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写作手法 > 正文

最后一课写作手法

时间:2017-05-2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

学习目标

1. 理解课文主题。

2. 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3. 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等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法预设:朗读法、合作探究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作者、背景导入

二、小说常识

小说:叙事性文学体裁,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环境描,反映现实生活

篇幅:长、中、短、微型

小说三要素:

人物:主要人物(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 ) 次要人物(…….)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三、整体感知

自学指导(一)

默读全文思考:

1. 用一句话简要介绍故事内容?

2. 以时间推移为顺序可把文章分为几部分

明确:

1.被普鲁士侵略的阿尔萨斯人民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2.课文顺序及结构

以时间推移为顺序按情节发展可把文章分为:

上学路上(1-6) 序幕

上课前(7-10)开端

上课(11-23) 发展

下课(24-29)高潮结局

四、精读探究

(一)l一6节(上学路上)“我”在途中的所见所闻。

1.“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这看出小弗朗士是一个怎样的小孩? ① 小弗郎士这天迟到,怕老师骂,特别是怕检查功课,因此很自然地想到了逃学。

②野外的景色是那么吸引人。 这些内容说明了小弗郎士是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

板书:

① 迟到,怕骂、检查功课②野外的景色是那么吸引人。 ——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

2.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看到的情景(操练、布告牌)对全文内容起什么作用? 如何理解第四段中“又出事啦”

暗示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

“又”写出了那个动荡的时代战乱频繁,人心惶惶。

在小说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预示着将要发生一件大事。

(“最近两年来,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阿尔萨斯人民在这两年里经历了太多事情:法国战败、征发人员、调集物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这块布告牌上发布的。这张布告牌简直成了法国社会状况的记录表。)

3. 小弗朗士真的就逃学了吗,他真的就是一个完全不爱学习淘气的孩子吗?(不是)

请在书中找出证明的那句话。

“可是我还是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有哪些地方能说明他能管住自己? 说明了什么?

①尽管周围的自然环境和普鲁士兵的操练吸引了他,但他还是向学校跑去。

②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只是边走路边猜测,没有停步, ② 到华希特跟他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板书:能重视纪律,管住自己

小结:这一段写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告诉我们小弗郎士有贪玩的一面,他没有学好功课,但还能重视纪律,管住自己,急忙赶到学校。

(二)阅读课文第7-10节(上课前)

到了学校、小弗郎土发现哪些情况不同往日?请填写下面的两张表格

.思考:

(1).学校一反常态地寂静; (2).老师不同一般地温和;

(3).老师意外地穿上了礼服;(4).教室里竟然坐着许多镇上的人,整个教室里有一种不寻常的严肃的气氛。 这些情况说明:这堂课很不一般。暗示着这是“最后一课”。

(三)讨论第11~16段:

1.《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在讲话时连用两个“最后一课”,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当时怎样的心情?

第一个“最后一课”说明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韩麦尔先生的教学生涯将要被迫终止。第二个“最后一课”,说明像小弗朗士这样的法国儿童不能学习祖国的语言了。今天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是多么宝贵和重要。

表达了他内心无比沉痛和对敌人无比愤恨的心情,以及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无比依恋之情。

连用两个“最后”,表朗读时语气是否应该有区别?

第一个“最后”表现他沉痛心情。 要读出沉重的语气;

第二个“最后”表现他又充满希望的心情。

读时要把语调稍微提高一点,沉重中吐出一点希望来。

2.这时,小弗郎士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有这些变化?

(1).小弗郎士 “万分难过”,知道恨,懂得珍惜......“懊悔”舍不得与课本、老师分手——对老师的同情、敬意。

(2).这是因为他把自己与“祖国”联系在一起,由于爱国的激情促成他的这 些变化。

小结:小弗郎士原来是个幼稚、无知的孩子。当他听到要永远失去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时,他的感情起了极大的变化,他感到了亡国的痛苦——“坏家伙”;对祖国语言的眷恋——“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称先生是“可怜的人”。现在,小弗郎士好像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

(四)分析第17~23段 上课

1、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是个怎样的人?

表现先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热情。有自省精神

2、老师讲到法语,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什么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

篇二:最后一课笔记

《最后一课》笔记

一、作者简介:

都德(1840─1897) 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1866年,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才引起人们注意。1868年,长篇小说《小东西》出版,获得巨大成功,都德因此赢得了“著名小说家”的声誉。其中《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写作背景

《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即普法战争的第二年。这场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挑起的。他为了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而发动了这场战争。结果,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侵占巴黎,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乡村教师韩麦尔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二、文学常识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按篇幅、容量分: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 短篇小说 (微型小说) 三、整体把握

阅读小说要抓住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 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小说情节?

以小弗郎士的见闻和感受(所见、所闻和所感)为线索。环境描写

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说说它的作用。 1、自然环境:

突出了祥和温暖的气氛和小弗郎士喜悦轻松的心情,以乐景反衬下文战争失败后不让学习法语时失落伤痛的心情。 2、社会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情节;

开端一、上学路上 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感受。

发展二、最后一课 写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高潮、结局三、宣布下课写“最后一课”结束时,韩麦尔先生的悲壮和不屈的精神。

以时间推移为顺序安排情节(时间顺序)

本文副标题为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孩子的自述,那么本文是以第()人称来写的,好处是能给读者亲切和真实的感受

分析人物形象

本文着重塑造了哪两个人物形象?

