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写人的作文 > 正文

金融危机下中美贸易摩擦的新动向|从中美贸易摩擦看中美关系新动向

时间:2019-02-0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中美贸易在改革开放后得到较快的发展,贸易已经成为双方经济联系的重要方式。与此同时,贸易摩擦也日益加剧,逐渐成为双边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特别是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后,美国更是对中国产品发起了更加有恃无恐的贸易保护措施。这些贸易摩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美两国之间的特定的贸易结构,而这次的金融危机下的贸易摩擦,是新形势下美国本身经济状况、中国贸易缺陷以及两国的贸易格局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中美贸易摩擦 贸易结构 新动向
  
  中美贸易在改革开放后得到较快的发展,贸易已经成为双方经济联系的重要方式。与此同时,贸易摩擦也日益加剧,逐渐成为双边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中国“入世”后,美国人原本期望美中贸易逆差缩小,就业岗位增加,却“竹篮打水一场空”。由于受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对中国产品发起了更加有恃无恐的贸易保护措施。纵观中美贸易关系,中美贸易摩擦是一种历史常态。
  
   一、中美贸易商品结构分析
  (一)1990年代以来中美贸易的商品结构及其变化的特点
  1、美国从中国进口(中国出口)的商品结构特点
  
  通过分析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1990-2008年的19年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结构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SITC编码中的第8大类产品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杂项制品在1990-2003年占美国从中国进口总额的比重在10大类商品中始终名列第一,但到2004年滑至第二位,属于下降幅度最大的一类。第二,SITC编码中的第7大类产品中虽然既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也有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前者所占比重要大得多,是体现一国出口竞争力的商品。1990年代以来,该类商品占美国从中国进口总额的比重不断扩大。第三,SITC编码中的第6大类产品也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包含了少数的资源密集型产品。该类商品占美国进口的比重一直名列第三,是推动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长的主要产品。第四,虽然SITC编码中第5大类产品的美国从中国进口总额比重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但其增长规模和速度都很大。第五,SITC编码中的第3大类产品属于比较典型的资源密集型产品。该类商品1990年占美国从中国进口总额的比重名列第四。至2008年,比重下滑至第7。
  2、美国对中国出口(中国进口)的商品结构特点
  1990-2008年的19年间,美国对中国出口的商品结构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SITC编码中的第7大类产品始终是美国对中国出口中的最大类商品。第二,美国对中国出口的第二类产品是SITC编码中的第5大类产品,是美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但是其比重总体上是一直下降的。第三,在美国对中国出口的总额中所占比重变化比较大的商品类别有第0类商品和第2类商品。第四,结合表2和其他数据分析,我们发现美国对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以资本和资源密集型产品(SITC0、2、7)为主,其他诸如食品、饮料及烟类等出口比重都很小。
  
  (二)中美贸易的商品结构存在的矛盾
  中美贸易结构反映了中美两国的经济比较优势,符合各自的利益。但现阶段的贸易结构也存在着一些矛盾,主要是:
  1、我国对美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仍然呈低级化。根据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08年美国对中国出口的商品中,机械设备的出口(269.97亿美元)占对中国出口各大类商品之首,而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各大类商品中,主要是纺织品服装类、鞋类、玩具类等。
  2、我国对美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中存在着不合理性。其中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占有较大的份额,该类商品的国际市场需求弹性小、竞争激烈,经常容易引起贸易摩擦,贸易条件恶化。
  3、我国进口依存度较高。从进口商品结构看,核心技术及关键设备、零部件进口居主要地位。因此,我国进口商品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技术装备的进口依存度较高。
  4、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依然较低。不同的生产经营环节所提供的附加值不同,因此国际分工的位次是按各个环节所提供的产品附加值的多少来区分。
  
   二、金融危机下中美贸易摩擦的新动向
  (一)金融危机下中美贸易摩擦的现状
  
  中国商务部在2007年11月15日就曾发出警告,美国经济放缓可能导致中国出口急速下降的风险,而一旦出口大幅回落,有可能会使中国本轮经济增长周期出现“拐点”。这也是为多数业内人士关注的“美国经济-中国出口-中国经济”这一危机传导链条会不会显现。
  自从金融危机发生后,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扩大内需受阻的情况下,纷纷提出通过扩大出口来促进经济尽快复苏,甚至通过本币大幅贬值、增加各种形式补贴等手段提高本国产品竞争力,致使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中国成为其贸易保护大棒的主要攻击目标。以美国为首的经济体,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日渐增多,“中国制造”一次又一次成为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受害者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对中国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立案频率之高在世界贸易救济历史上都极为罕见。
  在贸易摩擦数量明显上升的同时,也显现出很多新的特点。在我国所遭受的贸易救济调查中,其调查种类涵盖了反倾销、反补贴的“两反”和保护措施、特保措施的“两保”的全部四种形式。特保措施在中国入世时,作为一项特别措施加入,其保护主义的特点更加明显,但是在过去的几年中,很少被使用。而在2008年,特保措施的使用说明保护主义倾向的确有所升级。
  
