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写作手法 > 正文

滁州西涧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

时间:2017-03-2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七下古诗词资料编写

"txt">中考必考

一、知识要点

木兰诗

南北朝(北方) 民歌

1、《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刻画了木兰这一勤劳能干,英勇善战的巾帼英雄形象,还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木兰奔赴战场的矫健雄姿,表达作者对木兰英雄气概和才能的赞美之情。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工整,通过写战场环境的艰苦,烘托木兰的勇敢坚强。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运用互文的修辞方法,意思是将士们十年征战,有的战死,有的归来。“百”“十”二字表现了战争的旷日持久和惨烈,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为下文木兰回家的喜悦奠定基础。

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是对木兰的赞词,以木兰的聪明机智的语气来写的。形象的比喻,既解释并回答了“火伴”们的惊讶不解,还可以看出木兰富有机趣智慧和充满自豪的神态表情,巧妙有趣,为全诗增色添花。

成语“扑朔迷离”出自这里,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竹里馆

唐代诗人 王维

1.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2.诗歌的前二句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后二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3.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

4.“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作者采用拟人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峨眉山月歌

唐代诗人 李白

1. 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写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

2.“峨眉山半轮秋”,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高气爽,月色特明,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3.影入平羌江水流"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词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

流去。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4.“夜发清溪向三峡”,此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5.思君不见下渝州”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春夜洛城闻笛

唐代诗人 李白

1、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2、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前三句描写、叙事,末句抒发思乡之情。

3、“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这笛声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而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又是谁?

4、“散入春风满洛城”,写的是春风骀荡的夜晚,只有凄清婉转缠绵的曲调在随着春风飞舞(转载自:www.dXf5.cOm 东星资源网:滁州西涧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5、“此夜曲中闻折柳”,“折柳”含有惜别怀念之意。此时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倚窗独立,眼望明月,耳听笛声,便是《折柳》曲,陷入了沉思,点染了诗人浓浓的客愁乡思。

6、“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人触景生情,在寂寞的洛阳城,一个人慢慢品尝游子思乡之苦。

7、这首七言绝句诗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发的思乡之情。

逢入京使

唐代诗人 岑参

1、此诗是诗人第一次远赴西域,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2、“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3、“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用夸张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

4“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5、整首诗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滁州西涧

唐朝 韦应物

1.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2.“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

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3.“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两句是说:到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顿见湍急。郊野渡口,本来就荒凉冷漠,此刻愈发难觅人踪。只有空舟随波纵横。这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江南逢李龟年

唐朝 杜甫

1.诗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表达了出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

2.“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

3.“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4.“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

约客

宋代诗人 赵师秀

1.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夏夜独自期客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内心含而不露的寂寞之情。

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诗歌前两句写景,描绘出一幅江南夏雨图。诗人在这里并非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于景中寄寓了他独自期客的复杂思想感情。

3.“有约不来过夜半”,这一句才点明了诗题,也使得上面两句景物、声响的描绘有了着落。与客原先有约,但是过了夜半还不见人来,无疑是因为这绵绵不断的夜雨阻止了友人前来践约。夜深不寐,足见诗人期待之久,希望之殷,至此,似乎将期客不至的情形已经写尽。

4.“闲敲棋子落灯花”,这句只是写了诗人一个小小的动态,然而在这个动态中,将诗人焦躁而期望的心情刻划得细致入微。因为孤独一人,下不成棋,所以说“闲敲棋子”,棋子本不是敲的,但用来敲打,正体现了孤独中的苦闷;“闲”字说明了无聊,而正在这个“闲”字的背后,隐含着诗人失望焦躁的情绪。

论诗

清代诗人 赵翼

1.此诗反映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

2.“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不新鲜了。

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代代都有有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4.第一、二句诗人指出,即使是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他们的诗篇也有历史局限性。

5.第三、四句诗人呼唤创新意识,希望诗歌写作要有时代精神和个性特点,大胆创新,反对沿袭守旧。

能力训练

1、对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木兰诗》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一句,“万里”极言征程之远,“赴”表现动作之迅速、果敢。而“关山度若飞”则写木兰像飞一样跨越关和山,展现了矫健的雄姿。

B.“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的意思是“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 《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折柳”含有惜别怀念之意。写出虽是夜晚,可诗人还没入睡,耳听笛声,点染了诗人王维的思乡之情。

