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写作手法 > 正文

登楼的写作手法

时间:2017-04-0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大学语文简答题

试分析王昌龄《长信秋词》(其三)的情感心理内涵。

《长信秋词》是宫怨主题,诗中“团扇”和“寒鸦”的比喻暗示冷落和幽怨。婉曲的手法显示了怨情的软弱性。幽怨心理不仅来自封建后宫的不幸女子,同时也是作为封建文人的王昌龄坎坷境遇的情绪反应。

高适的《燕歌行》表达了多重主题,请作出你的概括。

本诗描写了唐军士卒慷慨赴边、转战绝域的情景,高度赞扬了他们为国立功、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也表现了他们久战不归、两地相思的苦闷,并给以深切同情;同时还揭露了军中官兵对立、苦乐悬殊的事实,抨击了将帅的腐败无能。

《长恨歌》以“长恨”命题,你怎样理解诗篇的结句“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篇末所言“长恨”,是作者借李杨的爱情悲剧,来抒发天下无数有情人不能成为眷属的千古遗恨。《长恨歌》既是诗人的心声,也是时代的心声,是千百年来有恨人的心声。

《长恨歌》主题有几种主要的说法?请分别作说明。

关于《长恨歌》主题,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 一、讽谕说。此说认为,作者白居易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描写,对他们的荒淫生活作了讽刺和暴露。 二、爱情说。此说认为,长诗通过对李杨悲剧的描写,歌颂了他们真挚和专一的爱情。三、双重主题说。所谓“双重主题”说,意为《长恨歌》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既有讽刺批判,又有同情歌倾。

你认为《长恨歌》千载流传的艺术魅力何在?试作具体分析。 《长恨歌》将古体与近体的特点加以结合。此诗是歌行,其篇幅和用韵都属于古体诗范畴,但在对仗与平仄方面又具有近体诗的特点。例如:“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等都是合律的诗联。“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两句,从一般的对偶规则来看,应当写成“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为了合律,“断”、“肠”二字必须互换

《长恨歌》在叙事中插入多处景物描写,移情入景,情景交融,试作具体分析。

写安禄山作乱,玄宗逃往西蜀,便以悲凉的秋景来作烘托,甚至借美景来写唐玄宗的悲思哀情。还京之后,写“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以及“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都是为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服务的。“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用最能引起人情思的月色、夜雨、铃声,组成有声有色的伤感情景;“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到凌晨,空殿萤飞、孤灯只影、钟鼓之声、耿耿星河,四种色彩、音声都给人以寂寞孤单感的意象,映衬出了玄宗彻夜不眠的苦苦情思。

你认为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一词在艺术表现上最突出的一点是什么?请作简要解释。

此词在表达上婉转曲折,含蓄深沉。上阕写“一晌贪欢”,很自然地引出下阕对故国的思念,“无限关山”的联想本来就是题中之意,但作者却说“独自莫凭栏”,一个“莫”字将内心的悲痛曲折而有力地传达了出来。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谈谈你对这段评论的理解。

词起于民间,它是在中晚唐的城市经济基础上,在当代的宫廷豪门的环境里发展起来的。它们有严格的音乐性,活在伶工歌女们的口头上,它们的内容很窄狭,主要是描写歌舞、妇女生活和离情别意,所以风格都不很高。到了李煜的后期作品,冲破了词的原有藩篱,扩大了词的境界,在内容风格上,超越了温庭筠和冯延巳,呈现出新的方向和新的力量,对于词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请将《登楼赋》与作者的《七哀诗》(其二)加以比较,说明王粲诗赋在表达上的区别与相互影响。

王粲《登楼赋》和其《七哀诗》(其二)所抒发的感情基本相同,但《七哀诗》属于五言古诗,抒情上点明辄止,而《登楼赋》采用了骚体句式和铺陈手法,抒发情感时具有往复再三、淋漓尽致的特点。

韩愈《进学解》为什么把牢骚不平之语借弟子之口说出,而自己却心平气和地自慰自责?说说这样构思的好处。

汉代辞赋常用主客问答形式,《进学解》的师生相互驳难的格局,显然直接渊源于辞赋。但作者是“以怨怼无聊之词托之人,自咎自责之词托之己”(《古文观止》评语),即采用了反话正说的手法。如第二段把自命不凡、怨恨牢骚的意思借学生之口尽情宣泄,第三段又自谦才德浅薄,无功受禄,唯有乐天知命,随遇而安,师生之间一问一答,亦庄亦谐,都是暗寓讥讽之意的。文章中看不出作者愤怒的呼喊,悲哀的倾诉,但不平与牢骚却被曲折地传达了出来。这样写,在表达上既委婉曲折、含而不露,又没有指斥当朝、自矜自夸的嫌疑,显得十分得体。

