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写作技巧 > 正文

论大学生人文精神及其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时间:2019-02-0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对人文精神的探讨由来已久,大学生因其特殊的身份,更是引起人们的关注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探讨。笔者结合现实,分析大学生人文精神现状并提出重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几条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人文精神 重塑
  
  对人文精神的探讨由来已久。1993年7月,辽宁沈阳铁路信号厂的6名大学毕业生,辞去公职创办了万帮服务公司,提供搬家、心理咨询等服务。市场经济的发展引发了一场文化领域的“人文精神大讨论”。从1993年至1996年,文艺界首先兴起“人文精神”的大讨论。此话题一直延续至今。
  大学校园因其特殊的地位,大学生因其特殊的身份,更是引起人们的关注,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对大学校园人文教育这一问题的探讨长久不衰。
  笔者在此重拾旧题,提出自己的思考,以期抛砖引玉。
  
   一、人文精神的界定
  人文精神这个词并不是新生词。
  《易经》:“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这里所提出的“人文”一词主要是指人从纯粹的自然界中脱离出来,与天道自然相对的社会人伦。孔颖达疏“人文”曰:“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人文精神,实质上就是儒家的教化天下的思想,也就是主张通过诗书礼乐等来塑造符合儒家社会理想的人。
  西方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译自“Humanism”一词。如果从社会和个人两个角度看,“人文精神”至少包含这样两个基本要素:第一,从社会的角度看,主张人生而平等,人的价值高于一切。要保证人的肉体和精神的自由,维护人的尊严;第二,从个人角度来看,主张人要完善心智,净化灵魂,懂得关爱,提升精神境界,提高生活品位。
  1993年重提人文精神时,“在那样一个情况下面,我们讨论人文精神的时候,就特别强调人文精神不但是指那些人的物质性的需求,而更是指那些生活当中不能够直接地兑换成现钱的那些价值。比方说对人的生活意义的思考,再比方说对美和诗意的追求,再比方说对于生活当中的一个从容的状态的重视,再比方说良知,这些东西都不能够直接兑换成钱,兑换成我们的物质利益,但是当时提倡人文精神讨论的时候,就觉得这些价值同样是非常重要的。”“还有一些比这些价值更抽象、更摸不着具体形状的一些情感。比方说敬畏之心……还有一种情感是当时争论很激烈的,就是崇高。”(王晓明《重提人文精神》)
  我们这里所说的“人文精神”,其中包含着传统的“人文精神”的一些基本要义,但同时又融入了鲜明的时代内涵,它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二、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现状调查
  考察公民的人文精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我们先看两组调查:
  2009年共青团郑州市委12355青少年维权及心理咨询中心对郑州大学、河南教育学院、河南工业大学、中原工学院、郑州轻工业学院、郑州师专等6所高校的部分大三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近两成大学生缺学习激情。
  2011年5月至7月,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联合进行了一次有关公民人文素质的大型入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虽然接受大专以上文化教育者人文素质得分较高,但在人文精神方面与中小学文化水平的公民并无多大差别;在本科学历以上的人群中,文科毕业生人文素养的知识、思想方面明显高过理工科人士,却一样并未转化成人文精神。
  调查显示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并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
  现在点击率最高的、对大学生批评最尖锐的就是《中国当代大学生的九宗罪》:
  (一)考试作弊成了盛行风;
  (二)课堂成了放牧场;
  (三)宿舍成了垃圾场;
  (四)贫困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假的;
  (五)上厕所的素质都不高;
  (六)校园里到处是恋爱者的后花园;
  (七)说话“超文明”;
  (八)吃饭浪费;
  (九)网络玩儿通宵。
  我们归纳现实中大学生的一些负面情况:
  1、当今的大学生对自身、对未来相当的迷茫,他们更看重眼前的利益、更注重物质的享受,而对人文精神的探讨、对人的生活意义的思考、对美和诗意的追求、对于生活当中的一个从容的状态的重视、对良知等等更精神层面的追求也比以往的大学生看得更淡然。
  2、人文知识贫乏,文化底蕴浅薄;人文价值迷失,精神萎靡、颓废,缺乏社会责任感。
  3、心理失常、感情荒漠化现象。有些学生不论是对地球上的生物,还是对父母乃至对自己的生命,都缺少热爱、亲情、温情、同情。心理不健康、意志薄弱,人格不健全。
  4、一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要求父母、老师、他人为自己服务,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从不考虑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应有的回报。某些大学生性格孤僻,行为乖张,缺乏合作意识,他们意志薄弱,在挫折和打击面前手足无措,在心理上急进、狂躁,做事无恒心毅力,执拗偏激,容易走极端。
  
