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写作手法 > 正文

请你从写作手法角度赏析潮平

时间:2017-03-2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诗歌赏析

----------------------------------------的思想情感。

1. -----------------------------------------------------------------文中写景虚实结合,实写景的句子是--------------------------------------------------------------,写景时动静结合,动态的景物有“--------------”、“-----------”和静态的“---------------”、“--------------”互相结合,作用是---------------------------------------------------------。

2. 从写作手法和抒发的感情角度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进行赏析。

二《次北固上下》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哪些词用得好?此句在诗中有何作用?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运用----------修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情感,揭示了----------------------的哲理。

三《天净沙 秋思》作者----------朝代-----------

这首词运用----------写作手法,表现了诗人--------------------------------------(情感) 1. 这首词写景很有特色先用九个名词--------手法勾勒出一幅---------------图,并且动静结合动景“--------------”,静景“-----------”、“-----------------”更显出环境的清幽,再有“-------------”与“-----------------”相互映衬,更见苍凉。

2. “小桥流水人家”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是不是与此诗氛围情感不合适,为什么?

四《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诗歌开头写景的作用 2.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五《望岳》作者 朝代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运用修辞,以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的 、 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用的是 、 修辞手法,“钟”的含义是 、

写出了诗人 望泰山时所见到的 的景色。“割”字写出泰山 的特点。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何深刻含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气概?

六《春望》

1.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情感。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句诗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4.哪句诗反映了诗人触景生情的情怀?“

七《使至塞上》作者 朝代

1.这首诗写的是 季节,从“”诗可以看出。

1

2.描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示的画面。

3.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八《赤壁》

1.这是一首为历史背景。

2.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从写作手法、表达的感情、说明的道理三方面赏析。)

九《过零丁洋》

1.写了个人和国家两件大事的句子是“ 2.运用比喻的修辞暗示国家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的诗句是“ , ” 3.地名与心境巧妙结合写出形势险恶境况困苦的句子是:“

4.赏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修辞、表达情感角度分析)

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花开”

诗歌运用 修辞,以“ ”喻“ ”洋溢着情调,既有 又有 。

2.“瀚海栏杆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运用在诗中结构上起 作用,在内容上起 作用。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掣”用手法,写出了边塞“红”字的作用是 ,“不翻”作用是 。

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达了诗人的的感情。

十一《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看出。

2.“天街小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运用修辞,写出了春雨的 特点,写出了小草的特点。

十二《泊秦淮》作者

1.中心: 2.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的画面及特点。

十三《相见欢》

1. 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从内容、修辞、情感、新意赏析)

2. 赏析“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从用词的角度赏析) 十四《夜雨寄北》

1.这首诗既描写了又想象了2.划分句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划一处)

十二《游山西村》

1. 全诗描述和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2. 写出乡村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诗句是

3.描绘乡村社日前夕热闹情景的句子是: 4.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描绘了风光,表现了作者

(情感)。后来常用以形容情景。 十三《登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现诗人蕴含

·1

.+

2

哲理。

十四《浣溪沙》

29、观刈麦 白居易

1.主题: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蕴含着生活哲理2.“ , ”写了劳动的艰辛,

“ ,”是一种反常心理。

2.这首诗表达了

十五《无题》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运用修辞表达

了 。

十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全诗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在诗中的作用是:一3.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的深刻含义?

3. ““,寥寥几笔就把贫妇人的

痛苦生活勾勒出来。

“, ”既指出拾遗麦的原因,同时又是对沉重赋

税的血泪控诉。

4.“, ”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蒹葭

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 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

有何作用?

答:

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答:

3.“”是寻求理想的艰难漫长。 4.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关雎

1.2.《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

3

篇二:七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词赏析整理4

txt">《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观 ;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为人称道的名句,请从写作手法和抒情的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答:写作手法: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写的是虚境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抒发感情:抒发了诗人期望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表现了诗人宽广博大的胸怀。

3.诗中两个“若”字用得好,请你说出好在哪里。

答: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答:江水浩荡,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面上。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的“阔”和“悬”有怎样的表(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 资 源 网:请你从写作手法角度赏析潮平)达效果?

答:“阔”表现出江水浩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江面显得广阔浩荡。“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悬”反映了一帆风顺,行船平稳。表现出诗人胸襟的开阔和心情的舒坦。

3、这首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表现了作者在感受时光流逝时,油然而生的别绪思乡之情。

4、从诗中选取你最喜欢的两句诗,仔细品味,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思乡之情。(3)把“日”“春”作为新生

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4)“生”“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5)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答: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洁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答: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的飞到向阳的树上去唱歌;燕是春的信使,不知哪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了。

3、评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答:一个“争”字,妙在形象地写出了黄莺争着挤上向阳之树的情景,准确地描绘出了初春的独有风貌;一个“啄”字,美在写出燕啄泥衔草,营造新巢的情景,准确传达出春的消息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乍见新燕的愉悦之情。

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两句中,诗人为什么用“几处”而不用“处处”,用“谁家”而不用“家家”?