韩愈《进学解》第二段学生的反驳,采用了先扬后抑的写法。说明这样写可以引出什么结论,有什么艺术效果。

学生反驳的内容可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到“可谓成矣”,针对先生结论中的“业患不能精”、“行患不能成”进行反驳,从先生的“业”、“儒”、“文”、“为人”四个方面,说明先生已

篇二: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表达技巧就是在进行诗歌创作活动时所运用的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要注意五大方面:一是表达方式,二是表现手法,三是行文结构,四是材料取舍,五是修辞方法。从表达方式看,主要有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五种方式。而就古代诗歌来说,抒情方式比较常见。抒情方式包括作者对人物、事件、景物等直接表明喜恶态度的直接抒情,以及托物言志、寓景于情的间接抒情。

从表现手法(亦指写作手法)看,有联想、想象、类比、象征、渲染、烘托、悬念、对比、反衬、托物言志、赋比兴、虚实相生、动静相衬、景情理合一等等。在实际的创作中,上述手法往往又是综合运用的,只不过在具体的诗歌中各有侧重而已。

从行文结构看,有统摄、总领、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照应等。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全诗围绕“喜雨”展开,以春夜雨为特定对象,以“喜”字为贯穿前后的诗脉,层层叙写,虽不见一个“喜”字在诗中出现,但无处不显露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从材料取舍看,有主次、详略、繁简等等。材料是构成文章的血肉,材料的详略取舍往往体现了作者的用意。

从修辞手法看,有比喻、排比、反复、比拟、夸张、对偶、借代等等。在实际的运用中,多种修辞往往一起连用。

一 修辞手法

2、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乾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秋季作这首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岳阳楼座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开元四年(716)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历代迁客骚人,登临游览,莫不抒怀写志。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象被赋予生命,你看,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后者只是写雁

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蒙眬中的幻景。诚然,诗人是有些醉意了: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何等潇洒自如,情调何等舒展流畅,态度又何其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自然浑成,巧夺天功。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诗文主旨)。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句子解释),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对仗、映衬(与下句的关系)。

“别秋江”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2.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修辞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诗文内容主旨),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艺术效果),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 (句子解释),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艺术效果)的情景。

3.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幺?抒发了诗人的什幺情感?

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4.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2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引”“衔”。“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分)

(1)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

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

,抒发了诗人心

① ②)

(如果认为用“对”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或:(1)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

(1)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或:(1)三四两句运用互文的手法。

(2)这两句中“青苔”与“虹树”“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 都是互文交错。这样把眼前的实景和记忆中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暗示

象这样地中宵不寐,思念远人并非一夕。 (内容:情感、意境)

(3)三组词两两互文错举,使诗句具有一种回环流动的美。

(效果)

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题目“端居”,即闲居之意。

“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悠悠”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杳邈难期,也传神地表现出希望皆落空时怅然若失的意态。而双方山川阻隔、别后经年的时间、空间远隔,也隐见于言外。

次句写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素秋,是秋天的代称。但它的暗示色彩却相当丰富。

它使人联想起洁白清冷的秋霜、皎洁凄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联想起一切散发着萧瑟清寒气息的秋天景物。对于一个寂处异乡、“远书归梦两悠悠”的客子来说,这凄寒的“素秋”便不仅仅是引动愁绪的一种触媒,而且是对毫无慰藉的心灵一种不堪忍受的重压。然而,诗人可以用来和它对“敌”的却“只有空床”而已。清代冯浩《玉溪生诗笺注》引杨守智说:“‘敌’字险而稳。”这评语很精到。这里本可用一个比较平稳而浑成的“对”字。但“对”只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而“敌”则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那种凄神寒骨的感受,更偏于主观精神状态的刻画。

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但并不是客观地描绘,而是移情入景,带上浓厚的主观色彩。寂居异乡,平日很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出寓所的冷寂。红树,则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青苔、红树,色调本来是比较明丽的,但由于是在夜间,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色调便不免显得黯淡模糊。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 “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都是互文错举。“雨中”与“月中”,似乎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间出现的景象。但当诗人面对其中的一幅图景时(假定是月夕),自不妨同时在心中浮现先前经历过的另一幅图景(雨夕)。这样把眼前的实景和记忆中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将时间的内涵扩展延伸了,暗示出像这样地中宵不寐,思念远人已非一夕。同时,这三组词两两互文具有一种回环流动的美。如果联系一开头的“远书”“归梦”来体味,那么这“雨中寥落月中愁”的青苔、红树,似乎还可以让我们联想起相互远隔的双方“各在天一涯”默默相思的情景。风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怀愁绪而寥落之情难遣的,