  (二)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原因分析
  这次的金融危机下的中美贸易摩擦,是新形势下美国本身的经济状况,中国贸易的缺陷以及两国的贸易格局共同作用的结果。
  1、 美国国内经济和政治原因
  在理论上,美国的政治家完全清楚自由贸易优于保护贸易。但是进入二十一世纪,美国国内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决定了对外贸易政策倾向,具有明显的两面性特征,在出口上推行自由化原则,在进口上坚持保护主义。在这种政策的主导下,只要经济衰退或者美国国内产业竞争力下降,就会导致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增强,从而引发美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具体来说有如下原因:
  (1)美国经济的衰退及相关影响。美国经济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出现了负增长,不仅带来金融机构的大量倒闭,引起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也影响到实体经济部门的停滞与衰退。而中国往美国出口的产品,大都以低端廉价型为主,在经济衰退时对美国劳动密集型夕阳产业的冲击更为明显,而此时带来的失业等问题就显得更为敏感,因此也更易引起美国对中国产品的限制和排斥。
  (2)美国的战略考虑。美国作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一直以来都维护着世界霸主的地位。而本次的经济危机中中国都向世界发出了经济崛起的鲜明信号。这对于想要一直维持霸主的美国来说,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因此,美国借此机会希望以此来牵制中国的发展。
  (3)美国的政治运作。美国的政治运作,是在各利益集团相互牵制与操控下进行的。中国对美国的大量出口,必然会使其中一部分集团的经济利益受损,就会要求政府对中国加以限制和干预。这样一来,中国商品问题就常常被拿来使政府作出保卫国家利益的姿态。因此,中美的贸易摩擦在新形势下又掺入了政治的因素。
  2、商业竞争原因
  在中美双边贸易发展和加强的过程中,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的越来越多的产业必然面临着同类进口产品的激烈竞争。而产品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价格优势上。现在关键是如何看待竞争优势的取得问题。
  (1)在传统行业方面,特别是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言,中国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而中国竞争优势的取得主要来自于低的劳动力成本。但是美国同类行业却不愿意束手待毙,它们总会想方设法利用一些空子来削减中国的竞争力。
  (2)在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方面,特别是通信、医药、生物等行业,美国具有较大的竟争优势。一方面,对于这些事关国计民生、国家前途和战略安全的产业,中国政府希望能够尽可能延长其保护时间。与之相反,美国政府却借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政策审议机制,以监督世界贸易组织协议的执行情况为借口,试图迫使中国加速开发这些市场,为美国优势产业扩大出口扩展途径。另一方面,为了防止经济力量下降和争取东山再起,美国特别强调知识产权的保护。美国经常借口中国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为由大做文章。
  3、中美经贸关系不平衡原因
  中美经贸关系的确是不对等的,或者说是严重不对称的。中国在经济上对美国的依存度较高,而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依存度较低。中国对美国较高的依存度大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中国部分产业与产品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较大。(2)中美贸易在双边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不对称。中国对美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0%以上,而美国对华出口仅占其出口总额的2%;中国自美进口占中国进口总额的比重约为10%,而美国自华进口仅占其进口总额的2.5%。(3)美国经济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较为显著。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每下降1%,其总进口额就被拉低2%-3%,分摊到从中国的进口份额就会达到5%~-0%。正是这种不对称性使得美国对中国有着较大的经济约束力,美方利用这种经济关系的不对称不断挑起对华贸易争端。
  4、中美两国自身经贸战略原因
  奥巴马政府较强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使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也是双边贸易摩擦日益增加的重要政策因素。同时,随着中国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在发挥中国传统产业的优势的同时,整体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升级,使美国的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基本面临失败,贸易摩擦便成为美国制约中国的又一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Arndt,Sven W., Henryk Kierzkowski,eds. Fragmentation:New Production and Trade Patterns in the World Econom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2]Panitchpakdi, Supachai and Clifford Mark L. China and the WTO: Changing China,Changing World Trade Singapore. John Wiley & Son (Asia) Pte Ltd. 2002
  [3]Wing Thye Woo.Understanding the Sources of Friction in U.S.-ChinaTrade Relations:The Exchange Rate Debate Diverts Attention Away from Optimum Adjustment [J].Asian Economic Papers,Vol.7 No.3,Fall 2008:65-99
  [4]王领.中美贸易摩擦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2006 P128-129
  [5]杨岚.中美贸易摩擦问题研究[D].2008 P3
  [6]高斌.从贸易产业竞争力的比较看中美贸易互补性[D].2006
  [7]邹小宇、朱宇.中美贸易摩擦:历史、原因和对策[J].经济体制改革.2009第3期 P44-47
  [8]王亚飞.中美贸易摩擦的新特点[J].经济前沿.2008年第6期 P32-35
  [9]沈国兵.中美贸易平衡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10]张伟光.中美贸易摩擦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9

标签:中美 摩擦 金融危机 新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