课文通过_______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以及__________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热情。

主人公: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

想一想小弗郎士在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 (找出文中具体语句加以揣摩) 上课之前 “我看见这些情景,正在诧异” 上课之中

1、“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 2、“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3“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可怜的人!” 4、“心里挺难受的,头也不敢抬起来。

5、“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听懂了。”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总结:小弗郎士的变化

贪玩不爱学习 热爱法语 认真学法语; 怕老师 理解 同情 敬爱 留恋老师; 幼稚不懂事热爱祖国 憎恨敌人。 对比

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他原本就不是一个坏孩子。

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灵深处爱国情感。

受到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沉痛心情和爱国情绪的感染。 小弗郎士在文中有何作用?

? 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 ? 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有什么作用?(7—11段) ① 氛:喧闹——安静、严肃

② 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

座位上了

③ 教(转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最后一课写作手法)师:穿着:随意——盛装;态度:严厉——温和。 ④ 教室后排坐了很多镇上的人。

作用:写出“最后一课”种种的不寻常,烘托出“最后一课”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韩麦尔先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一个普通人 镇上的一位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 一个可怜的人

最后一次上课。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 一个爱国者

作者是怎样刻画韩麦尔形象的?

1、我才注意到,……才穿戴。 (外貌描写)

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也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2、我每次抬起头来,……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想什么?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想到要离开学校,要放弃一生与之相伴的母语,内心十分悲痛。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号声……这么高大(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我”为什么感到先生的形象“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郎士觉得他形象高大,表现了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无比崇敬。

4、“我的朋友们啊,” ……“法兰西万岁!” ……话也不说(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表现出他内心极大的痛苦。

语句赏析 1、“可怜的人!”

他身为法国人,却不能讲法语;辛勤工作了四十年,却要被赶走,表达了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深切的同情与理解、尊敬与热爱。 2、“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独句成段,悲愤交加,同时点题,表现小弗郎士对侵略者的愤怒,对不能再学法语的痛苦。

3、“……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 的钥匙。”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全句有什么含义?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 “钥匙”比喻法国语言。

含义:?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牢记民族的语言,就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就有了信心和力量,就能团结起来,最终打败敌人。 4、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这句话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朗士对敌人禁教法语卑劣行径的轻蔑和对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

5、“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韩麦尔先高度赞美祖国的语言,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并以此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

6、“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象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反复,比喻。

细节描写,把“字帖”比喻成“小国旗”,一方面体现了小弗郎士的爱国心,一方面暗示阿尔萨斯是法兰西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阿尔萨斯一定能回到祖国的怀抱。这烘托出教室浓重的爱国气氛。表现了孩子们对祖国和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7、怎么理解“又出什么事了”?“又”作用?

?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战乱频频,变故迭起,人心惶惶;

?还通过孩子疑惑的眼光,在小说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预示着将要发生什么事,使最后一节法语课上的情节才显得水到渠成。

本文的题目《最后一课》是什么意思?它包含了什么特殊含义?

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

在这最后一课中,整个沦陷地区人民的爱国热情和亡国之恨都在这最后一课中迸发了出来。总结全文

这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残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精读(24-29段)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1.刻画韩麦尔形象时,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2.写粉笔字本来不是吃力的事情,韩麦尔为什么“使出全身的力量”? 因为这一动作倾注了他热爱祖国,憎恨敌人的全部感情。 3. 这个细节表明了韩麦尔先生什么感情? 表达了他热爱祖国、坚信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

4. 开头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钟声”意味着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了,“号声”暗示德语将要代替法语,从此将和祖国语言告别。

号声、钟声的相继传来,使韩麦尔先生眷恋国土的心更为痛楚和悲愤,为下文起了烘托和铺垫作用。

5.“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加点词“忽然”表明了什么?

“忽然”有来得迅速而出乎意料的意思,说明这钟声是在韩麦尔先生争分夺秒地教,学生们正在全神贯注地学的情况下敲响了,是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强加于人的钟声,不容人选择地宣布了最后一课的结束,增强了悲怆气氛。 6. 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脸色惨白”?

“脸色惨白”是韩麦尔先生因为以后不能再教法语课而感到悲愤和哀痛。“我”从韩麦尔先生的言行中,感受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

7.为什么韩麦尔竟至于“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韩麦尔先生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8. “放学了——你们走吧。”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用手势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表现他内心的极度悲愤,倾注了他热爱祖国,怨恨侵略者的思想感情。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有何作用?