答:因为是早春,自然景色有别于繁春季节,所以诗人在对周围事物的选择上是很典型的,且 也是细致入微,因此用“几处”而不是“处处”。后面的“早莺”“新燕”也是在“几处”“谁家”的意义上生发出来的,二者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给人带来生机勃勃的感觉。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钱塘湖早春景物的喜爱、留恋之情。

《天静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是 名,“秋思”是名。

1、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答:深秋晚景图

2、这首小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天涯沦落人孤寂悲苦的心情。

3、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出一点简要分析。

答: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景物,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4、对“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简要赏析。

答:“夕阳”点出了特定的时间,照应“昏”字,“断肠人”点出了人物及人物的心情。一切悲苦全在“断肠”二字中凸显出来,点出了天涯游子的乡愁是何等的浓重。

5、“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写这句的作用? 答:以乐景写哀情 。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七年级上册课后名著阅读导读

1、《繁星》《春水》:

主题是“母爱、童真、自然”。

作者是冰心,原名谢婉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这两作品是在受到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如“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能躲到你的怀里。诗中的母爱往往有双重内涵:一是母爱对诗人的浸润,二是诗人对母爱的深情颂赞。 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作者认为:人类来自自然,归于自然,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一致的。如“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孩,卧在宇宙的摇篮里。” 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称为“哲理诗”。如: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作品的艺术成就表现在:

一是兼采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善于捕捉刹那间的灵感,以三言两语抒写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

二是语言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而又情韵悠长。

2、《伊索寓言》:主题是“生活的智慧和想象的魅力”。

《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

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影射当时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残暴和蛮横。如:《狼和小羊》、《猫和鸡》 二是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经验与智慧。如:《农夫和蛇》、《狐狸和山羊》 三是借动物形象嘲讽人类缺点。如《蚯蚓和狐狸》、《蚂蚁和蝉》

作品的艺术特色是:一是往往简洁客观地叙述一个故事,最后以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道理。二是篇幅短小而寓意深刻,广泛采用拟人化手法。

篇三:教版七(上)诗歌赏析

>一.《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两岸阔(的神韵,为后人称道。

2.从这首诗看,诗人处在怎样的境况之中?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好评。请选一角度,简要评析。

4.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阔”与“失”哪个更好,为什么?

5.解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6.

7.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字表现出一幅什么样的情景?(体会“阔”的妙处)

8.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

9.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被前人评价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10,它抒发了作者的情怀。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取的景物有青山,行舟,绿水,白帆,红日,和风,归雁。

11.解释颈联的意思,并说说它所蕴含的哲理。

12.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13.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

情。 答案:2、远离家乡,漂泊江南水上。表达了漂泊中的孤独情怀和思乡之情。(可从“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等句看出)3、(1)时序交替,触景伤情,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2)透露出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3)用拟人的手法更有情趣。(4)写景中蕴含哲理(海日生于残夜,旧年未去,江上春色已到)4、答: “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的渺远无际而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也似更为响亮。“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的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印象。5、第三联说红日紧贴尚未褪尽的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

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了。7、答:“阔”字表现出江水浩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乎与岸相平,,江面显得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一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8、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9、(1)“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时序交替,触景生情)(2)这两字炼字炼句极见功夫。作者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语言上炼字炼句)(3)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在旧年将尽时闯入人间,将赶走严冬。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有哲理意味)【此为开放性试题,以上(1)(2)(3)三个角度皆可】11、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写景逼真,而且蕴含了一种理趣,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既是美景,也是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给人以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12、写出“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或“江春人旧年”的句子,;回答中能扣住”鸿雁传书”或“临近春节这一家人团聚的特定环境”来表述原因13、D

二.《赤壁》 [唐]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周瑜 。诗人杜牧和李商隐 合称“小李杜”。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的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周郎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寄托了作者的什么情怀?

4.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赤壁》是一首怀古咏史之作,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是由什么引发“怀古之幽情”的?

6.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第四句可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你怎么看?

7.赤壁之战中,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因此有人认为,杜牧作本诗的目的是为曹操叫屈。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何?

答案:3、要建立一番事业,需要一定的条件,倘若没有这些条件,就是英雄也无能为力。寄托了作者的抑郁之情。4、这两句不思议论,反说其事,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5、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慨。(在那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时光消蚀掉,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之战的遗物,不禁引发了“怀古之幽情”。)前两句写兴感之由。6、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没错,但点诗味也没有了。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的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运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正是此诗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此小题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7、杜牧其实是借《赤壁》表现这样的感叹: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三.《浣溪沙》 [北宋]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上片写景在作品中有何作用?

2.“门前流水尚能西”与“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长恨歌》》一句是否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3.从所积累的诗词名句中(课内外不限)找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依据句意相反的来,写在下面:“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4.词中的“黄鸡”代表光阴流逝,你还能说出哪些代表时光流逝的词句?说说它们能代表光阴流逝的理由?

5.词的上阕描写了“兰芽浸溪”“ 沙净无泥”“ 暮雨规啼”三幅画面,请你展开想象,用见解的语言描述一下其中的一幅画面。

6.把词上阕的“溪边风光图”用现代汉语描绘出来。

7.赏析“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8.“谁道人生无再少?”,诗人是真的认为,人生可以返老还童吗?