4、[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 两诗都着一“望”字。

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

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

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2) 两诗都写到了“山”。

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

柳诗曰“尖山似剑”,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 [赏析]

这是一首凄苦的思乡诗,诗中表现的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令人不忍卒读。同时这也是一首哀怨诗,诗中所表达的被贬谪的愤激不平让人肝肠寸断。

诗的前两句用比喻来描述思乡的感受。在诗人眼里。海边的尖山像一把把锋利的剑在一点一点割着诗人愁苦的心肠。特别是秋天季节,草木变衰,自然界一片荒凉,登山临水,触目伤怀,更使人百端交感,愁肠欲断。是什么使诗人如此柔肠百结、肝肠寸断呢?下面两句通过奇异的想象和独特的艺术构思道出了原委:“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这两句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意思是说,如果把自己的愁肠割成千万份,把自己的身子化成千万份的话,当随风飘落在山峰上的时候仍然注视着一个地方——故乡。这就把诗人埋藏在心底的被贬远离家乡的抑郁之情,不可遏止地倾吐了出来。

中国人安土重迁,中国文人的家国情怀更是久远而浓烈。在历代都有无数的思乡诗,但是把思乡之情写得如此凄苦,如此令人心碎、不忍卒读的还不多见。这与诗人自身的经历和性情有关。

柳宗元出生于一个先世显赫却日见衰落的官僚家庭。他才情很高,二十岁即进士及第,但在仕途上却极为坎坷。他参加了王叔文集团主持的“永贞革新”,不久王叔文集团失势而瓦解。他先被贬到荒凉的永州任司马,十年后,又被贬到更为偏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市)。

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但也因此而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文。写这首诗时,他在贬地柳州任刺史。当时的柳州被认为是蛮夷之地,被贬于此是对他的极大打击,他心中自然郁积了难以排遣的苦闷。不过柳宗元还是在此励精图治,给当地做了不少好事,被称为“柳柳州”。

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怎不令人愁肠寸断?难以排遣的愁思充塞于天地山海间,如刀剑、似海雾,刻骨铭心,遥无涯际,印证着诗人遭受贬谪的苦难人生和无端悲愤。这种悲愤无法排遣。难以消除,任凭锋利的剑芒把自己一点一点地割碎,一点一点地散落在异乡的山峰上凝视故乡!

李德裕是杰出的政治家,武宗李炎朝任宰相,在短短的秉政六年中,外攘回纥,内平泽潞,扭转了长期以来唐王朝积弱不振的混乱局面。可惜宣宗李忱继位之后,政局发生变化,白敏中、令狐绹当国,一反会昌时李德裕所推行的政令。他们排除异己,嫉贤害能,无所不用其极;而李德裕则更成为与他们势不两立的打击、陷害的主要对象。其初外出为荆南节度使;不久,改为东都留守;接着左迁太子少保,分司东都;再贬潮州司马;最后,终于将他窜逐到海南,贬为崖州司户参军。这诗便是在崖州时所作。

篇三:古诗创作手法鉴赏 渔洋十二法之二

古诗创造手法鉴赏 《渔洋十二法》之二

【渔洋绝法二】:前二句说一事,第三句以转折连词承接。

《虎山擅胜阁眺光福以雨阻不得往》

【清】王士祯

虎山桥畔尽层松,掩映寒流古寺红。

却上重楼看邓尉,太湖西去雨蒙蒙。

【注释】:

虎山:位于江苏省苏州吴中区光福镇,春秋时期,吴王阖阂(hè hài,音同贺害)曾在虎山圈地养虎,饲养人员聚居的地方遂名虎溪。吴国灭亡后,养虎事业也随之衰败。

擅胜阁:虎山山巅原有东岳庙,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建,明万历四年(1576年)毁。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建。东岳殿前筑有擅胜阁。文革初期,殿宇全部拆除。1992年,村民自发复建殿宇三间。2011年,村民再集资,原址重建为岱真道院。

眺:远望。

以:因为。

阻:阻碍

往:去。此处作“看不见”解。

光福:吴中区境内历史悠久的古镇,在苏州城西约28公里的太湖之滨,是享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之美誉。50年代初,我国考古学家在当地虎山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证明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此繁衍生息了。萧梁大同年间(535—546年),有顾氏舍宅为寺,取名光福,从此得名,沿用至今。此处指与虎山擅胜阁相望的光福塔。

