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写作手法 > 正文

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与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与培养_论体育技能对终身体育观念的影响

时间:2019-01-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全民健身活动是一项由国家领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跨世纪的发展战略规划,是具有战略意义和长远生命力的、造福子孙后代的宏伟事业。“全民健身计划”的提出、实施和深入开展,对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高校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是提高中华民族体质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对增强我国全民族健康水平和整体素质都有重要意义,高校体育不仅要促进增强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质,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和能力,树立终身体育的健身意识。
  一、如何利用体育课进行人文教育
  1.将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
  高校体育课与中小学体育课的最大区别是教学对象不同。大学生有自己的观念和想法,在体育知识、技能等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在理想、体育观、道德情操等方面还很幼稚。例如学生在800米和1000米的练习和测验中,普遍感到非常恐惧,特别是女生,将此项运动比喻为上刑场,她们认为体育课中没必要设置耐力跑,和今后的工作关系不大,这说明学生不仅怕苦怕累,而且功利主义的思想严重,因此,笔者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把人文教育穿插在体育活动中,例如,在教跑步动作时,先介绍优秀运动员刘翔的动人故事,特别是刘翔与老师的亲密关系,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有的学生表示要向刘翔学习,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这样才会获得成功;有的同学认识到体育运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和品德,培养知难而上、永不退缩的顽强精神。所以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把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2.体育知识与人文知识并举
  国家要强盛,必须重视体育教育,但体育与人文并不矛盾。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品位的创新人才,一定是一个既具有健康体魄、充满智慧又具有人文精神的人。否则,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利于人格的健全和完善。例如,排球是世界上一项公认的球类体育运动,不仅仅是健身与弹跳并重的技术,还包括深刻的哲学理论,笔者在教学生打排球的基本动作时,很多学生不认真,情绪消极,认为以后工作和生活不会碰到排球运动。为了排除学生的不良情绪,笔者先介绍中国女排苦练本领、为国争光的感人故事,还介绍“铁榔头”郎平的动人事迹,让学生感受排球运动对于人生的价值。同时,在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开展排球运动项目,对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介绍排球运动的特点,排球以刚柔结合,动作自然,并将动态与静态巧妙结合,刚开始让学生先学会基本动作,然后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练习,并进行小组比赛,同学们感觉到了集体的力量和合作运动的神妙之处。
  3.体育教育与情意教育并重
  在体育教育中,应强调参加体育锻炼和掌握运动技能是一种社会责任,为国锻炼。笔者有感于多年的教学实践,如果能适时介绍我国体育健儿在国际比赛中为国争光的事迹,能激励学生向他们学习,并表现在体育课上能认真学习和训练。例如在乒乓训练时将中国乒乓球队连续30多年获得冠军,特别是李富荣、庄则栋、邓亚萍等为国争夺冠军的故事,并结合打乒乓球的要领讲给学生听,对学生的学习和操练都有好处;又如学生在开展其他训练时有畏难情绪出现,笔者讲许海峰的成长过程及在23届奥运会为我国实现了奖牌零的突破,联系现在运动技能的学习,鼓励学生克服困难,知难而进,勇往直前。由于体育锻炼本身是一种艰苦的磨练,通过体育活动,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
  4.体育教育与博雅教育的统一
  博雅教育是要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引导人们关注人类本身,寻求生活的乐趣和美好,树立高尚的情操和趣味,养成高雅得体的礼仪举止,培养有益身心的兴趣爱好。这些都更多地依赖于人文教育。我们培养的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是社会未来的主人翁,他们首先应该是身心健康的,应该是快乐的。即使是物欲横流的时代,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隐藏着美好,渴望着美好,诸如爱、真诚、奉献等等。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一直在思考美、追求美。人文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培养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构建和谐的人生。所以,在体育教育中笔者一直尝试礼仪教育和美育教育结合,例如将站、坐与列队等姿势与形体美的教育结合,在前滚翻、后滚翻、引体向上、单双杠练习时,用图片或多媒体进行讲解,这样学生不仅很感兴趣,而且动作也很自然。
  5.营造生机盎然的人文环境
  要想方设法营造健康的人文环境,让校园和体育活动充满积极向上的人文气息。应当多给学生们一些自学时间,让他们多参加一些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开展人文教育讲座,引导学生读书、读报,开展学术研讨、演讲、影视评论,举行主题班会、辩论会,举办艺术节和文艺演出,创办学生自己的报刊和诗刊,参加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等各种社会实践,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更使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融进了他们的心灵。
  二、高校体育与终身健身
  高校体育要以终身健身为主要内容,在体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学校体育学》中指出,学校体育工作应面向全体学生,其目的在于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为终身健身打好基础。