D. 《春夜洛城闻笛》中“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诗人触景生情,想起家乡,沉浸在思乡的喜悦之中。

2、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

B.“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作者采用想象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C.“峨眉山半轮秋” 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D.“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3、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夜洛城闻笛》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B.“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 全城的人和诗人一样都听到了。

C.“双袖龙钟泪不干”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长安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

D.“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4、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江南逢李龟年》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B. 《江南逢李龟年》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C. 《滁州西涧》全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极写滁州西涧的春景,静中有动,画中有声,而写动景和声响则是为了衬托画面之静。

D. 《滁州西涧》野渡”句中的“野渡”说的是野外的渡口。渡口在古代又称“津”,成语“无人问津”之“津”即是此意。

5、对《约客》和《论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约客》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B.《约客》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C.《论诗》前两句是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口传诵, 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已觉得不新鲜了。

D.《论诗》后两句是说国家代代都有有才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只有几百年而已。

参考答案

1、A

B(这句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是“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

C(作者是诗人李白,不是王维。)

D(抒发游子的思乡之苦,而非喜悦。)

2、B(不是想象的手法,而是作者把明月拟人化。)

3、B(这是诗人在此情境中的主观感觉,是一种夸张的手法)

4、C(无拟人手法。)

5、B (诗人当时侯客不至,心情或是无聊或是烦躁或是不安,通过一个细节描写“闲敲棋子”表现出来)

日积月累

《送灵澈上人》 唐代诗人 刘长卿

1、《送灵澈上人》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为唐代山水诗的名篇。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与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以及诗人虽然失意却闲适淡泊的情怀。

2、“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写灵澈上人欲回竹林寺的情景。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3、“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写诗人目送灵澈上人辞别归去的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能力训练

1、对古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送灵澈上人》静景与动景结合巧妙,动、静互相衬托,互相映辉,诗中人物的离情别绪更强烈了。

B.《送灵澈上人》 “独归远”显出友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友人久久伫立,目送诗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C.《木兰诗》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D.《木兰诗》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 详略安排极具匠心,富有生活气息。

篇二:七年级语文长春版上学期期末复习

少府之任蜀州》

要点:

(首联)既寄寓不必伤别之意,又起破题作用,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点明两个地点,用环境描写衬托依依惜别之情。

(颔联)表明诗人与友人同病相怜,两人情感间的共鸣句、此别为别中之别、劝慰友人既然离乡“宦游”,离别是常事,不必感伤的诗句。

(颈联)点明不必伤别的理由、把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表现诗人宽阔胸襟的诗句、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千百年来的名句。

(尾联)再次劝慰友人不必伤别,更不要学儿女态的诗句,在离别之际,诗人直言相劝友人无须悲悲切切的诗句。

习题:

1、如果朋友远行,你借用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诗送别,则略显感伤,不妨用王勃的诗句 , 来表达一种豪迈的情怀。

2、唐朝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由此可联想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两句诗是: , 。

3、同窗好友远行就读,请选择古诗名句赠别留念,以示万水千山隔不断真挚友谊:

, 。

4、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用“ , 。”寄语远方朋友,表明只要心心相印,哪怕距离遥远,也会觉得近在咫尺。

答案: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登幽州台歌》

要点:

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及抑郁不平之气;

后两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习题:

1、诗人俯仰古今,倾吐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满腔忧愤之情的诗句是: , 。

2、登楼眺望,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情绪的诗句是

, 。

3、本诗与屈原《远游》中:“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意境相近的诗句是:

, 。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要点:

前两句:写景兼点明时令、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写景和叙事相结合、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后两句:借月抒怀、表达对友人的思念、浪漫主义诗风的表现、表现愁的诗句。 习题:

1、诗中与苏轼的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境相似,借月来表达美好祝愿的诗句是: , 。

2、本诗中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意境相近的诗句是: , 。

3、本诗中以景写哀,衬托作者听到友人贬迁的消息后伤感的诗句是: , 。

4、本诗中借月抒怀,表达对即将远去的友人的关怀惦念之情的诗句是: , 。

5、诗中融情于景,突出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写出贬谪之地偏远的诗句是: , 。

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诗人对友人强烈思念的诗句是: , 。

答案: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3、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5、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滁州西涧》

