宿舍,许多同事都买了大房子或别墅搬走了,可他一住就是20多年。田老说:“这套房子对我来说就是温暖的家,每日爬爬楼梯是个锻炼,周围环境也不错,屋前有几棵超过我们五楼的梧桐树,北面有两株并蒂槐树,每天都能听到麻雀、喜鹊的鸣叫,这就是美好的生活。没有那么多钱更换,也舍不得离开。”
  荣华富贵没有一个上限,但是个人的幸福却有“下限”。田春鸟觉得只要保证生活质量在预想的下限之上,便可以活得舒适安详,不再多费心思去奢求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踏踏实实地去搞自己的艺术,为梆子事业做点儿事,心里才充实。
  田春鸟的家乡是保定蠡县,蠡县是出了名的“梆子窝”,大人小孩都爱听河北梆子。田春鸟从十一二岁就迷上了梆子。他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便跟村里的梆子艺人学戏,偶尔还会登台演出。1952年,田春乌考上了河北省实验剧院梆子团(河北省梆子剧院前身),因为当时小生演员极缺,他主攻小生,凭着对梆子的热爱和农村孩子的吃苦劲儿,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对每出戏、每句唱词反复琢磨,由此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上世纪80年代由于连续演出,嗓子疲劳过度,发声方法欠科学,田春鸟患了声带小节,有失声之虞。也许是因祸得福,他学习了上海林俊卿博士的“咽音”方法,不管寒暑,始终没有放弃,不但治好了嗓子,而且还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各种高难度的唱法,在真声与假声互相转接过程中,巧妙运用真假混合声,丰富发展了河北梆子的小生唱腔,形成高亢圆润、吐字行腔清晰、韵味甘醇、收放自如的演唱风格,被誉为“河北梆子权威小生”。
  老老实实、本本分分、扎扎实实地先做好人,才能唱一出轰轰烈烈、长长久久的艺术大戏。
  曾与三代名伶合作
  在田春乌60年的艺术生涯中,扮演的小生角色多为配角。因为在河北梆子中,小生挑梁的剧目很少,很多突出的是旦角。因此,舞台上的田春乌多以绿叶身份出现,先后辅佐了三代名伶。
  新中国成立之初,他就陪已故的河北梆子著名表演艺术家贾桂兰(小金刚钻)、李桂香、赵鸣岐、张金秋、李淑惠等同台演出多部剧目,受到广泛好评。随后他又与齐花坦、张惠云等同代著名演员合作,共同演出了脍炙人口的《陈三两》、《蝴蝶杯》、《天仙配》等经典传统戏。
  不过,最被人津津乐道的便是他与裴艳玲、彭蕙蘅这两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的合作。1984年,他为了配合裴艳玲演出《钟馗》,放弃了排演以自己为主的小生戏《周仁献嫂》,虽然他在《钟馗》里扮演的杜平戏份并不多,但却细致大方,稳健洒脱,很好地配合了裴艳玲,与她的表演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令《钟馗》增色不少。
  1994年,彭蕙蘅排演《美狄亚》也找到了田春鸟,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积极地协助排练,为了能够节省时间,田春鸟干脆把被褥和行军床搬到了剧团排练场,吃住都不离现场。
  谈及这些甘当绿叶的日子,田春鸟笑得很淡定,他说戏曲艺术是一个整体,既需要“红花”,也需要“绿叶”,并笑言可能是自己比较老实厚道,所以很多人都愿意找他来配戏。在他的眼中,当绿叶没有什么不好,只要是为了梆子,为了戏曲,所有付出都是值得。
  传承“非遗”做人民艺术家
  1997年,田春鸟办理了退休手续,但他退而不休,积极参加河北梆子的演出活动,演出场地既有河北大戏院、河北电视台这些在人们眼中国家一级演员本该出现的舞台,又有社区、工矿、村镇等设旋简单的露天场地。在田春鸟看来,戏曲来自民间,就要归还人民,能给老百姓带来欢乐,是戏剧工作者应该应分的事儿。
  特别令人钦佩的是田老对河北梆子后继人才的培养,不计报酬,费心费力,看到一个好苗子便悉心呵护,恨不得把看家的本事都传授给学生。自2001年以来,他教的学生丁云飞、苟欣伟、田斌、崔钰碹等,获河北省、石家庄市及“三北”(西北、华北、东北)地区一、二等奖和中国少儿戏曲艺术小梅花奖,有的已毕业分配到国家正规院团成为骨干演员,有的当选为县级剧协主席或秘书长,他无偿辅导的省内外河北梆子戏迷与票友不计其数。
  田春鸟首先牵头在新乐市职教中心办起了河北梆子艺术专业班,没有资金,他自己想办法,聘请退休的梆子教师和乐师,所谓的“工资”就是来回的“路费”,但是大家没有怨言,怀着一颗对梆子的挚爱之心,硬是把这个梆子班办得有声有色,因成绩显著,于2000年整体搬迁到省会的河北省梆子剧院,改名为“河北梆子少儿培训基地”。2005年,田春鸟面对河北梆子演出市场日渐萎缩,演职员工待遇偏低,优秀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又积极主动和河北梆子剧院第17任院长李建锁(也是田老的学生)共同向省政府撰写了实际情况汇报与建议书,引起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省政府于2006年特批给河北梆子剧院48名事业编制,把少儿培训基地和省艺术职业学院优秀毕业生分配到梆子剧院,充实了梆子剧院的新生力量,化解了当时河北梆子人才断档的危机。
  像戏曲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流动的,而不是僵死的、凝固的,其艺术的传承主要靠艺人的口传心授。许多名艺人,既是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又是杰出的教育家。他们掌握并承载着戏曲文化遗产的丰富知识和精湛的表演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源泉。田春乌其人其艺,无愧于河北梆子代表性传承人这一殊荣。
  田老的人生格言是:“做人从艺德为先,勤学苦练勇登攀。不求太多只求够,知足常乐人平安。”中国的戏剧正是因为有像田老这样物质上知足,艺术上不知足的人民艺术家才得以传承发展,生生不息。
  (责编:郭文岭)

标签:桑田 唤起 春色 一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