  体育教学是高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现高等学校体育目的主要途径。目前高校体育课程和教材内容,对大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培养考虑得少一些,部分学生的全民健身意识还比较淡薄,不懂得自身锻炼和终身健身的意义。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体育教学要以终身健身为出发点,重视对大学生健身意识的培养。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全民健身意识的教育,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用灵活多样的教法和锻炼活动满足学生对体育的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从活动中产生兴趣,享受到健身的快乐,体验到体育锻炼的无穷乐趣和良好的锻炼效果。
  1.进行终身体育教育,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学生体育能力是多方面的,在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中,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和习惯,以及身体锻炼能力起着重要作用,而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又是全民健身的基础。
  现代教育不仅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加重视能力的培养,着眼于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强调发展的终身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组成部分的体育教学也不例外,体育教学使学生增强体质,掌握体育的知识与技能,这是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学生体育能力的形成是以身体为基础,知识技能为中介,这是通过专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的。
  学生终身体育的培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安排身体锻炼的能力;自我评价的能力;运动能力;环境的适应能力,组织能力。体育锻炼的能力是在学生掌握运用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实践中通过身体活动,亲身体会逐渐培养锻炼出来的。所以体育能力的培养需要不断地参加体育运动,在体育活动中得 以巩固提高,从而使学生在健身活动中真正认识到终身体育的重要性。树立新的体育观念,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在走出学校后,能有目的选择适当的运动项目和方法,独立自主的进行健身运动。
  2.更新观念,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高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等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主要途径,高等学校体育教学要以终身健身作为指导思想。在注重“三基”教学和增强体质的基本指导思想指引下,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开设专项课,专项选修课,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才能、兴趣和特点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锻炼习惯,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一专多能,为其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从事终身健身打下基础。采取这些措施的同时也给体育教学带来了活力,使学校体育得到更好地普及与提高,同时更有助于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这一改革措施,为全民健身,全民锻炼活动培养了一大批社会体育辅导员。这批受过高等教育的体育辅导员,既有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又有一二项体育专项技术和技能,在社区性和地方性及企事业性的全民健身活动中起着骨干作用。
  3.加强高校体育课程建设,推进全民健身
  高校体育课程是实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教学计划最基本的组织部分,是实现预定教育目标的具体途径。体育课程概念是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目标而组织的有关体育的多因素、多层次、多维度的动态复合教育过程。众多高校的同行们对此已有了共识。课程改革的实践证明,立意越高,思路越广,内涵越丰富,措施越得力,体育课程建设的实效性自然也越好,体育以身体运动形式达到教育目的,它含有运动,而运动又是健身的一种手段,所以面对全民健身的新形势,高校体育应增加学时,延长学制,使体育课贯穿整个大学时代。课程设置必须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和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有利于发挥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充分利用学校的场馆、器材等。在教材内容上,要注意改进与引进相结合,要根据高校的特点,结合实际,符合高校学生特点和师资、场地器材等条件,有选择地利用便于锻炼身体、健身性强的项目,随着全民健身的深入,应增加健身性、趣味性、娱乐性、高雅性的项目,体现教材的科学、新颖和实用。
  近年来国家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实施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等法规性文件,使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建设进入了法制轨道。《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为高校体育改革提供了可靠依据,把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计划作为深化高校体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为此,高校体育的目标要面向社会,面向未来,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意识、方法和习惯,为国民终身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标签:体育 终身 人文 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