要点:

1、2句 写春景、含有鸟的句子,含有草的句子,表达了坚守节操的志向、动静结合描写景物、表现诗人恬淡之情、借动植物写出自己安贫守节的恬淡胸襟 3、4句 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运用对比的手法、有志改革却回天无力,思归却又不能、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习题:

1、本诗中与寇准《春日登楼怀归》的“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2、作者借动植物写出自己安贫守节的恬淡胸襟的诗句是:

, 。

3、诗中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诗人虽有志改革却回天无力,思归却又不能的两难境地的诗句是: , 。

4、诗中通过动静结合描写景物,表现诗人恬淡之情的诗句是:

答案:

1、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2、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3、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4、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要点

1、2句 全篇中绝妙佳句、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对早春景色加以赞美,富有哲理,描写春天,写草的句子,写春雨的句子。

3、4句 诗人的主观感受、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作者对早春景色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习题:

1、诗人透过雨丝遥望草色,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的诗句是:

, 。

2、诗中描写诗人的主观感受的诗句是:

, 。

3、诗中能够表现春天朦胧美的诗句是:

, 。

4、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作者对早春景色的赞美与喜爱之情的诗句是: , 。

5、本诗中与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意境相近的诗句是: , 。

6、诗中对早春景色加以赞美,富有哲理的诗句是:

, 。

7、诗中赞颂早春之美,抒发作者对京城早春景色的热爱之情的诗句是: , 。

答案:

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2、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3、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4、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5、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6、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7、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论语八则》

复习要点:

1、了解并积累孔子及《论语》的有关常识

2、能够根据题干中的要求填入正确的语句。(孔子经典语句的积累,本考点出现在第一题诗句积累部分。)

3、思考为学与修身的相关问题,体验并追求理想的学习境界和高尚的人格品性。 习题:

1、孔子名 ,字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之一。

2、《论语》意为 。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 编撰而成。它以 和 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 并称为“四书”。

3、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孔子认为对于自己学过的知识,应该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认为与同门的人相识是快乐的,所以他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该做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自己品德修养的形成,所以应该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论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6)孔子认为对待事物应持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7)生活中,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随时以周围的人为借鉴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与“取长补短”的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9)表明人人都可以为人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说明人重在自身修养,不必要求别人一定了解自己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

(11)在考场上,监考教师经常引用《论语》中哪个句子告诫我们要诚实答卷: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

(12)告诫人们要学习别人的长处,也要反思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

答案:

1、丘,仲尼。儒家

2、语言的论纂(zuǎn);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语录体和对话;《大学》、《中庸》、《孟子》

3、(1)学而时习之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小石潭记》

文章以生动传神之笔,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的清幽美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生趣,同时寄托了作者谪居荒远之地的孤寂忧愤的心情。

考点:1、课文的出处,作者以及作者的相关常识(试卷课内文言文第一题)

2、课内重点词语的意思(试卷课内文言文第二题)

3、对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 (试卷课内文言文第三、四、五题)

4、课文的背诵默写 (试卷第一大题古诗文默写)

复习要点:

1、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是 柳宗元,字 子厚,唐 代 文学 家、 思想家,本文是他被贬到永州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是备受称道的名篇。

2、原文语句填空:

①描写小石潭全貌的语句: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②可以看出小石潭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语句:伐竹取道。

③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④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句子得到印证。(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潭西南而望)

3、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游览顺序:发现小潭—潭中游鱼—小潭源头—游览感受

4、作者写小石潭的水“清”,笔法达到了超妙的艺术境界。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是怎样写水“清”这一特点的?你由此还能联想到哪些与它有关的古诗文名句?

明确:(1)运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先正面落笔,勾勒了潭水清澈的特点(水尤清洌),然后用侧面烘托手法,虽无一字写水,却处处在写水的清澈,用“潭中鱼可百许头”写鱼历历可数,又像在空中游动一般,阳光照射,影子落在石头上,此段文字用鱼、阳光、影子烘托出水的清澈。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5、作者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抓住溪身的蜿蜒曲折,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通过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6、本文描写小石潭融情入景,在小石潭的自然风光中,投入了作者本人的身影。结合写作背景,试分析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明确:作者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甚至把这种幽静渗透到人的心

篇三: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白描、烘托、渲染。写景诗常用表达技巧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乐衬哀,上下(或远近、俯仰、时空、声色、视听)结合。其他表达技巧有抑扬、对写等。

诗歌中的艺术手法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 寄托等,

4、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⑶、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表现技巧

(三)乐景与哀景的关系:情景交融,其实不需要这么复杂,我们只需要记住: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乐景、愁景?

