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写作手法 > 正文

春江花月夜的写作手法

时间:2017-05-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

第1页(本章共8页)

第2页(本章共8页)

第3页(本章共8页)

第4页(本章共8页)

第5页(本章共8页)

篇二:《春江花月夜》学案(有答案)

第6课 春江花月夜

学习目标 1.探讨由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引发出的对宇宙、人生哲理的思考。2.分析本诗情、景、理水乳交融的艺术手法。

月 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赏析 刘方平的诗写得清丽、细腻、新颖、隽永,在当时独具一格。这首诗的前两句就颇有画意。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夜的暗影中。这明暗的对比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空庭的阒寂。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夜半更深,正是一天当中气温最低的时刻,然而,就在这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还显得很微弱,诗人不但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一、作者简介

张若虚,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存诗二首,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后人评价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二、背景简介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曲》。其曲调,或说创自陈后主叔宝,或说创自隋炀帝杨广。据杜佑《通典》记载,武则天长安年间,该曲调尚在流传。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录有《春江花月夜》数首,其中,杨广两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两首。张子容两首的写作年月在张若虚此诗之前。杨广等五首诗的内容,

大都是敷衍

题目而描写景色,或稍涉脂粉;形式则或为五言四句,或为五言六句,体制短小,格局拘束。张若虚作此诗,虽说也是沿循了前人写旧题乐府诗往往敷衍题目的常例,但其内容有所开拓,篇制大为扩展,格调与境界更是远在同题诸作之上。

三、相关知识

中国古典十大名曲

《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春江花月夜》)《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芳甸(diàn)②宛转(wǎn)③汀上(tīnɡ) ...

④纤尘(xiān) ⑤皎洁(jiǎo) ⑥潇湘(xiāo) ...

2.辨形组词。

???宛?宛转??皎?皎洁??①②? ?婉?婉约????洨?洨河?

???畔?江畔??砧?砧板?③?④? ??衅?挑衅?沾?沾湿???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滟滟随波千万里:波光荡漾的样子 ..

②江流宛转绕芳甸:辗转 ..

③月照花林皆似霰:雪珠 .

④应照离人妆镜台:此处指思妇 ..

⑤愿逐月华流照君:月光 ..

4.文学文化知识。

《春江花月夜》本为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相传为陈后主所创,内容是写艳情的“宫体”诗,隋末唐初才逐渐改变为写景诗,但仍为五言短篇,张若虚首次将这一旧题改造成长篇七言歌行。

一、整体把握

1.关于这首诗的层次划分,近人歧见纷纭。同学们认为,此诗应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可以有两种划分方法。第一种:此诗应分为三个部分。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恨,讴歌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概而言之,这一部分又分为两层: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一层,写思妇怀人;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为一层,写游子想家。第二种:从整体上看,全诗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从开头到“但见长江送流水”,主要是由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引发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从“白云一片去悠悠”至最后,诗人驰骋想象,将人们引入一个情思更为浓郁的诗境,感受游子、思妇的两地想念、相思之情。

二、细部探微

2.“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一句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承上启下,紧承上句“望相似”而来,由上半篇的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像,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3.翻译下列诗句。

(1)月照花林皆似霰。

译文:月光照在鲜花、树林上,就像雪珠一样洁白晶莹。

(2)汀上白沙看不见。

译文: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和在一起,看不分明。

(3)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译文: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照在她的捣衣砧上,卷不走,拂不掉。

一、中心主旨

这篇作品既不像南朝山水诗那样着力模山范水,也不像玄言诗那样枯燥说理,更不是一首单单抒发儿女离情别绪的爱情诗,而是将多种诗情合为一体。作者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颂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扩展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精神的探究结合在一起,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优美深邃的意境。

二、写作特色

1.景、情、理完美结合。

全诗将写景、抒情、议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写出了春、江、花、月、夜五种美景,以

月为主要描写对象,在抒情和议论时也紧紧地围绕着月光来展开。从人之初与自然之初的关系加以探讨,堪称是宏大的议论,但不空洞生硬,而是由江月生发。同时,抒发的是人间最常见的离人思妇的相思之情,亦是人间最普遍、最永恒的感情,且能把这种感情完全置于月夜之下来发挥。

