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协议书 > 正文

初中生"小群体"形成的原因 [浅谈初中生的“友伴群体”现象]

时间:2019-01-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日益深入稳定,刚由儿童期转入青春期的广大初中生的思想越来越活跃。共同的兴趣、爱好、追求等因素,使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聚集在一起,建立起彼此间的友谊、信任,进而相互帮助。有的甚至从组织形态上加以完整,自发地成立各种团体。这一现象,我们姑且称之为初中生的“友伴群体”现象。对此,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老师以及学校领导认为这是拉帮结派,是江湖义气。他们或怪罪于电视录像,或罪于武侠小说。于是,采取一些行政措施将其拆散。当然,有时候这些措施会取得一些较好的效果,而更多的时候,则可能事与愿违。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深究其形成原因,设计、选择最佳教育方案,将“友伴群体”这一现象纳入集体主义教育轨道,从而求得良好的教育效应。
  人,有一种本能就是希望得到群体的承认和帮助,这与人类进化密切相关的。在人类的原始时代,人们为求生存,就必须结伴成群,共同对付敌人,获取食物。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结构也尽管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是人与人相互依存这一必然规律只会越来越强化,特别是现代化的社会,尤显突出。因此,对于这些刚刚萌生脱离父母、老师的庇护而要求自立念头的初中生来说,他们相互之间结成友好群体也就不足为怪。
  从我国的国情来分析,孩子们追求群体,结成友伴也是符合他们的心理需求的。计划生育的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家庭在我国已占绝大多数,并且将会逐日增多。这些孩子在家只能与长辈们打交道,缺少同龄人的交往,因而他们显得孤独寂寞。因此,他们迫切希望得到与自己感情相近、志趣相同的伙伴们的理解,他们的倾诉也企求得到同伴的共鸣。
  但是,由于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特定阶段,所以,我们必须以辩证的方法来认识这一问题。一方面,他们的智力、思维和理性在这一阶段得到飞跃发展,其品德也日趋形成。但另一方面又显得不十分成熟,难于应付突发事故;他们的思想活跃、想象丰富,可是又不善于调控;他们有自己鲜明的爱憎观念,但也极容易走向极端;他们接受新事物快,感知能力强,但在很大程度上又容易良莠不分……这就是初中生的特点,正由于这样,初中生的友伴群体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健康的心理素质、真善美的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会使友伴群体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相互之间的鼓励与帮助将产生良好的影响;而另一方面,也可能受社会上一些歪风邪气的影响,以哥们义气为裙带而聚焦成坏的团体,这样的友伴群体无疑将给社会带来恶劣的影响,阻滞这些群体中成员的进步,甚至会将他们推向罪恶的深渊。
  综上所述,如何对待初中生友伴群体现象,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肃而重要的课题,我们决不能等闲视之。我认为,我们首先应该将友伴群体意识与集体主义严格地区别开来。形成集体主义必须是“学生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坚定社会主义方向,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点,提高道德行动的自觉性,学会履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的关系,服从集体要求”。而友伴群体意识是由学生自发寻求共同的志向和爱好,或生理和心理的需求的求群意识。他们之间的利益不能与集体和国家的利益等同。在一些时候,两者的利益是一致的,在另一些时候,两者的利益则可能发生冲突,这一切都取决于友伴群体形成格调的高低。因此,我们应当把初中生的友伴群体意识当作是集体主义这个大集体中的一个细胞,其两者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所以,当友伴群体的利益与集体主义的利益一致时,他们就应当热情鼓励并扶持这样的友伴群体,反之,我们则应当及时予以纠偏,坚决将其纳入集体主义轨道。
  这样,我们就可以比较恰当地处置这种特殊现象了。首先,我们应该对自己班级形成的每一个友伴群体有所了解。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调查其形成的原因,了解其共同的爱好以及他们的所作所为,理解他们的求伴意识。然后,持之以恒地对他们做一些引导工作,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友伴群体的优势,正确认识自己的友伴群体与大集体的关系,不断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工作能力。同时,对有偏离集体主义轨道现象的友伴群体,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及时纠偏而使其能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在做好以上一系列日常工作之后,可以对一些有较强专业倾向性的友伴群体予以特别的指导,例如成立文学社、摄影协会、科技兴趣小组等等。也可以在班级有意识地重新组合一些新的暂时性的友伴群体,在各个群体之间展开娱乐性较浓的竞争活动,帮助他们打破群体之间的隔膜,调节群体之间的关系,在小小的友伴群体中不断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第176页,潘菽主编

标签:初中生 浅谈 群体 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