1、以乐写乐比如: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即使诗中没有“最爱”二字,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生意昂然的西湖,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已充满了爱意。“莺争”“燕啄”“绿杨”“白沙”,从动态到色彩,无处不体现诗人对西湖的独有钟情——乐景

2、以哀写哀:比如:《小重山》(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倚画阑东。蓼昏月,一笛碧云风。往事已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翠绡和泪暗偷封。江南阔,无处觅征鸿。这首词的上片写景,一缕红、啼鸟、冷烟、黄昏月、一笛风,创造出浓重的凄冷的气氛,烘托出自己的心情,与下片曲折抒发的忠愤相呼应,构成了全词的悲切婉转的情调——哀景。比如:《清平乐》(晏殊)金风细细,叶叶梧桐附坠。绿酒初尝入易醉,一枕小窗睡。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金风细细、叶叶梧桐、绿酒初尝、沈睡小窗,这种恬淡清婉、淡淡闲愁,从诗的细腻的笔触里娓娓而来,上片写了睡晚醉眠,下片写的是薄暮酒醒的感觉。艳花凋零之状,夕阳西下之景触发了诗人的淡淡闲愁,“双燕”句则

又是“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意,成双结对伴的燕子不仅反衬出词人的孤单、寂寞,还暗示出词人的某备战相思。特别是“昨夜微寒”,既写出了天气特点,还暗示出词人孤眠的冷清——愁景。 3、以乐写哀:“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

4、以哀写乐:托物言志是诗歌散文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即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格志向。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荷花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保持高尚节操的人生追求。清代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借梅议政,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愿望。茅盾的《白杨礼赞》,借中原地区常见的白杨树来表现解放区广大军民不屈不挠、力求上进的精神。古诗中,象骆宾王的《狱中咏蝉》就是通过刻画餐风饮露的秋蝉的形象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陈子昂的许多感遇诗也往往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或借助香兰杜若、或借助珍禽翡翠来抒写心中的怀才不遇之慨。



(四)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读了上文,大家会发现,这托物言志与比喻修辞好象有些联系,与咏物抒怀有些联系,其实,它还与象征、比兴有联系。象征要有象征体,那便是物,象征要表达的思想就在作者对物的描写和评价之中。比兴呢?最早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里的“他物”与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必然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比兴,又是托物,同时也是象征,因为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表现了刘焦之情的难舍难分、留恋相许,更是刘焦爱情悲剧的象征。比如:垂 柳唐彦谦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种纤腰学不成。这是一首韵味很浓的咏柳诗,它不仅维妙维肖地写活了客观外物之柳,又含蓄地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情。开篇极写垂柳婀娜多姿与纤柔飘逸,然后笔锋一转,另辟蹊径,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典,抒发诗人托物寄兴的情怀。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表面上“咏柳而贬美人”,实质上把矛头指向以皇帝为首的官僚集团,针砭时弊,畅快淋漓。这里面有托物言志,有比兴,有用典,有直白。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答: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涵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我们再来看看下面几句诗,看看他们属于哪种抒情方式?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借景抒情)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托物言志)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借景抒情)作者通过描写恋花飞舞的蝴蝶,自由歌唱的娇莺抒发了对大好春光的喜爱之情。《画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托物言志)郑思肖是宋末诗人,有浓厚的民族意识。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与元朝合作。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比较刚才四首诗说说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有何区别? A、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B、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答:“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

(五)移情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比如《扬州慢》也有“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之句,乔木尚且厌恶战争,何况扬州百姓呢?