2.本诗具有韵律美。

本诗韵律饶有特色,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以平声起首,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

1.问月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是诗人对于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这种探索古已有之。如:

屈原《天问》(天问,即问天,问有关于“天”的事情)有373句,共提出170多个问题。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问天地,即问有关大自然形成的传说;第二部分问人事,即问有关人间盛衰兴亡的大事。

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

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受屈原、张若虚等人影响,李白、苏轼等大家也对此作了一些探索:

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古人的这些追问,体现了人类对天提出的责问和怀疑,洋溢着人类对宇宙、大自然永恒的由衷赞叹,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执着与热爱。

2.“月亮”意象

月亮这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常见寓意有:

(1)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手法。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亲朋的深切思念。

(2)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

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3)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4)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则别开生面,翻出新意:宇宙永恒,个体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但是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的!

月亮的阴晴圆缺,还可以喻指人生的圆满缺憾。

月亮的别称有: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等。

想象张若虚

庄晓明

无疑地,那是扬州历史上最辉煌的一段时光。它不是人们所熟知的“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盐商之都,而是属于云蒸霞蔚、气象万千的初唐,一个刚从混乱混血中涅槃的民族,正向着世界,向着宇宙,睁开一双澄明而充满憧憬的眼睛。多少次,我想象着那样一个美丽的春夜,孤独的诗人,在寂寞的江流声里踱步,徘徊,被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茫壅塞胸怀。突然,从蓊郁的花林那边升起,一片最初的月光击中了他。他感到自己的躯体开始透明,并随着江月一同浮升,一同俯瞰这片广博而温馨的大地,一个波光滟滟的梦幻世界。于是,仿佛江水的自然流泻一般,这样的诗句从他的胸中汩汩而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何等气象,仅此数句,已足以使一个诗人永生。然而,神明天启的诗句,继续联袂而至,几乎使我们屏住了呼吸:“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此时,他感到自己易朽的躯体,如同一叶扁舟,被潮水的韵律推涌着,在水天一色的月光里,飘向一个永恒的境界,载着人间的情爱,思念,期待。

在中国文学中,能与西方相抗衡的,唯有诗歌。《春江花月夜》的诞生,于浩瀚的中国诗史,不啻是一个奇迹,那种对时间的从容追问,身心与宇宙俱融为一体的空茫之境,均惟东方所特有。但对于尚兴趣而乏玄思的中国文化传统,《春江花月夜》又同时是一个异数。如果如梁宗岱先生所言,他曾为中国寻找出一首具有宇宙意识的伟大诗篇——《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那么,我认为还应立即补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而在纯诗的意义上,后者更是空前绝后的。

然而,在漫长的诗史中,张若虚是寂寞的,即使近于同一流派的李白、苏轼这样的大诗人,也未对这位前辈诗人表示应有的尊敬,甚至未臵一词。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杰作,无不是从《春江花月夜》胎出。相反,他们对一些二流诗人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热情,如李白对写下七律《黄鹤楼》的崔颢的叹服,苏轼对婉约缠绵的秦少游的推崇。这不禁使我想到歌德对三流音乐家泽尔特的完全信任,却对伟大的贝多芬视而不见。这是一个颇值得玩味的现象,显然,这几位伟人所推举的对象,都不能对他们的天才提出挑战,动摇他们的位臵,他们完全可以以宽容的心态而对之。况且,在喜以诗才炫胜的中国古代,以自己才华的短处,与赞美对象的擅长打个不分胜负,也是一件令人惬意的事。无论多么伟大的诗人,都首先是具有七情六欲的凡人,可以想象,李、苏初触《春江花月夜》的瞬间,一定会有一种被电流击中的感觉,并发出“既生亮,何生瑜”的叹息。这里,我们必须充分理解“明月”对于中国诗人的特殊意义,在中国诗史中,诗人所咏叹的对象,以明月为最多,亦最佳,明月实际上已成了大自然,或人类所面对的整个宇宙的象征,“明月诗人”已成了中国诗人所向往的桂冠,在这一原则问题上,天才