9.有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

10.阅读这首词,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划,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答案:1、为下文抒情作铺垫。2、不矛盾,写作的目的不同。4、如“逝水”“枯叶”等。

5、“兰芽浸溪”:三月间,山下的兰草刚冒出短短的嫩儿,芽儿浸透在着兰溪里,显得生机盎然,充满活力。6、山下碧绿的兰草芽尖,浅浅地浸入流淌的澄澈小溪中,涛涛松林间蜿蜒着一条黄澄澄的沙石小路,遇雨没有一点烂泥暮色苍茫,细雨霏霏,这时传来杜鹃一声声凄厉的哀鸣。7、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人生衰老叹息,有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8、不是,是指人的精神心理方面可以老当益壮。诗人虽被贬谪黄州,却仍旷达乐观,不服老,不叹老,自强不息,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勇敢的面对生活,这样就能保持青春活力。9、答:同意。兰芽溪水,沙路无泥,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作者来到一个远离尘世、洁净如洗的地方。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

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诗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10、C

四.《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1.“地白”疑是地上霜最接近。

2.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

3.说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诗的妙处。

4.第二句中的“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全诗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氛围?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6.《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写作“在”字,是“落”好,还是“在”好,为什么?

7.古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你认为这首诗首联的哪个字最为传神?为什么?

8.诗评家认为这首诗妙在后两句。试结合诗句,从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角度写一段不低于80字的赏析短文。

9.三四句抒写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0“望”,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范围的句子是:今夜月明人尽望;点题之笔是:冷露无声湿桂花。

11.能确定题中的“十五”就是八月十五的细节有哪些?

12.说说诗里的“秋思”是写诗人的一己“秋思”,还是人民大众的“秋思”?

13.体会“树栖鸦”三字的特点。

14.结合自己的体验,写出这首诗最能让人产生丰富联想的句子。

15.赏析“冷露无声湿桂花”。

16.这首诗意境优美,一二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处处在写月,透出望月的情景,试作简要分析。

17.作者在诗歌里写道“不知秋思落谁家”。想一想,作者在这里用这个疑问句表达了什么感情?

18.整体感知《十五夜望月》,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的意境。

19.《十五夜望月》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2、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会落在谁家?3、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含蓄蕴藉。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意境高远。

4、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抒写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5、月圆人缺、静寂孤苦。全诗抒发作者的离别之情、思聚之念。6、“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化无形为有形,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似的,使愁思形象化、更为生动感人。“在”字较好,明明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在谁家”,用“在”字使秋思拟人化,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圳特区沉。7、白:诗人写中庭月色,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冷:诗人移情于物,化虚为实,诗人把中秋月夜里轻轻

袭来的丝丝的寒意倾注于冰凉露珠,同时衬托出诗人孤寂无眠的苦思之情;无声: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8、诗人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入骨的思念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含蓄,情景交融的疑问句式,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把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说:在这“人尽望”的中秋之夜,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9、对月怀远,别离思聚的感情。11、“冷露”、“桂花”、“人尽望”、“秋思”。12、安史之乱,社会动荡,虽月明九州,但不知几家欢乐几家愁,诗人在这里重点写的是人民的悲思,“不知”、“谁家”说明很多,当然也包括诗人自己。13、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这是从视觉和听觉的的角度写的。14、“冷露无声湿桂花”,让人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月中的桂树。15、运用联想,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是全篇的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这句诗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16、“地白”写出月的明亮皎洁;“桂花”可以是实写,也可以引发人联想到月亮中的桂花树。17、“不知”二句看似疑问,实则是把自己和其他望月思乡的人相比,写出了自己思乡怀人感情的浓烈真挚。18、如洗乳般的月光静静地泻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微雪,聒噪了一天的鸦雀也逐渐停歇下来,仿佛不忍惊扰这安详的夜色,悄悄地隐栖在树上。夜渐渐深了,清冷的秋露润湿了庭中的桂花,散发着氤氲的馨香,皓月当空,难道只有我独自在这里凝神遐思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往呢?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尽情享受这团圆的天伦之乐,但这秋夜的愁思究竟会落到哪户人家呢?19、诗的前两句写出诗人所见,创造了一个满地银辉,鸦雀悄息,冷露无声,桂花氤氲的清凉而悠远的意境;后两句道出诗人月下所感,以一个问句的形式把自己浓浓的感秋之意、怀人之思表达得隽永、曲折、丰富,委婉动人。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起承转合,浑然天成。

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词前小序的作用是:交代了写作这首词的时间和缘由,统领全篇。

2.文中说的“子由”是词人的 “三苏”。

“婵娟”在诗中指 。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问之;最能体现人间真情和美好祝愿的千古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虽有感伤情调,但词人的豁达胸襟也处处可见,请写出一两个原句证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古难全。

5青天;每逢佳节,亲人相离时,我们常用苏轼最能表达心声的词句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标签:请你 赏析 手法 赏析潮平两岸阔 请关注你的背影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