描写技巧

1烘托与对比

2虚实结合 

3动静结合动静结合

4点面结合;

5、细节描写

6色彩的渲染

7观察角度的变化

8白描

9以少总多、以小见大

10、诗中有画

表现手法

1.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如《白杨礼赞》的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象征是中国诗歌的生命线,“犹如心脏之于躯体”,“没有象征,诗歌就将失去力量”。例如,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凤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长治久安的象征,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鹤是永生的化身,蝙蝠跟西方相反,则代表着幸福,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知了象征复活之后便是死亡,梧桐常在描写秋天的诗中出现,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标志,“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导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析】“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操作数?咏梅》);等等。



2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大胆丰富的想象也常表现为夸张手法的运用。所谓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

夸大或缩小的描写,藉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该句就运用了夸张和烘托的写法来表现天姥山的巍峨高峻。又如李贺的《梦天》“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在诗人的眼中茫茫中国大地上的九州岛成了微不足道的尘烟九点,浩淼无边的东海成了杯中之物,通过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抒写了诗人对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



3抑扬关系: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欲扬先抑]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犹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顶。[欲抑先扬]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例:“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似贬实褒]对值得歌颂的对象不正面褒扬,而寓褒于贬,正话反说,用贬抑的语气来褒扬,看似贬抑实为褒扬[似褒实贬]对应该贬抑的对象不直接贬抑,而寓贬于褒,反话正说,用褒扬的语气来贬抑,看似褒扬实为贬抑。例:《红楼梦》中《西江月》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这两首词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的手法揭示了贾宝玉的性格。”《过泰论》对陈涉的描写也是贬陈涉行军用兵不及向时几国,实则褒其用兵出奇制服。



4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臣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影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际老臣心,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蜀相》杜甫本诗借诸葛亮的故事,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⑦抑扬。《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毁教夫婿觅封侯。”先写少妇“不知愁”,后写“毁”——先扬后抑。通过对少妇情绪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⑧借形象说理(寓道理于形象之中)《琴诗》(苏轼)“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人从“琴”与“指”这两个形象入手,通过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体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

四、结构在诗歌的结构安排上,诗人也是独具匠心的。常用的结构模式有:

(一)层层渲染、铺垫渲染是用各种表现手法着重描写,以加强气氛,突出人物,深化主题,是描写技法之一。

(1)渲染的对象。渲染的对象主要是环境、气氛、事件和人物。

(2)渲染的手法。渲染的手法主要有反复、排比、层递、摹写等。

(3)渲染的原则。在于应围绕一个中心进行铺陈,不应过度追求浓词艳藻。渲染的方式有正面直接摹绘及侧面间接烘托。

(4)渲染的种类有景物渲染、环境渲染、气氛渲染、细节渲染、情绪渲染、行为渲染、语言渲染等。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描写手法之一。

(1)铺垫的特点。铺垫是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

(2)铺垫的作用。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3)铺垫的原则。要引而不发、自然合理。

(4)铺垫的种类。

1)从情节发展的方向来分,有正铺、反铺之别。正铺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又叫正面铺垫。反铺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相反,出乎意料之外,又叫反面铺垫。

2)从铺垫手法来分,又有伏笔铺垫、悬念铺垫、衬托铺垫(又叫垫衬)、铺陈铺垫(用铺陈事物的方法,渲染气氛,制造声势)之别。宝玉挨打(33)是伏笔铺垫,《红楼梦曲》就是一种悬念铺垫。如:江南可采莲作者:佚名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二)伏笔、照应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戏剧、曲艺创作称为“抖包袱”。伏笔,是文章峰回路转、达到情节高潮的精彩揭示。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照应。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这样,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

(1)照应的作用。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溱

(2)交代。交代是文章中,为同后面所写的内容相呼应,而在前面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又叫伏笔。伏笔是用预示、重复等方法,埋伏下情节发展的线索,为人物的出场和事件的发生准备条件,以叫到结构严密、情节跌冗起伏的艺术效果,又叫伏线,在相声艺术中叫包袱。

(3)照应的种类。

1)首尾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

2)扣题照应。围绕主题反复照应。

3)伏笔照应。先设伏笔,后予交代的照应。

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对照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如: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析: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苍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三)结构对比: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结构性较强,如: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析: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表达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四)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多方面的,还有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欲扬先抑的技巧等等,只要我们在训练中认真总结,归结模式,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练习一 品味意象 体会感情

1、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写诗人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有争论。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有所寄托;有人认为此诗只是写西涧景色,毫无寄托。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出理由。

答案:这首诗借景写意,有所寄托。前两句写诗人独爱幽草,与以鸣声诱人的黄鹂作比,

标签:滁州 手法 写作 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 英语写作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