而自负的李、苏当然都是不会拱手的,最合适的选择,自然是沉默。但在历史最终馈赠给人

篇三:《春江花月夜》教学方案

《春江花月夜》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梳理全诗大意。

(二)掌握、积累“滟滟、宛转、芳甸、流霜、扁舟子、玉户、文、落花、沉沉、碣石、潇湘”11个文言实词及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了解本诗中心意象。

(三)学习本诗的写作背景及对宫体诗的改造。

(四)学习铺叙抒情方法、“兴”及衬托的写作手法。

(五)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六)欣赏美的艺术形式,形成美好的艺术价值观。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第一层(第1----4句),运用因景说理、因景抒情的方法描绘了流动多姿的春江花月夜景色。

第二层(第5----8句),运用辩证和象征的方法,表述了对人生奥秘的哲理探求。

第三段(第9----18句),深一层表达相思之苦,游子思妇望月怀人的缠绵之情。

(二)疑难词句解释。

(1)空里流霜不(原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资源网:春江花月夜的写作手法)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空中是霜吗?可是却看不到它在飞舞,原来是如霜的月色,水滩上的白沙与月色混杂在一起分辨不出。此处形容月光皎洁如霜,所以说“流”而不觉得“飞”。

(2)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一句饱含哲理,将对夜月江景的描述转化到对人生的思考,引发出下文游子思妇的孤独。

(3)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白云喻游子,青枫浦泛指思妇所在地。时光流逝,离别之愁愈增不减。

(4)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此处用其意。

(5)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玉户是闺房的美称。二句写月光照在帘中和捣衣砧上,卷拂不去,似同情思妇。

(6)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相传鸿雁和鱼都能给人捎信,可是,现在鸿雁高飞不能将楼前月光带给亲人,鱼儿也只是从水中跳跃下使水面出现波纹罢了,却不能给人捎信。(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文”同“纹”。

(7)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落花是青春消逝的象征,意为思妇等待之苦。时光不再,美人迟暮。

(8)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象征离人的情思摇荡。全诗以月升起,以月落结。

(三)本诗的中心意象是什么?又是怎样围绕中心意象进行叙述的? 分析:本文的中心意象是江(代表时间变化)和月(相思、永恒不变)。 “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

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

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四)本诗对宫体诗的改造是怎样的?

分析:“春江花月夜”乃乐府旧题,隋炀帝亦有此题诗。此诗题材虽为写游子思妇之传统主题,但已摆脱宫体藩篱,予旧题以新意。一是纯化了爱情,二是增添了说理内容。

(五)对本诗的主题的理解?

分析:全诗以流动多姿的春江花月夜景色为背景,抒写游子思妇望月怀人的缠绵之情,其间还有宇宙、人生奥秘的哲理探求。景色清丽明净,感情深挚感人,意境含蓄深远,韵律和谐婉转,语言优美流畅,极富音乐美。它是走向成熟的青少年时代对人生宇宙的初醒觉的自我意识,对广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深切感受和珍视,对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无可奈何的感伤惆怅和留恋。

(六)本诗的艺术特点。

分析:1.写景、说理、抒情融为一体。

2.因景说理、因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也就是“兴”;以乐写哀。

3.在抒情上,具有铺叙特点(描写细致)。

4.运用了“一种相思从两处落笔”的手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明确教学目的(参考教学目标)。

(二)导入新课。

欣赏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然后以杨光所作的《春江花月夜》导入。

(三)作者介绍。

张若虚(约660—约720),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

存两首:《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另一为《代答闺梦还》,写闺情,无甚特色。

(四)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春江花月夜”乃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相传创自陈后主(《旧唐书.音乐志》),隋炀帝亦有此题诗。此诗题材虽为游子思妇之传统主题,但已摆脱宫体藩篱,予旧题以新意。全诗以流动多姿的春江花月夜景色为背景,抒写游子思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