1)“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解释说明 2)“我亲爱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声音的延续 3) “放学了,——你们走吧。” 意思的递进 启示:

爱国,首先学好你的母语。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言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不要把热爱祖国只停留在口头上,应脚踏实地积极主动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也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

篇三: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记重点字词。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3、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

4、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体会文章主人公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教学中,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细读文章,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领会思想内涵;学生领会文章思想内涵后,谈学习感受,从而激发他们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

三课时

课前预习

1、搜集作者情况和写作背景资料。

2、熟读文章,处理字词。

3、试划分情节结构,找出人物描写的语句。

教学用具

多媒体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是一篇仅三千字左右,但在文学史上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深深得到他们的喜爱,原因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最后一课》,来消除心中的疑问。

二、检查预习

(一)题材特点:小说小说要素

(二)简介作者(生根据自己搜集资料简介,师适当补充,课件展示)

(三) 简介背景(生根据自己搜集资料简介,师适当补充,课件展示)

(四)字词(课件展示)

哽 赚 踱 捂 惩罚 祈祷 诧异 宛转 郝叟 懊悔 钥匙

生齐读后,合作听记,并用“诧异”“懊悔”“惩罚”三个词连词成段。

三、整体感知(课件出示问题)

(一)最后一课上的是什么课?“最后一课” 的特殊含义是什么?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哪些情感?

最后的教书生涯;最后的学习自己母语的机会

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无限依恋之情;对祖国语言的无比珍视之情;对侵略者的无限痛恨之情;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二)指生说课文结构,师生达成共识。

故事情节

问题一: 你能理清课文的情节吗?小说的情节可分为哪四部分?

上学路上 上课之前 上课之中 宣布散学(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问题二:今天和平时有什么不同?

生读文后详细回答,师生达成共识:气氛不同、学生不同、老师不同。

(三)生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只要情节概括准确,语言简洁无误,教师就给予鼓励。)

(四)生用“这是??的最后一课”句式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适当给予鼓励和表扬。)

师:德国侵略者强行剥夺阿尔萨斯、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韩麦尔老师、小弗郎士、全体学生和村里老人们的悲愤及爱国热情。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语,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析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归纳本文的中心和写作技巧。

一、分析人物形象(课件出示问题)

(一)分析小弗郎士

问题一:本文着重塑造了哪两个人物形象?

问题二:谈一谈你对小弗郎士的认识.(在脑海中再现,可以借助想象)

生思考后回答,师生达成共识: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师:在“最后一课”这特殊的氛围中,小弗郎士开始醒悟了,他感到“万分难过”。他动情了,他心中爱国的火种被点燃了,他觉得老师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从怕老师到爱老师,从贪玩无知到恨敌人,从没有民族意识到心中植下爱国的根,小说正是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人物描写从侧面细致地表现小弗郎士的觉醒过程,表现了悲壮的爱国的主题。

问题三:作者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描写小弗郎士?你能从文中找出来吗?

1、几次感到老师是“可怜的人”

2、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评价:深受老师感染有了爱国热情理解尊重老师

问题研讨

1、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先生的形象“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小弗郎士从韩麦尔先生的言行中,感受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正是理解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小弗朗士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

2、怎样理解"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表达出我对被迫学德语的怨恨心情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鸽子是自由的,也暗示了“我”对自由和平的向往。同时在句子中还暗含有对敌人的讽刺和对敌人暴行的愤慨。

小结:啊,那些坏家伙……对敌人的憎恨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对祖国语言的热爱、眷念

我多么懊悔!正在觉醒

可怜的人! 对老师的理解和尊敬

他讲的似乎挺容易 热爱祖国语言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对敌人的憎恨和讽刺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热爱祖国

问题四: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

小弗郎士本质不坏,

受到老师的影响,

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

师:回顾小弗朗士思想感情变化过程

讨论:小弗朗士形象及意义

小弗朗士在小说中是一个变化、成长中的儿童形象。他的心理变化过程是他的爱国情感由潜在到成熟的升华过程。

本文以小弗朗士,即“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他又是小说的主人公,他的心理变化过程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第三课时

(二)分析韩麦尔先生

问题一: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

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

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

问题二: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才能够代表千千万万的法国人,他那热烈深沉的爱国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问题研讨

1、在最后一课里韩麦尔先生为什么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也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2、 “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象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心中充满爱国之情(细节描写)

3、如何理解课文十八十九两节

4、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他高度赞美法国语言表现了什么?

韩麦尔先高度赞美祖国的语言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并以此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

5、“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 的钥匙。”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全句的含义是什么?

比喻把祖国的语言比作钥匙。把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比作监狱。

牢记民族的语言就有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就有了信心和力量,就能团结人民,最终打败敌人。

6、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神态、语言、动作

7、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脸色惨白”?

脸色惨白是他内心悲痛的表现。因为,教堂的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将要代替法语,这两点是对韩麦尔先生的沉重打击,所以他脸色惨白。

8、“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

这一系列动作,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深挚的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表示韩麦尔先生坚信法兰西必胜,它也激励人们要永远不忘记祖国法兰西,这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9、他写完这几个字,痛苦得“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既不转身也不回头 ,为什么?

没有勇气宣布“散学了”因为这就意味着跟祖国语言的永别,他也没有勇气再看一下孩子们和听课的镇上的人,眼前的这个刺激和打击太他大了,他悲痛已极,只能无力地做了一个手势,示意这最后一课的结束。先生的心都碎了。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

标签:一课 手法 写作 最后一课写作背景 最后一课写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