   三、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弱化,人文精神的失落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无可回避的事实,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大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弱化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强烈的现实背景。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认为,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先“修身”,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教育之目的,是要使人养成健全的人格。但是十年文化大革命将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人文传统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一起否定掉了。随着科技浪潮的推进,人们沉缅于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巨大物质利益和享受之中,现代人被“物化”了,人文精神的培养被逐渐冷落。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仅改变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管理体制等等制度层面,而且也带来整个社会在价值观念、情感心态等文化心理层面的一系列变革和更新。新旧观念交替和冲突中形成思想的混乱和社会失衡,大学生价值观空白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
  其次,大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弱化,有我国学校教育自身的失误。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体制照搬前苏联模式,将文科与理科,文科与工科分离,致使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很多大学生对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知之甚少,严重影响了自身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提高。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是应试教育,忽视了素质教育。我国中学阶段文理分科,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造就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大学预备生。要求短短数年的大学教育将他们培养成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是不切实际的。同时,中国当代的大学生是从1989年以后,也就是大学收费开始,在1995年出现了一次“井喷”式的暴涨,随着扩招的开始,中国的大学开始了大跃进。从社会上的情况来看,到了2000年以后,中国的大学生就贬值了。大学生现实的贬值、就业的不乐观造成了在校大学生的惶恐和对不能变现的知识、对以往所接受的价值观的怀疑,所以大学校园不可避免地充斥着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的思想。这种思想自然的排斥了站在人类更高思想的顶端的人文精神。
  第三,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弱化,其实是社会转型期整个社会人文精神的弱化。大学校园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象牙塔,大学生活不是得道成仙的修身养性,所以大学生的问题其实是社会整体层面在知识界投射的影子,是社会形态的缩影。我们说当代大学生信仰缺失、功利思想严重、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精神压抑、人情冷漠,其实这正是整个社会的拜金主义、唯利是图、急功近利、“笑贫不笑娼”等观念的一个显现。
  有人说:“社会就业越来越严重,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从大学一开始就教你生存之道,而不是教你如何做一个有良知的人,同时也在被告诉如何训练成为一台能够成功赚钱的机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国外的商学院培养的是企业领袖,我们的商学院培养的是富翁首富,这就是根本的不同。”你能指责学校和学生的问题吗?显然这是社会整体价值观念的问题。
  
   四、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重塑
  针对我国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许多高校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有些学校大幅增加人文必修课和选修课,注重人文知识的传授,以期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首先,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教育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而不是或仅仅是培养政府需要的人才。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实用性的人才,而是要培养那种真正对社会的长远能够起作用的栋梁之才。现代教育的理想就是,教育不仅仅是培养杰出的、优秀的人才,还是要能够促进社会的平等和公正。简单地说就是整个社会应该树立这种观念,觉得人的生活当中有比赚钱更重要的事情,就社会来说,一个社会有比利益的平衡、利益的扩大更重要的目标。
  其次,重建大学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需要政府放手对大学校园的管理,少一点对学术的干涉,还原大学校园的独立精神。
  我们经常提及五四时期的北大精神,最能体现北大精神价值的东西,就是陈寅恪先生概括的两句话:“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北大人文精神是与北京大学的管理分不开的。大学之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客观物的存在,更因为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1917年蔡元培说:“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只有具有人文精神的校园和具有人文精神的大学教授才能对大学生进行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和理想人格塑造的教育,才能塑造“天之骄子”的灵魂,使大学生们成为这个社会“仰望天空”的人。
  第三,重建大学人文精神,需要从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抓起。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积累到一定层次后才会产生的精神,是人文素质的升华,人文精神的拥有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单纯通过教化就可以拥有和实现的。它不仅需要在课堂上广泛学习人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大学生在行为中自我教育,在实践中自我养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学教育先要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怎么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要让大学校园充满专门研究学术的教授
  当年的北大,“第一要改革的,是学生观念……专门研究学术的教员,他们不见得欢迎。若是一位在政府有地位的人来兼课,虽时时请假,他们还是欢迎的很,因为毕业后可以有阔老师做靠山。所以要打破这些习惯,只有从聘请积学而热心的教员着手。”“正是在他精心营造的空气下,新的文化力量才有了存活的可能性,才有了势如破竹的力量。”(凤凰网《北大校长蔡元培推行民主治校方针》)
  (二)应该在大学中开设人文学科,鼓励多种思想的并存
  允许各种思想并存的校园才是允许“自由之思想”的校园。一所大学,无论它是理工科还是综合型大学,都应该注重人文学科的设置,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哈佛是美国最著名的大学,也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在美国二百余年的历史中,有七位总统出自哈佛。哈佛是全世界所有大学中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哈佛的教育设置分两个部分,大学部和研究生(硕士、博士),……大学部的教育侧重在“成人”,通过大学的教育掌握做人的原则、知识、修养,成为一个健康的真正有社会责任有人文关怀有历史使命的人。”“在哈佛的本科生课程中,人文学科几乎占了一半,而在人文学科课程里面,语言与文学课程最多,占全部课程总数的1/4。单纯从课程的门类与比重就可以说明,哈佛的本科生教育非常重视人文学科的学习。”
  (三)鼓励办刊,提倡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作为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生课余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舞台。当年的北大,“在蔡元培的鼓励和支持下,北京大学出版的刊物和成立的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些刊物和社团,为活跃师生思想、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了园地和场所。”北大精神的形成无疑是与这一举措有着密切的联系。思想的火花凝聚在一起,就是人文精神的源泉。
  (四)发掘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促进文理融合
  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时,必须改变课程内容过于狭窄的状况,大力拓宽课程内容,实现学科之间的联结,实现学科内容与社会生活现实之间的联结。在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让人文教育高扬科学精神。大学教师应当引导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继承人类文化遗产的时候,不能单方面地学习自然科学知识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要注重人文和科学的有机融合,从而自觉领悟人类关于世界的全部知识及深深蕴涵于其中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王晓明.重提人文精神.(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
  [2]《北大校长蔡元培推行民主治校方针》.凤凰网
  [3]《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4]夏中义.《大学人文读本》
  [5]《中青在线:哈佛的人文精神教育》

标签:人文精神 培养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