虎山桥:虎山脚下的虎山桥是光福通向东渚、镇湖的陆上必由之路,太湖水从西崦湖经过虎山桥流向木渎、苏城,它是水源的枢纽。据文献记载:光福每年年初梅花绽放之际,人们都坐船经虎山桥至我国梅花基地之一的“香雪海”、“玄墓山”、“潭东”一带观赏。

却:在这里作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但”、“但是”、“可是”。

邓尉:即邓尉山,在苏州城西南三十公里,以“香雪海”闻名,是中国著名的赏梅胜地,其地因东汉开国功臣邓禹得名。

【译文】:

《虎山擅胜阁眺光福以雨阻不得往》

【清】王士祯

虎山桥畔尽层松,掩映寒流古寺红。

却上重楼看邓尉,太湖西去雨蒙蒙。

虎山桥边尽是层层叠叠的青松,

掩映着寒流下古寺墙壁的褐红。

但登上檀胜阁重楼远眺邓尉山,

只能看到西去太湖的细雨蒙蒙。

【写作背景】:

根据台湾輔仁大学中文所博士,散文作家黃雅歆先生整理的王士祯年谱(引自國立臺北師範學(转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登楼的写作手法)院學報,第十七卷第二期载《山水有神韻—王士禎的山水詩(上):遊歷與山水》):

王士祯于清顺治27年至康熙4年(王士祯27—32岁)期间,任扬州推官。

在此期间,王士祯所留下的山水詩数量颇多,在內容上包含了大量的山水怀古、寄赠,以及最能体现神韵诗论的山水记游、即目等山水詩。在风格上,则以云淡风轻,清丽悠远贯穿其作(黃雅歆《山水有神韵》)。

推官:官职名,自唐朝开设,各朝代一直沿用。清初沿明制,于各府设推官及挂衔推官,其职位大约相当于现时的地市级中级法院院长,并兼审计局长。顺治三年罢挂职衔推官。康熙六年废除推官。

此诗应是写于王士祯到任后的第二年春(时年28岁),他至苏州,过无锡,登惠山。

我们看几张图,这些图均来自网络。

这是此诗的方位地形图。图上的“虎山道院”,原名东岳庙,庙前就是“滕胜阁”。过虎山桥,对面是光福塔。往西则是西崦湖,其四周有虎山、龟山、铜坑山、邓尉山、安山。往西出铜坑港便是烟波浩渺的太湖。

这是明代杰出书画家沈周(1427~1509)所画《游西山图》的局部,右面画的是虎山,左面的塔就是光福塔。

此为虎山与邓尉山地图。

看着这三幅图,我们就能比较形象地去理解王士祯这首诗。

【手法】:

一、题解:

此诗的题目比较长,但很清晰地表达了写诗的背景和诗的主题:

背景:“虎山擅胜阁”,说明此诗的地点;

主题:“眺光福以雨阻不得往”,说明登擅胜阁的目的是想远眺邓尉山,却因为下雨而不能如愿。

由此,可见诗的题目对诗的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借鉴,把我们的诗的题目拟好,千万不可忽视,或者写完诗才去想题目怎样写。

二、全诗脉络:

看红箭头:

起承两句点题说明地点,再以层松掩映带出古寺(擅胜阁);这是诗人近观所看到的情景:虎山层层青松掩映着古寺红色的墙壁。

转合两句,由古寺登楼,点出主题:登楼远眺;却因被东风吹向太湖的雨阻隔视线,不能如愿。

再看绿箭头:

“虎山桥”回扣“虎山”;“古寺”、“重楼”回扣擅胜阁;“看邓尉”回扣“眺光福”;“雨蒙蒙”回扣“以雨阻不得往”。句句扣题。

转句用了一个转折关系连词“却”,来描写本来想远眺光福镇而再远至邓尉山的美景,但是因为下着雨,却只能看到细雨蒙蒙。

三、句法:

起承两句和转合两句,其实都是一句话分作两句说。

1、“虎山桥畔尽层松,掩映寒流古寺红。”

两句句子的主干是:“松掩寺”。

第一句只是给出了主语:“虎山桥畔尽层”,是“松”的定语;

第二句是谓语部分:“掩映”是谓语动词。“寒流”(暗点季节)、“红”(古寺的颜色)是“古寺”的定语。“古寺”是宾语。

标签:手法 写作 登楼 登楼写作背景 登楼翻译